•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洪咨夔行年考

      2011-11-20 08:08:27劉榮平丁晨晨
      中國韻文學刊 2011年4期
      關鍵詞:宋史嘉定臨安

      劉榮平 丁晨晨

      (廈門大學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洪咨夔(1176-1236),南宋名臣、詩人。著有《平齋文集》32卷、《平齋詞》不分卷。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六十七《洪咨夔傳》(下簡稱《咸淳臨安志》本傳)云:“咨夔研窮經(jīng)史,馳騖藝文,蔚為近世詞宗?!保?](P700)其詩、詞、文今分別收入《全宋詩》、《全宋文》、《全宋詞》中。未見有專文考證其生平事跡。洪咨夔的創(chuàng)作成就主要在詩歌,錢鍾書《宋詩選注》選其詩四首,評曰:“他是抨擊當時政治黑暗的著名人物,集里常有諷刺官吏、憐憫人民的作品。他的詩歌近江西派的風格,也受了些楊萬里的影響,往往有新巧的比喻?!保?](P237)陶文鵬先生《論洪咨夔詩歌》首次對洪咨夔詩歌進行全面的研究,論定洪咨夔是南宋詩壇一位杰出的詩人。[3](P28-36轉51)今據(jù)洪氏本集及相關文獻,詳細考出洪氏家世、事跡、著述等方面的情況,希望為進一步研究洪氏詩文詞創(chuàng)作成就者提供資料。

      洪咨夔,孝宗淳熙三年丙申(1176)生。字舜俞,號平齋,于潛(今浙江臨安西)人。其先自鄞徙杭,家天目山。

      《平齋文集》①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度挝摹匪铡镀烬S文集》以《四部叢刊續(xù)編》本《平齋集》三十二卷為底本,參校清影宋抄本、四庫全書本以及清同治十二年安薇杉直櫰清之館刻本,復收得佚文四十余篇,合編為三十卷?!度挝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卷三一《亡弟子文壙志》:“琥,字子文,生于淳熙丁酉(1177)二月丙子,后余一歲。”[4](卷三十一,P10)推知洪咨夔生于是年。又《平齋文集》卷二五《生日回吳季永寺薄啟》:“歲周六甲,氣近一陽?!保?](卷二十五,P16)此首系乙未(1235),時壽六十,逆推生年與1176年正合?!镀烬S文集》卷二五《生日回啟》,下系戊子(1228),云:“蒼顏五十三,又逢初度?!保?](卷二十五,P15)逆推也可知生于是年。

      《咸淳臨安志》本傳:“洪咨夔,字舜俞,于潛人。”“自號平齋”[1](P699)。《宋史》卷四百六《洪咨夔傳》(下簡稱《宋史》本傳):“洪咨夔,字舜俞,于潛人?!保?](P12264)于潛,今浙江臨安西。

      《平齋文集》卷一〇《于潛洪氏譜系圖序》:“耆舊相傳,始祖自四明挈家奉母來,今西莊下?lián)躬q亡恙。每歲除家祀所謂渡江祖,席地用古禮,而所徙歲月漫不可考。然自始祖至于今不翅十五六世,一世三十年,當是唐中葉徙居于于潛谷口矣?!保?](卷十,P3)宋黃震《戊辰修史稿·端明殿學士洪咨夔》:“咨夔字舜俞,其先自鄞徙杭,家天目山?!保?](P30)天目山,今在浙江臨安境內。按:鄞縣、四明俱在今浙江寧波境內。

      祖父載,字彥積,號耐翁。父鉞,號谷隱。母徐氏。有兄弟兩人。妻阮氏。有子曰勛、曰燾、曰熹。有一女,歸鐘阜。

      《咸淳臨安志》卷二十六所收俞烈《記文洪氏可庵》云:“臨安天目山之西麓有逸民洪載,字彥積,自號耐翁,……翁之孫咨夔以儒學登第,且試學官,中其科,今分教饒學?!保?](P305—306)

      《咸淳臨安志》本傳:“父鉞,號谷隱,有詩名?!保?](P699)《平齋文集》卷三二《諸父堂祭妣徐夫人文》:“吾父早孤,獨當門戶。眇然世業(yè),危如一縷。所賴協(xié)濟其不及,以相其成,惟有吾母。”[4](卷三十二,P7)知洪咨夔的母親姓徐。

