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學DV活動是青少年利用DV的手段記錄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科學探究活動的活動,可以在教師或家長的協(xié)助下,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完成。青少年科學DV活動與一般的校園DV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青少年基于一個探究式課題的拍攝,并在拍攝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拍攝技術的活動。
在我國一些發(fā)達地區(qū)的中小學里開設了DV課程,一些校外俱樂部也有DV活動。但這些活動絕大部分僅僅局限在對拍攝、編輯技術的學習上,還沒有特別系統(tǒng)地開展這種“基于一個探究式課題的拍攝,并在活動中提高科學素質和DV技術”的課程或是活動。
一個成功的青少年科學DV活動是科學、技術和人文的完美結合,可以通過科學探究、DV采編和腳本創(chuàng)作三個方面的訓練來實現。三者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是培養(yǎng)青少年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良好載體。其中,科學探究是青少年科學DV的主題,只有準確把握它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利用DV技術創(chuàng)作出合適腳本反映主題。
青少年科學DV涵蓋了一個青少年科學探究活動的三層內涵:科學探究過程,所探究的科學現象和相關知識,以及探究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本文將結合日本歷屆兒童科學影像節(jié)上的獲獎作品來分析以上三層內涵。
科學探究過程
無論是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還是青少年的科學探究活動,都有著共同的探究過程,主要包括觀察提問、猜想假設、計劃組織、事實證據、模型解釋、表達交流這6個步驟。
觀察提問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端,是一個科學DV的選題的由來,表述的是探究的動機,往往是青少年從身邊的生活中觀察到的問題和想知道的現象。
猜想假設是探究者嘗試著做出的回答?!安桓也孪氲目茖W家,就像是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辈孪牒图僭O可以是大膽的,但同時也是具有邏輯性的推理。同時,猜想和假設是需要驗證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科學探究。例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至今仍是一個假說,而且仍然在驗證的過程中。
計劃組織是探究者對人、財、物、時的安排,主要是參加研究人員的分工和配合,研究方法的選擇和設計,實驗儀器設備的選用等。計劃組織是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但也需要在探究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
事實證據是一個探究活動的核心。它通過深入觀察、調查、實驗等方法搜集并記錄下來相關數據結果,并整理繪制成圖表,這是回答問題、驗證假設、揭示現象的重要科學依據。
模型解釋是一個探究活動的亮點。探究者運用數學曲線、物理模型、繪圖等方式來展示科學現象、揭示隱含的問題,使答案簡潔、直觀易懂,充分表現科學之“美”。
表達交流是科學探究者呈現科學研究成果的形式。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公開和發(fā)表,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神秘的自然現象和它蘊含的規(guī)律。因此,表達交流也貫穿在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尤其是青少年科學DV活動,還要利用DV這樣的特殊的現代化設備和技術進行表達和交流活動。
在已經舉行了5屆的日本兒童科學影像節(jié)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不是單純的拍攝技術優(yōu)秀,而是突出了科學DV的探究主題。例如,岡崎市東海中學8年級的4名學生氣象員的作品《南方的北國?——東海學區(qū)的冬之謎》,就是嚴格按照科學探究的6個步驟完成的作品,最終獲得了第3屆日本兒童科學影像節(jié)中學組最高獎“教育部長獎”。該項目的具體探究過程如下:
觀察提問: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fā)現,雖然東海中學地處岡崎市的最南部,但是東海中學的校區(qū)卻是最冷的,北部地區(qū)春暖花開了,東海學區(qū)還是白雪皚皚;北部地區(qū)日上三竿了,東海學區(qū)卻是晨霧蒙蒙,他們產生了疑問,想要揭開東海學區(qū)的冬之謎。
猜想假設:通過查閱岡崎市的地圖,學生們作出了大膽的猜想,東海學區(qū)特殊的小氣候可能和岡崎市南側的地勢有關。
計劃組織:他們組成一個研究小組,分工合作,設計了調查、監(jiān)測和實驗3種研究方法,并且借來了太陽高度角測量儀等設備。
事實證據:調查了解市民的看法、教師的意見、周圍環(huán)境變化等來追蹤謎團;選擇不同的地點用儀器設備監(jiān)測太陽高度角隨地勢的變化;記錄了大量溫度變化的數據。
模型解釋:用橡皮泥模擬出地勢變化的橫斷面,夾在2塊玻璃中間,用干冰形成的冷霧傾倒在玻璃中間,這個簡單的實驗模擬了氣流在岡崎市的流動和變化,破解了謎團。同時,還用電腦動畫模擬氣流變化和地勢之間的關系,作出更加明確的解釋。
表達交流:利用DV技術拍攝了整個探究過程,并在結構、配樂、解說詞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編輯,讓觀眾了解了一個科學現象。標題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南方的北國?——東海學區(qū)的冬之謎”這個題目引人入勝,受到了評審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即使是職業(yè)攝影家,起一個震撼人心的標題也是不容易的”。
科學現象和知識
