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中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南寧 530006)
越南瑤族旅游業(yè)發(fā)展狀況評析
——以老街省沙巴縣大坪鄉(xiāng)紅瑤旅游為例
王柏中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南寧 530006)
民族旅游;越南瑤族;紅瑤;文化變遷
民族旅游是現代化背景下保護民族文化傳統(tǒng)、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繁榮的新興產業(yè),也是少數民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越南老街省沙巴縣的紅瑤依托越北高原度假圣地沙巴的旅游優(yōu)勢,發(fā)展瑤族村寨風情旅游,使之成為當地瑤族的生計方式。當地旅游開發(fā)不僅改善了瑤族村民的經濟收入狀況,也增強了當地民眾的商品觀念、擴大了他們的交際范圍,當地村寨的族群結構與族際關系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盡管旅游開發(fā)尚處于初級階段,旅游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廣泛的,無論是從旅游業(yè)發(fā)展,還是從傳統(tǒng)文化保護的角度,都值得關注與思考。
在全球化背景下,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滲透于世界各個角落,成為加速人類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催化劑,沒有哪個地區(qū)、哪個民族能夠獨立于現代化進程之外而不受其影響?,幾遄鳛橐粋€聞名于世的亞洲山地民族,千百年來一直靠山吃山,保留著以游耕田獵為主要的生計方式。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世界各地的瑤族不同程度地融入到現代化進程中來,瑤族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都發(fā)生了極大改變,現代產業(yè)——如旅游業(yè)也開始成為中、越等國瑤族的生計方式之一。
旅游業(yè)是以現代工業(yè)社會為背景發(fā)展起來的朝陽產業(yè)。自冷戰(zhàn)結束后特別是20世紀初以來,旅游業(yè)日益成為國際化的產業(yè),在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的發(fā)展尤為迅猛。越南革新開放以來,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旅游業(yè)也取得長足進步,成為越南四大創(chuàng)匯支柱產業(yè)之一[1]。2010年,越南旅游業(yè)收入約68-70萬億越盾 (約合37-38億美元),同比增長10%;國際游客量380萬人次,同比減少11.5%;內地游客量2500萬人次,增長19%。該領域共吸收資金88億美元,約占外商對越直接投資總額的44.7%[2],這是在全球性經濟危機陰云籠罩下,越南國內增長最快的產業(yè)。對于越南的旅游業(yè),當前國內學者罕有從民族旅游視角進行瑤族旅游研究的具體成果①目前,國內從事越南旅游業(yè)研究的學術力量,主要是與越南接壤的云南與廣西兩省區(qū)的學者,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中越雙方的旅游合作、越南旅游業(yè)的宏觀狀況等方面。代表性的成果,前者有趙和曼的《中越旅游合作的現狀與前景》(《東南亞》2002年第2期)、唐上君的《“一廊”和“一圈”框架內廣西和越南旅游資源的整合》(《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及趙明龍的《中越邊境地區(qū)民族旅游合作研究》(《創(chuàng)新》2009年第3期),后者如曹麗的《試析新世紀初的越南旅游業(yè)》(《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越南學雖有學者論及②如范氏夢華與林氏梅蘭的《旅游與沙巴少數民族》(2008年第二屆“紅河流域社會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阮雄孟的《沙巴紅瑤區(qū)的村寨旅游——實際情況和解決辦法》(2008年第二屆“紅河流域社會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以及阮雄孟的《越南老街沙巴瑤族發(fā)展旅游——積極和消極的因素》(2009年“中越跨境瑤族經濟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但相關研究還有待深入。