      《平齋文集》卷三二《老人祭亡嫂阮氏文》:“吾父在時,德厚福全。三子七孫,競爽滿前?!保?](卷三十二,P8)可知洪鉞共有三子,但除洪咨夔外,其余兩人均無記載。

      《咸淳臨安志》本傳:“子勛、燾、熹皆能紹其家學。勛字伯魯,以鎖廳登淳祐四年(1244)進士第。少為崔與之、魏了翁所知,仕至兵部尚書。”[1](P700)《咸淳臨安志》卷五十:“洪燾,景定元年庚申(十月)十八日以朝奉大夫秘閣修撰、兩浙轉運副使兼知(按:指兩浙制置使),十一月初三日除戶部侍郎兼(按:指兩浙制置使)?!保?](P520)洪熹,仕履不詳。

      《平齋文集》卷三二《鐘惠叔哀辭》(并序):“惠叔,臨安人,諱應僑,與余內同母。余仲女,其子阜婦也?!保?](卷三十二,P5)據(jù)《哀辭》可知:鐘惠叔,有詩名,一生未仕。與洪咨夔妻阮氏同母,卒年四十五歲。

      寧宗嘉泰二年壬戌(1202),中進士第。五月,授如皋主簿。嘉泰四年甲子(1204),除饒州教授。十年不調。

      《平齋文集》卷一〇《陶同年崇詩卷跋》:“某與宗山同壬戌進士?!保?](卷十,P11)《平齋文集》卷一一《鶴巖銘》:“壬戌春,群鶴見,某叨奉常第?!保?](卷十一,P6)

      《宋史》本傳:“嘉定二年進士,授如皋主簿,尋試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樓鑰賞識之,授南外宗學教授,以言去?!保?](P12264)《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三一》:“嘉泰二年五月二十六日詔新及第進士第一人傅行簡,特補承事郎、簽書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第二名喬嘉、第三名謝汲古并文林郎節(jié)察推判官,第四名陳殊補從事郎防團推判官,王何、應龍補文林郎。第六名以下、第二甲、第三甲、第四甲第甲并迪功郎諸州司戶簿尉?!保?](卷五千六百九十六,P31)又《咸淳臨安志》卷六十一《志·人物二·國朝進士表》載寧宗嘉泰二年壬戌榜,首為傅行簡,其后題名有張炳、趙汝遢、趙綸、洪咨夔等[1](P659)。洪咨夔當屬“并迪功郎諸州司戶簿尉”的差遣,其授如皋主簿在是年五月。

      厲鶚《宋詩紀事》卷六十一引仇遠《稗史·志言·桃符》云:“洪平齋新第后,上衛(wèi)王書,自宰相至州縣,無不捃摭其短。大概云:昔之宰相,端委廟堂,進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權納賄,倚勢作威而已。凡及一職,比如上式,俱用‘而已’二字。時相怒,十年不調。洪有《桃符》云:“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閑。”[8](P1532)《咸淳臨安志》本傳:“嘉泰二年進士第,繼中教官,調饒州教授。應博學宏詞科,有司奇其文,時相惡人以科目自致,報罷。遂從崔與之帥淮鎮(zhèn)蜀,以直諒風議聞?!保?](P699)下文考出嘉定五年(1212)洪咨夔仍在饒州教授任上,次年即從崔與之帥淮,逆推十年,知洪咨夔本年始任饒州教授。所謂“十年不調”是指洪咨夔任饒州教授達十年。按:洪咨夔《桃符》詩今佚?!拔吹弥跻蛔至?,只因‘而已’十年閑。”與《平齋文集》卷五《乙酉六月十九應詔言事,九月一日去國,一首》中“不得之乎成一事,卻因‘而已’失三官?!保?](卷五,P6)句幾同?;蚝榇_有《桃符》詩,或仇遠誤記,未可知。姑以仇遠所記系年。

