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結合”是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是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基本手段。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讀與寫甚有關系,讀之得法,所知廣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寫作練習?!苯虒W中,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練筆,這樣,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一、結合單元專題,帶動讀寫結合
現(xiàn)行語文教材加強整合,圍繞專題組織教材,專題內(nèi)容新穎、豐富,內(nèi)涵深刻,富有人文氣息。同一個專題,文章表達方式有所不同,在教學中有計劃地圍繞單元學習專題,結合每篇課文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
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童年”為專題,《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生動地描寫了駱駝隊給林海音的童年帶來的快樂,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無限懷念。學文后,引導學生梳理作者圍繞關于駱駝隊的回憶來表現(xiàn)童年的方法,并積累文中結尾抒發(fā)對童年留戀的語言,然后問學生:“駱駝隊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鮮明的記憶,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什么事物給你帶來揮之不去的記憶?圍繞這一事物你想到了哪些讓你難忘的生活片斷?”有的說君子蘭,有的說雪,有的說玩偶,有的說大水缸,有的說松樹……引導學生說清楚了這些事物給自己帶來快樂的生活片段后,再給學生提供幾段抒發(fā)對童年不舍的佳句,積累仿創(chuàng),讓學生在自己文章的結尾結合自己所寫之事,運用、創(chuàng)用這些積累或本課結尾段的積累表達對童年的不舍。有學生這樣寫道:“‘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是啊,童年是多么美好,沒有悲傷,沒有憂愁,但童年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那種樹的小園,回不去那攀爬過的小山,回不去那害怕時的高喊,更回不去那尷尬時的一笑而過!再見了,我的童年!”還有學生這樣寫道:“童年就像五顏六色的氫氣球,它滿載著我們的希望飛向碧藍的天空;童年就像一條自由自在的小魚,帶著我們的歡樂游向大江南北,我的童年正像那松樹上的松釬,每一根都匯集了我的歡聲笑語、酸甜苦辣,每一根都浸透了我的無限遐想?!?br/> 《祖父的園子》一文寫了作者跟著祖父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它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它允許孩子隨意玩鬧,對孩子傾盡愛心和耐心。他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每個孩子在最疼愛自己的親人面前都是這樣無拘無束、肆意隨性。所以我問學生:“在你的生活中,最疼愛你的人是誰?在他(她)的面前你曾有過怎樣無拘無束,甚至‘肆意妄為’的生活?”學生興致盎然,暢所欲言,我適機引導學生像本課一樣,用孩子氣十足的隨性的語言無拘無束地來表達這份快樂。學生仿佛回aa268b0861e58d6fcfe51bff6c0b1991607a1ccb43b7205869a5582052f2e386到了上學前在最疼愛自己的親人前的快樂生活,個個臉上掛著甜蜜的微笑。
學完《童年的發(fā)現(xiàn)》后,我問學生:“你的童年曾有過讓你為之興奮、自以為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嗎?”有的說:“我發(fā)現(xiàn)了冰面越粗糙,滑起來越費力。”有的說:“我發(fā)現(xiàn)了青蛙的腳掌上有一種特殊的東西,這種東西與酸奶在一起,再加上青蛙腳掌的攪拌,酸奶就一下子變成了固體?!庇械恼f:“我發(fā)現(xiàn)了貓從高處掉下來摔不死?!敝v述著自己童年“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學生個個臉上洋溢著自豪。在引導學生將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過說具體,發(fā)現(xiàn)后的感受說清楚,一篇篇妙趣橫生的佳作便誕生在學生的筆下。
《兒童詩兩首》學完后,我讓學生收集了大量的兒童詩,誦讀并梳理出兒童詩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或捕捉生活中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畫面,以及自己一些純真的想法。運用所學方法創(chuàng)作兒童詩,學生創(chuàng)作精彩紛呈,驚喜不斷。如《酒窩》:我們笑的時候,臉上有可愛的酒窩,下雨時小溪的臉上也有酒窩/小溪是不是也笑了呢;《風》:風是一個牧童,他拿著長長的牧羊棍/這邊趕趕/那邊趕趕,就是趕不攏閑逛的“羊群”;《海邊》:聽不見沙灘上人群喧鬧/哪管它海浪一浪高過一浪,沙子在眼前堆來堆去,沙灘上很快就出現(xiàn)了一座寶塔/海浪漸漸涌上岸來他想進那小小的寶塔/……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全面回顧自己的童年生活,運用所學方法,寫出了多篇關于童年的文章、詩歌,喚起了學生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二、學習寫法,仿寫帶動讀寫結合
諸多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生的寫作,更多的是從文章到文章,模仿也是學習,從模仿別人的語言到模仿別人文章的結構。冰心在《談點讀書寫作的甘苦》中說:“我常常抄襲,就是說模仿別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給出榜樣讓學生學習,學習效率會更高。因此,從課文中學習作文的方法,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范文,加強由讀到寫的遷移,讓學生由不會寫,到通過對范文的模仿、借鑒,把范文的表達方式轉化為自己會運用的表達技能,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練筆方式。
