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華
(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把”字句研究新視角
—— “致使-位移”構式
趙燕華
(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把”字句作為漢語中的一種特殊句式,它具有獨特的構式義—— “致使—位移”。“把”字句的“致使—位移”構式義是以中心意義“責任者致使對象從起點移動到終點”為基礎、以目標為參照點而形成的一個多義聯(lián)接構式義系統(tǒng)。該構式義系統(tǒng)既強調(diào)責任者,又強調(diào)對象位移的程度和狀態(tài),而位移的終點必須得到凸顯。
“把”字句;構式;致使-位移
“把”字句作為漢語中的一種特殊句式,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施春宏 (2010)指出:“關于‘把’字句的語法意義,一直有比較大的爭議。歸納起來,大體有處置說和致使說兩種看法?!蔽覀冏⒁獾剑谔幹谜f和致使說的基礎上,對于“把”字句整個句式意義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變化說
薛鳳生 (1994)認為,“把”字句“A把B+C”結構的語義為:“由于A的關系,B變成C所描述的狀態(tài)?!?/p>
崔希亮 (1995)認為:典型的“把”字句“(A)B把/將B-VP”結構中的VP“是句子的語義焦點所在,而在VP中,語義的焦點又總是在后面的成分R上,VP是一個描述性語段,其功用在于說明B在某一行動的作用下所發(fā)生的變化或將要發(fā)生的變化”。
(二)完全變化說
楊素英 (1998)認為:“‘把’字句表現(xiàn)某物、某人、某事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變化過程,或者說有終結點的事件?!?/p>
張伯江 (2000)認為:“A把B V C”的整體意義為:“由A作為起因的、針對選定對象B的、以V的方式進行的、使B實現(xiàn)了完全變化C的一種行為?!?/p>
(三)位移說
張旺熹 (2001)認為,“典型的‘把’字句表現(xiàn)一個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從甲點轉移到乙點的位移過程。它應該包含四個基本要素:將要位移的物體、所在起點、外力 (動力動詞)、物體所移至 (移向)的終點或方向?!?/p>
這些觀點都是試圖從“把”字句各組成成分的語義關系來概括整個句式的語義。 “變化說”著眼于從B到C(或 VP)的變化過程,“完全變化說”是對“變化說”的一個修正,這種觀點注意到了“把”字句中的B往往會發(fā)生完全的變化,而不是部分變化。如“他把酒喝了”表示“酒全都喝完了”?!拔灰普f”主要是對動作所表示的整個事件的語義分析,著眼點在動詞及其后續(xù)成分。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完全變化說”已經(jīng)注意到了“把”字句的“完全變化”義,“位移說”注意到了“把”字句的“位移”義,這兩種語義都不是“把”字句各組成成分所獨自具有的。可以說,很多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把”字句是一種構式,具有無法推導的構式義。但是,“完全變化說”中的“完全變化義”只是部分“把”字句才具有的,大部分“把”字句沒有這樣的語義,所以這種語義上的概括具有片面性;“位移說”只是對“把”字句中的補語部分進行的分析,不足以概括整個句式的語義。
有些學者將“把”字句分成主語部分、“把”后面的名詞部分、動詞部分分別進行語義分析,這對我們綜合分析“把”字句的構式意義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如張伯江 (2000)分析出了“把”字賓語的“自立性特征”和“位移性”特征,以及“把”字主語的“使因性特征”。崔希亮 (1995)對“把”字后面的動詞進行了語義特征的分析,認為: “從認知范疇上看,它們是表示活動、動作、評價、感覺和生理活動的動詞,而最多的是動作動詞?!眲⒊蟹?2003)對能進入“把”字句的光桿動詞進行了統(tǒng)計。
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論證“把”字句作為構式存在的語言事實及其構式語義。