      寧宗開禧元年乙丑(1205),丁母憂,服除,應博學宏詞科,作《大治賦》,樓鑰賞識之,授南外宗學教授,以言去。

      《宋史》本傳:“丁母憂,服除,應博學宏詞科,直院莊夏舉自代?!保?](P12264)未指明洪母卒年?!镀烬S文集》卷四《先妣忌日發(fā)昭化》:“官三年矣母安在,天一方兮兒欲歸?!保?](卷四,P25)按:“官三年”指授如皋主簿后的三年,即開禧元年??芍槟缸溆诖四昊蛑?。《平齋文集》卷二四《謝黃留守科目啟》:“分教三年,受察詩書之帥;去官數(shù)月,登名文學之科?!保?](卷二十四,P5)按照宋代父母死守制三年的規(guī)定,洪咨夔應是在其母去世三年后才能應博學宏詞科試,則其母有可能卒于嘉泰二年(1202)。按:文學之科指博學宏詞科?!断檀九R安志》本傳:“應博學宏詞科,有司奇其文,時相惡人以科目自致,報罷,遂從崔與之帥淮鎮(zhèn)蜀?!保?](P699)“奇其文”之“文”當指《大治賦》?!白鳌洞笾钨x》,樓鑰賞識之,授南外宗學教授,以言去”一事也當在開禧元年。

      寧宗嘉定五年壬申(1212),仍官饒州教授。

      《平齋文集》卷九《東圃記》,下系五月五日。云:“余既結樓廨西偏,以受兩湖之勝,……嘉定壬申仲春望日記?!保?](卷九,P3)按:據(jù)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可知:饒州治所在番陽縣,即今江西波陽縣。南宋時饒州治所番陽在鄱陽湖東岸?!皟珊碑斨盖G湖南路、荊湖北路,故知此年洪咨夔仍官饒州教授?!扳荨奔垂倮艮k事的地方。

      寧宗嘉定七年甲戌(1214),崔與之辟淮東幕府,任職五年以上。嘉定十二年己卯(1219),曾到揚州,向丘壽雋獻守揚州之策。

      《宋史》本傳:“崔與之帥淮東,辟置幕府,邊事纖悉為盡力?!保?](P12264)《平齋文集》卷四《送崔先生東歸》:“嘉定甲戌東,掃門古揚州?!保?](卷四,P21)“掃門”,謂任幕府事。南宋淮南東路治所在揚州。宋崔與之《崔清獻公集》卷五:“嘉定甲戌正月,以金部郎分閫東淮。正當金虜棄巢南奔之時,人不愿往,以君命不敢辭。首尾五年而不得代。戊寅臘月,以少蓬召?!保?](P40)“分閫”,指出任將帥或封疆大吏?!吧倥睢?,秘書少監(jiān)的別稱。此“五年”(1214-1218),崔與之帥淮東,洪咨夔當在淮東。崔與之調離揚州后,洪咨夔繼續(xù)在淮東幕府任職一段時間,見下文。

      《宋史》本傳:“丘壽雋代與之為帥,金人犯六合,揚州閉門設守,咨夔亟詣壽雋言曰:‘金人忌楚,必未至揚,乃先自示弱,不特淮左之人心動,而金人且驕必來矣。第當遠斥堠、精間探,簡士馬,張外郡聲援而大開城門,晏然如平時。若金人果來犯,某當身任之?!瘔垭h愧謝,已而金人果遁山陽。兼帥事青州張林請獻銅錢二十萬緡,咨夔謂宜以所獻就犒其軍,如唐魏博故事,使無輕量中國心。帥乃令輸其半,林亦不復來?!保?](P12264)張林獻銅錢事即指其請降事,明馮綺原編陳邦瞻增輯《宋史紀事本末》卷八十七《李全之亂》:“(寧宗嘉定十二年九月)是月,金張林以山東諸郡附李全來歸?!保?0](P971)張林請降事在嘉定十二年,則向丘壽雋進言事亦當在嘉定十二年。

      洪咨夔有《奉使燕山回早行書事》云:“露滿中庭月滿天,秋來懷抱轉凄然。客程恨不日千里,歸思亂如云一川。故國傷心那忍說,遺民望眼幾欲穿。當家舊事堪垂淚,海上看牛十五年。”①《全宋詩》據(jù)《古今事文類聚》遺集卷九輯錄。[11](卷二八九七,P34616)知洪咨夔曾出使金國,然時間不詳,在從崔與之守淮東時期應無疑,姑系于此?!爱敿遗f事堪垂淚,海上看牛十五年”,指建炎三年(1129)洪皓使金被羈留十五年事,洪咨夔被先輩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所感動②參陶文鵬先生《論洪咨夔詩歌》,《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寧宗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秋,以太少贅丞入蜀。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授籍田令,不受,通判成都府。十一月,任宣威府掌記。

