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組織合法性的整合框架與維護策略研究*——兼論中國紅十字會信任危機的補救

      2012-01-22 11:32:00李燕萍吳紹棠
      關鍵詞:中國紅十字會合法性相關者

      李燕萍,吳紹棠,楊 婷

      (1.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2.武漢大學中國產學研合作問題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2)

      組織合法性的整合框架與維護策略研究*
      ——兼論中國紅十字會信任危機的補救

      李燕萍1,2,吳紹棠1,2,楊 婷1,2

      (1.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2.武漢大學中國產學研合作問題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2)

      在明確組織合法性的概念與類型基礎上,構建了組織合法性的整合框架,其中共同利益、同構、成員參與和戰(zhàn)略聯(lián)盟是影響組織合法性獲得的主要因素,資源獲取、風險規(guī)避與組織績效是其對組織行為的主要影響。以中國紅十字會危機處理為例,討論了組織合法性獲得與維護的策略,包括敘述、辯護、印象管理與愿景展現(xiàn)。

      合法性;組織合法性;中國紅十字會

      去年6月以來,中國紅十字會因為“郭美美事件”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機,慈善組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公眾通過慈善組織進行的捐贈大幅降低,2011年3-5月慈善組織接收捐贈總額為62.6億元,而6-8月總額降為8.4億元,降幅為86.6%[1]。信任危機與質疑的出現(xiàn),表明了作為非營利性質的慈善組織尚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象征性與影響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它們對各種資源的獲取與整合,甚至危及其生存與發(fā)展。事實上,這些現(xiàn)象屢見不鮮,“盧美美事件”讓中非希望工程陷入了新一輪的諸多質疑,始于去年6月的康菲公司渤海灣油田漏油事故引來了對其行為和行動的廣泛譴責,等等。這都涉及到組織合法性的問題,正是因為組織尚未理解到追求與維護組織合法性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導致了危機后的困境,顯著影響了其進一步的發(fā)展。

      組織合法性是各種涉及授權或限制組織行為的管制性、正規(guī)性和認知性理論的中心概念。由于政治學、社會學等較為古老的學科對合法性已進行了較多研究,因此合法性這一概念在這些領域已談不上有多么新穎,但如今卻成為組織行為學的新興研究領域,已受到包括制度理論、資源依賴理論、組織生態(tài)學和組織間動力學在內的許多組織理論的關注與研究。有些學者關注合法性的必要性,理解不同類型的合法性,而其他一些學者則聚焦于與合法性管理相伴隨的影響和挑戰(zhàn)。組織合法性問題的存在表明了組織的存在、結構和行為受到由其他組織及組織中行動者的觀念、規(guī)范、價值等構成的制度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需要得到各相關利益者的認可和承認[2]。換句話說,組織行為必須在一個更大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中發(fā)生,規(guī)范、準則、期望決定了組織的行為能否被接受,所有的組織都會面對來自組織內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性要求。正因為如此,組織合法性不僅有助于理解組織與內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而且對于社會變動中的新興事物與規(guī)范、秩序的關系具有強大的解釋力[3]。

      組織合法性對于一個組織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必需的,組織的生存離不開合法性。這是因為組織合法性不僅僅是組織的一種戰(zhàn)略資源,而且是組織行動的一種制度力量。一方面,組織行為的有效性決定于行為者擁有的資源和對資源的使用能力等因素,而具有合法性的組織會被認為更具有價值,更可預測以及更加可信,這將有利于獲取資源、整合資源。例如高丙中等人對河北某地“龍牌會”等民間會社的研究結果表明,只有會社具備了至少一種社會合法性的基礎,才可能獲得與整合會員的資源,才能生存與發(fā)展下去[3]。另一方面,新制度理論認為,追求與保持組織合法性是解釋組織行為的一種重要力量,因為組織合法性在組織的制度演進和應對社會環(huán)境變化中扮演著重要的功能作用,可以反應總體的制度環(huán)境[4]。在復雜動態(tài)的制度環(huán)境之中,組織發(fā)展依賴于適當?shù)暮戏ㄐ赃x擇,從而有效地獲取合法性與資源資本。因此,組織會一直不斷地主動或被動地處于獲取合法性地位的過程中,以確保其生存與發(fā)展。

