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曉,王素燕
(青島市膠州中心醫(yī)院 產科,山東 青島 266300)
我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分布情況
石 曉,王素燕
(青島市膠州中心醫(yī)院 產科,山東 青島 266300)
陰道炎(Vaginitis)是指陰道黏膜及黏膜下結締組織發(fā)生炎癥,以外陰瘙癢、灼痛、分泌物增多、異味明顯等為主要臨床表現[1];目前已成為女性生殖器炎癥中最常見的一類疾病,估計50%以上的婦女至少發(fā)生過一次以上[2]。根據發(fā)病原因的不同,可以分為感染性陰道炎(Infectious vaginitis)、刺激性陰道炎(Irritant vaginitis)和萎縮性陰道炎(Atrophic vaginitis)3種類型,其中感染性陰道炎占到90%以上[3]。
導致感染性陰道炎發(fā)生的病原體主要有3類,包括細菌性陰道炎(BV)、霉菌性陰道炎(MV)和滴蟲性陰道炎(TV)[1]。楊尚契等(2010)調查了987例婦科陰道炎患者感染病原體的分布,結果發(fā)現BV 病254例(25.7%),MV 病682例(69.1%),TV病51 例 (5.2%),其 中 以 MV 為 主[4]。 隋 靜 等(2009)對青島地區(qū)2084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進行了檢測,結果共檢出MV病510例(24.5%),BV病531例(25.5%),TV 病38例(只占到1.8%)[5]。另外,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的分布情況在城鄉(xiāng)人群中也存在明顯差異;TV病在城市人群中患病率為4.1%,顯著低于農村人群(18.6%);城市人群BV 的發(fā)病率(24.9%)顯著高于農村人群(17.8%);MV的發(fā)病率在這兩組人群間沒有顯著差異[6]。
目前,不同地區(qū)人群中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的分布情況已有許多報道,但大部分僅局限對某一地區(qū)的樣本進行分析。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我院收集的山東青島地區(qū)陰道炎患者的病原體情況,然后結合已有的文獻報道,對不同地區(qū)人群樣本進行了整合統計,為了解我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的整體分布情況提供可靠依據。
研究病例來源于2008-2010間來我院行就診的婦科患者(山東青島地區(qū)),經婦科門診部診斷為陰道炎的女性患者1365例,患者最大年齡62歲,最小年齡為19歲,平均年齡34歲。患者陰道分泌物由婦科醫(yī)生進行無菌操作,以無菌棉拭子采集患者陰道分泌物(在用藥前采集)。標本采集后在30 min內送檢完畢。
1.2.1 BV 檢測 (1)線索細胞陽性[7]:將白帶涂片染色后,顯微鏡下觀察,線索細胞為陰道鱗狀上皮細胞黏附大量加德納菌及其他短小桿菌后形成;(2)氨試驗陽性:陰道分泌物加2.5mmol/L KOH溶液,出現魚腥樣氣味即為陽性;(3)陰道pH值>4.5:使用pH 范圍在4.0-7.0的精密試紙測定;(4)陰道分泌物均質稀薄。出現上述4項臨床特征中至少3項診斷為BV[8]。
1.2.2 MV檢測 主要癥狀是外陰瘙癢和充血;濕片或10%氫氧化鉀濕片鏡檢可檢出酵母菌、菌絲、假菌絲[8]。
1.2.3 TV檢測 在顯微鏡下(10×40)觀察,查找活動的陰道毛滴蟲。鏡下可見運動活潑的梨狀或水滴狀無色透明的原蟲移動位置,或可見到周圍白細胞等被推移,亦可見到滴蟲鞭毛活動,即可報告查見滴蟲。
1.2.4 混合感染 具有BV、MV、TV三種陰道炎中的任意兩種定義為混合感染。除BV感染、MC感染、TV感染和混合感染外的其它陰道炎類型,以及不能確診的病例均不統計在內。
以“陰道炎”和“病原體”為關鍵詞,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并輔以文獻追溯及手工檢索的方法,收集國內2005年至今的研究有關國內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分布情況的文獻。
在本次檢測的1365例陰道炎患者中,線索細胞檢測陽性有449例,氨試驗陽性有412例,陰道pH值>4.5病例有386例,陰道分泌物均質稀薄有395例,共確診427例BV類型,占31.3%;MV病321例,占總數的23.5%;TV 病72例,占總數的5.3%;混合感染42例,占總數的3.1%(表1)。
結合新測定陰道炎患者的結果與國內文獻報道,本文總共統計了17個地區(qū)陰道炎患者病原體的分布情況,見表1??偣舱{查陰道炎患者25884例,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廣東等11個省份。在陰道炎患者中,BV的全國平均發(fā)生率為29.2%,最低為山東新泰地區(qū)的數據(10.0%),最高為四川遂寧地區(qū)樣本,高達50.3%;全國范圍內 MV的發(fā)生率為10.4%(廣東潮州)-39.2%(四川遂寧),平均為24.5%。TV和混合感染全國平均發(fā)生率分別為4.7%和4.3%;TV 最低發(fā)生率在山東青島(1.8%-2.3%),而河南、山東新泰等地的TV發(fā)生率均較高?;旌细腥景l(fā)生程度在全國不同地區(qū)也存在很大差異(1.1%-15.6%)。所有類型的發(fā)生率在不同地區(qū)間均存在差異。
本次新調查的山東青島地區(qū)1365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分布情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近,BV和TV發(fā)生率均略高于全國平均值,而MV和混合感染則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生殖道感染是威脅人類生殖健康尤其是婦女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可引起流產、不孕癥、盆腔炎、宮頸癌等多種疾病,而陰道炎是其中最常見的一類疾病。根據致病因素的不同,可以將陰道炎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由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陰道炎占到90%以上[3]。陰道分泌物作為女性生殖系統直接分泌的液體,能很好地代表陰道內的病原體分布情況,且易于采樣。因此,通過對陰道分泌物進行病原體檢測,找出引起致病因素的主要病原菌,對陰道炎有效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均具有重要意義[8]。
