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小學生往往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很難準確捕捉探究閱讀的切入點。要想提高學生探究閱讀的效益,首先要教給學生自主尋找水源的方法。
1 從精彩文題入手。文題是內(nèi)容的濃縮體現(xiàn),是作者寫作的要旨。教學時不妨引導學生質(zhì)疑課題,展開探究。如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讀課題,談感受。再提問:“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的祖國?“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而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一個個問題調(diào)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
2 從關(guān)鍵字詞入手。課文中的某些字詞很精當、巧妙、深刻。表現(xiàn)力很強,對這些詞進行反復探究,有利于吸收其精髓,從而感悟到文章的神韻。教學《最后的姿勢》一文時,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一句,問學生:你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了震撼?于是就有了對“撲”字的探究。譚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他飛身一撲,用他的雙臂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怎能不讓人震撼呢?教師引導學生對“撲”字進行深入、細致的揣摩,讓學生感受到了譚老師偉大的精神世界,從而促進了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3 從深刻句子入手。課文中有些句子內(nèi)涵豐富、深刻,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品味中自主探究,便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文章蘊含的情感,領(lǐng)悟文章的主題?!洞L》一文中寫道:“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quán)利?!眹@這兩句話,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如什么叫“忠于職守”?什么叫“做人之道”?為什么稱哈爾威船長為英雄?……以此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這一連串的問題,對課文內(nèi)容有較大的覆蓋面和較強的穿透力,有助于學生對課文重點內(nèi)容的把握和探究。
4 從重點段落入手。課文中往往有一些段落含義非常深刻,教師可依據(jù)這些段落為學生搭建探究的平臺。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最后的自然段:“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是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苯處熆梢龑W生探究:人們?yōu)槭裁纯倫墼谒螒c齡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宋慶齡和樟樹之間有何聯(lián)系?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通過探究得知:樟樹的蓬勃生機。樟樹的高貴品質(zhì),無一不是宋慶齡偉大人格的體現(xiàn)。同時,學生也了解了作者落筆于樟樹,其用意則在于寫人。
5 從特殊標點入手。課文中有些標點用得恰到好處,含義豐富,意猶未盡。教師可引導學生依據(jù)課文標點符號進行探究,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深刻的道理,而且有利于學生準確運用標點?!蹲詈蟮淖藙荨芬晃牡牡?自然段寫道:“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從文中的5個感嘆號可啟發(fā)學生探究:感嘆號在這兒起什么作用?當時的情形怎樣?譚老師的內(nèi)心是怎么想的?一個臨危不懼、熱愛學生、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教師的光輝形象,隨著探究的層層深入,躍然屹立于學生面前。
6 從有效插圖入手。文中的插圖有時不僅是文字和內(nèi)容的補充說明,還能引起學生的遐想,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有這么一幅插圖:在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前,在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上。生長著唯一的一株柳樹。它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一百余平方米的樹蔭。教師可讓學生憑借畫中的柳樹形象,展開探究:看到這幅圖畫,你想到了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會想到這些?在高原的寒冷缺水與柳樹的枝繁葉茂的對比中,在灞河柳樹的婀娜多姿、風情萬種與高原柳樹的頑強堅韌、無怨無畏的對比中,學生從心底里油然而生對高原柳樹的崇拜與敬畏之情。
7 從情節(jié)“矛盾”入手。課文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卻很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這些矛盾大膽質(zhì)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教學《愛之鏈》一文時。教師圍繞喬依的生活艱難和拒絕老婦人的報酬這一組矛盾,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喬依需不需要錢?喬依能不能拿老婦人的錢?于是,一個生活極度窘迫、內(nèi)心極度凄涼,卻仍能誠心誠意、竭盡全力幫助陌生人,而且毅然拒絕報酬的鮮明人物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8 從言語“反復”入手。在一些文章中,常常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言語或情節(jié)多次出現(xiàn),它往往暗示著作者感情的跌宕起伏,文章思想的提煉升華。教學《白楊》一文時,可引導學生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探究:想一想,爸爸分別在什么情況下沉思?沉思什么?你是通過哪些句子讀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楊,體會白楊高大挺拔的特點;“二思”胸中的白楊,體會爸爸扎根邊疆的心意;“三思”未來的白楊,體會孩子們在邊疆成長。
9 從內(nèi)容“空白”入手。引導學生捕捉課文的空白點,盡情發(fā)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如教學《愛之鏈》最后一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原文展開想象,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寫一篇兩百字左右的小作文。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調(diào)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10 從聯(lián)系實際入手。在教學中,如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調(diào)動他們的情感體驗,一定會取得最佳的探究效果。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環(huán)保意識極強的課文,教師可讓學生自己確定調(diào)查對象,設(shè)計調(diào)查內(nèi)容,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一次調(diào)查并撰寫調(diào)查報告,喚起學生心靈深處對地球、對環(huán)境的保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