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第一學段小學生的實際朗讀水平,與《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朗讀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xiàn)在:學生腔鮮明,不是字音拖得很長,就是讀得特別快,句子之間缺乏必要的停頓與連接,只是為朗讀而朗讀,根本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谶@種現(xiàn)狀,如何實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轉變,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朗讀教學的目標?我認為,教師要轉變理念,注重朗讀,自覺擔當起小學生快樂成長的向導。既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走向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也要重視科學的教學方法,把句子中的詞語讀出神情韻味,不斷滋養(yǎng)小學生生命成長的根基。為此,在朗讀教學實踐中,應注重以下五個方面:
一、想象畫面,讀出意涵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強調,學習語言一定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nèi)涵的東西”。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識字不多,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在朗讀時常常喜歡一字一拍地唱讀,忽略了詞與句子之間表達的意涵。為此,我采用“想象畫面讀出意涵”的教學策略,化抽象為形象。例如,教學《陽光》一文時,我出示了文中的詞語:“陽光、金子、田野、高山、小河、錦緞、窗簾”,讓學生感知讀物的意涵。
初次朗讀,學生只是就詞讀詞,字音雖然讀正確了,但大多是拖腔拉調,既不雅聽又乏味。于是,我在詞語的上面出示了相對應的畫面,讓學生觀察、體會,然后讓學生輕輕試讀。出示畫面后的朗讀,學生讀出了意涵:“陽光”、“金子”顯得親切;“田野”、“高山”、“小河”讀出了喜愛;尤其是五彩“錦緞”,學生看到畫面后非常驚喜,讀得既響亮又清脆。而后我去掉畫面,讓學生想象畫面再次朗讀,學生便心領神會,少了一分拖腔,多了一分意涵。
二、表演文本。讀出心境
兒童心理學認為,愛動、愛玩、愛表演是小學生的天性。演一演、動一動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朗讀在表演中更容易讀出真情實感。例如,在教學《愛迪生救媽媽》時,我采用“表演文本,讀出心境”的教學策略,抓住重點詞語對學生進行表演中的朗讀指導。首先出示課文材料:
醫(yī)生環(huán)顧四周,遲疑了片刻,說:“房間里光線太暗沒法做手術?!卑职终f:“那就多點幾盞油燈?!贬t(yī)生還是搖頭,連連說不行。大家急得團團轉。
我問:“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醫(yī)生和爸爸的束手無策?”在交流中,我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動作、表情,從而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然后順勢發(fā)問:“此時,醫(yī)生、爸爸的心情怎樣?”帶著這樣鮮活的體驗,“萬分焦急、沉重、心急如焚”等詞紛紛從學生嘴里蹦出來。接著,我說:“讓我們懷著這樣的心情來讀讀這一自然段。誰來當爸爸,誰來當醫(yī)生?”此時,學生已身臨其境,兩位學生邊讀邊配上“環(huán)顧四周”、“還是搖頭”、“連連說不行”、“急得團團轉”這些動作,,把當時的情境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
對于故事性文段朗讀,將重點詞語配上動作、表情,學生不僅更容易投入,激起共鳴,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進而更能讀出心理感受。
三、演示實物,讀出滋味
楊再隋先生曾說過:“要充分、有效地讀書,讓學生把書讀出味?!倍F(xiàn)實課文中所表達的有些事物,由于學生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所以難以認知難以表達,那么怎樣才能“把書讀出味”呢?我采取了“演示實物,讀出滋味”的教學策略,拉近學生與文中人物事件的距離,品味生活的本真。
例如,教學《菜園里》一文時,針對城區(qū)學生對“南瓜越老皮越黃”這一常識性問題認識不足,我便找來兩個南瓜,左手拿起一個嫩南瓜,右手托著一個老南瓜進行課堂實物演示。
我告訴學生:“小南瓜多綠呀,它慢慢長呀長呀。越長越大。越來越老,皮也越來越黃,最后就成了老南瓜了。從綠到黃要經(jīng)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所以我們讀這句話時,可以讀慢一點。”然后讓學生看著兩個南瓜讀“越老越黃”,強調“越”字,放慢語速,讀出南瓜的生長過程,讀出韻味。學生讀得趣味盎然,還從中認識到生活中一些事物從小到大的演變規(guī)律。