有鑒于此,本文根據在越南老街省沙巴縣大坪鄉(xiāng)調查所獲資料,擬就越南瑤族旅游業(yè)發(fā)展狀況略作評析,以祈教于方家③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廣西民族大學瑤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玉時階教授帶領廣西民族大學“中越跨國瑤族研究”課題組赴越南老街省做田野調查,在越南老街省文化廳的協(xié)助配合下,對老街省沙巴縣大坪鄉(xiāng)的紅瑤支系進行了具體考察。筆者作為成員之一參加了本次學術活動,并重點考察了當地紅瑤的旅游業(yè)。本文調查立意過程當中,得到玉時階教授的悉心指導,論文撰寫也參考了一起赴越南調研的玉時階、胡牧君、滕成達和盤美花等同行同事的調研成果,由于本文為同一個課題的一部分,故沒有一一注明,在此對上述諸君特表謝意。。
大坪鄉(xiāng)隸屬沙巴縣,全鄉(xiāng)轄6個村,分為13個隊,根據2008年的人口統(tǒng)計,共有479戶居民,3667人。其民族成分構成是:苗族264戶、1912人,瑤族190戶、1679人,京族20戶、79人,岱族 (壯族)1戶、2人,苗族與瑤族是這里的土著,分別占總人口數的52%和46%,其中一隊全是瑤族,三隊、六隊全是苗族,二隊、四隊、五隊苗瑤兩族混居。大坪開展瑤族風情旅游的所在地是撒祥村,這里有一隊和四隊,也是鄉(xiāng)政府駐地。京族和岱族居民在這里是絕對少數,而且都是最近幾十年特別是當地開展旅游后遷居來的。
大坪位于老街到沙巴的二級路上,距沙巴12多公里,行車到沙巴約半個小時的路程。由于地處越南北部山區(qū),屬于溫帶氣候,當地夏季平均氣溫攝氏13-20度,冬季0-8度。大坪全鄉(xiāng)土地總面積3718公頃,其中177.8公頃水田,125公頃旱地,糧食 (稻谷)平均產量為340公斤/公頃。據村民介紹,當地主要的農產品是稻谷、玉米和草果。大坪鄉(xiāng)的經濟以農業(yè)為主,近年來當地政府致力于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所打造的瑤族風情旅游項目已經成為沙巴旅游業(yè)的新亮點。
圖1 大坪鄉(xiāng)地理示意圖 (據筆者2008年12月13日黎德成訪談所制)
誠如學者所言,在現代旅游中,民族旅游越來越成為一種特別有價值的項目和形式,因為它不僅可以滿足一般旅游活動和項目的需求,比如生態(tài)旅游、自然旅游、休閑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等,又能同時了解“異文化”的風情與風采,體驗不同民族文化的風俗與風情[3]。因此,形態(tài)各異的民族民俗文化景觀,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和富有魅力的旅游品牌,是旅游業(yè)深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標志和方向。
大坪的瑤族屬于瑤族的紅瑤支系,該民族語言是勉語的瑤話,那些與外界交流少或未上過學的瑤族婦女有很多人不會講越南的官方語言京語;由于其祖先歷史是上從中國境內遷居到此的,當地的老人還聽得懂漢語方言—— “西南官話”。
在服飾方面,當地瑤族特別是婦女日常還穿民族服飾。女裝有頭巾、上衣、裙褲,男裝有頭巾與衣褲,其中女裝的頭巾是紅色的,男女衣裝的袖口、大襟、后背和女人的裙帶、男人的頭巾都裝飾有刺繡,都是瑤族婦女自己手工制作的。瑤族的服飾有常服和盛裝之分,婦女的常服就是民族服裝,節(jié)日和集會所穿的盛裝和常服區(qū)別不大,只是配飾稍多而已。男人為了勞動方便,日常主要穿普通服裝,當地叫“京服”;男子平日也穿民族服裝,不過很多人不戴頭巾。無論男女,勞動和日常穿的鞋靴是買的大眾貨。