      一、組織合法性的概念與類型

      (一)組織合法性的概念

      “合法性”是一個內涵非常復雜的概念,它并不限于“與法律的一致性”的含義。《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這樣定義合法性:這是一種某個政權、政權的代表及其“命令”在某個或某些方面是合法的特性,這種特性不是來自正式的法律和法令,而是來自由有關規(guī)范所判定的、“下屬”據以(或多或少)給予積極支持的社會認可(或認可的可能性)和“適當性”。雖然合法性一直沒有權威的定義,但許多研究將合法性定義為接受、認可[5],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合理的、適宜的和一致的,而Suchman對合法性的定義廣為學者所引用,他認為合法性是主體的行動或行為在社會系統(tǒng)所規(guī)定的規(guī)范、價值和信仰范圍內是可信的、適當?shù)幕蚺c之相符合,即是說主體的行為或行動是可取的、正確的、普遍被接受的[6]。這些都揭示了合法性的一個很重要的中心,就是要滿足和順應社會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價值觀、期望和意義。

      一方面,一個組織是否具有合法性,那就取決于組織能否經受某種合法秩序所包含的有效規(guī)則的檢驗[3]。組織合法性表明組織的行動或行為具有被承認,被認可,被接受的基礎,至于具體的基礎是什么(如某種習慣、某條法律、某種主張、某一權威),則要看實際情境而定[3]。Ruef &Scott的研究表明,存在于大環(huán)境中的組織必須要與社會系統(tǒng)內的價值規(guī)范、規(guī)則程序和認知意義相符合,才能發(fā)展合法性[7]。另一方面,組織合法性不僅僅以有效規(guī)則的檢驗為根本原則和基礎,同樣也依靠各利益相關者對合法性的信仰和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行為由于具有合法性而得到承認,才見證它具有合法性[3]。以這一指標分析組織合法性時,可以把表達承認的主體分為國家、政府部門及代表人物、各種組織、組織內外的成員或個體。國家、政府部門的承認是與同意、授權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或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各種組織的承認是與合作、提供資源聯(lián)系在一起的;組織成員或個體的承認則是與成員或個體的參與和支持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些利益相關者賦予組織合法性是組織開展活動的基礎與保障。

      (二)組織合法性的類型

      許多學者區(qū)分了組織合法性的不同類型,對其分類主要包括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與五分法等四種。

      Human &Provan將組織合法性劃分為內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內部合法性指的是組織被其內部成員的接納程度,外部合法性指的是組織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接納程度[8]。Chakraverthy和Gargiulo區(qū)分了官僚組織中的合法性與聯(lián)盟中的合法性。官僚組織中的合法性是基于討論官僚組織體系中對于一個指定命令的服從的基礎這個問題而提出的,它被視為共同的社會規(guī)范或“原則”,即縱容社會關系中的一個給定的權力分配;聯(lián)盟中的合法性一個很重要的來源就是滿足與利益相關者“貢獻”相交換的要求,利益相關者愿意為某一聯(lián)盟成員提供支持的唯一依據就是該聯(lián)盟成員能否使他們獲得與其放棄的對資源和行動的控制權相符的獲利能力[9]??梢姡址ǖ慕M織合法性類型是基于組織所處內外環(huán)境為劃分標準的。

      在三分法上,Suchman將組織合法性分為實用性合法性、道德性合法性以及認知性合法性三種類型,實用性合法性產生于組織滿足了其成員的利益,道德性合法性則與其組織行為的合適性相關,而認知性合法性則指組織一些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特性。后來,Kumar和Das研究了聯(lián)盟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類型[10],佐證了Suchman關于合法性的分類維度,即實用性合法性、道德性合法性與認知性合法性?;谥贫壤碚?,Peng和Beamish認為制度的三個方面可以發(fā)展為三種類型的合法性:制度中管制性的規(guī)則、法律和契約為法律合法性,制度中正規(guī)性的社會價值觀、文化和規(guī)范為道德合法性,制度中在社會中已經被廣泛認可的認知結構為認知合法性[4]。這種類型劃分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在四分法上,國內學者高丙中較早且系統(tǒng)地提出了社團合法性的四種類型,包括社會合法性、法律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行政合法性:社會合法性表示社團由于符合文化傳統(tǒng)、社會習慣等組成的民間規(guī)范而具有合法性;法律合法性表示社團由于滿足了法律規(guī)則而獲得的合法性;政治合法性表示社團由于符合國家的思想價值體系而被承認享有的合法性;行政合法性表示社團由于遵守行政部門(國家機關或具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單位)及其代理人確立的規(guī)章、程序而擁有的合法性[3]。他進一步指出,這四種合法性,可以對應國務院在1998年實施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對社團提出了綜合的合法性要求:政治上達標,行政上掛靠,符合法律程序,得到社會支持,這四個方面不可或缺。很明顯,高丙中的劃分方法具有中國情境因素的考慮,是中國社團所面對的特有的合法性現(xiàn)象及其要求。