根據(jù)構式語法的觀點,“構式”是語言中的基本單位?!癈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Fi,Si>,且C的形式 (Fi)或意義 (Si)的某些方面不能從C的構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完全預測?!?(A-dele E.Goldberg 2007:4)這就是說,構式的意義是不能從其構成成分完全預測出來的,它具有無法推導的語義。
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論證漢語中“把”字句構式的存在依據(jù)。
(一)“把”字句句法上的特殊性
“把”字句在句法上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賓語是放在介詞“把”之后的,謂語動詞卻置于賓語之后,這不同于漢語的SVO型基本句子結構?!鞍选弊志渲小啊选值挠猛驹谟诎涯康奈惶岬綌⑹鲈~的前面” (王力1985:86)。我們將“把”字句的句法結構表述為:A+把+B+VP(S表示主語、O表示賓語、VP表示謂語動詞部分)。
由于“把”字句句法位置的特殊性,其語義也必然會有特殊之處,很多學者試圖從動詞的內(nèi)在語義、介詞“把”的語義來考察“把”字句的特殊語義。這實際上是將“把”字句的整體構式義肢解開來,雖然有利于我們對“把”字的組成部分有更清楚的認識,但是并不利于我們從整體上來把握“把”字句的語義。還有些學者嘗試從語境中推導出“把”字句的語義。如邵敬敏、趙春利 (2005)認為:“‘把’的作用應該是標記一種特殊句式,并顯示該句式特殊的語用意義,是個語用標記?!盇dele E.Goldberg(2007:153)對于這種做法提出了異議:“我們不能由于可以從語用上推論出一個構式的意義,便就此認定該構式的存在可以預測,而不是約定俗成的。”
“把”字句的構式義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也有很多學者把“把”字句的研究視角放在了它的整體語義上。如崔希亮 (1995)通過科學的統(tǒng)計和分析,指出:“可以說VP是‘把’字句的核心,‘把’字句的語義焦點就在VP上,這也符合END—FOCUS的一般規(guī)律。 ‘把’的作用就是將B提到前邊作為話題,而把語義焦點放在VP上?!笔┐汉?(2010)通過分析表示致使性語義關系的句式群,歸納出了“把”字句的特殊語法意義:“通過某種方式的作用,凸顯致事對役事施加致使性影響的結果?!?/p>
(二)“把”字句具有無法推導的語義
“把”字句的有些語義是從其各構成成分無法推導出來的。王力 (1985:82)較早指出了“把”字句在語義上的獨特之處,他指出:“把”字句“在敘述之中,同時表示這行為是一種處置或支配”。如張伯江 (2000)注意到“把”字句整個句式含有“完全”義,并指出“‘追究責任’的意義是句式 (construction)帶來的,而不是動詞帶來的”。岳中奇 (2004)指出:“成事‘把’字句的語義并不是受事‘把’字句乃至其他‘把’字句所表述的‘主觀處置’義”,而是具有“評議說明”義。這些語義也不是具體的語境所帶來的臨時義,而是“把”字句本身所具有的。
(三)“把”字句各構成成分的語義限制
很多學者注意到“把”字句的各構成成分都有語義限制。如張伯江 (2000)指出了“把”字賓語的自立性特征和位移性特征以及“把”字句主語的使因性特征。張旺熹 (2001)較為全面地論證了“把”字句的位移圖式,主要側重于對“把”字句謂語部分的研究。
如果把上述語義限制歸結為“把”字句賓語或謂語動詞所固有的意義,就需要為該名詞或動詞設定額外的意義,這勢必會增加該詞的語義負擔,而這是違背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的。所以,“最經(jīng)濟的方法是把該語義限制直接歸結于構式”(Adele E.Goldberg 2007:138)。
通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及分析,我們認為“把”字句的構式義為“致使—位移”,具體表述為:責任者致使對象發(fā)生位移。
(一)“致使”義是“把”字句特殊的構式義
關于“把”字句的語義解釋,無論是處置說還是致使說,都是屬于致使范疇。邵敬敏、趙春利 (2005)指出:“‘把字句’實際上應該分為兩類:一是‘有意識把字句’,一是‘無意識把字句’。只有有意識把字句才有可能具有處置義,而無意識把字句則根本不可能具有處置義,所以,前者也可以叫‘處置把字句’,后者也可以叫‘致使把字句’?!笔┐汉?(2010)也認為:“目前凡是注重于‘把’字句構造過程的分析,都將‘把’字句看作表達致使范疇的一種句法類型?!蹦壳瓣P于“把”字句的研究都認為,“把”字句的“致使”義不是由謂語動詞帶來的,而是整個句式所具有的。那么,“致使”義是“把”字句特殊的構式義還是其他句式也同樣具有的意義呢?