當地瑤民的飲食,和其他地方的瑤族大致相同,都是以雜糧蔬食為主。雖然當地是越南的貧困地區(qū),但是溫飽問題已經解決。除了自己生產的糧食、蔬菜外,當地瑤族群眾還可以通過去沙巴趕圩或在本村的街店購買食品。據我們觀察,在撒祥村有多家食雜店,豬肉、食油、大米、蔬菜、小食品、調料和煙酒等各種食品均有出售。商品經濟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包括瑤族飲食在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啤酒、小食品和香煙也是當地瑤族日常喜歡消費的商品。當地已經通電,一些家庭有電飯煲,但是燃柴炊煮依然是最普遍的。
在居住與交通方面,除了鄉(xiāng)政府、小學和工廠,當地幾乎看不到水泥建筑。民居依然是傳統(tǒng)的木結構房屋,且以單層的居多。臨街新建的商鋪客舍有的是兩層結構,個別的還修有庭院。京儂兩族臨街而居,苗瑤都是聚居,其中苗族的居住區(qū)更靠近山頂,相對街市道路較為偏僻。撒祥村是個山區(qū)村寨,由于旅游開發(fā)修了較好的道路,既方便村民出行,同時也改善了衛(wèi)生環(huán)境。外來的游客,主要是乘汽車到這里;而這里村民的出行,或是步行,或是騎摩托車。以前去沙巴步行走小路要三個小時,現在乘摩托車僅需20分鐘左右。越南是眾所周知的摩托車王國,不僅城市里的摩托車多得令人稱奇,農村的摩托車也非常普及。在撒祥村大多數村民家庭都有摩托車,村子里的摩修店就有三四家。村民不僅把摩托車用作自己的交通工具,而且也用來搭客。我們在街上看到很多婦女搭乘別人的摩托車去沙巴趕圩,據了解,這大概需要支付車主2萬越盾的費用。
撒祥村保存的傳統(tǒng)習俗較多?,幾鍌鹘y(tǒng)上信仰道教、尊崇祖先,一般瑤族家庭都有供奉神靈的祖龕神臺,在年節(jié)、辦大事或家人有病恙的時候都會供奉祈禱。如李福金家的祖龕神臺就是因家人有病,請師公幫助立的,每逢過年、清明、七月十五和十二月三十等節(jié)日都有祭拜。另外,在清明和春節(jié)的時候,家族和師公還要去祭掃先人的墓。至于婚俗,當地瑤族習慣早婚,女孩子十五六歲結婚的較常見,甚至有的十四歲就成家了。在婚姻締結過程中,在“問年”、請卜、送彩禮陪嫁妝以及擇時拜堂等環(huán)節(jié),基本上還遵從老規(guī)矩。筆者調查期間,曾在撒祥二隊現場參觀了一場婚禮,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送親過程中一直有鼓樂相隨,不到拜堂的時辰,新娘子不許入門,只能在門外棚子里休息等待吉時拜堂。另一戶成親,送親是在半夜,我們在睡夢之中都被清亮高亢的嗩吶聲驚醒。
文娛生活方面,撒祥村民家庭中,一部分已經有了電視機,但是這里的電視只有三個頻道 (越南中央1-3臺,即綜合臺、科技臺和文娛臺)。相對而言,在沙巴和老街等地能收到的電視頻道就很多,不僅有老街本地的、越南國內的,甚至包括中國的央視國際、日本、英國等外國節(jié)目都能看到。在撒祥村還有一家游戲廳,里面有臺球,很多青年經常去那里玩。兒童的游戲活動比較多樣,既有在田間河畔捉魚、打彈弓射鳥和建屋搭舍、制作手工等傳統(tǒng)游戲,也有跳繩、彈玻璃球、吹泡泡糖和坐滑板車等現代游戲。不過越南全國禁止焰火,所以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小孩子們不可以放鞭炮。
圖2 大坪旅游功能分區(qū)示意圖
總的來說,大坪當地開展旅游業(yè)的資源,主要是當地有特色的瑤寨風情。如傳統(tǒng)的木結構民居、村民日常生活穿用的民族服飾、自然寧謐的村寨生活場景。除此而外,大坪還有可作為旅游資源的自然景觀——青龍洞和歷史遺跡——天主教堂遺址。當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主要是婦女織賣的瑤族土錦,有服飾、手袋和工藝品;不僅如此,瑤族傳統(tǒng)的木桶藥浴,也被打造成為一個可供游客體驗的旅游項目,并已開發(fā)生產具有專利的藥用浴液。
大坪瑤族風情旅游是依托沙巴旅游而開發(fā)的,是沙巴旅游的附屬項目。沙巴位于老街西部,距老街西南30多公里,是越南海拔最高的縣城和著名的避暑勝地??h城附近的黃蓮峰海拔3134米,所屬的番西拜山脈被譽為“印度支那屋脊”。這里高山深谷風景秀麗,特別是高海拔所形成的涼爽氣候非常宜人。早在19世紀末,法國殖民者就將越南北方納入殖民統(tǒng)治,隨著滇越鐵路的開通,法國人在老街設口岸、屯兵駐防。由于法國人受不了越南的濕熱氣候,便把這里開辟為避暑納涼的休憩地。1903年法國人在這里設立了兵站,陸續(xù)修建了教堂和一些別墅,使這里形成了類似歐洲阿爾卑斯風格的歐化氛圍。沙巴從20世紀90年代初重開旅游,并以“亞洲中南半島上最涼快的歐洲城”享譽于世,現在是越南與下龍灣齊名的旅游勝地,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而尤其以法國、美國、英國、丹麥等歐美游客為多。
