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王靜濱,鄒 偉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loitis,UC)的臨床表現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并伴有里急后重為主,病變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不論在國內和國外,UC 的發(fā)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2],有學者[3]報告,與10年前相比,我國UC病例數增長了3.8倍。由于本病缺乏特異性和根本治愈的方法[4~5],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列為現代難治性疾病之一。部分針灸工作者也在積極探索針灸治療UC的方法,現將相關進展情況綜述如下。
針灸是在針灸理論的指導下,以選定的特定腧穴作為治療靶向,采用針刺、艾灸、穴位埋線等具體方法進行治療,而針灸治療的關鍵就在于穴位的選擇。由于現代技術的發(fā)展,一些原來通過手法達到的治療效果,已經開始采用一些輔助器械來實現了,比如電麻儀的應用。
穆敬平等[6]檢索了10年關于針灸治療UC的臨床文獻,其中11篇資料齊全的被納入研究,通過對這些文獻中11項研究指標的異質性檢驗顯示χ2=8.55,P=0.67,通過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合并后OR=3.82,95%可信區(qū)間為(2.65,5.52),菱形位于中間線的右側,經 Z 檢驗,Z=7.14,P <0.01,這一結果表明試驗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的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無論療效還是痊愈率,針灸治療組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本研究還證明了與西藥對照組相比,針灸治療UC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的特點。王德華等[7]為探討艾灸治療 UC的作用,通過計算機檢索Medline、EMBASE、CENTRAL、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VIP)等公開發(fā)表的關于艾灸治療UC方面的臨床對照研究,最終納入符合研究標準的文章7篇,1007例患者,艾灸組567例,對照組440例,采用RevMan 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算其合并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和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結果顯示艾灸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UC有效率的相對危險度為1.33(RR=1.33,95%CI=1.21 ~1.47,Z=5.80,P <0.001),從而得出艾灸治療UC安全有效的結論。
1.2.1 腧穴組方
部分醫(yī)家采用固定的穴位配伍,再根據具體的辨證情況輔以配穴,楊順益[8]以關元、足三里、天樞、三陰交、上巨虛為基礎穴,并根據具體辨證配伍相應的輔助穴位,如脾胃虛寒配中脘、脾俞,氣滯濕郁配行間、陰陵泉、期門,濕熱郁結配內庭、合谷,血瘀腸絡配陽陵泉、太沖、委中,共治療UC 62例,結果治愈53.2%,另有38.7%有效。李宏軍等[9]在對56例UC患者進行治療時,主穴取的是大腸俞、足三里、上巨虛,然后根據辨證情況采用配穴,偏脾胃氣虛者配脾俞、胃俞,偏脾腎陽虛者配腎俞,偏陰血虧虛者配三陰交,偏肝郁脾虛者配肝俞、脾俞,偏血瘀腸結者配血海,在經過4周治療后,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為96.4%,均優(yōu)于對照組柳氮磺胺吡啶的86.7%。也有醫(yī)生采用穴位交替使用的方法,如肖冠峰等[10]在對76例UC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共選擇兩組穴位,第1組為中脘、關元、天樞、上巨虛或足三里,第2組為脾俞、腎俞、大腸俞、陰陵泉或三陰交,在治療的過程中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半月治療1次,在治療3次后統(tǒng)計療效,結果痊愈58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王曉梅等[11]對UC治療中的取穴特點進行了總結:①多取胃經經穴,如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等,健脾益胃、升清降濁、調理腸腑、強身止瀉;②多取任脈經穴,如中脘、神闕、氣海、關元等,并以灸為主,溫腸健脾止瀉、祛濕化濁散寒;③常取背俞穴和督脈穴,如脾俞、腎俞、大腸俞、胃俞、三焦俞、小腸俞、中膂俞、百會等,升陽舉陷、溫中止瀉、調臟腑功能;④常取足三陰經經穴,如陰陵泉、三陰交、照海、太沖等,脾胃虛弱、飲食不化者常用三陰交,脾腎陽虛、虛寒內生者常用照海、隱白,體現了遠治和辨證用穴的特點。
1.2.2 針刺輔助方法
為了達到增強治療效果的作用,部分醫(yī)家也會采用不同的輔助方法。王寶琛等[12]報道52例確診的UC患者,辨證為肝氣乘脾型、濕熱內結型、氣虛血瘀型、脾腎陽虛型,主穴選擇足三里、天樞、上巨虛,再根據辨證的不同加上配穴,濕熱內結型采用瀉法,不用灸法,其余三型均用溫針補法治療,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結果顯示痊愈 22例(42.3%),顯效 23例(44.2%),好轉4 例(7.7%),無效3 例(5.8%),總有效率為94.2%。馬紅學[13]等則是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每天加用TDP照射30 min,選擇以關元穴為中心的腹部,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來提高療效。闞成國等[14]選定天樞、關元、中院、內關、足三里作為主穴,并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輔以配穴,治療時采用電火針的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天樞、中脘穴采用2寸熱針直刺,得氣后將一組輸出導線分別接在熱針的針柄和針根部,調節(jié)熱針溫度為45℃,留針20 min;其余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20 min。每天1次,兩個月為一療程,總療程為半年,結果顯示近期治愈37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9%。1.2.3 穴位埋線
