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櫻桃 周 珍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吳山院區(qū) 310002)
鼻骨突出于面部的正中,向外凸出呈錐體狀,骨質(zhì)單薄,承受力差,是骨折的好發(fā)部位[1]。鼻骨骨折是顏面部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好發(fā)于鼻骨的中下段,常表現(xiàn)為鼻外形的畸形和鼻腔通氣障礙等。普通X線有時不能準確顯示鼻骨骨折的部位,而CT圖像具有無重疊、圖像顯示比例清晰、可進行對比等特點[2],特別是CT三維重建成像。近年來,我們在CT三維重建指導下對閉合性鼻骨骨折患者實施鼻骨復位術(shù),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6月至2011年2月本科共收治70例閉合性鼻骨骨折患者,均經(jīng)CT三維重建檢查證實診斷。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16~55歲,平均30歲。致傷原因:打架、意外傷害、交通事故等。單側(cè)鼻骨骨折55例(78.6%),雙側(cè)15例(21.4%);粉碎性骨折9例(12.9%),伴篩竇骨折、多組鼻竇骨折、眶周骨折、腦震蕩等5例(7.1%)。所有患者均在鼻部無明顯腫脹、顯露外形時實施鼻骨復位,即傷后2h至1周。
1.2 方法 使用16層螺旋CT機,掃描層厚2mm,層距2mm,無間斷性連續(xù)掃描,掃描范圍從鼻尖至眼眶上緣水平。掃描完成后,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層厚1mm、間隔1mm的重建,將重建數(shù)據(jù)應用多平面重建(MPR)和表面遮蓋(SSD)技術(shù)重建三維圖像后觀察。患者取坐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用含適量腎上腺素的丁卡因棉片收縮和表面麻醉鼻腔黏膜,用鼻骨骨折復位器纏繞凡士林紗布兩層。將復位器前段伸入鼻腔內(nèi)達骨折部位,注意復位器前端不超過兩內(nèi)眥連線。手指緊貼輔助與復位器相對應的外鼻部位,進行手法復位。對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在外鼻以手指捫清各主要骨折碎片的位置,根據(jù)CT圖像顯示的偏斜方向,在復位器上抬過程中以手指不同方向和角度按壓回復,以達到各偏斜骨片的復位。術(shù)后患側(cè)鼻腔均予以膨脹海綿填塞,固定2d,口服抗生素,囑半月內(nèi)勿用力觸摸鼻部。
1.3 結(jié)果 70例患者均很好的耐受手術(shù),半年后復查CT片顯示骨折愈合,對術(shù)后鼻部外形及鼻腔通氣情況滿意,其中7例術(shù)后即行CT三維重建,顯示仍有對位或?qū)€不良,給予再次復位。治愈62例(88.6%),塌陷畸形明顯改善,鼻梁正直,對稱自然,通氣良好,黏膜完整;好轉(zhuǎn)8例(11.4%),塌陷畸形改善,鼻根部稍有隆起或偏斜,通氣良好,黏膜完整。
部分鼻骨骨折伴有移位,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不僅會影響鼻部正常通氣功能,還可能會遺留鼻部畸形。鼻骨骨折復位時通常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鼻部正常外形的恢復,主要根據(jù)患者滿意程度來決定,二是鼻腔正常通氣功能的恢復,兩者缺一不可。
以往鼻骨骨折的確診及手術(shù)依據(jù)主要依靠X線片,但僅憑X線片容易將正常骨縫或神經(jīng)血管溝錯認為是骨折線,從而導致誤診。鼻骨CT三維重建成像可立體地顯示鼻骨的外形,通過對三維成像進行各方向的旋轉(zhuǎn)觀察,形象地顯示骨折的形態(tài)、范圍及移位情況,選擇最佳角度觀察骨折情況及鄰近骨結(jié)構(gòu)骨折征,在復位時可準確到達骨折部位,避免多次整復,減少患者的痛苦。
我們對70例閉合性鼻骨骨折患者成功復位,有以下幾點體會:①鼻骨骨折復位要盡早進行,防止時間過晚骨折處形成骨痂難以復位;②患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手術(shù)前后均予CT三維重建并進行對比,以達到患者滿意程度;③鼻骨骨折應盡可能行閉合式復位,方法簡單,費用低,不遺留面部瘢痕;④根據(jù)三維重建圖像上顯示的不同鼻骨骨折類型,采用不同的復位手法。
總之,在鼻骨CT三維重建圖像指導下進行閉合性鼻骨骨折復位術(shù),可以更精確、快速地恢復鼻骨正常解剖結(jié)構(gòu),獲得滿意效果。目前,診斷和評價鼻骨骨折通常采用放射掃描,放射暴露一直是多數(shù)患者所顧慮的,特別對于孕婦和兒童而言。Thiede等[3]提出,將超聲替代放射診斷鼻骨骨折,不涉及額外的輻射,評估顯示兩種方法具有同等診斷性。這尚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1] 黃選兆,王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5.
[2] 徐朝霞,李哲,強萬本,等.鼻骨骨折的X線、CT檢查技術(shù)[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3):170-172.
[3] Thiede O,Kromer JH,Rudack C.Comparison of ultrasonography and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nasal fractures[J].Arch Otolaryngol,2005,131(5):43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