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新遠 黃軻禹
(1.長春工業(yè)大學體育部,吉林長春 130012;2.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23)
論奧林匹克運動對復興中國武術的啟示
——以武術與教育的互動為中心
麻新遠1黃軻禹2
(1.長春工業(yè)大學體育部,吉林長春 130012;2.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23)
針對中國武術在北京奧運會上“登奧”失敗的客觀事實和在業(yè)內人士中引起的震撼,以顧拜旦復興奧林匹克的初始目的為切入點,運用比較和邏輯演繹的方法,探討中國武術“登奧”失敗的原因,并得出中國武術欲進入奧運會必須擺脫傳統(tǒng)武術與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走與文化教育相結合之路的結論。中國武術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化轉換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奧林匹克;復興;中國武術;教育
無論是武術專業(yè)工作者還是愛好者,當聽到北京獲得舉辦奧運會的消息時,無不曾經幻想過、憧憬過底蘊深厚的中國武術終于能為世界體育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發(fā)展有機會做出貢獻了。但是當中國武術被所謂的“奧運瘦身”計劃拒之門外后,不能不讓人們從灼熱的、沸騰的甚至是亢奮的狀態(tài)中冷靜下來。故此,本文欲以復興奧林匹克的目的以及與文化和教育的關系為切入點,科學地反思復興奧林匹克的歷史背景,從中找出中國武術要進入奧運會自身存在的問題,從“登奧”失敗中吸取教訓,探索武術運動新的發(fā)展方向,即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必須以青年人為對象,走與文化教育相結合之路。這才是中國武術今后能夠生存和發(fā)展乃至進入奧運會的根基。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不能簡單地以物質豐富的量來衡量,而應該考察世界的主體(人)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進步程度。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陸的人們在思想和精神上長期受制于宗教和君主制的雙重壓迫和奴化統(tǒng)治。教育的享有權集中在統(tǒng)治階層和上流人士的子弟之中,大多數(shù)的平民處在蒙昧的狀態(tài)。
為了解決教育體制中身體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盧梭全面考察和分析了當時各類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身心健全”的教育思想,使當時歐洲各類學校的身體教育從傳統(tǒng)的“騎士”中殺、伐、斗、狠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取而代之的是有一定組織形式的娛樂活動。這是近代體育教育思想與教育相結合的初期階段和標志。
到了現(xiàn)當代體育和教育都共同面臨著合理地、科學地解決了“人全面發(fā)展”的問題。關于青年人的教育問題,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就有過論述,他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既然身體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從分的認識,而且“娛樂活動”取代了“騎士”的教育模式,就應該建立一種更符合青年人生理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方式。19世紀初,英國的托馬斯·阿諾德在拉格比公學進行了教育體制改革并取得成功,他建立了以競技運動為主的學校體育體系。在教育體系中,競技運動形式從阿諾德時期的建立至今仍就沒有其它形式所取代,主導著學校體育的基本形式和方向。
競技運動從形式到內容得到了學校教育體系的肯定,接下來就是要提供一個給青年人展示自己的平臺。顧拜旦選中了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運動會為青年人的舞臺。在將奧林匹克競技運動設計并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并非易事。為此顧拜旦展現(xiàn)了一種社會活動家的才能,“在不能得到一些國家的體育組織的支持甚至是反對時,他將目光轉向政界,他和他的支持者們通過信函以及各國駐巴黎使館,同各國政治和社會活動家頻繁接觸,最終取得了政界、教育界和科學界的支持,終于在1894年6月23日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4]它的成立和貢獻已經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它的成立標志著長期困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中國武術脫胎于軍旅戰(zhàn)爭,閑暇、娛樂、修身、養(yǎng)性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要完整地、客觀地分析中國武術“登奧”失敗的原因,還應該認真地回顧中國武術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互動關系。
孔子倡導的“六藝”教育體系“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的“射、御”就是使武術界的業(yè)內人士引以自豪和驕傲的具有體育和武術的成分。說明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十分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問題,并且把與戰(zhàn)爭有關的武術內容納入他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和體系中。
18世紀末19世紀初,伴隨西方大工業(yè)生產的出現(xiàn)和資產階級勢力的迅速膨脹以及西方宗教的傳播和滲透還有在經濟、軍事上的侵略,導致我國以冷兵器為主時代的解體。這是促成中國一些有識之士思考“救亡圖存”的新方略的直接誘因。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全面分析了西方列強崛起是由于在廣泛的學校教育中實施軍國民教育。為此在20世紀初將兵操全面引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之中。就是這個原因間接地瓦解了中國武術在我國教育中地位,使武術教育由原有的主導地位轉入次要位置和進入民間。