      基于組織所處的環(huán)境特征、組織特性及目標,Dacin、Oliver和Roy從制度化理論的角度提出并討論了組織參與聯(lián)盟后所能夠獲得的五種合法性類型,分別是市場合法性、關系合法性、社會合法性、投資合法性和聯(lián)盟合法性[11]。第一,市場合法性,即當組織要進入一個市場或維持其在原市場的存在,它會選擇加入某個戰(zhàn)略聯(lián)盟以獲得來自政府、供應商和顧客的認可和贊同,同時也可以通過認可目標市場內已經合法化了的行為、價值觀等來提高自身的合法性。第二,關系合法性,即一個組織被外界所感知的其作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聯(lián)盟伙伴的可信度,表現(xiàn)在提供技能、智力、專業(yè)資源等方面的調適性、可靠性。第三,社會合法性,即缺少社會認可的組織可能會面臨聯(lián)合抵制、制裁、政府合同和補貼機會的減少及顧客和社區(qū)支持的降低等,一個可行的方法是與社會認可度高的組織結盟來提高自身的社會合法性。第四,投資合法性,即一項新的商業(yè)創(chuàng)意可能其風險系數(shù)高,組織內部支持者不多,這時如果加入一個戰(zhàn)略聯(lián)盟,其合作伙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組織共擔風險的話這個創(chuàng)意就有可能被投資運行。第五,聯(lián)盟合法性,即為了在本行業(yè)中率先采用聯(lián)盟形式,或者為了獲得其他類型的合法性而采取聯(lián)盟形式,以確保其作為進入市場或組織學習機制的有效性。他們的研究表明,組織期望獲得來自于利益相關者的哪種支持決定了它需要什么類型的合法性[11]。顯然,這種劃分方法具有在聯(lián)盟環(huán)境中的局限性。

      無論是二分法、三分法,還是四分法、五分法,總體上看現(xiàn)有研究對組織合法性類型的劃分主要遵循了兩個路徑:戰(zhàn)略路徑和制度路徑。戰(zhàn)略路徑將組織合法性視為一種戰(zhàn)略資源,并且采取一種管理視角,強調為了獲得社會支持而幫助實施組織行動和開展象征性活動的種種方法;制度路徑則采取一個更為間接的手段,將組織合法性視為一種制度力量,通過優(yōu)于任何單一組織的有目的性的文化傳統(tǒng)與管控制度,產生更為廣泛的社會建構,進而實現(xiàn)制度化進程。另外,從組織合法性發(fā)生與存在的層次上看,組織合法性的類型可以區(qū)分為組織間層次和組織個體層次,以對應組織所處的內外環(huán)境。因此,可以將上述各種類型的組織合法性統(tǒng)一到基于制度路徑/戰(zhàn)略路徑-組織間/組織個體層次的二維框架當中,見圖1。

      圖1 組織合法性的類型

      二、影響組織合法性獲得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決定了一個組織能成為合法權威的承載者,進而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服從呢?這就涉及到組織合法性獲得的影響因素。Weber認為合法性的基礎由道德、宗教、習慣、慣例和法律等構成,當然還有行為規(guī)則與社會資本等因素,除了這些“軟指標”構成的合法秩序以外,合法性還與共同利益相關。道德、宗教、習慣、慣例和法律因素可視為制度中的同構力量,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代表了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而戰(zhàn)略聯(lián)盟擁有著豐富的社會資本,這些都將影響著組織合法性的獲得。

      (一)共同利益

      一個組織對合法性的需求是由其自身目標和所處環(huán)境共同驅動的,由來自組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目標集所構筑的共同利益影響了組織合法性的獲得。Suchman提出組織合法性的獲得可以采用實用主義與道德規(guī)范的手段,實用主義指的是組織通過將組織業(yè)務和決策與股東利益聯(lián)系起來,在股東中取得他們的支持并確立合法性;而道德規(guī)范的遵循與彰顯,如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履行將有助于組織獲得組織外部利益相關者的支持[6]。此外,由于共同利益和目標是組織構成的基礎,共同利益的大小和實現(xiàn)程度直接影響組織成員對組織的承認和支持程度。因此,當組織的目標、活動和產出結果符合各利益相關者對恰當、適合以及可行等認知標準時,組織就獲得了合法性;反之,當組織違反破壞了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準則就失去了合法性。非營利性組織為了保持合法性以及被各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團體等認為是有價值的,它們需要堅持和忠于自己的目標和任務。