例如:《再見了,親人》一文用敘事和抒情相互交織的表達手法讓讀者感受到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學文后引導學生運用這種表達方法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我問學生:“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讓你感到不舍的人、事、物,或者是某段生活?”經(jīng)啟發(fā),學生思路打開:老屋、童年、學軍基地、玩具狗……我接著問:“你們之間曾有過哪些難忘的回憶?”然后引導學生將這些難忘的回憶說具體,最后引導學生抒發(fā)不舍之情。
再如:《少年閏土》是一篇描寫人物的文章,“我”與閏土分別30年后,閏土看抓刺猬的形象一直烙印在“我”心中久久揮之不去,所以課文中先描繪“我”記憶中看抓刺猬的閏土,再寫與閏土相識相處的過程。學文后引導學生寫一個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我問學生:“生活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的這一印象是從哪一件或哪幾件事中獲得的?他留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什么?”學生在文章開頭段先寫下人物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幕,再通過具體的事來寫這一印象的獲得。
又如:《頂碗少年》描寫了頂碗少年3次表演的過程,通過抓住少年的表現(xiàn)和觀眾的反應來表現(xiàn)這場表演的驚心動魄。學文后引導學生梳理表達方法,并問學生:“你曾經(jīng)看過什么表演或是演出嗎?給你什么印象?你能抓住表演者的動作、神情或語言以及觀眾的反應來表現(xiàn)這場表演或演出留給你的這一印象嗎?”并引導學生運用本文首尾呼應的方法。
總之,教材中寫法獨到的文章,在學文后一定要梳理寫法,并指導學生運用寫法進行寫作,真正使這些方法內(nèi)化成學生自己的,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實現(xiàn)由仿寫到獨立自由選擇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
三、填補空白,擴寫、改寫帶動讀寫結合
課文中由于作者構思立意、布局謀篇、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一些情節(jié),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這些“空白”做些合理的補充想象。
例如:《大瀑布的葬禮》一文采用倒敘的手法,先寫巴西總統(tǒng)菲格雷特為大瀑布主持葬禮,接著寫了大瀑布發(fā)生變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及人們?yōu)樗e行葬禮的情形。總統(tǒng)是如何主持葬禮以及葬禮上的致辭文中沒有具體來寫,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對大瀑布今昔的介紹,結合課外查找的人類對于地球的破壞的事例,以及關于珍愛地球的名言警句來寫大瀑布葬禮的致辭,使致辭更有警醒作用,震撼人心。
再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詩中僅僅28個字,顯然難以言盡送別時的情形,讓學生展開想象,送別時黃鶴樓周邊的春景如何?給學生提供有關描寫春景的古詩文名句,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含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可以運用或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送別時兩人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送別的場景如何?重點引導學生想象“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那番景象,并給學生提供送別詩的名句,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故人一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讓學生在自己的想象中大膽運用,表達對朋友的不舍或是祝福。
四、宣泄情感,寫讀后感帶動讀寫結合
通過潛心閱讀與個性化的思考,將自己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轉化為文字,從而與他人交流,這是讀后感所承載的一個重要使命。小學生經(jīng)常寫讀后感,不僅有助于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自主思考,錘煉思維,發(fā)表真知灼見,從而提高寫作的基本水平。
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讀后學生們被偉大的父愛所深深感動。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感天動地的父母之愛,學文后引導學生查閱有關父母之愛的事例及這方面的名言警句,引導學生先來談談這篇文章帶給自己的感動,再聯(lián)系自己查閱的相關例子,運用這方面的名言警句來進一步談父母之愛帶給自己的感動。
再如:《烏塔》一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故事,表現(xiàn)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被父母包辦代替慣了的學生們大受震撼,烏塔的所作所為是他們欽佩但又做不到的,學文后學生意識到由于父母的過分關愛,弱化了自己的許多能力,他們有想法、有感受要抒發(fā)。在抒發(fā)感受之前,我讓學生搜集關于父母教育孩子方面的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甚至也可以查閱動物培養(yǎng)幼崽生存能力的例子,并搜集要敢于放手培養(yǎng)孩子方面的名言警句,如“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孩子真正走路的開始在于擺脫扶持的機會”……先由文而來談感受,再來聯(lián)系事例引用名言警句談感受。
思想性比較強的文章,或容易打動學生的文章,都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的事例及名言警句來寫讀后感,使感受更深刻。
總之,在教學中要充分研究文本教材,從中挖掘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多練筆,巧練筆,可以促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和有效提高。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就一定會從文本中挖掘出眾多有價值的優(yōu)質資源,和學生共同演繹出一個又一個精彩。
(責任編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