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強
大學的選址
*周維強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浙江的包括杭州大學等在內(nèi)的三所高校被并入浙江大學,從那時起,“杭州大學”這個名字就從今日中國的高校名錄里消失了,它已成了歷史。雖然后來又有其他的幾所大學想改名叫“杭州大學”,但至少到現(xiàn)在為止,都未果。
上個世紀的20年代,當時的浙江省議會曾醞釀建立一所大學,名字就定為“杭州大學”,只是這所杭州大學事實上沒有建成罷了。
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浙江教育界人士曾多次努力,想創(chuàng)辦一所大學。1922年,蔡元培、蔣夢麟先生等回到故鄉(xiāng),向省政當局建議,浙江應該有一所大學,免得想入大學求學的青年,遠的要到北京,近的要到上海,路程遠,費用多,家境清寒的,實不勝負擔。省政當局因為蔡先生的面子,便同意其意見,并由省議會通過了籌設計劃。
不久,便由當局聘定了籌備委員9人,包括蔡元培、蔣夢麟、阮性存等先生在內(nèi)。第一次籌備會在省長公署舉行,決定名稱為杭州大學,地址在萬松嶺敷文書院舊址。阮性存在會上力主男女同學,省長問:“不防男女學生談戀愛耶?” 阮性存就回答:“男女皆大學生,若成婚配,亦屬門當戶對之事,又何必防?”今天大學男女同學已是事實,而在上個世紀的一二十年代,一般人還是對此疑慮重重的。
1922年浙江省議會選舉蔡元培、蔣夢麟等人為籌辦杭州大學董事。1922年12月,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并入東南大學。1923年春天,時任東南大學教授、教育系主任和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的陶行知,在杭州大學籌備董事何炳松的陪同下,考察了杭州大學建校校址。
陶行知在考察了杭州大學的校址后,接連寫了兩封致浙人的公開信,發(fā)表了他對興辦杭州大學以及保護西湖的意見。
他的第一封信即《杭州大學之天然環(huán)境》。陶行知喜歡杭州和西湖,他說他每年都要來西湖游覽一兩次。他認為籌劃中的杭州大學將建于萬松嶺敷文書院舊址,而且面積不僅限于舊書院,還要擴大。
但是建立一所大學經(jīng)費所需頗多,省議會怕增加人民負擔,建或不建尚在猶豫不決。陶行知在這封信里,從教育經(jīng)濟學的角度,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
“我深信杭州大學是浙江人民未來幸福之泉源。用錢辦這個大學,不是為人民耗費,乃是為人民保險儲蓄作最有益的投資。”
不是從教育談教育,而是從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立論來談教育的投入與回報,教育學者稱“這也許是國內(nèi)教育家中首次提出教育是‘最有益的投資’的著名主張”。
在這封公開信里,陶行知以杭州大學之勝景而堅信她必定“能夠羅致第一流的導師,培養(yǎng)第一流的人才,創(chuàng)造第一流的學術”,“杭州大學的前途豈可限量”。同時,就杭州大學的選址,陶行知在這封信里提出了大學選址“五項標準”:
“一要雄壯,可以令人興奮;二要美麗,可以令人欣賞;三要闊大,可以使人胸襟開拓,度量寬宏;四富于歷史,使人常能領略數(shù)千百年以來之文物,以啟發(fā)他們光大國粹的心思;五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觸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們自新不已的精神?!?/p>
陶行知還對杭州大學的校舍建設發(fā)表了很好的看法:
“我希望杭州大學將來的校舍,外表采用中國式的建筑,為與環(huán)境調(diào)和做個表率。人工只可增進天然的美感,斷不可將它敗壞。我還希望以后在湖邊造房子的人,未造之先,必求自己的房子和四周風景聯(lián)為一氣,目光要射在四周,不可專注在自己的房子上。”
但這所杭州大學事實上沒能建起來。
杭州大學是沒能建成,但陶行知先生表達的關于大學建設的思想,卻無疑是具有生命力的,應該進入中國現(xiàn)代大學建設的“思想庫”。
(孫文巧摘自《古今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