目前,廣大學者對國內不同地區(qū)人群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的分布情況進行了大量報道[4-6],結果發(fā)現主要的發(fā)生類型是BV和 MV兩種,而TV與混合感染也在不同地區(qū)存在,但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前面兩種[9-22]。本研究對山東青島地區(qū)1365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分布情況的檢測結果也發(fā)現,BV和MV為主要發(fā)病類型,其發(fā)生率分別為31.3%和23.5%;TV和混合感染的發(fā)生率分別為5.3%和3.1%,與已有的報道結果一致?;?7篇國內文獻的報道結果,本文對國內不同地區(qū)人群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發(fā)現不同病原體在各地區(qū)間的分布存在很大差異,其中四川遂寧地區(qū)的BV和MV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其他許多地區(qū)。雖然已有研究也發(fā)現病原體在不同年齡段間的分布也存在顯著差異[18],但由于許多文獻沒有提供相應年齡段信息,本研究沒有對年齡因素進行分析。
依據本研究新調查的結果,結合已有的文獻報道結果,支持我國感染性陰道炎主要由BV和MV構成,全國發(fā)生率分別為29.2%和24.5%;TV與混合感染的發(fā)生率較低,但各地區(qū)均有出現。我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的分布情況在不同地區(qū)間存在顯著差異。
[1]Egan ME,Lipsky MS.Diagnosis of vaginitis[J].Am Fam Physician,2000,62(5):1095.
[2]Granato PA.Vaginitis:clinical and laboratory aspects for diagnosis[J].Clinical Microbiology Newsletter,2010,32:111.
[3]Libby Edwards.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vaginitis[J].Dermatologic Therapy,2004,17:102.
[4]楊尚契,李 菁,楊 辛.987例婦科陰道炎患者感染病原體的調查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7):646.
[5]隋 靜,李云芳,陳維萍,等.2084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學檢測[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7):1429.
[6]鄒遠勝,羅列霞.1792例城鄉(xiāng)成年女性陰道炎發(fā)病情況調查[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0,17(3):523.
[7]陳宏礎,王鴻利.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8]樊尚榮.2006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陰道炎的治療方案[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6,9(18):1529.
[9]孫建清,趙君麗,黃桂香.986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體檢測分析[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09,41(l1):1384.
[10]付立平,郭秀榮.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10,4(2):148.
[11]陳 紅.468例陰道炎患者病原菌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183.
[12]張 蕊,隋 靜,徐龍強.陰道炎患者細菌性陰道病的快速檢測及結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2):166.
[13]丁 敏.已婚育齡婦女陰道炎現況調查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7):2043.
[14]盧慶文,孫 胤,陳守勤.2463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學檢測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6):768.
[15]杜紀英,翟連臣,任運紅,等.河南地區(qū)女性陰道炎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4):1961.
[16]史榮新,陳 娟.1025例農村已婚婦女陰道分泌物的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20):109.
[17]謝 冰.對500例陰道炎病原體檢測情況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3):415.
[18]蔡德燕,羅 媛.不同年齡段陰道炎病原檢測與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1,11:10.
[19]張傳英,王 杰,王 穎.4608例陰道炎分泌物常規(guī)檢查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3):1657.
[20]陳 黔,王 玲,石 敏,等.昆明地區(qū)陰道炎患者酵母樣真菌檢測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25):3244.
[21]秦耀春,寧發(fā)錦,榻衛(wèi)年.陰道炎1135例的病原體檢測結果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9,31(8):1210.
[22]翁妙珊,楊燕殊,盧丹潔.2018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檢測結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22):1710.
1007-4287(2012)01-0138-03
201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