穴位埋線是在針灸理論的指導下,將醫(yī)用腸線埋入相應穴位而產生一系列治療效應的方法,也是常見的外治法之一。李東凍等[15]采用穴位強化埋線法治療 UC,具體穴位為天樞(雙)、大腸俞(雙)、足三里(雙)、下脘透中脘、中極透氣海;常規(guī)消毒和局部麻醉后,將雙股鉻制2號醫(yī)用羊腸線埋入上述穴位。2個月后復查腸鏡進行療效評價,結果癥狀改善率達到99.2%,通過秩和檢驗,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各主要臨床癥狀改善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熊偉等[16]選擇UC患者37例,采用穴位埋線法進行治療,具體取穴為天樞(雙)、大腸俞(雙)、中脘、關元、足三里(雙),并用市售 3號鉻制羊腸線雙股約3 cm,按照穴位埋線的操作規(guī)程埋入穴位,并于治療前及療程后4周、6~8周時復查內鏡評估療效。結果顯示37例中痊愈9例,顯效12例,有效14例,無效2例,愈顯率56.8%,總有效率94.6%。
1.2.4 聯(lián)合治療
實際臨床工作中,很多醫(yī)學工作者嘗試把臨床上行之有效的多種治療方法聯(lián)合起來應用,以求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王洪偉等[17]運用水罐加針刺治療本病,拔罐時穴位以關元俞、脾俞、大腸俞、三焦俞為主;水罐內藥液組方以訶子、罌粟殼、五味子、金櫻子、白扁豆、萊菔子、車前子、柴胡、椿白皮、薏苡仁為主;針刺時穴位為三陰交、內庭、足三里、水道,并施以捻轉補法,每日1次,1個療程10次,于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分析,總有效率達到89.1%。而王會珍[18]報道的綜合療法的總有效率達到100%,其治療方法為針刺、水針、埋線和TDP照射。針刺穴位以中脘、天樞、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為主,治療時背部和腹部交替取穴,并以當歸注射液、654-2、利多卡因混合藥液,注入以上穴位,背部腹部交替;埋線時則取脾俞、腎俞、中脘、天樞、關元穴為主,同時采用TDP照射以關元穴為中心的腹部。
由于UC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仍然不明確,也使得研究針灸治療本病的機制受到影響,現有的結果集中在下述幾方面。
現代醫(yī)學認為UC在腸粘膜的表現,是多因素導致的腸粘膜自身免疫反應的結果,因此調節(jié)紊亂的腸粘膜免疫狀態(tài),是探索治療UC機制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石云瓊等[19]將60例確診的UC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采用針刺進行治療,選取氣海、天樞(雙)、關元、陰陵泉(雙)、足三里(雙)、上巨虛(雙)穴為主,對照組(30例)以柳氮磺胺吡啶口服進行治療,療程1個月,然后進行療效評價,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血清和結腸組織中的TNF-α、IL-8、IL-1水平均有下降,并且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認為針灸可能通過調節(jié)患者的免疫紊亂狀態(tài)來治療UC。崔靜[20]對40例確診UC患者的相關研究也顯示,針灸治療可以使UC患者血清TNF-α、IL-1水平下降(P<0.01),IL-10上升(P<0.01),因此認為針灸治療可能通過調節(jié)患者的免疫紊亂狀態(tài),而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Deplaneke等[21]報道,UC患者結腸上皮細胞的加速凋亡,尤其是發(fā)生在炎癥活動期的上皮細胞凋亡增加更是與UC的發(fā)病有著密切的關系。吳煥淦等[22]選擇雄性清潔級SD大鼠36只制備UC大鼠模型,并在確定制備成功的基礎上隨機分組,進行電針、隔藥灸治療,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結腸組織電鏡觀察可見上皮細胞呈現凋亡的特征性改變,采用電針和隔藥灸治療后,UC模型大鼠的結腸上皮細胞結構有明顯改善,并且細胞凋亡率也有顯著下降,這也證明,抑制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凋亡的異常增高可能是針灸治療UC的重要機制之一。馬曉芃等[23]的研究顯示通過對UC大鼠模型的上巨虛穴進行隔藥灸及電針治療,可以降低結腸GH、IGF-I蛋白表達,明顯改善UC大鼠結腸黏膜病理損傷,保護腸黏膜,促進腸黏膜機械屏障的修復。
徐三文[24]對于穴位埋線療法的機理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①埋線治療的過程與針刺進針、留針、行針、起針和治療過程中的作用相似,整個過程類似組織療法,有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應,是一個復合刺激作用;②羊腸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促進肌肉合成代謝,降低分解代謝,達到提高機體營養(yǎng)代謝的作用;③埋線既能夠促進病灶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又能改善機體的應激能力,從而達到減輕炎癥的作用;④埋線可在大腦皮層建立新的興奮灶,產生良性誘導,起到消除疾病的作用。
盡管針灸治療UC的療效已經得到認可,但是,很多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報道,由于設計上缺乏嚴謹性,其結論受到質疑或者參考意義值得商榷。為了評價針灸治療UC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趙霞等[25]檢索了CBM、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按照循證醫(yī)學及流行病學的原則與方法,將自1978年1月開始到2010年4月為止發(fā)表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類型及方法學、一般情況、疾病診斷及納入和排除標準、盲法、分配隱藏、療效判定標準、隨訪、不良反應等方面進行評價,研究納入符合標準的文獻50篇,這其中有35篇在文章中體現了隨機字樣,8篇對具體的隨機方法進行了闡述,7篇采用了半隨機對照試驗,采用盲法的有3篇;此外,這些文章中,42篇具有明確診斷標準,49篇有療效判定標準,還有10篇文獻有隨訪記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納入的文獻都沒有對分配隱藏的描述,也沒有對樣本量進行估算的相關表述,作者最終得出針灸治療UC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文獻的質量有待提高的結論,并強調迫切需要正確實施隨機、隱藏及盲法、安慰劑對照、有公認診斷及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安全性評價、合理設計隨訪的隨機對照試驗。