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損大腦記憶的“Google效應”
美國研究人員發(fā)表論文稱,Google搜索模式可能會損害人的大腦記憶力,從而再次引發(fā)人們對于搜索引擎之利弊的爭論??茖W家分析,當網絡搜索成為“交換記憶”的一種主要形式,人腦的記憶信息方式也因之改變。熟練掌握網絡搜索技術的人,漸漸習慣了憑借關鍵詞上網搜索信息,而對于每次搜索出來的信息內容反而不再努力記憶。在這種“Google效應”里,電腦就相當于是人腦的“移動硬盤”或稱為“第二大腦”,起到了隨時存儲信息的作用。
始祖鳥或非鳥類始祖
“鳥類始祖”的光環(huán)始祖鳥整整戴了150年。然而,中國研究人員新近發(fā)表論文指出,經最新的系統(tǒng)發(fā)育學分析,始祖鳥應屬于早期恐爪龍類,而不屬鳥類。始祖鳥化石1861年在德國被發(fā)現,作為“最原始鳥類”,其地位雖時受質疑,但卻一直處于鳥類起源研究的核心位置,恐龍從它這里分化成了兩支,一支變成了原始鳥類,另一支則演變成了恐爪龍類。近十幾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發(fā)現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和原始鳥類的化石。研究人員發(fā)現,始祖鳥在總體形態(tài)上更像鄭氏曉廷龍、赫氏近鳥龍等恐爪龍類,與熱河鳥、會鳥和孔子鳥等原始鳥類反而差距更大。因此,它不應再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
染白你黑發(fā)的看不見的手
衰老的顯著標志之一就是白發(fā),美國科學家最近發(fā)現了頭發(fā)變白的根本原因并找到了可能的治療方法。現在已知頭發(fā)顏色是由毛囊干細胞和顏色生長干細胞,即黑色素細胞共同作用的結果。新研究發(fā)現,一種被稱為“Wnt”的信號蛋白在協(xié)調兩種不同細胞內的色素。通過操控這種信號蛋白,就可以操控頭發(fā)的顏色,阻止頭發(fā)變灰變白。這項研究還有可能對解決黑色素沉淀疾病,如黑素瘤有所幫助。
“上帝粒子”或顯形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工作人員稱,他們可能捕捉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吧系哿W印北灰暈槿f物的質量之源,但同時它又是最難以捉摸的粒子之一,科學家此前從未發(fā)現其存在的證據,所以相關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層面。尋找“上帝粒子”是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的目標之一。研究人員發(fā)現探測器的數據中出現異常拐點,這可能就是“上帝粒子”存在的最初線索。研究人員指出,還需要更多數據才能確定這是“統(tǒng)計起伏還是潛在的信號”。
“化學卡路里”致人發(fā)胖
除了飲食,美容產品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會讓人不知不覺發(fā)胖。美國研究人員發(fā)現,大約70%的洗發(fā)水、香皂和化妝品中含有鄰苯二甲酸鹽,這種化學物質會干擾人的內分泌,損傷人體內控制體重的系統(tǒng)。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通過對兒童的調查發(fā)現,多見于食品容器、塑料瓶的雙酚A也會導致肥胖。研究者將雙酚A和鄰苯二甲酸鹽稱為“化學卡路里”。為了減少“化學卡路里”的攝入,應盡量選用無香料添加的護理用品以及不含雙酚A的塑料制品。
過敏人群不易患癌
過敏很煩人,但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存在接觸性過敏反應的人其免疫系統(tǒng)或許能防范某些類型的癌癥。研究人員對將近1.7萬名存在接觸性過敏反應的成年人展開了研究,這些人會因為直接接觸丙酮等化學品以及鎳和鈷等普通金屬而發(fā)生過敏。結果表明,與其他人群相比,存在接觸性過敏反應的人罹患乳腺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比例要低得多。這從某種程度證實了免疫監(jiān)視假說。根據該理論,具有高免疫力的人會受到過敏的困擾。但這種高免疫力或許能防范某些癌癥。
誰給了地球一顆熾熱的心
在誕生幾十億年之后,地球仍然有一顆熾熱的心,它的熱量來自哪里呢?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通過對中微子的觀測發(fā)現,地球自身熱量大約有一半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另一半則是從地球剛形成時保存至今的原始熱量。研究小組利用位于日本中部的一座地下千米深處的裝置,在7年多的時間里觀測到841個中微子。排除掉來自核電站、核廢料、宇宙射線等的中微子之后,可能有106個中微子來自地球內部天然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據此推算,地球內部天然鈾-238和釷-232衰變產生熱量的功率大約為21萬億瓦。結合以前對鉀-40等物質衰變的研究,研究小組得出以上結論。
透明鋰離子電池
美國科學家研發(fā)出了一種透明的鋰離子電池,其柔韌性非常好,而且成本與常規(guī)電池相當。該電池的電極為網格狀架構,網格中每條線的寬度約為35微米。因為人眼的分辨能力介于50~100微米之間,如果材料小于50微米,在人眼看來它就是透明的。研究人員選用透明而有彈性的化合物聚二甲硅氧烷替代銅或鋁等常規(guī)材料,然后把它倒進硅模型中制造出了網格狀的溝槽,再讓金屬薄膜產生的蒸汽飄在溝槽上方,制造出了一個導電層。兩極之間的電解液也是透明的。這樣就造出了一塊透明鋰離子電池,它有望在消費電子領域大展拳腳。
癌細胞干細胞本是一家
人們一般認為,致癌基因是一些在變異時將健康基因變成癌細胞的基因,然而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卻表明,致癌基因也能將健康的細胞變成類似于干細胞的細胞。科學家通過抑制被致癌基因所編碼的p53蛋白的表達,成功地將人體的皮膚細胞變成為腦細胞。p53的變異有助于確定細胞的命運——讓細胞成為好細胞還是壞細胞。細胞就好比一個失業(yè)的人,他可能鋌而走險變成一名罪犯,也可能找到另一份工作并為社會作出新貢獻,只是人們還不知道是哪種決定因素將他推向不同的道路。
新發(fā)現化石印證恐龍末日
關于恐龍滅絕之謎,許多科學家認為發(fā)生在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是“兇手”,不久前的一項發(fā)現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新證據。美國科學家在蒙大拿州一地質層的白堊紀-第三紀界線,即K-T界線以下12.7厘米處挖掘出一個植食類恐龍的角化石。該化石年代約為小行星撞擊前的數千年至數萬年?;l(fā)現表明,至少某些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前生存良好,并未瀕臨滅絕。也就是說,恐龍滅絕是一個迅速的而非緩慢的過程。
眼睛或可提示癡呆風險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fā)表報告指出,一項針對眼部的測試或許可以發(fā)現阿爾茨海默氏癥,即老年癡呆癥的早期癥狀。研究人員對比健康人、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和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的視網膜圖像,結果顯示,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與其他兩類研究人群相比,視網膜部分血管的寬度不同。這說明該病癥不僅會引發(fā)大腦變化,還能引發(fā)眼部改變,而與昂貴的腦部掃描相比,眼部測試更易于推廣。
【文稿】彭 文
【責任編輯】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