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歷史課堂成敗的關鍵。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參與意識是歷史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我們認為,活躍的課堂氣氛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它既包括聽覺上的熱熱鬧鬧,也包括學生手腦并用的主體參與活動,還包括學生創(chuàng)新欲望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活躍的課堂氣氛,能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心智得到發(fā)展。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十種活躍歷史課堂氣氛的方法。
一、別出心裁的新課導入。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容,采取不同的導人新課的方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平常使用較多的方法是:①課前演講法;②電視劇片斷導人法;③詩歌導人法;④歌曲導人法;⑤民謠導入法。如使用“課前演講法”的前提條件是:學生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過去已有所了解,或通過文學作品,或通過影視媒體,或通過某一階段的學習。演講,可以描述某一歷史片斷,或者介紹某一歷史人物,最好能夠簡單闡明自己的看法。高中歷史必修1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一課,采用此法效果較好。同學們以歷史發(fā)現(xiàn)者的姿態(tài)介紹歷史,不僅創(chuàng)造了歷史情境,更引發(fā)了同學們不斷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興趣。高中歷史必修2第2課《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是純粹要記記憶的知識,如果按常規(guī)上課,必定是死氣沉沉。因此,決定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拍賣會”。這個決定一宣布,立即掀起波瀾,同學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爭當行家。我們利用多媒體依次展示了“西周青銅方酹”、“北宋定窖刻花梅瓶”、“明朝嘉靖年間五彩魚藻紋蓋罐”、“清乾隆御制法郎彩杏林春燕圖碗”、“清朝雍正粉彩蝠桃紋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瓶”’等文物,看誰的價格最接近。拍賣最后一件藝術品后,老師特別指出: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藝術品拍賣會上,以1568.8萬英磅拍賣了元青花大罐,折合人民幣213億,以當天的國際牌價可以買兩噸黃金,是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頓時,群情振奮、人聲沸騰,學生更是驚嘆于古代手工業(yè)品的價值,對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分組學習競賽。這是把“競爭機制”引進課堂教學的方法。在初中階段采用此法,可以使課堂氣氛高潮迭起。具體實施過程,分為兩種形式。①整個學習過程的競賽。課前把全班同學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習小組,或按男女性別,或按自然組編排。把精心設置并在事前確定分值的問題,穿插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塒每個學習小組回答的問題,用加分的形式肯定,用減分的辦法否定。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競爭。學生的好勝心、競爭意識、團隊精神,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②知識搶答賽。一般安排在新授結束以后,為鞏固和檢測所學知識而進行。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復習效率,另一方面,刺激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培養(yǎng)了學生的膽量。
三、表演歷史短劇。教材中,故事性較強的片斷,是我們濃墨重彩表演的最好素材。表演歷史短劇,對學生來說,是即興的,但是對老師來說則是經過準備的。要表演好,首先必須深鉆教材、吃透教材。因此,表演前,學生處在“靜態(tài)”的思維活動之中;表演時,又處在“動態(tài)”的表演活動之中,一張一弛,動靜結合。如高中歷史必修l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可以設置模擬法庭,根據(jù)習慣法、公民法、萬民法判案。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學生自愿擔任原告、被告、法官、話外音的解說者,把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生動的場面,有助于學生理解不同的法律。再如高中歷史教材選修1第2單元《商鞅變法》,秦孝公在猶豫中決定召開的宮廷辯論會,成為能否實行變法的關鍵。分配角色后,兩千多年前秦國宮廷里的“商鞅舌戰(zhàn)”便可在課堂上生動地展開。
四、組織討論和辯論。課堂討論的形式有:①同桌相商;②前后左右交談;③師生雙向交流等等。討論,一般是針對教材重點、難點,提出有價值的命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比如,我們上高一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戰(zhàn)爭》第一個子目“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用計算機播放軟件:《日本“大陸政策”動態(tài)步驟圖》、《列強對日態(tài)度示意圖》和一段史料后,要求學生結合屏幕展示的資料和教材內容,討論“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由于同學們占有了大量資料,有話可談,熱鬧非凡,在封閉的課堂,制造出了活躍的氣氛。
課堂辯論,既可自由辯論,叉可正反兩方分庭抗理。對史學界有爭議或者需要繼續(xù)挖掘或者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的問題,都可設置辯論題。如上完高一歷史《辛亥革命》一課后,一位老師設置了這樣一道辯論題:關于清末“新政”的評價,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大致是:(1)“新政”不過是借此掩國民耳目,不但沒有放一線光明,黑暗反倒增加了幾倍。(2)“新政”雖是清政府為挽救政治危機而作的垂死掙扎,但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請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并闡述理由。此題給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任意發(fā)揮的自由度大,有利于拓寬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
