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春蓉
摘要:王孫頻頻出現(xiàn)于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卻很少有人去探究它的含義,更不用說談?wù)撏鯇O意義嬗變的規(guī)律了。而本文則對王孫意義的嬗變作了詳細地考證。
關(guān)鍵詞:王孫 意義 嬗變
古代文學(xué)中,王孫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詞,比較熟悉的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再如王維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孫還是一個令人悵惘的詞,這種悵惘之情濫觴于《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后代大量的詩篇模仿此句,并借此句抒發(fā)人世間的種種惆悵之情。我們來細數(shù)一下王孫的種種含義吧。
一、先秦意義
王孫最初指王爵的子孫,后來出現(xiàn)于人名之中,指復(fù)姓。如先秦典籍中出現(xiàn)了不少含王孫的人名,比如《左傳》中楚靈王云:“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谿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贝颂幍摹巴鯇O牟”指復(fù)姓。另外“楚王問鼎”以及秦晉殽之戰(zhàn)均出現(xiàn)了王孫滿,“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曲樹程《注評譯析古文百篇》注釋為“王孫滿,周之大夫。王孫,復(fù)姓”?!锻ㄖ尽な献迓缘谖濉贰耙跃粝禐槭稀敝?,對“王孫滿”條目有這樣的記載:“姬姓,周大夫王孫滿之后。滿,頃王孫也。衛(wèi)有王孫賈,楚有王孫由于。《漢書·貨殖》有王孫大卿?!蛾惵躁扰f傳》有王孫滑,治三禮,為博士?!边@清楚地說明了 “王孫”一開始指王爵的子孫,后來演變成我國古代的一個姓氏。
后世不少詩歌還保留著王爵子孫這層含義,如唐朝詩人李商隱用“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孫”申明自己的王室身份。杜甫《李監(jiān)宅》“尚覺王孫貴,豪家意頗濃?!币驗槔畋O(jiān)是唐宗室子弟,故稱其為王孫。
同在先秦時代,王孫還可以指蟋蟀。《爾雅》:“蟋蟀,蛩?!标憴C《疏》云:“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澤如漆,有角翅?!酥^之王孫?!辈贿^這個意義運用不是很廣泛,王孫的這個意義僅限于楚地。
由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先秦時代的“王孫”或代表王室身份,或表明一種復(fù)姓,或指一種小動物,還沒有與人的情感產(chǎn)生直接關(guān)聯(lián)。
二、“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p>
真正為“王孫”這個詞注入活力并成為后世文學(xué)抒發(fā)別離悵惘之情的源頭是西漢淮南小山的《楚辭》,《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鯇O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痹娭屑葲]有明確地寫招喚者為什么要勸王孫歸來,也沒有說明王孫與招喚者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更沒有讓王孫去作志行高潔的自我披露和內(nèi)心獨白——作者根本沒有讓王孫開口說話,王孫在詩中,如前所述,只是一個被召喚者日夜思念的攀援桂枝的高潔形象。從此,“王孫”一詞被賦予隱士或者游子形象,并頻頻與“春草”意象結(jié)合,讓苦苦等待他歸來的人千百年來悵惘心碎不已。
后世的詩賦偏愛王孫這一意象,于是,在唐詩中,王孫作為隱者的形象屢屢出現(xiàn),特別是山水田園詩。如初唐詩人上官儀《酬薛舍人萬年宮晚景寓直懷友》云:“別有青山路,策杖訪王孫。”他認為王孫隱居在青山深處,要拄著拄杖去探訪。盛唐詩人王維《山居秋暝》:“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認為王孫應(yīng)該居住在風(fēng)景如畫的山林深處?;矢θ健端屠钊f州赴饒州覲省(得西字)》:“無限青青草,王孫去不迷。”認為王孫隱居在無限青青草的地方。張籍《送友人盧處士游吳越》:“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回?!眲t認為王孫沉醉于野外如畫的山色,不愿回來。不僅在唐詩中,王孫意象還多次出現(xiàn)在宋詞中,也同樣表現(xiàn)隱者形象。