據沙巴縣旅游中心副主任阮文孟先生介紹說,對每年到沙巴旅游的游客數量沒有做過統(tǒng)計,但估計,經由旅游部門登記的團隊游旅客大約占2/3,自助旅游的大約有1/3。他們在2004年請法國專家做過一個統(tǒng)計,游客從河內到這里旅游,整個行程一般需要2天多 (2-3天)。如果沒有兩天以上的時間,游客就不來沙巴,只能留在老街游玩;老街本省的游客1天就可以游沙巴,外省人游沙巴也要2-3天。沙巴縣從2001年開始重視旅游業(yè),投資旅游景點的開發(fā)和建設,開辦旅游培訓班。到2006年沙巴旅游收入占國民收入的65%,也是從2006年開始,沙巴縣旅游收入投入旅游點的建設,旅游業(yè)發(fā)展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鑒于沙巴主要的旅游項目是依托宜人的氣候和歐式建筑風情的休閑游,當地民俗風情是以苗族(Hmong)為主,所以沙巴旅游管理部門看中了大坪瑤族的特色文化,并對其進行民族旅游項目開發(fā)。據當地村民介紹,2004年村里開始有人搞旅游,2005年村里修水泥路,之后縣里又修通了大坪通往沙巴的公路。本地的旅游開始是自發(fā)的,后來才成為沙巴旅游部門經營項目,游客都由旅游公司從沙巴帶來。據了解,游客到沙巴旅游,行程在3天以上的,幾乎都會到大坪觀光半天。2008年12月底筆者在撒祥調研期間,每天都有多個旅游團到此,其中以法國、挪威等歐美的游客為多,此外也見到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的旅游團,不過沒有見到中國大陸的游客。為了方便游客到此駐留,大坪鄉(xiāng)政府在撒祥村廣場設立了簡易停車場所,在村寨的主要路段鋪建了水泥路面,并通過招商在臨街開設了家庭旅館、工藝品店、酒吧等服務設施,停車、餐飲、購物與住宿等旅游接待的硬件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
大坪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是由鄉(xiāng)村政府、縣市旅游部門、村民、游客、科研及公益機構等諸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大坪是越北山區(qū)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為了通過發(fā)展旅游業(yè)促進當地民眾增收脫貧,政府鼓勵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對當地群眾進行指導與培訓。越南農業(yè)大學、挪威與英國的公益性基金會都在此開展了有效的工作。
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對大坪當地瑤族群眾的生活有著明顯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種田、養(yǎng)牛和經營山林等農林畜牧,是大坪當地瑤族所從事的傳統(tǒng)產業(yè)形式。自從當地開展旅游以來,和旅游業(yè)相關的服務業(yè)、手工業(yè)和工業(yè)也相繼成為產業(yè)結構的組成形式。就服務業(yè)而言,大坪瑤族的許多婦女上街從事土錦銷售,還有女孩在旅游公司做導游,也有家庭在村里開家庭旅館、工藝品商店;手工業(yè)主要是土錦制作,既有分散的個體形式,也有織錦協(xié)會的集體合作;在工業(yè)方面,鄉(xiāng)婦女主任趙四妹發(fā)掘傳統(tǒng)瑤藥開辦的藥液廠成為該鄉(xiāng)的唯一工廠。