      《平齋文集》卷一一《八陣圖說》:“庚辰秋,余以太少贅丞入蜀,天臺許才甫偕行?!保?](卷十一,P12)

      《宋史》本傳:“與之帥成都,請于帝,授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又云:“與之為制置使,首檄咨夔自近,辭曰:‘今當開誠心、布公道,合西南人物以濟國事,乃一未有聞,而先及門生、故吏,是示人私也。’卒不受,惟以通判職事往來效忠,蜀人高之?!保?](P12264)何忠禮《崔與之事跡系年》:“嘉定十四年(崔與之)知成都府,薦洪咨夔為授籍田令,通判成都府。”又:“(嘉定十四年)十二月,(崔與之)除四川安撫制置使?!保?2](P1184)

      宋程公許《滄洲塵缶編》卷九《再游鳳凰山寺》:“嘉定辛巳冬十一月,南海崔尚書自成都帥攝行宣威府事,余同于潛洪咨夔以掌記從。”[13](P988)按:程公許,字季與,敘州宣化人,嘉定四年進士,累官寶章閣學士,知隆興府。著有《滄洲塵缶編》十四卷。又按:宣威府在今云南省東北部,東與貴州省盤縣相鄰。

      寧宗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作《兩漢詔令序》。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知龍州,有政績。冬,除秘書郎。

      《兩漢詔令序》見《平齋文集》卷一〇,下系嘉定十六年,云:“此書為尚論其世作。嘉定癸未冬甲子,于潛洪某序。”[4](卷十,P8)

      《平齋文集》卷一〇《觀劉忠肅手簡》:“嘉定甲申,某與公曾孫為龍州交承?!保?](卷十,P17)按:“交承”,謂前任官吏卸職移交,后任接替。《宋史》本傳:“尋知龍州。州歲貢麩金,率科礦戶。咨夔曰:‘將奉上乃厲民乎?’出官錢市之。江油之民歲戍邊,復苦餫餉,為請于制、漕司,免之。毀鄧艾祠,更祠諸葛亮,告其民曰:‘毋事仇讎而忘父母?!保?](P12264-12265)知接替之職為知龍州?!镀烬S文集》卷一〇《龍州免運糧夫碑跋》:“蜀自開禧佳兵以來,調役屢矣,龍之民獨共其二。……嘉定甲申(1224)年五月?!保?](卷十,P10)可知在嘉定十七年五月前已在知龍州任上。據(jù)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龍州今屬四川江油市。

      《平齋文集》卷一〇《陶同年崇詩卷跋》:“某與宗山同壬戌進士,甲申冬同除秘書郎。”[4](卷十,P11)

      理宗寶慶元年乙酉(1225)五月,遷金部員外郎。七月,因言濟王之冤,罷金部員外郎,轉考功員外郎。九月,降三官,離開臨安。開始作《春秋說》。

      《宋史》本傳:“還朝,為秘書郎,遷金部員外郎?!保?](P12265)佚名《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官職二》記載“(洪咨夔)寶慶元年五月為金部郎中?!保?4](P518)《咸淳臨安志》本傳:“咨夔出蜀時,得書數(shù)千卷,藏蕭寺,父子考論諷誦,學益閎肆?!保?](P700)

      《咸淳臨安志》卷六十七:“理宗即位,除秘書郎,遷金部。陳朝廷四輕之弊,且言濟邸之變,非陛下本心。時相惡之,移考功。以李知孝論鐫罷。”[1](P699)《宋史》本傳:“會詔求直言,慨然曰:‘吾可以盡言寤主矣?!涓敢娖涫柙?‘吾能吃茄子飯,汝無憂?!窂涍h讀至‘濟王之死,非陛下本心’,大恚,擲于地。轉考功員外郎?!保?](P12265)《宋史紀事本末》卷八十八《史彌遠廢立》云:“理宗寶慶元年,起居郎魏了翁、考功員外郎洪咨夔相繼言竑之冤。秋七月,罷工部尚書陳德剛、金部員外郎洪咨夔,以論濟王之冤忤史彌遠故也。”[10](P993—995)按:濟王為宋太祖四子秦王趙德芳的八世孫,趙希瞿之子。宋寧宗皇弟沂王趙抦元繼位,立趙竑為后,賜名均,又改名貴和。太子詢死后,立趙竑為皇子,賜名竑,授寧武軍節(jié)度使,封祁國公。嘉定十七年(1224),寧宗駕崩,史彌遠扶趙貴誠為理宗,廢趙竑為濟王,出居湖州。湖州人潘壬、潘丙兄弟及堂兄潘甫等人不服,欲擁立趙竑為帝,敗。史彌遠后逼迫趙竑自殺,對外稱病死。

