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幾年來井陘縣的校本教研,打破了傳統(tǒng)形式與內容,提出了“備—議—聚—聽—研—記—升”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對促進教師業(yè)務素養(yǎng)和專業(yè)成長、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備”是全員、全方位備課;“議”是聽前交流備課所得和疑問困惑;“聚”是聚焦問題,確定課堂觀察重點;“聽”是帶著針對性很強的問題觀課;“研”是聽課后對問題解決辦法的研討;“記”是記錄教研所得與反思;“升”是提升、升華,作課教師將教學設計二次修訂,再次上課。
關鍵詞:井陘教研室;校本教研;“備—議—聚—聽—研—記—升”模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2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1)10-0025-02
校本教研及其對年輕教師成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肯定和重視。但校本教研究竟怎樣開展更能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更加卓有成效,現(xiàn)說些我們的思考和探索。
一、校本教研的意義
我們教研工作原來都是自上而下的活動,學校、老師相對被動,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持續(xù)性,難成常態(tài)和習慣。而校本教研則屬于自下而上的活動,內容源于課堂教學實際,對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果說,我們的常態(tài)教研對提高教師素質有效的話,那么校本教研是大規(guī)模提高在職教師專業(yè)水平最有效的途徑。
二、校本教研回顧
在我縣,校本教研從艱難起步到基本規(guī)范已走過了兩個年頭。從研訓室的建設到研訓制度的健全,從研訓流程到研訓記錄,基本做到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我們做了很多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石家莊市評優(yōu)課和縣中學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中,涌現(xiàn)出一批能教會研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在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學科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效率諸方面起到了引路、導航的作用,充分體現(xiàn)了我縣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水平。但在教師的基本功、多媒體使用的科學性、對合作學習實質的把握、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學目標的確定及達成的意識,尤其是關注學生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方面也充分暴露出我們校本教研的不均衡狀態(tài)和實效性不強的問題。
三、校本教研現(xiàn)狀
目前,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和內容是聽課、評課,聽課幾乎成為校本教研活動的唯一形式。組織者確定執(zhí)教公開課的教師,活動當天,參加活動的教師到一所學?;蛞粋€班級聽課,聽完后幾乎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碰撞,有,也多是幾句正面的評價。若不在本校,聽課結束后,老師們還趕著回本校上課;如果是校內的教研活動,一些老師則邊聽課、邊備課或批改作業(yè),甚至思想開了小差,聽課成了形式或負擔,評課也多是應付或迫于制度約束。
在整個過程中,聽課教師只是被動參與,缺乏動力;教研活動在低效和無效間徘徊。
四、校本教研改革
改革的宗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保質不求量。校本教研的數(shù)量可以降下來,但質量必須提上去。
改革的思路:以人為本,立足課堂,倡導反思,搞好研訓。
改革的舉措:變“先聽后評”為“先議后聽”。原來,聽課是評課活動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講得好,聽課老師們還能聽;講得不好,干什么的都有 。聽完之后,老師們議與不議,議多與議少,沒有要求也沒有任務?,F(xiàn)在,講課教師要備課,聽課老師也要備課,活動一開始就交流。交流什么?備課所得、疑問、困惑。只有準備充分了,才會有話可說,有問題的可議到點子上。
五、有效校本教研流程
備—議—聚—聽—研—記—升
“備”是備課,準備。組織者至少提前兩周發(fā)出教研活動的通知,說明做課的具體內容和詳細教案要求。一要全員備課。改變過去只是講課教師一人備課的現(xiàn)象;二要全方位備課,備出自己的設計與思路,寫出自己的困惑與問題(1~3個)?;顒赢斕欤處煴仨殠辖贪竻⒓踊顒?,真正做到有備而來,以減少教研活動的盲目性。
“議”是溝通,交流。到達活動地點后,先進行交流。要求教師著重談自己的設計和感到棘手、思考最多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這樣,教師就會帶著思考去聽課,就可以避免教研活動的隨意性。
“聚”是聚焦問題。由于不同教師教學設計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在進入課堂聽課之前,組織者對教師的說課內容應進行梳理與小結,聚焦“關鍵問題”不多于5個,并要求聽課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并確定自己的課堂觀察重點:觀察的是學生還是老師;是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還是學生學法的應用,抑或生生間的互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教學設計,還是教學評價。總之做到研有所重。
“聽”是聽課。經(jīng)過前面的環(huán)節(jié),聽課教師的課堂觀察有了針對性,可以集中注意力,思考自己和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執(zhí)教教師的上課狀況之間的異同,在比較中聽課,在聽課中比較,做到聽而有思。原本一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的“全部”,現(xiàn)在只成了這種活動中的一個有機環(huán)節(jié)。
“研”是研討。教師在自己設計、課前交流、課堂觀察的基礎上,從自身體驗出發(fā)評課,可謂有感而發(fā),更能聚焦關鍵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最后,組織者要進行總結,回應課前歸納的問題,講明自己的觀點,體現(xiàn)應有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記”是記錄。這樣的研討活動能使參加活動的教師真正思考自己教學實踐中關心或遇到的問題,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他的教學。因此非常值得把各自研討的觀點記錄下來。活動的組織者應要求聽課教師寫出并上交自己的教研反思,做到研有所思,研有所記,達成共識。
“升”是提升、升華。作課教師根據(jù)大家的建議,對原有教學設計進行二次修訂、二次上課。那么,這樣的一次教研活動對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促進教師內涵發(fā)展就具有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校本教研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每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需要。教學相長,教研相長,教無定法,研無定法。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師要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大力倡導和實施有效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yè)成長、內涵發(fā)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