      (二)同構

      同構是制度理論的一個中心。經驗研究認為,當組織順從的程度提高時,制度的同構性就會顯現(xiàn)[12]。制度理論的一個基礎性觀點就是同構將導致合法性,因為社會發(fā)展和規(guī)范的背景驅動激發(fā)組織去為自身的行為追求合法性,特別是從組織所依賴的社會團體那里獲得認可。當一個組織順從于常規(guī)的戰(zhàn)略、規(guī)范和社會系統(tǒng),它通常都會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如果組織偏離正規(guī)的行為規(guī)劃、破壞了關乎文化和法律的期望,就有可能面臨合法性的挑戰(zhàn),被利益相關者視為不可以接受。制度理論還認為制度環(huán)境會對組織合法化及其行為施加較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反過來又會激發(fā)組織去提高自身合法性,順應制度規(guī)范、準則和期望[13]?;诮M織不同層面的研究分析表明,組織不同性質上的同構與各種不同類型的合法性都表現(xiàn)出正相關關系。例如,Deephouse&Carter以商業(yè)銀行為研究對象,以當?shù)氐膱蠹埣坝∷⒚襟w的相關文本作為研究樣本,研究同構作為自變量和組織規(guī)模、年齡、資產等作為控制變量對合法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同構與合法性有著正相關關系,影響了組織合法性的獲得[14]??梢哉J為,同構是影響組織合法性的一個重要變量。

      (三)成員參與

      Chakraverthy和Gargiulo通過對Latin Tel這家企業(yè)成功的案例研究,具體闡述了在組織轉型過程中應該如何保持合法性[15]。他們提出,有一種途徑可以避免組織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合法性僵局,即在轉型的早期(例如在重建階段)就引入組織成員(特別是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通過重新協(xié)調利益沖突以及平衡“貢獻”與“所得”的協(xié)議來防止合法性系統(tǒng)的崩潰,這樣決策的制定不再源于一個集中的權威,而是不同的利益和觀點(至少在原則上)完全有權力參與的結果;在實質層面,溝通將組織和利益群體及個人聯(lián)系起來,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和對組織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妥協(xié)來發(fā)出“聲音”和體現(xiàn)“忠誠”。也即是說,在組織轉型的過程中給員工一個發(fā)表“聲音”的平臺能有效地維持與發(fā)展合法性。因此,成員參與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將有助于組織獲得合法性。

      (四)戰(zhàn)略聯(lián)盟

      戰(zhàn)略聯(lián)盟也是影響組織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前因變量。20世紀80年代以來,戰(zhàn)略聯(lián)盟持續(xù)發(fā)展,最近有關戰(zhàn)略聯(lián)盟功能和優(yōu)勢的研究興趣正在興起,其關鍵優(yōu)勢在于進入新的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技能的合并與交換,戰(zhàn)略更新,風險-收益共擔,規(guī)模經濟,“外來責任”、貿易壁壘的減少,尤其是有助于制度合法性的獲得。進一步地,Dacin、Oliver和Roy的研究表明,聯(lián)盟的社會性、象征性和信號性特征能夠為參與組織提供各種類型合法性的來源,而這種合法性本身就是一種能夠產生顯著經濟競爭力的戰(zhàn)略資源,為此組織總是通過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形式追求著合法性[11]。

      三、組織合法性對組織行為的影響

      組織合法性對幫助組織獲取資源,控制反對力量,減少問責制的要求以及保持組織成員的承諾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傮w上看,組織合法性對組織行為的影響可以在兩個層次上進行討論:一是強意義,二是弱意義。所謂強意義的合法性是說組織行為、組織形式都是制度所塑造的,組織或個體沒有自主選擇性;而弱意義上的合法性是指制度通過影響資源分配或激勵方式來影響組織或個體的行為。這也可分別對應組織合法性研究中的制度觀點與戰(zhàn)略觀點。具體而言,組織合法性對組織行為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資源獲取

