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為了踐行新課程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課前激發(fā)預習、課中引導感悟、課后拓展升華等措施充分提供機會讓學生批注,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我思考,自主探究,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在閱讀實踐中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閱讀;批注;案例;思考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還存在兩個方面的誤區(qū),具體體現(xiàn)在:一方面不遺余力地將教參上得來的有關對課文的解讀“翻譯”給學生,徹底實現(xiàn)對課文的“肢解”;另一方面,教師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設計一些支離破碎的問題讓學生浮躁作答。前者是傳統(tǒng)的典型的“填鴨式”教學,教師的繁瑣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和思考;后者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表面熱鬧的課堂,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路”,沒有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時間。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推行批注式教學,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激發(fā)預習批注
每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前,我都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主閱讀課文兩遍:第一遍,用批注符號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難讀的句子,多讀幾次,為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做好準備;第二遍,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意,簡單了解一下作者或背景,然后聯(lián)系起來解讀文本,閱讀課文后將要點簡明扼要地用自己的話寫出來,課堂進行交流,對批注得全面而又有深度的同學給予表揚,不斷強化學生的批注熱情。
【案例1】
學生批注:讀了文章,我知道這篇課文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從查閱的資料上我了解到西雅圖是美國西部的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它擁有青山、湖泊,擁有港灣河道,擁有溫潤的氣候、如春的四季,被稱為常青城。課文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關系,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
思考:《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語文十一冊第四組中的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從學生預習批注中可看出學生除了在預習中能通過自讀自悟、了解大意、初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還能關注課文的時代背景。本文的背景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課外資料的收集與運用充實了文本內(nèi)容,學生通過對“西雅圖”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