大坪瑤族風情旅游的開展,對當地瑤族群眾產生直接影響的,是通過增加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經濟狀況。當地旅游收益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如到大坪旅游的游客,是沙巴旅游部門帶來的,旅游費用由旅游部門收取;當地村民得益的途徑,主要源自為游客在當地觀光、餐飲、購物提供服務所獲的報酬,其中出售土錦是主項,同時也是當地村民最普遍的一種家庭創(chuàng)收活動。當地瑤族婦女一般是在農閑或空余時間搞刺繡,大多數家庭并不以此為主業(yè);不過在一些家庭中,賣刺繡土錦卻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如趙滿妹說,她的家庭經濟收入由種地、婦女賣土錦和丈夫外出去沙巴等地的建筑工地打工幾部分收入構成。其中他們剛剛分家,父母給的土地很少,僅僅分給他們五公斤種子的田地,他們種些桃子、玉米、水稻、芋頭、紅薯等作物。在各項收入中,賣土錦的收入最多,打工第二,種地的收成只夠自己用。在家庭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婦女從事這方面活動的收入情況,如李福銀的媳婦 (30歲,有兩個孩子)每年有300-400萬盾(約1500元人民幣)的收入,趙文銀的妻子李大妹每年賣工藝品收入100萬盾 (約400多元人民幣),趙滿妹一年最多能賣80萬盾 (約300元人民幣)??梢妭€體收入是存在差距的,這與個人的刺繡技術、交際能力、銷售經驗和文化水平都有直接關系。據李大妹說:她賣工藝品3年了,是看見別人掙錢后才做的,平常沒有事時才去賣,家里事多就不去;剛開始時不會說京話,有人想買自己的東西時,都靠鄰居幫忙,現在會說很多京話了。趙滿妹也說:由于她文化程度不高,又不會說英語,所以相比而言,她賣的東西往往不如別人多,如果導游對她好一點,就能賣多點。我們了解到,在當地賣一套刺繡男裝將近1000萬越盾,而女裝價錢更高。不難猜想,上述這些婦女所講的收入額或許有所保留。盡管不能確切統(tǒng)計每個家庭在這方面具體有多少收入,但是大部分家庭都能從中獲益則是確定無疑的。
瑤族傳統(tǒng)上是靠山吃山,以耕作、采集和狩獵等為主要營生手段,經商并不是他們所擅長的。他們參與商品經濟活動,更常見的是通過趕圩銷售自己的勞動所得以換取生活用品。不過,在現代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下以及與外界的接觸交往中,瑤族的商品經濟意識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強。大坪在發(fā)展旅游之后,瑤族不僅從事傳統(tǒng)產業(yè),而且男女老少都參與到旅游行業(yè)中來,通過開旅館、制售土錦、銷售山貨、提供旅游服務等各種方式與游客交流,在獲得經濟收入的同時,商品經濟觀念也深深根植到村民的頭腦之中。
例如:我們在當地村民家訪談時遇到當地的瑤族婦女,她們一般都會主動兜售土錦產品,甚至我們請老太太 (村長盤朝光的母親盤阿姑,77歲)穿上傳統(tǒng)服飾給她拍照片,老人家也要收相應的費用,可見村民知道風俗的展示是具有商業(yè)價值的。再比如,青龍洞是撒祥村的一個旅游景點,由于洞內還沒有進行開發(fā),需要游客自帶光源。如果游客沒有隨身帶有照明工具,可以向村民租用。當地的小孩子們就向游客兜租手電筒,租用一個手電筒一次大概要4元人民幣。小孩子的這種創(chuàng)收行為無疑是在大人的支持下進行的,它對少年兒童的商品經濟意識起到了開啟和促進的作用。
大坪撒祥瑤族旅游的開展,不僅使瑤族群眾增加了收入,而且也加強了瑤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以旅游產品銷售為例:由于當地旅游開發(fā)定位是瑤族風情旅游,因此同樣作為土著居民的苗族的刺繡土錦一般不在當地銷售,而是銷往沙巴;當地賣刺繡產品的,也主要是瑤族婦女。不過苗族婦女也并不是與當地旅游業(yè)發(fā)展完全隔離的,她們也通過和瑤族婦女的合作交流,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其中。既有個別苗族婦女像瑤族婦女一樣直接參與街頭銷售,也有將自己的產品轉手批發(fā)給瑤族婦女,再由她們到街上售賣。這就使得兩者之間除了傳統(tǒng)交際之外,還形成了新型的經濟交往關系。
撒祥村共有家庭旅館、食雜店、摩修店、酒吧、服裝店和工藝品店等40多家,絕大多數都是由外來的京族人經營的。最早來這里經商的京族人開的店鋪,是俊英飲品店,店主在此定居經營已有20多年了。這個店從事多種經營,很有實力??梢越哟腿俗∷藓吞峁┠就霸?,也有酒吧經營酒水、飲品、土特產,還兼賣膠卷、電池等旅游商品。店里除了上述商品外,還出售花卉,其中價值數十萬盾的貴重的蘭花就有多盆。在俊英店對面是一家名為大坪竹館的飯店,店主武德軍是原籍福壽省的京族,在此經營也有10年了。他最初是經營日雜店,只經營日用品和食品,后來有了積蓄,就開了這家店,同時還兼營土產、藥材和土錦等,不過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餐飲。