施春宏 (2010)認為,表達致使范疇的除了“把”字句之外還有施受句 (如“阿Q踢壞了大門”)、“被”字句 (如“大門被阿Q踢壞了”)、受事話題句 (如“大門阿 Q踢壞了”)和受事主語句 (如“大門踢壞了”),它們形成一個表達致使范疇的句式群。
我們認為,施受句、“被”字句、受事話題句和受事主語句雖然在深層語義中都包含“致使”義,但是表層結構并沒有凸顯“致使”義,因此不能夠說“致使”義是它們的構式義。具體地說,施受句的句法結構為“主語+述語+賓語”,是SVO型的基本句子結構,它只是對事件的客觀描述,并不凸顯“致使”義,因為謂語動詞本身并不帶有“致使”義;“被”字句中介詞“被”的賓語一般是可以省略的,這說明“被”字句并不凸顯致使者,只是對受事的被動性及其結果進行描述;受事話題句將受事置于話題的位置,是對受事的狀態(tài)進行描述;受事主語句干脆將主語省去,“致使”義被忽略。張伯江(2000)論證了“把”字句主語的使因性特征,指出主語的“起因特點表明‘把’字句有指明責任者的要求,這是‘把’字句區(qū)別于受事主語句的根本一點”。
綜上所述,“致使”義是“把”字句的特殊構式義。
(二)“把”字句補語部分的位移性特征
典型的“把”字句都是有補語的,“把”字句的補語部分具有位移性特征。張旺熹 (2001)將“把”字句的位移圖式分為典型“把”字句的空間位移圖式和“把”字句位移圖式的隱喻拓展兩大類。其中,前者包括物理空間層面的位移、時間層面的位移、人體空間層面的位移、社會空間層面的位移、心理空間層面的位移、范圍空間層面的位移、泛方向空間層面的位移;后者包括系聯(lián)圖式、等值圖式、變化圖式和結果圖式。
位移是一個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在“把”字句的句法結構中,終點是一個必有的語義角色,而起點則可有可無。如:
(1)他把書從沙發(fā)上拿到桌子上。
(2)他把書拿到桌子上。
(3)他把房子拆了。
﹡ (4)他把房子蓋了。
其中,句 (1)的位移起點是“沙發(fā)上”,終點是“桌子上”。句 (2)省略了位移起點,只有位移終點“桌子上”。房子只有先蓋好了才能拆,所以“蓋”可以看作起點,“拆”則是終點。句 (3) “拆”是位移的終點,該句成立;而句 (4)沒有出現(xiàn)終點,只有起點“蓋”,因此該句不成立。
至于很多學者提出的“把”字句的“完全變化”義,我們可以用“把”字句補語的位移性特征加以解釋。如:
(5)他把酒喝了。
該句屬于“把”字句位移圖式的隱喻拓展中的結果圖式,“喝了”表示酒由存在到不存在的變化結果,從變化的程度上來看就是完全變化,“喝了”意思就是“喝完了”。而例 (4)的“蓋了”之所以不能作此解釋,是因為沒有“蓋完了”的說法。因此,我們將部分“把”字句的“完全變化”義看作是“把”字句位移性特征的下位語義特征,并不是“把”字句的另外一種構式義。
(一)“把”字句構式的多義類型
“構式并非只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抽象的意義,而是通常包括許多密切聯(lián)系的意義,這些意義共同構成一個家族?!?Adele E.Goldberg 2007:31)“把”字句構式也同樣具有多義性,這種多義性主要體現(xiàn)在“位移”部分。(以下例句均來自“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
1.責任者致使對象從起點移動到終點
(6)實際上,他只不過是把辦公室從西花廳搬到醫(yī)院罷了。
(7)他們還把CBA全明星賽從賽季后移到賽季中。
(8)只是把他的任務由過去的主唱改成了貝司手。
(9)為了把我國由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國,我們必須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nèi),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yè)體系。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特定結構“從/由……到……”或“從/由……變?yōu)?改成……”。
2.責任者致使對象到達終點
(10)在比賽快結束時,姚明把泰森的幾次投籃扔回了半場。
(11)而我在演藝之路上卻依然如故,大概真的要把這龍?zhí)着艿剿懒恕?/p>
(12)偉大勝利要求工業(yè)戰(zhàn)線迅速地趕上去,而且也使得省一級黨委有可能把注意的中心轉移到工業(yè)方面來。
(13)我把與這些領導人的關系總是放在幕后,雖然我某些時候會考慮利用一下。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特定結構“動詞+回”、“動詞+到”或“動詞+在”。
3.責任者致使對象很快地到達終點
(14)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大廚早已把煙一扔,人已蹦出去。
(15)他把那本材料重重地往地上一摔,狠狠地罵了一句。
(16)誰知宰相把臉一沉,主考官噤若寒蟬。
(17)她把頭發(fā)打前額往后一挽,草草束成個大發(fā)髻。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特定結構 “……一 +動詞”。
4.責任者致使對象處于完成狀態(tài)
(18)我把弓擰緊,在馬尾毛上抹了一些松香。
(19)它出去覓食時,總是小心謹慎地先把虎仔藏好,防止被人發(fā)現(xiàn)。
(20)只要給我兩三年時間再死,就可以把書寫完。
(21)我們的工作是把光復大街打掃干凈。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特定結構“動詞+形容詞性補語”。
