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惫P者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做到“以人為本,以讀為本”,自覺地將“讀”貫穿教學全過程,才能達到感知課文、體會情感、積累語言的目的。
一、通讀感知
我們拿到課文,毫無疑問,總是先通讀一遍,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這是最自然不過的。這個階段,不管你怎樣設計導語,都必須要給學生提供充裕的讀課文的時間,讓學生借助閱讀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中的語言信息,把課文讀通并初步讀懂。很多教師,在第一課時,總是讓學生反復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輪讀,對于難讀的長句,還進行范讀,花這個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細讀悟語
通過細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做到有所感悟。“悟語”包括:悟文章的思想內容,悟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并能透過內容,有所感觸,體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內在統(tǒng)一。這一過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問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建立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要保證學生細讀的質量,必須做到讀思結合、讀議結合、讀練結合。
三、品讀悟情
有了對內容和語言的理解,就會自然地產生一種與內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需要,這就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實現(xiàn)。對課文進行品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更進一步升華思想,陶冶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讀,教師往往出于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精心輔導學生“應該怎樣讀好課文”,刻意采用“渲染導情”等手段教學,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的感悟與教師不一定是同步,這樣做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己品讀,采用“讀中悟情”、“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在學生讀完課文后,問:“你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覺地糾正不正確的讀書方法。
四、誦讀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庇绕鋵τ谛W生,他們的思維具有具象性的特點,熟讀比分析講解更有效,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有助于對課文整體吸收,發(fā)展語感。學生在品讀一個段落后,充分理解了語言結構,領悟到了文章的美,就有一種讀背課文的愿望,很容易背誦課文。我常將背誦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讓能背誦的學生合上課本,有感情地背誦課文。久而久之,學生嘗到了背誦的甜頭,很自覺地將一些優(yōu)美的段落熟讀成誦。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通過通讀、細讀、品讀、誦讀,讓瑯瑯的書聲回到課堂,逐步深入地與文本進行生命對話,就能達到感知課文、積累語言的目的。
(責編 夏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