      宋胡知柔《象臺首末》卷一《監(jiān)察御史李知孝章疏》:“寶慶元年九月初三檢會,臣僚奏洪咨夔特降三官?!保?5](P9)《宋史》本傳:“轉考功員外郎。轉對,復言李全必為國患,于是臺諫李知孝、梁成大交論,鐫二秩。”[5](P12265)按:轉考功員外郎為降一秩,言李全必為國患鐫二秩,合為降三秩。《平齋文集》卷一〇《陶同年崇詩卷跋》:“乙酉秋,某去修門?!保?](卷十,P11)《平齋文集》卷五《乙酉六月十九應詔言事,九月一日去國,一首》云:“黑風吹雨出長安,破帽騷騷怯暮寒。不得之乎成一事,卻因‘而已’失三官。人心天理推詳易,世路交情點檢難。白發(fā)老人經(jīng)事慣,教兒只作博投看?!保?](卷五,P6)可知洪咨夔于九月一日離開臨安。

      《平齋文集》卷一〇《春秋說序》:“余自考功罷歸,杜門深省,有感于圣人以天治人之意,作《春秋說》?!保?](卷十,P7)《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五《洪氏〈春秋說〉提要》云:“是書咨夔自序,稱自考功罷歸,杜門深省,作《春秋說》。按:《本傳》稱理宗初咨夔為考功員外郎,以忤史彌遠,又言李全必為國患,為李知孝、梁成大所劾,鐫秩家居者七年,是書蓋是時所作也?!保?6](P458)據(jù)此可知:《春秋說》應于寶慶元年至紹定六年(1225-1233)間作。

      理宗寶慶二年丙戍(1226),居于潛。六月,作《于潛洪氏譜系圖序》。理宗紹定四年辛卯(1231),七月,恢復考公員外郎一職。九月,作《哭都城火》。

      魏了翁《鶴山集》卷四十九《洪氏天目山房記》:“寶慶元年,洪舜俞自考功郎言事罷歸于潛,讀書天目山下寶福僧寺?!保?7](P533)《宋史》本傳:“讀書故山,七年而彌遠死,帝親政五日,即以禮部員外郎召?!保?](P12265)知洪咨夔自1225年罷官后即回家鄉(xiāng)于潛,共居七年(實為九年,詳下文)。

      《于潛洪氏譜系圖序》見《平齋文集》卷一〇,云:“余自郎曹罷歸(按:歸于潛),地偏日永,因匯粹而續(xù)之,……寶慶丙戌六月庚寅十五世孫某序。”[4](卷十,P3)

      《平齋文集》卷一二《復官申省狀》,下系辛卯。云:“七月十六日奉圣旨,洪某特與敘復元官,仍與宮觀?!保?](卷十二,P1)“敘復元官”當指恢復考公員外郎一職。

      《哭都城火》見《平齋文集》卷七,下系辛卯。云:“九月丙戌夜未中,祝融漲焰通天紅?!钋皩④娒腿缁ⅲ鹊梅陉柫罟?。祖宗神靈飛上天,痛哉九廟成焦土?!保?](卷七,P18)劉一清《錢塘遺事》卷二《辛卯火》記:“宋紹定辛卯臨安之火,洪舜俞有詩記此事?!保?8](P978)元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中錄此詩并云:“末意規(guī)諷時宰甚切,聞之者足以戒?!保?9](P567)按:大火中九廟俱焚,唯丞相史彌遠府第得殿司軍撲救獨存,“殿前將軍猛如虎”即指此事①參陶文鵬先生《論洪咨夔詩歌》。。