表1 撒祥村外來民族經商情況簡表 (不完全統(tǒng)計)
如表1所示,除了上述兩家在撒祥旅游開發(fā)前就在此開店的之外,其余的都是近些年隨著旅游的興起才陸續(xù)開起來的。在此經商的京族、岱族帶動了當地商業(yè)的開展。京族在當地開店從事商業(yè)營銷活動,既服務游客、滿足當地居民的消費需要,也承擔了信息傳遞工作,一定程度上是當地苗瑤居民與外界交往的中介者。
通過開展旅游,當地不少瑤族群眾參加了外語、刺繡和旅游服務等多種內容的培訓班,如2007年至2008年,沙巴旅游公司在當地開設培訓班,培訓由加拿大政府機構資助,但干部培訓是河內一個旅游服務公司投資的。筆者采訪的時候,當地正辦有一個培訓班,地點在村辦公室,一次2個小時。參加培訓的瑤族,有的開了家庭旅館 (如李福銀)。還有旅游服務公司向外推介瑤族文化,如選派瑤族婦女中的刺繡能手到河內去做手工表演等①大坪婦女會組織的刺繡協(xié)會 (婦女刺繡會)成立于1998年,約有300人。協(xié)會的發(fā)起人是瑤族婦女李美占。1996年她去泰國,在那里學了很多刺繡的工藝方法,回來后就開始組織婦女成立協(xié)會,并作為副會長負責組織工作。由于苗繡和瑤繡風格不同,刺繡協(xié)會中楊阿周和趙四妹分別作為苗族婦女和瑤族婦女刺繡工作的具體召集人。協(xié)會成立后,一個非政府項目為她們投資蓋了一個房子供成員活動使用。刺繡協(xié)會每個月都召開會議,她們所繡的土錦在河內有專賣店,如有訂單,就召集協(xié)會成員做手工,也可以按照提供的圖案加工。協(xié)會除了刺繡加工交流場所外,還有培訓成員的教室和一個臨街的刺繡品商店,在沙巴當導游的當地瑤族,會把一些客人帶到店里來。
協(xié)會成立后舉辦過多次培訓活動,這些培訓受到了瑞典等兩個國外非政府組織項目的資助。協(xié)會購買了一些縫紉設備,其中有蝴蝶牌縫紉機5臺、電動縫紉機2臺,國外的非政府資助組織專門派河內的老師到這里教她們使用電動縫紉機。2008年協(xié)會培訓了32人,主要是協(xié)會成員的女兒。以前協(xié)會每年有3億越盾的收入可發(fā)給會員,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僅有2億越盾收入了。刺繡協(xié)會有持久發(fā)展的規(guī)劃,如設有一個5.3億越盾的基金,無償貸給會員;如果其他村民需要,可以按貧困戶的利息計算。。
除了政府組織的培訓外,撒祥當地瑤族也有自己到外地學手藝的。如在當地經營工藝品店的瑤族趙文鎮(zhèn) (47歲),就把初中畢業(yè)的兒子趙老四 (18歲)送到沙巴達灣鄉(xiāng)跟壯族學石雕手藝。他的店不僅經營石雕工藝品,還投客人所好,營銷熱依族人的竹編工藝品??梢娡ㄟ^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當地瑤族擴大了交際范圍,廣泛接觸和了解了外界文化,開闊了自身視野。
為了開發(fā)大坪旅游資源,沙巴縣投資改善了大坪到沙巴的交通道路,也給寨子主要的觀賞線路鋪上了水泥路面,2003年還實現了通電,這不僅方便了游客觀光,更便利了村民的生活,也使村寨生活環(huán)境有了改善。足見大坪發(fā)展民俗旅游,對瑤族生活影響是多方面的。
總體來看,大坪瑤族旅游服務與景觀建設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如村民銷售土錦缺乏組織,蜂擁而上的圍銷方式也很不得當;由于在當地留宿的客人少,很少有人來體驗木桶浴;路邊隨處可見廢棄的食品包裝等塑料垃圾;水泥道路和現代風格的家庭旅館建筑與裝飾破壞了村寨的可觀性和風貌的整體性等等,這些都是旅游發(fā)展處于起步階段難以避免卻可以逐步改善的。另外,當前中越邊境旅游方興未艾,大坪在吸引中國跨境游客這方面有很大的挖掘潛力。一般來講,開發(fā)民俗節(jié)日和生活場景,打造游客可參與的互動項目,延長當地駐留時間等相關措施,都是有助于提升民俗旅游品質與效益的有效方式。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旅游的開展已經使當地瑤族生活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經濟收入增加與交通、通訊條件改善的同時,人們同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語言與交際能力提高了,商品意識增強了,年輕人更時尚了,族際關系更復雜了,現代化的因素已經逐漸融入到瑤族社會生活當中。