唐詩中的王孫除了指隱者外,還常常指朋友,通常出現(xiàn)在送別詩中,表達了一種離別的愁緒。如李嘉祐《送朱中舍游江東》:“孤城郭外送王孫,越水吳洲共爾論。”用王孫代指自己的好友朱中舍,李嘉祐《秋曉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nèi)弟閻伯均歸江州》:“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北磉_了作者對內(nèi)弟的依依惜別之情。再如錢起《送李協(xié)律還東京》:“芳草忽無色,王孫復(fù)入關(guān)。……愁見離居久,螢飛秋月閑?!崩墒吭端晚n司直路出延陵》:“復(fù)送王孫去,其如春草何?!卑拙右住顿x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張祜《富陽道中送王正夫》:“何堪衰草色,一酌送王孫”等等均表現(xiàn)了作者送別好友的愁情。
除了朋友意象,唐詩中的王孫還經(jīng)常指游子。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鄉(xiāng)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誰肯重王孫。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痹娙俗员扔谕鯇O,游宦他鄉(xiāng),但空有濟世之志,終感報國無門,就和那些被遺棄的山野之人一樣,無人賞識。
唐朝的一些詠史詩經(jīng)常借王孫來表達一種物是人非的惆悵。試想詩人經(jīng)過一塊曾經(jīng)是朱門大戶、綠柳成煙、王孫公子成群之地,如今卻是殘垣斷壁,荒草萋萋的蕭條之景,心內(nèi)自然會生出繁華不再,物是人非之感。如許渾《題青山館(謝公館)》:“昔人詩酒地,芳草思王孫?!瓚?guī)r碑已折,盤石井猶存?!痹偃缵w光遠《題妓萊兒壁》:“魚鑰獸環(huán)斜掩門,萋萋芳草憶王孫?!本憩F(xiàn)了作者懷古傷今、物是人非之感。
在唐詩中,王孫作為隱者、朋友、物是人非的意象是與唐人的精神風(fēng)貌、生活閱歷息息相關(guān)的。唐朝的國力很強,百姓富足,士人又有漫游名山大川以及歸隱田園的愛好,因而產(chǎn)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送別詩以及詠史詩,從而賦予了王孫不一樣的意義。
詩言志,詞言情,在宋詞中,愛情是詞的一個重要主題,而王孫在詞中主要扮演女子所等待的情人。李之儀《踏莎行》:“王孫一去杳無音,斷腸最是黃昏后。”描述了一位女子苦苦等待杳無音信的情人。晁補之《憶秦娥》:“王孫莫負東城約。東城約。一分春色,為君留著?!泵鑼懥艘晃慌犹嵝炎约旱那槿瞬灰Ъs。仲并《憶王孫》:“愁緒如絲無盡頭。思悠悠。悵望王孫空倚樓?!币脖憩F(xiàn)了女子對意中人的苦苦等待之情。
后世的詩歌基本上都沿襲了王孫的兩個特點:游玩不歸和悵惘之情。除此之外,王孫還可以指年輕人或者專指富家公子。年輕人這個意義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韓信此時只是一個落魄的年輕人,漂母卻稱之為王孫,后世不少文學(xué)作品保留了這種含義。如晁補之《御街行》:“王孫年少,風(fēng)流應(yīng)更,無奈春愁悶?!蹦晟俚耐鯇O,當(dāng)然是指年輕人了。胡曾《詠史詩?檀溪》:“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到檀溪?!贝禾焓墙加蔚暮眉竟?jié),一群年輕男子們相邀出去游玩踏青。富家公子則如柳永《木蘭花》:“王孫若擬贈千金,只在畫樓東畔住?!蹦苜浨Ы鸬目隙ㄊ歉患夜恿?。張元干《望海潮》:“照玳筵珠履,公子王孫?!标惲痢恫束P飛》:“莫也教、公子王孫眼見?!痹~中“公子”“王孫”連用,指富貴人家的公子。
由以上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出,王孫的含義從古至今發(fā)生了不少的變化,先秦時期王孫只是表示復(fù)姓或者王族身份,還沒有與人的情感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自從淮南小山的《招隱士》出現(xiàn)后,后世詩歌便賦予了王孫多重意義,唐朝主要賦予王孫隱者、游子、朋友的意義,還常常表現(xiàn)物是人非之感,宋朝則賦予王孫情人的意義,總之,這些意義與各個時代的特征緊緊相關(guān)。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2](清)彭定求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3] 唐圭璋編撰,王仲文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