為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為挽救中國武術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生存的問題,一些愛國人士強烈呼吁民國政府制訂新的教學大綱。著名教育家徐一冰(1881-1922)在1914年《整頓全國學校體育上教育部文》中提出,“擬請于學校體操科內兼授中國舊武術,列為必修科以振尚武精神”。在中國舊武術的改良問題上,也就是中國武術由軍事功能向近代體育教育的轉化問題上,馬良起到了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他改變了舊武術的那種以門戶為核心、封閉的、家族式的傳播組織形式,擺脫了舊式武館私人授業(yè)和視師如父的宗法觀念方式,使武術以一種體育項目進入學校的體育教育體系之中。1918年10月民國教育部將《中華新武術》列為全國各中學正式體操。1919年秋,經國會辯論通過《中華新武術》為全國學校正式體操,并通令全國實施。這是中國武術正式進入學校教育的標志。
新中國成立后,在政治的需要和當時我國經濟上的客觀實際狀況以及在教育發(fā)展的需求的背景下,由于中國武術在內容和形式上十分豐富,很多項目對場地、器械的依賴程度不太苛刻,能夠緩解那時學校教育體系中體育經費不足的矛盾。這為中國武術能夠在學校教育的土壤中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在原國家體委武術處的領導下,集合了當時武術界眾多名家,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先后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推出了比較適合當時國內教育實際狀況的兒童拳、少年拳、青年拳、乙組拳、甲組拳以及24式簡化太極拳系列。這些套路融合了多個拳種之長,適應了不同年齡、不同群體需求,并在廣大的學校中迅速普及,形成了空前的武術熱潮。
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建設進入快速發(fā)展和繁榮階段。教育事業(yè)的投入總量的不斷增加,也使其呈現(xiàn)一派蒸蒸日上景象。但在“舉國體制”下的“奧運爭光”計劃的引導下,由于學校體育中的武術教學內容多年一貫制而造成缺乏新意情況下,學校體育的開展項目大量地充斥著奧運會的競技項目,具有中國特色的和母體文化特征的中國武術被邊緣化。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相關職能部門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锻ㄖ分忻鞔_指出要加強青少年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規(guī)定要把具有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含量高的教學內容的比例加大。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武術又重新被重視起來。
傳統(tǒng)本身就存在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特征。它的時間性就是一個適應的問題,傳統(tǒng)武術適應中國的古代,而在當代要將古代的武術作為青年人的一種活動手段或者是滿足青年人健身、娛樂的方式、方法,本人認為那只能是一種可能,而未必是“必須”和“一定”的確定性。從中國武術的空間性看,武術往往冠之以“中國”二字,向世人昭示著是中國特有的。但中國武術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是次要和有待開發(fā)的。盡管如此,只要我們能夠清楚、客觀地認識到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還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不能被奧運會表面的競技運動形式和水平所蒙蔽,而是要透過現(xiàn)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顧拜旦復興奧林匹克的理論基礎和目的,那就是走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途徑,以培養(yǎng)青年人全面發(fā)展為目的,不能唯競技而競技,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競技水平。
[1]盧梭.民主哲學[M].陳惟和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陳立基.論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觀[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4]張耀庭.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5]刁振東.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近代化歷程[J].北京:體育文化導刊,2007(10).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Revival Purpose of the Olympic G ames——Centered on interaction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education
Ma Xinyuan1,Huang Keyu2
(1.Ministry Sports Department,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3,Jilin,China)
The initial purpose of the revival of Olympic movement by Pierre de Coubertin was taken as the startingpoint in the present paper.Comparison and logical deduc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discuss the reason for the failure entry into the Olympic Gam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conclusion was obtained that,inorder to enter into the Olympic Gam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and conception must be get rid of and the culture of chinese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The convers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is inev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Olympic;revival;Chinese martial arts;education
G852
A
1672-1365(2011)03-0150-02
2011-03-16;
2011-04-16
麻新遠(1962-),男,吉林九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