      理宗紹定六年癸巳(1233),冬,除禮部員外郎,言當日急務。十一月,拜監(jiān)察御史。十二月,乞罷薛極,劾袁韶、鄭損等人,振朝綱。

      《咸淳臨安志》本傳:“紹定六年冬,理宗始親政,召為禮部郎官。”[1](P699)《平齋文集》卷一二有《禮部郎官辭免申省狀》,下系癸巳十月[4](卷十二,P1)。《宋史》本傳:“讀書故山,七年而彌遠死,帝親政五日,即以禮部員外郎召,入見,乞養(yǎng)英明之氣,及論君子小人之分。帝問今日急務,對以‘進君子而退小人,開誠心而布公道’。且言:‘在陛下一念堅凝’。又問在外人物,對以‘崔與之護蜀而歸,閑居十年,終始全德之老臣,若趣其來,可為朝廷重。真德秀、魏了翁,陛下所簡知,當聚之本朝。’”[5](P12265)可知洪咨夔進言之內容。按:《宋史》本傳所云“讀書故山,七年而彌遠死”,有誤。“七年”應為“九年”。史彌遠卒于癸巳(1233),洪咨夔自考功郎言事罷歸于潛在寶慶元年(1225),退居于潛實為九年。應以《平齋文集》卷二六《禮部郎官謝廟堂啟》:“九年去國,甘從西崦之耕;一旦起家,遽草南宮之奏?!保?](卷二十六,P2)《平齋文集》卷一二《禮部郎官辭免申省狀》所云“去國已閱于九年”之“九年”為準①陶文鵬先生《論洪咨夔詩歌》也認為“去國”時間為七年,小誤。。

      《平齋文集》卷一三《答真福州書》:“某為郎才旬日,忽叨為分察之命,控辭弗獲?!保?](卷十三,P17)《咸淳臨安志》本傳:“(紹定六年冬)御筆除監(jiān)察御史,即上疏言中書積弊四事。”[1](P699)《宋史》本傳:“翼日,與王遂并拜監(jiān)察御史?!保?](P12265)彭東煥《魏了翁年譜》考本年事說:“理宗紹定六年癸巳十月丙戌(十月十五日),拜鄭清之為右丞相。同月乙未(二十四日)史彌遠卒,理宗親政。十一月,盡斥史彌遠黨羽梁成大、李知孝等人,詔明年改元端平,詔洪咨夔、王遂為監(jiān)察御史?!保?0](P363)

      《宋史》本傳:“翼日,與王遂并拜監(jiān)察御史,……又首乞罷樞密使薛極,以厲大臣之節(jié),章三上,卒出之?!保?](P12265-12266)按:“卒出之”是指罷免薛極。清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卷一百四十:“十二月庚辰,樞密使薛極罷?!保?1](P680)按:薛極,字會之,武進人。累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端平中加少保和國公致仕。與胡矩、聶子述、趙汝述并稱“四木”,四人附史彌遠用事最親。

      清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卷一百四十:“紹定六年十二月戊辰,洪咨夔言:‘提舉洞霄宮袁韶仇視善類,諂附史彌遠?!t罷祠祿。又論:‘趙善湘、鄭損、陳晐納絡彌遠,估勢肆奸,失江、淮、荊、襄、蜀漢人心,罪狀顯著?!t:‘善湘有討李全功,特寢。免晐,與祠。損,落職,與祠?!保?1](P680)洪咨夔劾此類“得罪清議者”,致使“朝綱大振”[5](P12266)。

      理宗端平元年甲午(1234),二月,向理宗進言罷黜諂事權奸、黨私罔上、倡淫黷貨、罪大罰輕者。四月,就朝祭和金哀宗遺骨二事進諫言。四月十五日,除殿中侍御史。尋擢中書舍人,兼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五月,除實錄院同修撰,兼同修國史。

      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卷一百四十:“端平元年二月辛未,御史洪咨夔言:‘陛下親政之始,斥李知孝、梁成大,天下固已快之。其余諂事權奸、黨私罔上、倡淫黷貨、罪大罰輕者,尚在仕籍?!t俱削秩罷祠?!保?1](P683)

      《宋史》本傳:“京湖以《八陵圖》來上,咨夔援紹興留司奉表八陵及東晉大都督親謁五陵故事,乞先詔制臣往省,俟還,別議朝祭。又復以完顏守緒骨來獻,時相侈大其事,咨夔曰:‘此朽骨耳,函之以葬大理寺可也。第當以金亡告九廟,歸諸祖宗德澤。況與大敵為鄰,抱虎枕蛟,事變叵測,顧可侈因人之獲,使邊臣論功,朝臣頌德?且陛下知慕崇政受俘之元祐,獨不鑒端門受降之崇寧乎?’然不果悉從。”[5](P12266)據(jù)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卷一百四十,此事在端平元年四月。

