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應
近代粵商對百色經濟文化的影響
李常應
百色地處桂西右江上游,是滇黔桂三省區(qū)交界處,屬于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qū),但其城市語言卻為粵語,主要原因為近代大量粵商沿著右江進入百色城經商所帶來的影響。
百色;粵商;歷史根源;經濟文化;影響
百色位于廣西西北部右江上游,是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于1929年領導著名的百色起義、創(chuàng)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地方。以往一提到百色,在很多人眼里,百色就是“窮”和“山”以及老區(qū)的代名詞,但令外界很多人奇怪和不解的是,百色人所操的城市語言竟然是和經濟發(fā)達的廣東人一樣,都是白話,即粵語。百色的白話盡管和廣州白話音調有些細微的差別,但都屬于粵方言。為究其原因,筆者試著從近代歷史去探求其根源。
百色,最初只有博澀和田峒兩個壯族村落?!栋偕珡d志》云:“百色初無官也,有之,自雍正巳酉年始。百色初無城也,有之,自雍正庚戌年 (即1730年)始?!庇捎诎偕靥幤В煌ú槐?,古代很少有人移民百色。到了近代,由于人口發(fā)展速度快,而土地增長速度適應不了過快的人口增長速度,出現了人地矛盾和土地危機,而廣東過剩的人口必須尋找出路,因此,商品市場成為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方法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廣東人離開家園,外出經商。據典源先生估算,廣東全省在近代擁有三百萬商人及從商人員。這一數目相當于清嘉慶十七年 (1821年)廣西總人口5849372的二分之一。[1]其實,在百色,粵商們在一個叫做梁熠的商人帶領下,早在康熙59年 (即公元1720年)就已經集資籌建粵東會館了,其建成時間比百色建城時間早了整整10年,后來,粵東會館在百色起義時期成為紅七軍的指揮部。近代大量粵商為何涌入百色城經商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交通方面,百色位于右江上游,右江屬于珠江水系,以前陸路交通不便,但粵商可以溯西江而上進入右江,右江水路的交通干道成為粵商們進入百色的天然渠道,他們帶來許多日常用品和手工業(yè)品銷售賺取利潤;其次是百色的地理位置非常優(yōu)越,百色是滇黔桂三省交界處,其經濟輻射和影響力都比較大,粵商要把商品銷往云貴地區(qū),必須在百色作為中轉站,因為從廣東到云南的水路只能到百色以西70多公里的云南剝隘,換成陸路繼續(xù)往西可達富寧、文山等地,可以說,誰占據百色城這個有利的位置,誰就可以掌握同四周互相往來的制動權,向四周擴大經濟勢力,這對崇利的粵商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三百色是滇黔桂三省土特產品和各類“山貨”的集散地,粵商們從百色順著右江把這些產品直接運銷南寧、梧州、廣州,直至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據記載,光緒年間,百色已是“城廂內外,市肆喧鬧,舟載馬馱,百貨云集,類皆來自粵東,以及滇、黔土特產也”。[2];其四是大多百色本地人不喜歡經商,也不懂得經商,而是喜歡從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在廣西一些地方志有記載,如奉議 (今田陽縣)“耕作山頂,鮮知貿易”,西隆 (今西林縣和隆林各族自治縣)“種稻山巔,不事商賈”,“民性質樸,多務耕種,不喜商賈”,“不治末業(yè)”,“人鮮逐末”,“重農輕商,農本商末”等都可以證明這點,因此經商的人特別少,另外,廣西南寧、梧州等經濟重鎮(zhèn)已經是“商滿為患”了,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先進經商意識的粵商自然把經商方向轉到百色,這對于粵商而言,商業(yè)競爭自然就小,據統(tǒng)計,1933年百色城共159家商店,屬于本省人投資的有81家,占總數的51%,外省人投資78家,占總數的49%,據民間調查得知,本省籍中百色有30家,而這30家多數是外地來百色定居,純屬百色當地人只是少數,在外省籍中以廣東籍59家為最多,占外省籍總數的75.6%[3];其五是廣東人喜歡經商,也善于經商,據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廣東“南海商貿占十之六,順德、新會占十之四,番禺、東莞、新會占十之三,增城、三水、花縣占十之二,香山、從化、清遠占十之一?!保?]而來百色經商的粵商主要為新會、南海籍的居多[5],清康熙年間 (1662—1723年)粵商云集百色,使百色出現“市廛商賈,多粵東來”。[6];其六是近代百色的鴉片貿易也吸引著粵商,桂西是近代廣西種植和生產鴉片的主要產地,是廣西煙土貿易的中心地帶,民國時期,百色城曾經是云貴兩省鴉片煙土最主要的集中地,而從事鴉片貿易的利潤空間很大。基于這幾個原因,大量粵商在近代涌入百色經商,成為百色城一支主要的移民力量。
