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拉開帷幕時,我們的教育觀念開始轉變,師生關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開始發(fā)生變化,師生參與和支持課程改革的氛圍形成了。越來越多的教師融入新課程之中,如火如荼地去挑戰(zhàn),把新的觀念、新的思想貫徹到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這一塊廣闊的探索天地里,更是涌現(xiàn)出了許多的新課改典例。但我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失去了其本質境界,缺少了語文教學的真實感動。繁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雖面面俱到,但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課改浪潮中,我們要尋求人文精神的支撐,因為真實的語文課堂,在于讓語文充滿思想,充滿感情,充滿人文精神。因此,我們不能為了追求眼前利益,一味地讓學生考高分就可以了,就算他們考得了高分,又能保持多久呢?更不用說這對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多大裨益了。 那么,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教師如何在關注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語文中找到真的教育?
一、自由選擇學習方式,營造主動、互動的課堂學習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氛圍中學習,會使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的課程改革理念要求下,我們應十分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學生如果能獲得學習的主動權──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自主選擇學習伙伴,自主選擇學習方式,那么,學有所獲的分量就重了。
例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時,我這樣設計:
初讀了課文后,學生了解到課文分別寫了海面、海底、海灘、海島,這幾部分的景物描寫十分優(yōu)美,文字運用得非常準確。那么,接下來怎么學習呢?以往一定是按課文的排列順序來逐段學習,教師說到哪兒,學生就跟到哪兒,這就抑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于是,我親切地對學生說:“在這幾部分內(nèi)容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部分呢?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呢?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組學習?!庇谑?,喜歡海面的學生組成一組討論、品讀,喜歡海底描寫的學生組成一組。以此類推,能用語言表達美景的學生,可以說一說,當當小導游;喜歡搜集資料的學生,可以把搜集到的圖片、資料互相交流;喜歡畫畫的學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畫面描繪下來;喜歡朗讀的學生,可以盡情地讀出感情,如果有其他方式也可以。當然,這些活動都要在學生找到體現(xiàn)景物優(yōu)美的詞句后進行。
師:喜歡寫海灘這兩段課文的同學,你們的學習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我是用畫畫的方式來學習的。(展示畫)
師:還有哪些同學也是用畫的方式來學習的,請把畫舉起來,讓大家一睹為快。(幾位學生展示作品)
師:說說你們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生:我畫了美麗的貝殼、有趣的海龜、可愛的海鳥。因為課文中說“海灘上有揀不完的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千奇百怪”。
?。翠浵?,使學生體會到貝殼的美麗、海龜?shù)挠腥ぃ?br/> 教師摒棄了平時“循規(guī)蹈矩”的固定學習方式,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因勢利導結合得自然而和諧,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呈現(xiàn)學生感興趣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nèi)容,使他們愿學、樂學,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動起來。這樣,不但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而且也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成功的機會,從而更自覺地自主學習,增強其主動獲得知識和發(fā)展的能力。
二、讓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教學中的感悟既不能簡單地否定語言訓練,片面地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這樣的教學不夠完整。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務實語文的工具性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性教育和熏陶。從語言實踐出發(f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在實踐中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讓感悟始終在“工具”和“人文”的世界中自由地徜徉。唯有這樣,感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如《小珊迪》這一課的設計(一):
師:自由輕聲讀課文,邊讀邊體會什么地方打動了你?
生:小珊迪被馬車壓在身上,腿斷了。可是他首先想到要把買火柴剩下的錢找回給叔叔。
師:能把這一段讀出來嗎?
生:小男孩乞求說,“我可以給你換零錢”。
師:大家想想,小男孩餓極了,還能大聲說話嗎?
反復請學生朗讀,引導學生理解“乞求”一詞的含義,讀出“乞求”的語氣、語調,從中感悟到小珊迪的內(nèi)心世界。
設計(二):
師:文中的那位叔叔被小珊迪的故事深深感動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說:“小珊迪,我永遠也忘不了你!”他永遠也忘不了小珊迪什么?根據(jù)自己對小珊迪的感受寫幾句最想說的話。
生:忘不了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質。
生:忘不了小珊迪那令人動容的事跡和悲慘的命運。
生:忘不了小珊迪誠懇的面容,兄弟之間的情意。
把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抓住“乞求”一詞進行品味,把“以讀悟語”和“以讀悟情”有機結合起來:設計“忘不了”的填空形式,既是對句子的擴展,又是對故事主人公高尚品質在認識上的升華。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人心與文心的通融,產(chǎn)生感情的共鳴,才能使人真正感受到語言材料所傳達出來的情境,凸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珍視獨特體驗,倡導個性化的閱讀
“獨特感受”是自己獨有而別人沒有的感受,是最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內(nèi)心感受。這種感受要靠觀察發(fā)現(xiàn)、感悟體驗才能擁有,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語文學習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個人的感受與獨特的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當教師問學生從寫周總理一夜批閱文件這段課文中感悟到什么時,如何讓學生真切地感悟,而不是膚淺地接受呢?教師通過讓六位學生談感受并感情朗讀,使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感悟;還讓學生用手比劃一尺來高的文件的實際高度,從中體會周總理工作的辛勞。于是,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出來了。有的說,從“他一句一句地審閱這些稿子,看完一句就用筆在那后面劃一個小圓圈。他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下筆想一想,有時問我一兩句”,表明了周總理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的專心。有的說,從這一句里還可以看出,周總理做事相當?shù)募毿?。有的說,這還讓我們知道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是多么的勞苦。
總之,在語文課堂里,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命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讓課堂成為人性培養(yǎng)的殿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這樣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ㄘ熅幒钇G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