在功利性日益增強的社會環(huán)境中,紅瑤傳統(tǒng)文化“不失本真”的延續(xù)和傳承確實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當地的發(fā)展要達到人類學家所希望的“地方社會和民族在現代旅游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獲得利益,同時又不至于使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在變遷過程中失去其賴以為本的族性或演變成畸形”[4]的和諧狀態(tài),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 釋】
[1] 曹麗:《試析新世紀初的越南旅游業(yè)》,《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2] 駐越使館經商處:《2009年越南旅游業(yè)收入增長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0912/20091206712070.html,2009年12月30日。
[3]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61頁。
[4] 同 [3],第267頁。
Analysis on the Yao’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Vietnam—Taking the Hung-Yao Tourism in Daping of Sabah County,Lao C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Bozhong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Ethnic Tourism;Yao in Vietnam;Hung-Yao;Cultural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tourism in national regions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to protect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s,display cultural charms,and promot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of modernizing national minorities.Vietnam’s Hung-Yao in Sabah County,Lao Cai Province has developed the local tourism by taking advantage of Sabah highland resorts in North Vietnam,which makes local Yao’s way of life.Local tourism not only has improved the income of the Yao villagers,but also enhanced local people’s business awareness and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ir communication.The ethnic structures and inter-ethnic relations in the local villages have undergone corresponding changes,too.Despite the initial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the Hung-Yao tourism is a valuable concer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593.337
A
1008-6099(2011)01-0072-07
2010-07-14
王柏中,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