      《平齋文集》卷一二《辭免殿中侍御史申省狀》,下系甲午四月,云:“某今月十五日準尚書省札子節(jié)文,三省同奉御筆,洪某除殿中侍御史,日下供職者?!保?](卷十二,P2)《咸淳臨安志》本傳:“端平改元,乞降詔求言,(洪咨夔)又奏:圣學之所當講明者六。又乞寬民力,條具其目,皆剔括宿弊,懇懇力言。北伐議起,咨夔奏乞厚東南之根本,制西北之枝葉。時京閫以金滅,函獻其金主緒骨將告太廟,獻俘受馘。咨夔奏謂其酋自焚,撥寒灰認殘骼,孰識其真?惟當告以九廟,以祖宗德澤統(tǒng)緒靈長,坐閱大仇之滅,不可以俘獲為夸。又乞守靖定,緩經(jīng)營,一意備守。除殿中侍御史。”[1](P699)

      《咸淳臨安志》本傳:“端平改元,乞降詔求言,……王定自都司除,察將搖善類,咨夔劾之,定左遷。咨夔擢中書舍人,益振職繳回三留守、兩帥垣之命,兼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1](P699)

      佚名《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官職三》:“洪咨夔(端平)元年五月以中書舍人兼(實錄院同修撰)。”[14](P542)按:洪咨夔以中書舍人兼實錄院同修撰,可知洪咨夔擢中書舍人兼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在本年四至五月之間。

      理宗端平二年乙未(1235),知貢舉,兼直學士院,兼侍讀,又兼給事中。乞養(yǎng)宗室子,為濟王立后。七月,向理宗獻真德秀《心經(jīng)》。

      《咸淳臨安志》本傳:“(端平)二年,同真德秀知貢舉,多得博洽端亮之士。兼直學士院?!保?](P699-700)《平齋文集》卷一二《辭免兼直學士院奏》,下系乙未。云:“時故相之黨有予祠者,咨夔指其為蔡卞命,遂寢,兼侍讀又兼給事中?!保?](卷十二,P7)

      《宋史》本傳:“上在位逾一紀,國本未立,未有敢深言之者,咨夔乞擇宗室子養(yǎng)之,并為濟王立后?!保?](P12267)按:理宗在嘉定十七年(1224)繼位,理宗“位逾一紀”之年,即端平二年。

      乾隆《福建通志》卷七十《藝文三》:“王邁《政經(jīng)序》:‘西山先生真文忠公《心經(jīng)》一書行于世,至徹禁中。端平乙未(1235年)夏五,公薨。后兩月,從臣洪公舜俞咨夔在經(jīng)筵上出公《心經(jīng)》,(上)曰:‘真某此書,朕乙夜覽而嘉之,卿宜為之序?!楣藝L與邁言,至相顧隕涕。既而,洪公亦告瘁,不知是書嘗序與否也?!保?2](P488)按:西山先生真文忠公即真德秀。

      理宗端平三年丙申(1236),一月,獻《緝熙箴》。擢給事中,仍兼內制。史嵩之入相,召赴闕下,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知制誥。六月,卒。

      《咸淳臨安志》卷一《行在所錄》:“端平三年(1236),給事中兼侍讀臣洪咨夔進《緝熙箴》。”[1](P15)宋王應麟《玉?!肪砦迨拧稇c歷勸講箴》:“端平三年正月,侍讀洪咨夔獻《緝熙箴》?!保?3](P582)《咸淳臨安志》本傳:“時有自詭和韃除刑書者,咨夔繳駁之,乃出獻《緝熙箴》。”[1](P699—700)

      《宋史》本傳:“(洪咨夔)擢給事中。史嵩之入相,召赴闕下,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知制誥。求去愈力,加端明殿學士,卒?!保?](P12267)洪咨夔《平齋文集》卷一二《辭勉除給事中奏》,下系丙申正月。云:“右,臣今月初一日,準尚書省札子,三省同奉御筆,洪某除給事中,兼職依舊者?!保?](卷十二,P10)

      《咸淳臨安志》本傳:“(端平三年)六月薨,轉四官,遺表聞。御筆:‘咨夔鯁亮忠愨,有助親政,特與執(zhí)政恩例’,又贈兩官,謚忠文?!保?](P699—700)