      在戰(zhàn)略視角上,組織合法性是一種“能夠幫助組織獲得其他資源的重要資源”,在允許組織獲取關鍵資源,如技術、經濟、社會資本、市場、合作伙伴和顧客等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其作用不亞于資本、人力資源、顧客意愿、工藝技術以及網絡等,缺乏合法性行為的組織很難吸引到員工、供應商、分銷商或投資者。李國武證明了行業(yè)協(xié)會的社會合法性要得到相關企業(yè)、企業(yè)家或其它社會團體的承認,并與合作、資源獲取和爭取會員的參與等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這些利益相關者都愿意把自己擁有的資源提供給那些看起來非常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期望的組織[16]。Dacin、Oliver和Roy則指出了企業(yè)參與某一戰(zhàn)略聯(lián)盟可以獲得五種類型的合法性,而這些合法性都可以幫助組織獲取各種類型的資源:市場合法性的提高,創(chuàng)造和強化了企業(yè)進入某一市場的途徑,因此擁有更多資源和競爭力;成功提高了關系合法性的企業(yè)就有能力來吸引高質量的聯(lián)盟伙伴,減少搜尋合作伙伴的成本,也能更有效地利用聯(lián)盟伙伴的高價值資源;投資合法性可使聯(lián)盟的存在時間更長,使其獲得更多的投資和資助成為可能[11]。

      (二)風險規(guī)避

      大多數(shù)關于組織合法性的研究集中在組織應對一次性危機時的實踐或過程,這類一次性危機如核事故、石油泄漏、飛機墜毀、食品安全危機等。可見,合法性理論關注這一事實,一個組織被看作不合法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威脅其生存的風險,因此組織可以通過適應各相關利益者的需要或者勸說他們轉變期望的方式來克服這一挑戰(zhàn)與風險[6]。Patriotta、Gond和Schultz以歐洲一家大型能源公司的一場核事故所引發(fā)了關于核能源及其組織合法性的全國性爭論為研究對象,依據Boltanski和Thevenot正當性理論說明不同利益相關者是如何維持自身的合法性價值,強調利益相關者通過調動那些使他們能解決爭議的各種組織行為證明他們立場的正當性,從而避免了存在與發(fā)展的風險[17]。合法性有利于克服新進入缺陷,可以幫助組織提高可信性與可靠性。比如,通過提高合法性,新企業(yè)能夠提高中顧客等利益相關者的認可與支持。此外,具備合法性的組織往往能夠自我復制,不必在集體動員方面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花費很多成本,即組織合法性有助于防范集體行動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

      (三)組織績效的提升

      組織合法性有助于組織行為的制度化進程、便于獲取資源以及規(guī)避組織運營風險,是企業(yè)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來源,進一步地將有利于提高組織的績效。創(chuàng)業(yè)導向理論指出具有先動性的企業(yè)更可能獲得先動優(yōu)勢與高的績效,但先動性高的企業(yè)將可能面臨合法性障礙,因此先動性企業(yè)應當克服合法性約束以實現(xiàn)成長與高績效[18]。蘇曉華和王平發(fā)現(xiàn)新創(chuàng)企業(yè)追求合法性對其績效作用的倒U形變化規(guī)律,強調了合法性的積極作用[19]。Dewaelheyns、Eeckloo和Hulle以96家看護中心為樣本,證明了對合法性的追求影響了看護中心的運營效率,表明了合法性有助于改善非營利組織的績效[20]。綜上,可以建立一個組織合法性的概念化框架,見圖2。

      圖2 組織合法性的整合框架

      四、組織合法性獲得與維護的策略

      戰(zhàn)略視角把組織合法性作為一種能夠幫助組織進入和獲取其他資源的資源來看待,組織可以通過制定有效的戰(zhàn)略積極主動地獲得組織合法性。已有的研究從不同視角提出了組織合法性獲得與維護的策略,如Oliver按照企業(yè)相對于環(huán)境的主動性程度,把企業(yè)的合法性選擇依次分為順從、妥協(xié)、回避、反抗和操縱等五種[21];類似地,Zimmerman和Zeitz提出企業(yè)可以采取順從環(huán)境、選擇環(huán)境與控制環(huán)境三種有效的戰(zhàn)略來獲取合法性資源[22]。田志龍和高海濤識別出三類合法性與企業(yè)三種環(huán)境策略相結合的更為具體的九種合法性選擇戰(zhàn)略[23];等等。

      由于組織合法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組織應對一次性危機時的實踐或過程,在此我們以中國紅十字會在處理“郭美美事件”為例,觀察其處于危機時組織合法性獲得與維護的策略與手段。之所以分析中國紅十字會的組織合法性策略,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中國紅十字會是一個以資源整合為手段的非贏利性社會團體,需要獲得廣泛的公眾認同與社會支持;第二,當前中國紅十字會所遭遇的信任危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與影響性,甚至墜入了“塔西佗陷阱”,即不管中國紅十字會說什么,怎么說,做什么,怎么做,都備受質疑,引起了包括專家、媒體、業(yè)界和公眾在內的全民大討論。因此,中國紅十字會在此次危機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或行動可以作為組織合法性獲得與維護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敘述