每一個青少年科學DV活動都需要利用DV技術展示青少年所探究的科學現象和相關知識,從攝影、攝像到數據圖表,再到解說旁白,都是在揭示科學現象,傳達科學知識。雖然是青少年的探究活動,所用的科學術語也應當是盡可能準確的。青少年科學DV不僅可以把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地理、氣候、宇宙、環(huán)境等學科的現象和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同樣也可以研究安全、防災、交通、考古、民族學、美術、工藝、醫(yī)療、福利、老齡化、民族文化等人文科學,甚至是民俗慶典等社會科學的問題,總之,讓青少年用鏡頭的眼睛去了解科學的世界。
從2006年第4屆日本兒童科學影像節(jié)獲獎作品名單可以看出,中小學生研究動物、植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興趣濃厚,如小學4年級和2年級的姐妹倆與媽媽一起拍攝的作品《鱟產卵的條件》。在16個獲獎作品中,只有3個是非生命科學的作品,分別是《沼氣蘊藏的巨大能量》和《變化的顏色》、《不可思議的沙丘》。2007年中國選送參加日本兒童科學影像節(jié)的作品《我做雞媽媽》、《蟈蟈之謎》、《背著房子的旅行家——蝸?!?、《蜜蜂的研究》也集中在生命科學領域。引導青少年拓寬視野,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才能使他們更多地了解科學世界。
青少年科學DV活動是科學探究的活動,但更是科學教育活動,目的是引導青少年在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了解科學知識、掌握Dv技術的同時,綜合提高科學素養(yǎng),特別是樹立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包括熱愛科學的情感,好奇心,抓住不放、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意志,合作的意識和樂趣,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精神,親近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等等。
日本《南方的北國?——東海學區(qū)的冬之謎》這個項目獲獎后,學生在獲獎感言中談到:“作品的制作,確實很辛苦。特別是今年雖然很早就決定以學區(qū)的氣候作為主題,但直到10月下旬,也沒有出現我們想象的霧。因為天氣反常而遇不見拍攝的時機,真是為難……非常花時間!也得到學區(qū)的各位同學的幫忙,不過也幸虧這樣,一直以來的疑團的謎終于解開了?!?br/> 另一個獲得“教育部長獎”小學生組的作品《黑穴蜂的習性和巢穴探秘》,作品是高松市立鬼無小學6年級學生波多翼和父親共同制作的。作品通過對自己家屋檐下的黑穴蜂進行觀察,把黑穴蜂筑穴、儲存食物、保護巢穴、巧妙擊退天敵蜥蜴,特別是蜥蜴奪取黑穴蜂的獵物的瞬間行動都納入了鏡頭。對此,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另外,作品的配樂是由作者的哥哥獨立完成的。整個作品充滿了全家人共同的感情,讓人感到人間的溫情。
波多翼同學在獲獎感言中談到:“只有夏天才能見到黑穴蜂,黑穴蜂不蜇人。在酷暑中,時長60分鐘的錄像帶都用了11盤。”“黑穴蜂為了幼蟲,要在土里挖巢,并且把蟈蟈類的昆蟲作為獵物捉過來。成為獵物的小蟲子,雖然可憐,但為了幼蟲也要把它們作為食物,從這件事情我明白了昆蟲們的生存環(huán)境真是嚴酷?!薄拔覍谘ǚ浣ㄔ斐惭ǖ挠腥ち曅约敖ㄑㄟ^程進行了觀察,不同的黑穴蜂有各自的特點,既有不認真造穴的,也有不把獵物放進巢穴的。認真的黑穴蜂會在真穴和假穴的入口都放一個小石子……”
在2006年第4屆日本兒童影像節(jié)的頒獎典禮上,文部科學省(相當于教育部)的代表發(fā)言說“在日本這個地域狹窄、資源匱乏的國家,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對整個民族都是至關重要的!”日本的科學技術、經濟實力如此發(fā)達,居然還有這樣的危機感,還在利用各種手段激發(fā)青少年熱愛科學,對于我們中國的青少年來講,更是刻不容緩!
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jié)活動大事記
2006年
年初,在觀摩和借鑒國際上相關青少年科學影像活動的基礎上,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提出利用Dv技術在我國開展青少年科學DV活動的構想。
在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支持下,成立了由科技、教育,傳媒等方面專家組成的青少年科學DV活動項目組,開始對這項活動進行研究探索。
項目組首先在鄭州市舉行青少年科學DV拍攝比賽,征集活動方案和優(yōu)秀作品,借助比賽活動,進行探索研究,取得了寶貴的活動經驗。
為更好地研究科學Dv作品,項目組翻譯了4部日本兒童優(yōu)秀科學影像作品,同時。項目組專家還親自指導學生拍攝多部科學DV作品。這些作品成壽項目組進行抖學Dv活動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也成為宣傳推廣科學DV活動的第一批樣片。
經過分析研究,項目組對科學DV活動進行7界定,認為科學DV活動是青少年利用DV技術記錄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科學探究活動的活動。
2007年
8月,在昆明舉行的第2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項目組首次展示青少年科學Dv活動,設立“科學DV”專項獎,引起廣大青少年和科技教師對活動的興趣,對青少年科學DV活動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12月,項目組在廣西南寧市試點舉辦了“2007年廣西青少年科學DV活動師資培訓班”,培訓以最初的《青少年科學DV活動手冊》為基礎,采取互動的參與式的培訓模式,令參加培訓的老師耳目一新,帶來了諸多的驚喜和收獲,為廣西培養(yǎng)了第一批活動輔導教師。
2008年
鄭州市繼續(xù)舉行第2屆青少年科學Dv拍攝比賽,廣西也將青少年科學DV活動納入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2個不同形式的區(qū)域性活動試點,為開展青少年科學DV活動進行了有效的嘗試,對活動設計和規(guī)劃提供7參考和借鑒。
7月,在烏魯木齊舉行的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項目組第2次展示了青少年科學Dv活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