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課改進行的力度很大。在新課改下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定中,歷史語言表達能力是衡量學生歷史課學習水平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不盡人意。如在開展歷史學習與探究的各項活動中,很多學生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文字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要么條理不清、邏輯性差,要么詞不達意、不知所云。學生也常說,“自己是心里明白,說不出來,說不明白”,正所謂“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由此可見,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教師應注重言傳身教——以科學、精練的教學語言來影響學生
歷史教學的科學性是指要求教師講授的基本知識真實、確切。所謂確切,就是要求教師上課時用嚴謹?shù)恼Z言、準確的詞匯來表達概念、敘述原理,不能含混、籠統(tǒng),更不可隨心所欲、胡言亂語??傊?,教師要努力做到語言準確、邏輯嚴謹、條理清晰,觀點綜合、概括為學生做好示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立足教材——注重從教材中汲取語言營養(yǎng)
1 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
歷史學概念是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主要原材料,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因此對于教材中的概念,學生不僅要知道它們的含義,還應知道它們的前因后果以及與相關知識點的聯(lián)系。比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并理解概念中的一些限定詞,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另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注意區(qū)分易混淆知識點。如“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的是封建的教會與宗教思想,并不是放棄基督教”,等等。
2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措施。
歷史教材是指導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依據(jù),也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汲取語言營養(yǎng)、訓練表達能力的主要園地。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教材。不但能加深自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能糾正頭腦中已有的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時,除了要明確目的要求外,還應強調兩點:一是要求學生注意學習教材中不同類型知識的表達方式,如概念、歷史過程等。只有這樣才能豐富他們的歷史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二是要求學生邊閱讀邊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來正確地復述其中的某些內容。這樣學生通過“咬文嚼字”的訓練,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課堂采用多種形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從理解概念到運用概念進行歷史表達,這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教師必須要給學生提供嘗試表達的機會,通過訓練來促進他們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之間的轉化。課堂上教師應講究教學民主,讓學生開口說話,可以進行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也可以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上臺執(zhí)鞭當“老師”??傊處熢谡n堂上要以平易近人的教態(tài)和豐富的語言情感使課堂氣氛趨于融洽,使學生愿說、敢講,并在此基礎上依據(jù)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提出啟發(fā)式問題,讓學生運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以準確的語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優(yōu)選作業(yè),加強鍛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宇表達能力
任何一種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堅持不懈地訓練,歷史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也不例外。因此教師應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一些針對性強、啟發(fā)性強的訓練題,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碰到主觀題練習時,可以讓每個同學預先準備一個草稿本,讓他們把答題思路先寫在草稿紙上,那么即使只有一兩個同學有機會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但沒被抽到的同學在聽其他同學答題時其實也可以及時進行反思,并與自己的答題思路對照,取長補短。通過這樣的平時訓練,學生留意了遣詞造句,注意了語言表達的嚴密性和專業(yè)術語的運用,使自己的思想觀點可以準確、精練地表達出來,實施下來效果相當不錯。
當然,提高歷史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多種形式,如通過寫歷史小論文、講歷史小故事等??傊?,只要我們平時多積極找問題、想辦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