      組織在追求合法性,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社會適應性,即外部的規(guī)制與規(guī)范[5]。敘述可以是為組織發(fā)生的可能被外部看作是不合法的,不理智的或沒必要的行為或行動做出合法性解釋的手段。組織合法性的策略/評價維度和制度/認知維度都以組織故事傳述和敘述為基礎,組織自發(fā)性社會揭露現(xiàn)象(如披露財務報表),正式與非正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贏得各利益相關者的理解與支持。在遭遇到信任危機時,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時間進行了回應,敘述了與事件有關及無關的內容。就敘述的手段上看,一方面,中國紅十字會通過官方網站、官方微博、新聞發(fā)布會、媒體通氣會、正式會議等形式主動敘述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及進展;另一方面,除了主動敘說外,中國紅十字采用了被動敘述,通過接受采訪等方式給予回應,并希望媒體和網絡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就敘述的內容上看,除了敘述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外,中國紅十字會還不斷發(fā)布與本組織相關而與事件不相關的信息以尋求社會認同,如介紹中國紅十字會歷史、國際紅十字會歷史,提出中國紅十字會面對謠言的一貫主張。然而,就敘述的模式上看,卻缺乏嚴謹?shù)倪壿嬇c有力的證據。如7月4日,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王汝鵬先生在其博客上發(fā)表《自問自答工作語錄》,為中國紅十字會“危機公關”。他指出:“現(xiàn)在部分網友的情緒有些偏激,對中國紅十字會為中國弱勢群體及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所作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盤否定,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這是我們感到委屈和痛心的?!保?4]這種敘述模式,歸納起來可以形成以下邏輯:首先把部分公眾“孤立”成小眾;其次指出小眾一方的言論和行為是錯誤的;再次這種錯誤帶來了公共危害;最后于是自己一方就自然有理了[25]。因此,在面臨信任危機時,組織的敘述不僅需要手段與工具的多元以保證信息全面、科學、準確地滲透,而且在信息內容上,需要更加符合社會期望與公眾價值的要求,這樣才能有效地維護組織聲譽與組織合法性。

      (二)辯護

      辯護能為組織的行為或行動尋找合法的、合理化的解釋。有時演講和辭令會對獲得、維持、補救組織合法性起關鍵性的作用由社會行為主體做的辯護性工作,結合有爭議的問題可建立組織行為或活動合法且合理的邏輯。中國紅十字會為“郭美美事件”所進行的辯護并沒有達到平息公眾質疑的目的,反而引發(fā)了更深層次的信任危機,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紅十字會在辯護過程中沒有尋找到具有內在邏輯的合法的合理化解釋。一方面,中國紅十字會采取了一種被動而非主動的辯護行為。中國紅十字會連發(fā)布三道聲明公開回應紅十字會中沒有紅十字商會的機構、也沒有商業(yè)總經理的職位,更沒有郭美美其人,然而每一次聲明幾乎都會激起公眾更多的質疑,從郭美美與中國紅十字會高層的關系上擴散到諸如郭姓副會長的手表是否擁有天價市值等等。自始至終,中國紅十字會一直處于被動澄清的狀態(tài),始終看不到扭轉局面的主動作為[25]。另一方面,中國紅十字會選擇了中國特色的辯護思維。如中國紅十字會于7月31日發(fā)布捐贈信息平臺時表示“由于數(shù)據量大,準備時間短,而且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借鑒,該平臺還有不完善之處,歡迎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中國紅十字會以低姿態(tài)告訴了公眾不要抱有太高期望,但不能因為“數(shù)據量大,準備時間短”就紕漏百出,粗枝大葉[25]??梢?,在面臨組織合法性危機時,辯護策略需要在社會規(guī)范與社會制度環(huán)境下更加主動地提出合理化的解釋,回應更多合乎公眾所關切的質疑及提出更多公眾價值期望的證據。