大量粵商進入百色之后勢必影響著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如果外地來的移民在人數上大大超過土著,并且又占較優(yōu)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同時遷徙時間集中,那么移民所帶來的方言就有可能取代土著的方言。”[7]據史料記載,宋代開始就有廣東商人沿西江而上經商,南宋人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已有關于廣東富商入桂購谷米運銷廣東番禺“以罔市利”的記載。明代中期以后,廣東商人大量進入廣西;明末清初已有廣東商人落腳百色,但人數不多,所以白話并沒有成為百色城的主要方言,但他們由于在經濟、文化和政治方面占主導地位,白話也逐步變成百色城的商貿語言之一。“邊郡土人 (壯族)不過菽粟布縷雞豚蔬菜,隨時貿易以謀朝夕”,而“視都會輻輳之區(qū)……多異籍人盤踞圩場,壟斷逐末,大抵利歸于客民。”[8]直至民國以后,由于商業(yè)的繁榮,百色城才吸引了大批外地商人,其中以廣東商人居多,從南寧、隆安、賓陽、玉林等地來百色的商人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廣東人的后代,他們大多講白話。廣西很多舊地方志多記載有“商賈多粵東人”或說“商人東省尤眾”,還有“無東不成市”和“無東不成圩”的俗語,也反映粵商在近代廣西市場的地位。據1954年百色城戶籍登記表統(tǒng)計顯示,當時百色城三條主要街道的統(tǒng)計情況如下:解放街總戶數為490戶,戶主為百色籍的有123戶,占總數的25%,而戶主為外地籍的有367戶,占總數的75%;共和街總戶數為1230戶,戶主為百色籍的有408戶,占總數的33%,而戶主為外地籍的有822戶,占總數的67%;百勝街總戶數為537戶,戶主為百色籍的有183戶,占總數的34%,而戶主為外地籍的有354戶,占總數的66%;綜合計算,外地籍人口約占70%,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外省的有廣東、湖南、江西、福建、云南、貴州、四川、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山東、遼寧等十余省,其中來自廣東為最多;省內的有南寧、隆安、賓陽、桂林、梧州、柳州、龍州、防城、玉林、平南、容縣、陸川、貴縣等縣市,其中以隆安、南寧兩地最多;來自百色地區(qū)的有田陽、田東、平果、靖西、德保、東蘭、鳳山、天河、田林、凌樂等縣。[9]眾多講白話的外地商人集中于20世紀20~30年代移居百色,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處于優(yōu)越地位,而且人數較多,從而就主宰了近代百色城的社會文化生活?!栋偕兄尽酚杏涊d:清道光年間,城鎮(zhèn)藝人組成了業(yè)余戲班,演出“廣腔戲”;自清宣統(tǒng)二年 (1910年)廣州新康年粵劇班來百色演出后,粵劇更深受群眾喜愛,廣為流傳;民國后,相繼有新康年、別有天、醒環(huán)球、銅雀臺、大逸樂等“廣班”來百色演出,服裝新艷、有西樂伴奏的朱劍秋、花弄影戲班更是譽滿全城。民國21年 (1932年)后,本地民間藝人相繼組織音樂社、麗梨社、娛樂社等業(yè)余粵劇團,在城鎮(zhèn)輪流上演傳統(tǒng)粵劇,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10]移居百色的粵商還直接辦教育,1946年2月,廣東旅色紳商在百色粵東會館開辦百色私立粵東旅色小學,他們利用粵東會館為校舍,主要招收廣東旅色人士子女入學,兼收附近居民子女,辦學經費由粵東會館館產租金收入及收取學生少量學費支付;1945年初,祖籍為廣東新會的梁宗岱和廣西著名學者雷沛鴻等在百色籌創(chuàng)公立西江文理學院,這是百色城有史以來的第一所高等學校;此外,粵商在百色定居經商,對百色城的建筑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20世紀20年代起,百色城出現了上百棟具有嶺南特色的的“騎樓”,這種樓房為磚瓦結構,一般為2~3層,個別高達4層,一層前廳為門面,作商店或交易場所,店門前連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主要讓來往行人和顧客免受日曬雨淋,利于營業(yè),一層商店后面為倉庫,中層為房主宿舍及廚房廁所,店主或經理人員一般住在三樓,這些“騎樓”每棟造價2~3萬元不等。