      著有《春秋說》三十卷、《平齋文集》三十二卷、《平齋詞》一卷,纂有《兩漢詔令》三十卷。被譽為“近世詞宗”。洪咨夔常有諷刺官吏、憐憫人民的作品,是南宋詩壇一位杰出的詩人。

      《宋史》本傳:“其遺文有《兩漢詔令》、《攬抄》、《春秋說》、外內制奏議、詩文行于世。”[5](P12267)《咸淳臨安志》本傳:“(洪咨夔)有《兩漢詔令》三十卷,《攬抄》一百卷,《春秋說》三卷,外內制及賦、詩、文三十二卷,奏議三卷?!保?](P699—700)按:《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六《詔令奏議類》載有《兩漢詔令》二十三卷,并云:“《西漢詔令》十二卷,宋林虙編,《東漢詔令》十一卷,宋樓昉編,其合為一書,而冠以洪咨夔《兩漢詔令覽要序》,則不知出于誰手。大抵書肆所為也。所錄不出班、范兩書,然排比鱗次,使政治之得失、文章之升降,皆可互勘而知,則較散見紀傳為有端緒焉?!保?4](P224)厲鶚《宋詩紀事》卷六十一《洪咨夔》:“有《平齋集》”[8](P1532)。按:《平齋集》即《平齋文集》。

      《平齋文集》有清影宋抄本、清同治十二年安薇杉直櫰清之館刻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續(xù)編》本?!度挝摹窊?jù)上所述各本,復收得佚文四十余篇,合編為三十卷?!镀烬S詞》一卷,今有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明紫芝漫抄《宋元名家詞》本、毛斧季校本、《四庫全書》本?!度卧~》據(jù)校汲古閣本《平齋詞》增補,錄其詞44首。按:《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二十《詩文評類》云:“《平齋詞》一卷,宋洪咨夔撰。咨夔骨鯁之士,早年見扼于權倖,晚乃致位通顯。故其詞多抑塞磊落之氣,頗近辛棄疾、劉過?!保?4](P897)

      [1]潛說友.咸淳臨安志[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90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2]錢鍾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3]陶文鵬.論洪咨夔詩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6,(2).

      [4]洪咨夔.平齋文集[A].張元濟等輯.四部叢刊續(xù)編(集部第108—109卷)[Z].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5]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黃震.戊辰修史稿[A].張壽鏞輯.四明叢書(第一集)[Z].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刻本,1932.

      [7]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北平圖書館影印,1936.

      [8]厲鄂.宋詩記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崔與之.崔清獻公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馮綺原編,陳邦瞻增輯.宋史記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2]何忠禮.崔與之事跡系年[A].尹波,吳洪澤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1卷)[C].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13]程公許.滄州塵缶編[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76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4]佚名.南宋館閣續(xù)錄[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595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5]胡知柔.象臺首末[A].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649卷)[Z].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6]紀昀等纂.洪氏春秋說提要[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第156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7]魏了翁.鶴山集[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72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8]劉一清.錢塘遺事[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08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9]韋居安.梅磵詩話[A].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彭東煥.魏了翁年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1]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44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2]謝道承等纂.乾隆《福建通志》[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530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3]王應麟.玉海[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944冊)[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4]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簡明目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猜你喜歡
      宋史嘉定臨安
      孝母
      非物質文化遺產
      ——嘉定竹刻
      “情—理—情”模式與《宋史·蘇軾傳》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8年2期)2018-04-25 09:57:02
      我校臨安校區(qū)簡介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記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53
      走進博物館,感受嘉定800年
      浙江臨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啟示
      大眾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4
      臨安37噸電鍍污泥傾倒者被查處
      嘉定新城廣告
      中華兒女(2013年8期)2013-04-29 16:45:43
      长泰县| 昭平县| 南开区| 侯马市| 忻州市| 稻城县| 三台县| 靖远县| 钟山县| 兴业县| 海原县| 临桂县| 丁青县| 赞皇县| 海兴县| 宜阳县| 定日县| 贺兰县| 红河县| 隆子县| 会东县| 达拉特旗| 丰宁| 安平县| 延津县| 白河县| 左云县| 南京市| 望江县| 唐山市| 电白县| 元谋县| 万载县| 两当县| 浦江县| 营山县| 兖州市| 页游| 亳州市| 筠连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