      (三)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的過程。組織通過遵守廣泛接受的規(guī)則和儀式可獲得合法性,因此組織可以主動地采取印象管理策略影響利益相關者的評價。事實上,通過印象管理策略建立和保持組織合法性已引起廣泛的關注。諸如選擇符合利益相關者價值準則,宣揚正確價值觀的廣告,對影響較大的負面事件致歉,對積極事件的直接關注,對不好事件的沉默或試圖轉移,尋找新的支持者,切斷與非支持性或缺少合法性相關者的聯(lián)系等。中國紅十字會在危機前面采取了印象管理策略(如召開媒體通報會),但卻缺乏印象管理策略。以召開媒體通報會為例,一方面,雖然媒體通報會披露了一些商業(yè)系統(tǒng)紅十字會的運作內情,如紅十字總會和商業(yè)系統(tǒng)紅十字會的關系等。然而,因為公眾最想知道的核心問題卻沒有做出有針對性地解釋說明,偏離了公眾的價值準則。另一方面,信息發(fā)布和公開的方式也欠缺“包裝”,因為中國紅十字會的通報會只是選擇性地通知極少數(shù)媒體參加,忽視了廣泛民眾的知情權,即是沒有尋找新的支持者。這表明,印象管理需要采取選擇符合利益相關者價值準則,直接關注事件,尋找新的支持者的策略,才能維護組織合法性。

      (四)愿景展現(xiàn)

      組織合法性不僅會影響利益相關者針對組織的行為,而且還會影響他們對組織的認知。利益相關者不但會認為具備合法性的組織更具有投資價值,而且還會認為這樣的組織更符合他們的觀念,更可期待,更值得信賴,由合法性導致的組織認同能使利益相關者愿意相信組織將按其所描述和聲明的使命與愿景展開行動。因此,愿景展現(xiàn)機制將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使其行為和行動獲得并維護合法性。中國紅十字會在遇到信任危機時,雖然在不同的場合提出了自身的性質、任務、使命等,但都是處于一個相對次要的位置,并沒有全面展現(xiàn)組織愿景與使命。事實上,根據傳統(tǒng)的公民社會理論,公眾對于一個組織的信賴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媒體傳達的信息,但更多的時候來源于直接的接觸。諸如樂施會、綠色和平、無國界醫(yī)生這類公益組織就非常重視街頭宣講、募捐等與公眾直接接觸的行為,它們通過這種方式將更多的行動與組織的愿景直接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而中國紅十字會卻缺乏相應的行動或行為。

      總體上看,中國紅十字會在面對危機時采取了較多的敘述與辯護策略,而較少運用印象管理與愿景展現(xiàn)策略,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郭美美事件”被動地進行敘述與辯護,以維護自身的形象和聲譽,而缺乏在更大范圍內對其行動與作為的印象管理與愿景展現(xiàn),這不僅使組織合法性受到了空前的質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公眾認同與支持該機構的廣泛基礎。

      五、結束語

      組織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一個由其競爭對手、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價值共同構成的社會領域中,組織的生存與發(fā)展是在環(huán)境逼迫和社會參照下對組織合法性進行創(chuàng)造、維護和修正的過程。本文融合了政治學科、社會學科與組織行為學科,發(fā)展與豐富了有關組織合法性的框架,以更好地理解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同時,本文提出了包括敘述、辯護、印象管理與愿景展現(xiàn)的組織合法性獲得與維護策略。對中國紅十字會危機處理的行為和行動的分析表明,當前社團組織尚沒有高度重視組織合法性的問題,尚不能有效地運用組織合法性獲得與維護的策略。但應當看到,組織合法性的獲得與維護使價值多元化得到歸化,利益各方可在異中求同,從而形成比較復雜的互動過程,在突破既存秩序的情況下卻能夠得到秩序的認可,甚至得到“非意圖擴展”的結果[3]。

      如今,組織層次合法性的重要性已超過制度層次的合法性,因為與企圖加強政治影響的強迫性手段相比,組織合法性確實是獲得各種相關群體支持與服從的更有效方式。企業(yè)在實施政治戰(zhàn)略實現(xiàn)經濟績效的過程中,不應以犧牲合法性為代價來實現(xiàn)經濟績效。今后對組織合法性的研究應該著重解決概念的可操作性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更為有效的合法性測量方法,從而進行組織合法性的實證檢驗??傊?,組織合法性理論對社會轉型期中組織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新興組織的興起以及組織規(guī)范與秩序的重構均具有強大的解釋力與指導價值。

      [1] 陳 蕎.全國慈善組織受捐額劇降近九成[N].京華時報,2011-08-26(006).

      [2] Di Maggio P J,Powell W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147-160.

      [3] 高丙中.社會團體的合法性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0(2):100-110.

      [4] Peng,Beamish.Evolving FDI Legitimacy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China[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7(3):373-396.