綜上所述,百色城的主要交際語言就由壯話演變成了白話。這種白話屬于廣西粵語邕潯片,與廣州話基本相似,兩者聲調都有九類,平上去八名依古聲母清濁分為陰陽兩類,其中陰入又分為上下兩個小類,都有舌葉音,沒有舌尖后音,都有塞音韻尾和鼻音韻尾,但百色的白話和廣州話還是有些細微的差別,其差別只限于個別聲母和韻母的少數字,如廣州話聲母的“f”,百色白話發(fā)為“w”,比如“婚”、“昏”廣州話為“fen”,百色白話為“wen”;廣州話韻母“au”,百色白話讀為“enr”,如“關”,廣州話為“kwan”,百色白話為“kwen”;“間”廣州話為“kan”,百色白話為“ken”,其原因為在百色還是以漢壯等民族雜居為主,長期的民族融合交匯使百色的白話或多或少也出現一些“雜交”或“壯化”的現象,百色人在長期使用白話作為交際語言會不由自主地夾雜一些壯語和壯語的語調,因此,百色白話也會出現一些微小的變化,如外婆,叫做“阿呆”,“呆”在本地壯語即為外婆的意思。
除此外,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zhèn)和思林鎮(zhèn)、田陽縣那坡鎮(zhèn)、平果縣果化鎮(zhèn)、田林縣城樂里鎮(zhèn)等商業(y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沿江圩鎮(zhèn)日常的主要交流語言也是白話,據1998年版的《田東縣志》記載,田東縣使用白話的人數約2.4萬人,其中,在該縣義圩鄉(xiāng)東冠村有100多人操容縣白話,這些人是上個世紀20年代從容縣遷入的[11],究其歷史原因,也一樣是因為大量粵商及粵商后裔于近代溯西江而上進入右江的沿江圩鎮(zhèn)經商定居所致。
[1]黃賢林.廣西人口[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2]侯宣杰.清代以來廣西城鎮(zhèn)會館分布考析[J].中國地方志,2005(7):49.
[3]楊業(yè)興,韋雄鷹.右江流域壯族經濟史稿[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162~163.
[4](清)龍廷槐.敬學軒文集[C].嘉慶年間版本.
[5]百色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879~881.
[6](清)華松本.百色廳志[C].光緒十七年(1891年)??瘫?
[7]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
[8]乾隆三十一年《鎮(zhèn)安府志》卷2,輿地志下,墟市.
[9]韋國友.交通與近代百色城的發(fā)展——百色城社會變遷研究之一[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1,14(3):7.
[10]百色市志,百色市志編纂委員會.百色市志[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740~741.
[11]田東縣志編纂委員會.田東縣志[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785.
The Effects on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of Baise by the Cantonese Merchants in Modern Times
Li Changying
Located on the upper stream of You River of west Guangxi,Baise is the junction of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It is the typical“old,less,remote,mountainous,poor”area,but its city language is Cantonese,for the reason is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a large number of Cantonese merchants who came to Baise to get into business along the You Riv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Baise;Cantonese Merchants;Historical Source;Economy and Culture;Effects
【作 者】李常應,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F727
A
1004-454X(2011)04-0144-003
〔責任編輯: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