“把”字句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即謂語動詞是光桿動詞。劉承峰 (2003)總結了能進入“把”字句的光桿動詞共有45個:撤銷、顛倒、俘虜、逮捕、開除、克服、扣留、扭轉、拋棄、切除、養(yǎng)活、抹煞、鎮(zhèn)壓、擺脫、暴露、包圍、充滿、鏟除、出版、打倒、打破、得到、斷絕、發(fā)表、放棄、放松、粉碎、加強、降低、夸大、浪費、沒收、排除、縮小、淘汰、推翻、忘記、消滅、消除、削弱、延長、引誘、展開、泄露、阻止,并指出這45個動詞之所以能夠獨立充當“把”字句的謂語部分,是因為它們“在表‘影響性’之義上是自足的”。也就是說,這些光桿動詞本身就已經(jīng)表達了“致使對象處于某種完成狀態(tài)”的意思,由此我們將這類帶光桿動詞的“把”字句的語義也歸為此類。
5.責任者致使對象結束
(22)不過到那時候,我和靈芝這兩個當老師的早就把我們自己一點底貨賣完了。
(23)眨眼工夫,張賀林把兩碗米飯和一盤青菜吃光了。
(24)這樣就會迫使敵人把彈藥用盡,并把他們限制在一個有限的地區(qū)。
(25)離開這里并把錢都花沒了之后,又怎么辦呢?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特定結構“動詞+完/光/盡/沒”。其中,這種語義關系下動詞后補語的“完”表示“結束”,而“把”字句構式義為“責任者致使對象處于完成狀態(tài)”時的補語“完”表示“完成”,即屬于岳中奇 (2004)所提出的“成事‘把’字句”。
6.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短暫或微弱的影響
(26)今天不排練了,回去把小臉洗洗吧。
(27)你如果能把那一天的日程改一改,用談話來代替跳舞,那一定有意思得多。
(28)喬尼回到戰(zhàn)斗機上,迅速把將要發(fā)生的事在頭腦中預演了一遍。
(29)一進屋門,梆的一下子,不知道什么東西把腦袋給碰了一下。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動詞重疊結構“VV”、“V一V”或“動詞+一+動量詞”。
7.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較為充分的影響
(30)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
(31)把絕對星等和它的目視星等加以比較,便能算出這顆造父變星離我們有多遠。
(32)至今在我國西南的苗族、侗族中還流傳著女媧的神話傳說,并把她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33)后來,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又把這個原理作了進一步推廣。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形式動詞+動詞”結構。
在這里,如果我們將“加以比較”和“比較一下”進行對比,就很容易看出“加以比較”表示的是比較得比較充分,而“比較一下”只是作出嘗試,使對象受到的影響比較短暫和微弱。
8.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運動趨向上的影響
(34)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
(35)有時我拋下拖網(wǎng),等網(wǎng)滿得都要斷了就把它拉上來。
(36)他好像想說什么,我把耳朵湊上去。
(37)盡管發(fā)生過動搖,但他還是在高級指揮員的位置上把武裝斗爭堅持了下來。
表達這種語義關系時,“把”字句位移部分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動詞+趨向補語”結構。
(二)“把”字句構式多義類型之間的關系
“把”字句構式的多義類型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它們通過多義聯(lián)接①“多義聯(lián)接描述構式的某個特定意義和以該意義為基礎的擴展意義之間的語義關系的性質(zhì)?!?Adele E.Goldberg 2007:72)而成為“把”字句構式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的多義聯(lián)接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1 “把”字句構式多義聯(lián)接關系圖
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把”字句構式的中心意義為“責任者致使對象從起點移動到終點”。以這個中心意義為基礎進行擴展,便有了“把”字句構式的多義結構。中心意義略去位移的起點,便有了“責任者致使對象到達終點”之義?!柏熑握咧率箤ο蠛芸斓氐竭_終點”是“責任者致使對象到達終點”的一種情況,是為了凸顯到達終點的速度很快。到達終點也就意味著動作的完成,于是,中心意義又進一步發(fā)展為“責任者致使對象處于完成狀態(tài)”。 “結束”是“完成”的一種狀態(tài),構式義“責任者致使對象結束”是“責任者致使對象處于完成狀態(tài)”的下位語義類型。責任者致使對象發(fā)生位移,則必然會使對象受到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對象受到影響的程度或方式又是不同的,于是中心意義又發(fā)展為“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短暫或微弱的影響”、“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較為充分的影響”、“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運動趨向上的影響”三種語義類型。
從“把”字句構式的多義類型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心意義“責任者致使對象從起點移動到終點”是物理空間層面的位移,強調(diào)的是從起點到終點的位移過程。對位移終點的凸顯導致了“責任者致使對象到達終點”意義的出現(xiàn),此時位移的起點被忽略。對到達終點的速度的強調(diào)又導致了“責任者致使對象很快地到達終點”意義的出現(xiàn)。