      [5] Brown A D.Narcissism,identity and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643-686.

      [6] Suchman M C.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571-611.

      [7] Ruef M,Scott W R.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hospital survival in chang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8,43:877-904.

      [8] Human S E,Provan K G.Legitimacy building in the evolution of small-firm multilateral networks: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ccess and demis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27-365.

      [9] Chakraverthy,Gargiulo.Maintaining leadership legitimacy in the transition to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8(4):437-456.

      [10] Kumar &Das.Interpreter Legitimacy in the Alli-ance Development Pro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12):1425-1453.

      [11] Dacin,Oliver,Roy.The Legitimacy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69-187

      [12] Westphal J D,Gulati R,Shortell S M.Customization or conformity?An institutional and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TQM adop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66-394.

      [13] W.Richard Scott.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s Oaks,CA:Sage,1995:79

      [14] Deephouse D L,Carte S M.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d 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42:329-360.

      [15] Chakraverthy,Gargiulo.Maintaining leadership legitimacy in the transition to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8,35(4):437-456.

      [16] 李國武.產業(yè)集群中的行業(yè)協(xié)會:何以存在和如何形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2):42-48.

      [17] Gerardo Patriotta,Jean-Pascal Gond,F(xiàn)riederike Schultz.Maintaining Legitimacy:Controversies,Orders of Worth,and Public Justific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1-33.

      [18] 杜運周,任 兵,陳忠衛(wèi),等.先動性、合法化與中小企業(yè)成長——一個中介模型及其啟示[J].管理世界,2008(12):126-139.

      [19] 蘇曉華,王 平.創(chuàng)業(yè)導向及合法性對新創(chuàng)企業(yè)績效影響研究——基于產業(yè)生命周期的調節(jié)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2):121-126.

      [20] Baum JAC,Oliver C.Institutional linkages and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1,36:187-218.

      [21] Oliver C.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145-179.

      [22] Zimmerman M A,Zeitz G J.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414-431.

      [23] 田志龍,高海濤.中國企業(yè)的非市場戰(zhàn)略:追求合法性[J].軟科學,2005(6):56-59,70.

      [24] 王汝鵬.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王汝鵬答博友問[EB/OL].(2011-07-04)[2011-12-10]王汝鵬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18c580100s8rd.html.

      [25] 何三畏.中國紅十字會的危機公關[N].南方人物周刊,2011-07-11∥轉引自南方人物周刊官網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1389.html.

      A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the Maintain Tactics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Remedy for the Trust Crisis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LI Yan-ping1,2,WU Shao-tang1,2,YANG Ti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2.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Wuhan 430070,Hubei,China)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is not only a strategic resource of organization,but also an important strength of institution,and plays a key role for the organizatio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we build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in which common interests,isomorphism,membership participation are the antecedent variables,narrative,defense,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vision show are the maintain tactics and access to resources,risk aversion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are the outcome variables.Meanwhile,taking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for example,we discuss the tactics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legitimacy;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F270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22

      2012-01-09

      李燕萍(1965-),女,湖南省常寧市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吳紹棠(1984-),男,湖南省瀏陽市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組織行為與產學研合作研究;楊 婷(1989-),女,安徽省安慶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0CGL00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10JZDW003)

      (責任編輯 易 民)

      猜你喜歡
      中國紅十字會合法性相關者
      中國紅十字會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制度化發(fā)展(1950—1954)
      組織合法性的個體判斷機制
      Westward Movement
      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冃гu價
      利益相關者邏輯下相互作用大學共同治理機制研究
      XBRL的傳播對利益相關者參與程度的影響研究
      淺談汽車養(yǎng)護品生產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墊資承包合法性研究
      趙白鴿:一位積極并且有領袖能力的領導
      世紀人物(2014年9期)2014-10-17 04:53:08
      紅十字會如何擺脫罵名
      民生周刊(2013年14期)2013-08-15 00:47:02
      饶阳县| 怀化市| 浑源县| 榕江县| 普安县| 固安县| 依安县| 喀什市| 阿城市| 资阳市| 泸西县| 天全县| 富宁县| 合作市| 酉阳| 绥德县| 儋州市| 英吉沙县| 肥西县| 同江市| 大宁县| 玉屏| 东源县| 三亚市| 安宁市| 邓州市| 桂东县| 漯河市| 全州县| 兖州市| 南华县| 德保县| 顺义区| 玉溪市| 离岛区| 徐水县| 大化| 淮北市| 肥东县| 兴国县|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