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峰
浙江奉化市中醫(yī)院肛腸科(寧波 315500)
直腸類癌發(fā)生于直腸黏膜內胺前體攝取與脫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APUD)細胞,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嗜銀細胞腫瘤。本文回顧性分析1990年1月—2010年12月間我院收治的36例直腸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均經病理組織學證實。男25例,女11例;年齡25~78歲,平均49歲。
1.2 臨床表現 36 例中,無癥狀體檢中發(fā)現9 例(25%),有或兼有排便習慣改變21例(58%),便秘8例(22%),腹瀉19 例(53%),便血11 例(31%),肛門疼痛6例(17%),消瘦6例(17%)。腫瘤位于距肛緣<7 cm 28 例(78%),指診捫及黏膜下表面光滑、質硬活動、邊緣清楚的單發(fā)腫塊;位于距肛緣>7 cm 8例(22%),直腸指診未能捫及。腫瘤直徑<1 cm者19例,1~2 cm者15例,>2 cm者2例,其中1 例CT 增強檢查發(fā)現肝轉移灶。腫瘤直徑最小為3 mm,最大為28 mm,平均13 mm。內鏡檢查36 例鏡下均為單一圓形突向腸腔內的黏膜下黃色或蒼白色腫塊,位于直腸前壁28 例,側壁6 例,直腸后壁2例。直徑>1 cm類癌表現為廣基的息肉樣隆起,邊緣平或陡峭或呈亞蒂狀,表面多有正常黏膜覆蓋,1例直徑>2 cm腫瘤表面見有潰瘍。
1.3 治療 36 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根據腫瘤的大小、與肛緣距離,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肝轉移情況選擇術式。其中腫瘤直徑<1 cm的19例患者,經肛門或骶尾部切口作局部切除術,切除腫瘤及周圍0.3~0.5 cm 正常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直徑1~2 cm的15例患者,經肛門或骶尾部切口作局部擴大切除,切除范圍包括腫瘤周圍1 cm的正常黏膜和黏膜下層、肌層腸壁組織。腫瘤>2 cm 的2 例患者作經腹前切除術,切除范圍包括腫瘤上方的全部直腸至腫瘤下方2~3 cm 的直腸,清掃腸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脂肪組織,并切除乙狀結腸系膜、直腸假性系膜等組織。腫瘤直徑>1 cm 的患者均作術中冰凍病理活檢,以防腫瘤組織殘留。
術后治療。本組術后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支持治療。同時結合中藥內服,益氣固本、清熱化瘀。組方:藤梨根、山慈菇、八月札、黃芪、白花蛇舌草、地錦草、雞血藤各30 g,敗醬草、黨參、丹參各15 g,枳殼10 g。水煎300 mL,分2次溫服,連服15~60 d,平均35 d。經腹前切除術者配合全身化療,藥物為5-FU 及DDP等。避免食用奶類及辛辣刺激等可引起皮膚潮紅或腹瀉的食物。
本組36 例均經病理學診斷為直腸類癌。病理證實腫瘤位于黏膜下層者23例,淺肌層11例,深肌層1 例,漿膜層1 例(伴肝及淋巴轉移)。作局部切除、局部擴大切除術34例和經腹前切除術(無轉移)的1例患者,術中、術后病理切片均未發(fā)現腫瘤殘留或其他病灶;1例伴肝轉移患者,冰凍病理活檢提示有直腸系膜淋巴結轉移。術后發(fā)生排尿困難5 例,排便少量出血15 例,無直腸穿孔、大出血等并發(fā)癥。術后隨訪,時間最短12個月,最長8年,平均隨訪時間38個月。其中局部切除34例無1例腫瘤復發(fā)或轉移;2 例經腹前切除術者,1 例術后1年死于肝內及腹腔廣泛轉移,1例隨訪2年無腫瘤復發(fā)。
類癌是一種生長緩慢、但有局部浸潤生長,轉移晚、偶能經淋巴和血運轉移的嗜銀細胞瘤。1968年,Pearse 將這些具有攝取胺前體并將其脫羧而轉化為活性肽功能的細胞稱為APUD細胞系統[1]。
直腸類癌早期無特異的自覺癥狀,因此容易漏診。在臨床患者常因便秘、腹瀉、排便不暢、便血、肛門直腸疼痛和體重減輕等癥狀就診,此時作仔細和盡可能觸摸高的直腸指診,可以發(fā)現大多數的直腸類癌,本組為78%。指診如捫及直腸黏膜下圓形、質硬、活動、光滑的結節(jié)或息肉樣隆起,直腸鏡檢為黏膜表面光滑的黃色或灰色結節(jié)即應考慮本病。因腫瘤位于黏膜下,其活檢陽性率取決于取材技術,若從結節(jié)中心深取組織或高頻電切全瘤活檢,一般可確診[2]。本組發(fā)現,腫瘤直徑<1 cm 極少有肌層浸潤,直徑1~2 cm可能有肌層浸潤,直徑>2 cm惡變率為50%。直腸類癌主要為肝轉移,并可伴發(fā)結腸、小腸、胃、食管腫瘤或繼發(fā)肺、前列腺、尿道腫瘤。因此,確診為直腸類癌的病人,術前應常規(guī)行這些部位的檢查,以免漏診其他腫瘤。大約10%的患者腫瘤細胞可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介質5 羥色胺,而引起皮膚潮紅、腹瀉、哮喘樣呼吸困難、心臟瓣膜病變等類癌綜合征的表現,這些癥狀隨腫瘤增大和腫瘤分期進展而加重[3]。
手術切除是迄今為止治療直腸類癌的主要方法,手術方式的選擇依據類癌的大小、部位、浸潤深度、有無淋巴結和遠處轉移等臨床病理特征而定。本組行局部切除術或局部擴大切除術者34例,經術后12個月至8年隨訪均無腫瘤復發(fā)或轉移。2例經腹前切除術的患者,1例術前已有肝、直腸系膜淋巴結轉移,于術后1年死亡,另1 例術后2年隨訪無復發(fā)。我們認為,腫瘤直徑<1 cm的行局部切除可以達到治療目的;直徑為1~2 cm 的要作局部擴大切除,范圍應包括腫瘤邊緣1 cm 的正常腸壁組織,并達到深肌層;腫瘤直徑>2 cm或<2 cm而肌層受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的,應行根治性手術。已有肝臟轉移的類癌患者,如病灶局限、全身情況允許,仍可手術切除治療。據報道,10%~20%的類癌肝轉移病例可通過肝切除而治愈。對已發(fā)生廣泛轉移的直腸類癌患者,可行姑息性手術切除,以減少生物活性介質的產生,緩解癥狀,延長生存時間。直腸類癌對化療和放療均不敏感,但對中晚期或廣泛轉移不能切除的患者可采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氨甲蝶呤等聯合化療[4]。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瘀熱積滯之癥,治當補益氣血、扶正固本、清熱解毒、軟堅化瘀,本組結合中藥內服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配合手術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
[1]喻德洪.現代肛腸外科學[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396-398.
[2]周平紅,姚禮慶,秦新裕.直腸類癌的內鏡診斷和治療[J]. 中國臨床醫(yī)學,2005,12(5):756-757.
[3]Leffer JM,Zhang T,Modlin IM.Review article: Current status of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ids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9,13(3):271-287.
[4]馬毅,孟剛,施松,等.直腸類癌(附26 例報告) [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1999,6(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