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在北京建都,沿用了明代的皇宮紫禁城,并且開始了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按照清代的定制,滿族宗室爵位的分封一共有12個等級。據《清會典》記錄:
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二:曰和碩親王,曰多羅郡王,曰多羅貝勒,曰固山貝子,曰奉恩鎮(zhèn)國公,曰奉恩輔國公,曰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曰不入八分輔國公,曰鎮(zhèn)國將軍,曰輔國將軍,曰奉國將軍,曰奉恩將軍,無爵則給以品。嫡子之受封者其等二:曰世子,曰長子。
也就是說,凡是清代宗室愛新覺羅氏的子孫都有資格封爵,但能夠被封為親王、郡王的必定還是少數(shù)。我們所說的王府也特指親王府與郡王府,那些眾多的貝勒府,貝子府、鎮(zhèn)國公府、輔國公府等,不在其列。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三門到永定們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根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親王府、11座郡王府,嘉慶年間有王府42座。如果去掉重復的,或新舊王府的變化,大約有40座王府存在。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鐵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襲,一些王府易主進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沒有被封為親王、郡王等原因,就出現(xiàn)了王府數(shù)量不斷變化的局面。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約還有50余座。到目前為止,北京尚存的王府大約還有十幾座。這些王府保存得程度不一,其中恭親王府、醇親王府、孚郡王府、慶王府等幾座保存較好。
清代封王成為定制之后,也有相應的王府定制。這些定制比較詳盡地規(guī)定了各級王公府邸營造的規(guī)模。比如:
親王府制,正門五間,啟門三,繚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間,基高四尺五寸。翼樓各九間,前墀護以石闌,臺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間,基高二足。后寢七間,基高二尺五寸。后樓七間,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設座,基高一尺五寸,廣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繪金云龍。凡正門殿寢均酢覆綠琉璃瓦,脊安吻獸,門柱丹鑊,飾以五彩金云龍紋,禁雕刻龍首,壓脊七種,門釘縱九橫七。樓房旁廡,均用筒瓦。其府庫、倉廩、廚廄及典司執(zhí)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門柱。
親王世子府制,正門五間,啟門三,繚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間,基高三尺五寸。翼樓各五間,前墀護以石闌,臺基高四尺五寸。后殿三間,基高二尺。后寢五間,基高二尺五寸。后樓正間,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設屏座。梁棟繪金彩花卉、四爪云蟒。金釘,壓脊各減親王七分之二。余與親王同??ね醺埔嗳缰?。
清代王府的建筑基本上是北京傳統(tǒng)的四合院式建筑。其多進院落,實際上就是一套套四合院落的組合。門房正面是正殿,正殿兩邊是東西配殿(翼樓),再往前走分別進入后殿、后寢、后樓等幾進院落。清代宗室王爺都是滿洲貴族,他們的王府建筑也不免帶有一些關外滿族建筑的特點。滿族建筑大都是磚木結構,房屋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富裕人家有四合院式的單元建筑。其屋內南、西北三面皆炕,煙囪單立于房屋兩側,門房外均有影壁墻及神桿,這是滿族建筑的獨特風格。在滿族早期的沈陽故宮建筑、王府建筑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建筑特點。至今,沈陽故宮中的清寧宮、北京故宮中的坤寧宮都沿襲了這一特點,并且成為皇宮祭祀的重要場所。清代北京王府也保留了這一特點,并且也設有專門的祭祀場所。
王府祭祀與宮廷祭祀相似,比民間祭祀豪華。乾隆年間所頒布的《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是一部滿族祭祀的規(guī)范之書。不僅宮廷祭祀要遵守,就連王公貴族祭祀也要囿于此典。比如,王府祭天與宮廷祭天極為接近,《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說:“滿洲各姓亦均以祭神為至重。雖各姓祭祀皆隨土俗,微有差異,大端亦不甚相遠。若大內及王、貝勒、貝子、公等均于堂子內向南祭祀,至若滿洲人等,均于各家院內向南以祭,又有建立神桿以祭者,此皆祭天也?!庇终f:“大內立桿祭神過二三日后,親王一下,入八分公以上,各按班次由坤寧宮內恭請朝祭、夕祭神位至于各家,屆立神桿?!币簿褪钦f,昔日王公祭天可以在堂子內進行,堂子是宮廷祭祀的場所。后來,王公們可以將朝祭之神、夕祭之神請回自己府邸進行祭祀。王公們在自己府邸的祭祀與宮廷祭祀相差不多,如薩滿人選、祭祀用品。祭祀過程等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