五、插播故事片斷。授課過程中,恰到好處地插播故事片斷,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學生思維。插播的內容,應該是那些引人深思的、為重點難點熱點服務的、能把課堂推向高潮的片斷。如在教授《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插播鄧世昌指揮軍艦向敵人撞去、戰(zhàn)士們視死如歸的動人場面,就會深深地感染學生。接著,要求同學們談觀后感,并引導思考:有這么多愛國官兵的英勇作戰(zhàn),為什么中國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呢?這就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教授高中歷史必修2第3課《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如果插播《喬家大院》,學生會對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地域性商人群體有較深的理解。晉商的經營范圍廣,他們走出國門,到日本、東南亞、俄羅斯等地做生意?!胺灿新槿改茱w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被晉商的這種豪氣所感染。
六、適時進行學法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上,適時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特別受學生歡迎。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像拿到了打開寶庫的金鑰匙,躍躍欲試地去打開知識的寶庫。如我們學習《南京條約》時,指導學生把條約的四項內容,分別濃縮為:割地、賠款、開埠通商、協(xié)定關稅。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濃縮記憶法。以后學到類似內容時,一般能成功地運用這些方法。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對學生來說,也是使他們精神振奮和思維活躍的推動力。
七、填寫地圖表格。在黑板上當眾填好地圖表格,是以熟悉教材為基礎的。填寫前,同學們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手腦并用;填寫時,一個同學的表演,牽動了幾十個人的視線。因此,填寫地圖表格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氣氛非常活躍的過程。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展示地圖表格,同學們集體填寫。如上高中歷史必修2第13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們制作了動態(tài)的《沿海對外開放示意圖》。老師逐步展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qū),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地區(qū)、環(huán)渤海地區(qū),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zhèn)、內地省會開放城市。隨著課件的演示,大家在腦海里直觀、牢固地建立起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八、用圖示法表示知識結構。學生只有將教材的知識內容進一步提煉和簡約化后,才能將課本知識結構化,有助于學生識記必要的知識點。實際上,知識的結構化,也是學生將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用圖示化文字的再現(xiàn),有助于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等學科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高。我們允許學生在設計的知識結構表中,存在認識上的不同,但要表現(xiàn)出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合理性。這既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又鞏固了學習效果,促使同學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九、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在上歷史課時,注意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能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種做法符合目前高考文科綜合的考試要求。如筆者在高三講授“隋朝大運河”時,要求學生觀察“三點四段五河”,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從古代的余杭冷杭州),聯(lián)想到錢塘潮這一奇景產生的原因;從古代的榷水(今淮河),聯(lián)想到淮河——秦嶺一線幾點地理意義,特別是學習南朝的歷史時,引出了“六朝”古都的定義;要求從地理、歷史、經濟角度說明南京第三產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又鼓勵學生根據(jù)南京的歷史、現(xiàn)實情況,用所學知識,設計南京未來發(fā)展思路,為南京城市發(fā)展獻計獻策??鐚W科知識的滲透,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十、撰寫歷史小論文。上完一堂課,同學們也許有許多話要說,那么,就讓他們拿起筆,記下當時的感受。歷史小論文,就是那種有感而發(fā)的議論文;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新授結束后,可提供的論題有:①從“大陸政策”談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②小議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愛國官兵的抵抗作用;③《馬關條約)卜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催化劑;④也談甲午中日戰(zhàn)爭是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轉折點;等等??梢砸髮W生當堂完成并當眾展示提綱,選題、構思、行文都不可掉以輕心,極大地刺激了同學們的表現(xiàn)欲,活躍了課堂氣氛。
(責任編輯 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