四、播放音像,讀出神韻
低年級學生生活閱歷淺,對課文中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物與事件往往會產(chǎn)生情感經(jīng)驗的障礙??缭竭@一障礙,我采用了“播放音像,讀出神韻”的教學策略。借助音像手段。烘托、渲染并再現(xiàn)人物與事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課文,獲得情感的體驗。
例如,《最大的書》中有一段話:“它告訴我們,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長滿樹木的陸地。后來,陸地沉下去,就變成了大海。又過了很多很多萬年,海底慢慢上升,這里又變成了高山,就是我們腳下的這座山?!?br/> 我結合課文讓學生欣賞相關的動畫課件,讓其直觀地看到很多年前陸地枝繁葉茂、鮮花盛開的情境,之后變成一片汪洋大海,最后變成危峰兀立的高山的過程。與此同時,舒緩的鋼琴曲悠悠響起,“很久很久”、“很多很多”、“慢慢”等詞,以其特有的節(jié)奏深深地與學生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利用音像讓學生觀賞美麗又動人的畫面,品味音樂聲中抑揚頓挫的詞語朗讀,欣賞富有詩意的人物與事件神蘊,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表現(xiàn)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學生的美感,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更點燃了學生探究自然的智慧靈性。當然,采取這種教學策略,在音樂的選擇上,要注意音樂與教材語言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只有把畫面、音樂和文字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五官”,才能起到相互滲透、潛移默化的作用,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賞識激勵。讀出自信
兒童天生喜歡鼓勵和贊美。在朗讀教學中,我采用“賞識激勵,讀出自信”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勇氣和自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愛迪生救媽媽》時,為了讓詞語教學充滿活力,我把文中的生字新詞分成了四類:
斥責 夸獎 委屈
亮堂 明晃晃 恍然大悟
遲疑 片刻 一溜煙
急性闌尾炎
我問:“這些新詞,你們都認識了嗎?那我來考考你們,誰能挑一個讀給大家聽聽,不但能把詞語讀正確,而且能把詞語讀活了!”當一位學生讀到“恍然大悟”時,只見他眉頭舒展,一副了然于心的樣子。我便請他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他也回答得非常恰當,我連忙夸獎他:“原來你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怪不得讀得那么好!”另一個學生慢吞吞地讀“一溜煙”時,我隨即問他:“‘一溜煙’是什么意思?”這個學生回答不上來。我就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先坐下,認真聽,等會老師再讓你來讀?!比缓髮Υ蠹艺f:“誰能說出像這樣的詞嗎?”學生紛紛說出“一眨眼、一剎那、一瞬間”等詞?!澳恰涣餆煛撛趺醋x?”我讓剛才那位學生再讀時,他的語速自然較快。這樣處理,不僅讓學生懂得了“一溜煙”的詞義,讀出了“一溜煙”的感覺,也積累了與“一溜煙”相關的詞語,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形象、生動的評價語言,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其中方法多樣,有點撥朗讀技巧的,有肯定學生明白字義的,有豐厚詞語積累的,使每個學生都能心領神會,讀得興味盎然。這樣,當詞語回歸文本時,能有效地發(fā)揮其潛能,促使每個學生全心投入,盡情吟誦,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小學第一學段是朗讀教學的起步階段,只有采取多種朗讀教學策略,突破詞語朗讀的盲點,提升對詞語的敏感度,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才能讓語文課堂真正“書聲瑯瑯”,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獲得語言的積累和深層次的感悟,全面提升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而這對于滋養(yǎng)與浸潤小學生生命成長的根基,喚醒與撫平小學生純真的心靈,呵護與導航小學生前行的方向,無疑起著不可或缺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