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琪
銅鼓漫畫一枝秀
□石 琪
氧吧
——二號爐還在生產
平時不響,到時就鬧
銅鼓漫畫名片
銅鼓漫畫名片
1991年,江西銅鼓漫畫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藝術委員會確定為全國36個基層漫畫群體之一。
1999年,銅鼓漫畫被江西省文化廳命名為全省“漫畫藝術之鄉(xiāng)”。
2003年,銅鼓漫畫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xiāng)”。
2008年,銅鼓漫畫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銅鼓地處贛西山區(qū),群山環(huán)抱,面積只有154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3.5萬,就是這么一個山區(qū)小縣,滿眼欲滴的綠讓人四季都有著份對春天的遐想。上世紀80年代初,當漫畫這顆種子落在這塊毛澤東曾親自發(fā)動過湘贛邊秋收起義的紅色土地時,這融人間百態(tài)于奇巧構思中的漫畫藝術就在這綠色山城生根成長起來,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1982年的一天,銅鼓縣文化館的美術干部在參觀上海舉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他們首先來到版畫展廳,發(fā)現偌大的展廳里只有廖廖幾個觀眾,而鄰近的漫畫展廳里卻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強烈的反差使大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同時也給了大伙啟迪。漫畫作品簡潔明了,幽默風趣,貼近生活,雅俗共賞。特別是漫畫創(chuàng)作相對簡單,容易在群眾中推廣,為什么我們不“改行”搞漫畫創(chuàng)作呢?就是這次與漫畫的邂逅,銅鼓便和漫畫結下了不解情緣。
“迎奧運”交通安全全國漫畫大賽作品展現場
在后來的日子里,銅鼓漫畫人最多的就是在工作之余,晚飯后燈光下圍聚在一起說漫畫、聊作品,對漫畫的熱情融化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那份寂寞,一幅幅漫畫作品在全國各大報刊發(fā)表。
作品《平時不響,到時就鬧》,描繪了某君西裝筆挺,脖子上頂著一個鐘形頭,鐘面分四個刻度,每個刻度上寫著“四項基本原則”——評獎、調資、職稱、出國,每到這些“關鍵”時刻,此鐘就會鈴聲大作——諷刺了某些人頭腦里只有功利。此作品先后被《人民日報》《法制日報》等20多家報刊轉載,并在全國郵電杯漫畫大賽上摘得桂冠。
作品《——二號爐還在生產》,描繪了一家停產企業(yè),高大的煙囪不冒煙,而廠房前餐館的煙囪卻冒出公款吃喝的濃煙,畫面大面積的黑色處理使讀者多出了一份壓抑與沉重感。此作品尖銳地反映了社會不良之風,在《煙臺日報》發(fā)表后被推薦參加第五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獲“1994年全國好新聞漫畫作品獎”。
作品《氧吧》,一對情侶紅鯉魚,在被工業(yè)廢水污染的水底,共用一根吸管透出水面呼吸空氣中的氧,在一份“魚侶”的浪漫之余表達了人類對生存環(huán)境的危機感。此作品入選了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中國嘉興2004國際漫畫展”和伊朗“大不里士國際漫畫大展”。
銅鼓漫畫就是在這一幅幅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關注民生的作品中成長著,先后在《諷刺與幽默》《中國漫畫》《漫畫》等全國各級報刊累計發(fā)表作品近萬幅。我國著名漫畫家繆印堂評價說,銅鼓有一支高水準的漫畫創(chuàng)作隊伍。
銅鼓的漫畫群體至今已發(fā)展成了一支100多人的創(chuàng)作隊伍,他們分布于農村、企業(yè)、校園、社區(qū)等各行業(yè),其中60多人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宜春市美術家協會吸收為會員;多人被中國日報網站新聞漫畫網、自由漫畫聯盟網等專業(yè)漫畫網站吸收為在線畫家,開設個人漫畫專頁。
銅鼓漫畫已形成了農村漫畫、企業(yè)漫畫、校園漫畫三大園地,漫畫的普及給山城人帶來了文化氣息,陶冶了山城人的性情,漫畫既宣傳了政策法律,又鞭笞了社會的假惡丑,歌頌了真善美。在1999年全國反對邪教“法輪功”的活動中,全縣的漫畫作者日夜加班,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了以反迷信、反邪教、崇尚科學為主題的漫畫作品百余件,并制作成50幅大幅版面,深入全縣100多個村展出,一次次的漫畫展也都贏得了觀眾好評,群眾說“漫畫褒貶分明,通俗易懂,我們愛看,看了后受啟發(fā),受教育”。漫畫已成為了銅鼓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
“江西漫畫在宜春,宜春漫畫在銅鼓?!?008年,銅鼓與江西省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了 “迎奧運”全國交通安全漫畫大賽;2010年又與江西省群眾藝術館聯合舉辦了“婚育新風進萬家”全國漫畫大賽。大賽在“中國新聞漫畫網”“自由漫畫聯盟”“漫畫信息報”等多家專業(yè)漫畫媒體的支持下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來稿2000余幅。兩屆全國漫畫大賽的成功舉辦使得銅鼓漫畫蜚聲全國。
“山里的果子越蓄越紅”,就如銅鼓客家山歌唱道的一樣,今天的銅鼓漫畫紅得是這樣爛燦,銅鼓漫畫也已從山里走向了山外。
責任編輯陳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