在UC的治療方面,有很多問題需要進行探索,只有嚴謹的研究方案、嚴格的研究過程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和結論。如何讓更多的人認識和認可針灸治療UC的作用,還需要針灸工作者去繼續(xù)努力,努力提高療效,努力用科學界共同認可的研究方法、表達方法來宣告你的研究結果,這不僅僅是針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所有中醫(yī)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1] Russet M G.Changes in the incid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what does it mean [J].Fur J Intern Med,2000,11:191-196
[2] Jiang XL,Cui HE.An analysis of 10218 ulcerative colitis cases in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2,8:158-161
[3] 江學良.潰瘍性結腸炎現代診療手冊[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81-90
[4] 江學良.重視潰瘍性結腸炎的維持治療[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1):1-5
[5] Kirsner JB.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from the mystical to the cellular and now the molecula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4127-4128
[6] 穆敬平,吳煥淦,張志權,等.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Meta分析[J].中國針灸,2007,27(9):687-690
[7] 王德華,羅永嵐,李暢.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的Meta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38(11):2247
[8] 楊順益.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1,20(1):17
[9] 李宏軍,李國萍,李宏巖.穴位埋線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4):261
[10] 肖冠峰,周桂榮.穴位埋線治療潰瘍性結腸炎76例[J].新中醫(yī),1999,31(9):24
[11] 王曉梅,吳煥淦,劉慧榮,等.中醫(yī)學對潰瘍性結腸炎病因病機及其針灸治療取穴特點評述[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7):891-892
[12] 王寶琛,高忠波,王善旭.溫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2例[J].河南中醫(yī),2011,31(10):1105
[13] 馬紅學.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72例觀察[J].山西中醫(yī),2008,24(8):28-29
[14] 闞成國,楊愛龍,王廣武.電火針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54 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0):41-42
[15] 李東冰,謝振年,苗春紅,等.穴位強化埋線療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08,36(2):43-44
[16] 熊偉,高聚偉,袁軼峰.穴位埋線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7例[J].中醫(yī)藥導報,2007,13(5):70
[17] 王洪偉,韓宏妮,賈麗君,等.水罐療法加針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6 例[J].中國針灸,2005,25(1):14
[18] 王會珍.針灸綜合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4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0):13
[19] 石云瓊,劉少平,劉建國.針灸治療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細胞因子的影響[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2):11-12
[20] 崔靜.針刺治療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細胞因子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0,32(11):1409-1410
[21] Deplancke B,Gaskins HR.Hydrogen sulfide induces serumindependent cell cycle entry in nontransformed ra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J].FASEB J,2003,17(10):1310
[22] 吳煥淦,黃臻,劉慧榮.針灸對大鼠潰瘍性結腸炎結腸上皮細胞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2005,25(2):119-122
[23] 馬曉芃,桑小寧,吳煥淦,等.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腸黏膜形態(tài)學及GH IGF-I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25(7):1362-1364
[24] 徐三文.談外治法中的穴位埋線療法[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2,11(5):38
[25] 趙霞,杜元灝,熊俊.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隨機對照試驗質量評價[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