“把”字句構式義從物理層面到其他層面的語義引申主要是以目標為參照點的。由對對象存在與否的關注,出現(xiàn)了引申義的分化?!柏熑握咧率箤ο蠼Y束”,強調(diào)對象已經(jīng)消失;而“責任者致使對象處于完成狀態(tài)”和“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影響”則強調(diào)對象仍然存在,但對象的存在狀態(tài)不同。前者的存在狀態(tài)為完成,后者的對象并沒有處于完成狀態(tài),只是受到責任者動作行為的影響。由目標受影響程度的不同,又可區(qū)分為“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短暫或微弱的影響”、“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較為充分的影響”以及“責任者致使對象受到運動趨向上的影響”,這是從受影響的程度和趨向來做的劃分。
綜上所述,“把”字句構式義既強調(diào)責任者,又強調(diào)對象位移的程度和狀態(tài),而位移的終點必須得到凸顯。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語義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95,(3):12 -21.
[2]劉承峰.能進入“被/把”字句的光桿動詞[J].中國語文,2003,(5):422.
[3]邵敬敏,趙春利.“致使把字句”和“省隱被字句”及其語用解釋[J].漢語學習,2005,(4):11-18.
[4]施春宏.從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關句式的語法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2010,(3):291 -309.
[5]宋玉柱.處置新解[J].天津師范學院學報,1979,(3):84-85.
[6]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7]薛鳳生.“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結構意義——真的表示“處置”和“被動”[M]//戴浩一,薛鳳生.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34-59.
[8]楊素英.從情狀類型來看“把”字句(上)[J].漢語學習,1998,(2):10 -13.
[9]楊素英.從情狀類型來看“把”字句(下)[J].漢語學習,1998,(3):10 -12.
[10]岳中奇.成事“把”字句的句法形式及語義[J].語文研究,2004,(3):7 -12.
[11]張伯江.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J].語言研究,2000,(1):28 -40.
[12]張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圖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3):1 -10.
[13]Adele 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M].吳海波,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A New Perspective of Studying the Bǎ-construction:“caused-displacement”Construction
ZHAO Yan-h(huán)u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The Bǎ-construction is a special construction in Chinese,which has a special consrtruction meaning:“caused-displacement”.“caused-displacement”construcion meaning of the Bǎ-construction is a polysemy system,which based on the central meaning“something or somebody responsible for the thing caused the object to mov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object.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system put emphasis on something or somebody responsible for the thing,and on the degree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moving object.However,the end of mov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Bǎ-construction;constructions;caused-displacement
H14
A
2095-0292(2011)04-0053-06
2011-05-13
趙燕華,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詞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張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