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玉 王娟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的今天,護理工作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護理模式正逐漸被“以人為中心”的現代護理模式所取代,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預防保健。為了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醫(yī)患糾紛,護理人員更應該更新觀念,立足于以人為本,突出護理工作“服務”的特點。為此手術室開展了以人文為主的術前術后訪視工作,強化優(yōu)質護理服務,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服務態(tài)度、服務技能、服務效率,力爭讓手術患者得到最好、最全面的服務,從而得到了患者的歡迎和認可。
1.1 一般資料 了解對象為2010年10月到2011年6月的本院139名手術患者,其中普通工人30例,教師32例,農民26例,公務員24例,學生27例,最小年齡10歲,最大年齡65歲。
1.2 實施方法 訪問者為手術室護士,訪問時間為手術前下午,以交談方式進行,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患者以不同方式溝通與交往,通過良好的語言、表情、態(tài)度和行為,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1 患者的病歷 從管床護士那里收集資料。
2.1.1 一般情況 生命體征、身高體重、有無感染、有無運動障礙、有無過敏或特殊體質、有無假牙及隱形眼鏡、女性是否在月經期、病房的安全程度。
2.1.2 病史 包括病史、既往史、手術史。
2.1.3 其他是生活習慣、生活史、社會背景、性格、接受手術的態(tài)度、對醫(yī)療的協助程度。
2.2 與患者會面進行心理溝通,解除患者的焦慮。
2.2.1 確認患者自我介紹,說明訪問目的。
2.2.2 向患者說明從進入手術室到離開手術室的大體過程,手術體位等。
2.2.3 詢問患者的不安和擔心的事情,給予患者激勵的語言。
2.2.4 觀察患者的一般狀況,以便確認患者有無口唇、甲床、皮膚顏色的改變,有無聽力語言障礙。
2.3 訪問結束回到手術室,根據新獲得的患者資料與其他護士共同討論制定護理計劃。
2.4 會面時的注意事項
2.4.1 會面時最好錯開患者吃飯、治療和處置時間,會面時間為10 min左右,以不引起患者的緊張和疲勞為宜。
2.4.2 會面時正視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緩慢交談。
2.4.3 不要對手術進行詳細說明,對于不明白和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含糊回答患者。
2.4.4 要避免引起患者不安的話語,如癌癥、死亡等。
100%的患者表示對護理態(tài)度特別在意,護理人員的耐心、友好、善良和周到等護理行為,更能體現對他們的關懷和尊重。對手術室開展術前術后訪視十分的滿意,可讓其最大限度地緩解對手術的恐懼不安,充分體現手術室服務的的優(yōu)質與溫馨。100%的患者很注重護士的技術熟練程度,對技術熟悉,能密切觀察手術情況和提供比較完善技術服務的護士表示滿意,尤其是手術比較復雜和嚴重時。80%以上的患者對手術環(huán)境很在乎,明亮、整潔、舒適的手術環(huán)境能使他們感到親切和信任,并有安全感。
60%的患者比較在意護士的儀表,認為穿著整潔,儀表端莊,言語流暢,勤于交流,能主動接近患者的護士使他們更愿意接受護理,感到親切。
通過本次調查分析了解患者對手術術前術后的內心想法,結果是患者最注重得到尊重醫(yī)患溝通和理解,希望得到全方面的護理。因此,在手術的護理,目的在于滿足患者的需要,系統的解決患者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術前訪視要與患者心理溝通給與激勵性語言,有利于患者的康復,使患者對于手術的不安與恐慌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跟好的配合手術。術后看望患者,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給與心理支持并告之相關的保健知識協助其手術的預后。術前術后訪視充分體現了對患者的重視、給患者最大程度的關懷,搞好醫(yī)患關系,這樣能夠預防和減少醫(y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