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花
1986年,我走上了夢寐以求的講臺。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巨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艷。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一份愛的傾注,一份青春和熱血的奉獻。在教育這片熱土上,我用赤誠的心、堅定的信念、頑強的精神、無私的行動,執(zhí)著地追求著……回首二十多年的教師生涯,我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驚天動地的豪言,但我以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和誠信樸實的人格形象,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地履行著一個人民教師的神圣職責。
立言立行
在很多畢業(yè)生的留言冊上,我都寫下過一句話:“善行天下?!币苍S我的告誡沒有絲毫力量,甚至有人還會認為我迂腐,但我仍要告訴孩子們,人一生應該多行善事,如此,人的精神狀態(tài)才會很積極,生活才有意義。我不斷告誡學生,也時時提醒自己,懷著一顆善心教書育人。很多個凌晨三四點鐘,當人們還在酣睡的時候,我已在寫自己的教育日記,多是我所帶班級的問題及自己對教育的思考。有一次,在師生交流會上,我把其中一篇日記讀給全班學生聽。一個月后,令我驚奇的事發(fā)生了:班里違規(guī)、違紀的現(xiàn)象明顯減少,不少學生的成績依然不理想,但都很努力。后來,有學生告訴我,那篇日記對他們觸動很大,老師大半夜不睡覺還為他們操心,如果還不知上進,實在羞愧難當。
不曾想,自己的一個偶然舉動會帶來這樣的效果。善良可以感化惡習,真誠可以為荒蕪的靈魂開拓一片綠洲,為教育打開人情脈脈的通途。
誨人不倦的話,孔子早就講過,可是有些教師依然困惑,學生為何冥頑不靈,屢教不改?教三五次后便開始失望、暴躁,等一些過激的教育手段使盡后,便對學生慢慢放棄了,許多教師眼里不可救藥的孩子就這樣誕生了。我卻認為,教導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就像醫(yī)生看病,沒有哪樣病是可以吃一次藥就能夠痊愈的,學生的壞習慣不是朝夕養(yǎng)成的,當然也不能希望他們短時間內(nèi)脫胎換骨,教師該給學生改過的時間。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項很重要的素質(zhì)——耐心和寬容。許多教師最初懷著一腔熱血、滿腹熱情走上講臺,最終卻成為誤人子弟的“庸師”,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耐心不夠。
秉持良知
教育應該著眼于學生心靈和精神的培養(yǎng)。為了應試,很多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都失去了起碼的良知,很多學校和教師教孩子考大學不是為了學生,而是為了自己。教育沒有了人文性,甚至都沒有了人性。教育改革路還很長,教師能做的就是在小范圍內(nèi)改變自己,這其實只要教師的一點良知就可以了。我始終懷著教育者的良心行事做人,是因為我不想誤人子弟,言禍社會,這是作為一個教師的良知。于是,我經(jīng)常告誡自己:不管到了什么程度,不管擁有了怎樣的平臺,都要堅守這個底線:“我的學生也許成不了大學生,但不能成不了人?!?
現(xiàn)在遇到一些教育困境,自己不會再著急上火,對學生軟的不行來硬的,而是會很平靜地和學生交流。我通常這樣告訴那些行為不端的學生:“我把你當成壞學生,你一定不樂意,那我把你比成一個暫時泄氣了的球吧。沒有外界的擊打,你不愿意自己彈起來,現(xiàn)在我來拍你,讓你彈起來。你是愿意一直做一個泄氣的球到處滾蛋,還是愿意讓自己彈起來,沖擊人生一個又一個大門?”這樣,把一個大道理講得樸實,學生易于接受,可教的學生范圍就大一點。多教好幾個學生,多積一點功德,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良知。
耐得寂寞
班里有一位體育特長生經(jīng)常借訓練之名曠課、逃課,我與之談心數(shù)次后該生依然如故,最后竟然給我發(fā)了一條“不要逼我”的信息。后來家長跑來給我道歉,臨了還塞給我一張購物卡。我追到操場把卡塞回家長兜里,還送了他們幾句話:“叫你們來不是這個意思。孩子這樣,作為教育者有很大責任。我已經(jīng)很內(nèi)疚,如果拿了你們的東西,以后就再沒有底氣教育你們的孩子。”我不會因為類似的事情拿學生的教育做交易。如果我拿了家長遞過來的東西,家長、學生都會從內(nèi)心看不起我,我也不知道該怎么面對學生。其實,每每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而且有一種隱隱的傷感:明明教師做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明明這份工作是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yè),什么時候走了樣,變了味?
我的同事在他的博客上留言:“不崇拜名人,只崇拜身邊真實的老劉。”獲得這樣的肯定,或許與我多年來的堅守有關。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一樣。我自己是一個戀家的人,沒有大抱負,或者即使有,但是也會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選擇和家人廝守。從教以來,我北上過,南下過,有過很多可以發(fā)展的機會,但后來還是回到了豐順。面對現(xiàn)實,糾結(jié)過,但是因為深愛著這三尺講臺,當教師以來,我經(jīng)常告訴自己要耐得住寂寞,不能為了個人的暫時利益而失去尊嚴,強迫自己讀一點書,做一點學問,否則我怕有一天會離教師這個職業(yè)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