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元巧
(湖北省咸寧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咸寧 437100)
靜脈注射是臨床許多疾病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是臨床病人給藥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護理工作中一項基本技術操作。但在靜脈穿刺,拔針等過程中如果操作不規(guī)范,往往會出現(xiàn)針頭前端滲漏,拔針后發(fā)生皮下血腫、瘀斑、靜脈炎等現(xiàn)象。因此,作為一名護士,必須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水平,以便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然而靜脈注射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造成的藥物外滲性損傷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靜脈炎,重者發(fā)生局部皮下組織潰瘍和壞死。針對這一問題,現(xiàn)將導致靜脈注射藥物外滲性損傷的原因,發(fā)病機制,臨床特點及護理方法分析總結如下。
靜脈輸注各種刺激性溶液(各種抗生素、烴化劑、有機碘溶液和高滲溶液)及各種刺激的藥物(如各類化療藥物)特別是20%的甘露醇為高滲透性的組織脫水劑,要求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滴入,加之表淺靜脈反復使用使靜脈壁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藥液滲透的機會,不僅威脅血管周圍組織,同時加重受累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靜脈炎的發(fā)生[1]。
各種物理原因均可損傷靜脈壁,而出現(xiàn)炎癥反應,機械原因是指穿刺部位不恰當?shù)墓潭?,選用導管管徑太粗,護士操作時動作粗暴或技術不佳或不恰當?shù)牟僮鞑课唬伎梢允寡軆?nèi)膜受到損害,并發(fā)炎癥及血栓,以上因素綜合作用而發(fā)生機械性靜脈炎癥[2],輸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壁的側壓力,則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也明顯增加。
污染是引起靜脈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指具體消毒不嚴,輸液器污染,針頭污染,配液時間過長,均可引起輸液性靜脈炎。而輸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視,微粒指玻璃屑、橡皮塞、結晶物質等,微粒一旦進入血管,可直接阻塞血管引起供血不足,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紅細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管栓塞和靜脈炎。當患者病情危重、機體抵抗力低下、天氣炎熱、陪護人員衛(wèi)生意識差,均是引起靜脈炎的危險因素。
藥物外滲性損傷主要是通過2種作用機制,一種是藥物外滲后與皮下組織細胞中的DNA結合,導致局部組織細胞壞死,形成惡性循環(huán),損傷不斷加重,進而嚴重影響組織愈合 另一種是指藥物外滲后,主要通過溶脂作用來破壞細胞膜,這個過程中并不與DNA結合,這部分具有強酸、強堿或高滲性刺激的藥物可誘導增殖細胞成熟停滯,導致局部組織毒性,造成內(nèi)皮損傷。
外滲部位局部出現(xiàn)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一般輕度炎性改變時,局部組織出現(xiàn)大片紅腫,沿血管出現(xiàn)條索狀的紅線;重度炎性改變時,局部皮膚蒼白,繼而出現(xiàn)大皰,更嚴重者皮膚直接由紅色變成紫黑色,如不及時處理,出現(xiàn)皮下組織壞死潰瘍形成,壞死組織浸入真皮下層和肌層,露出韌帶,壞死組織呈黑色,導致皮下組織受累,活動受限。也可出現(xiàn)頸、腋下淋巴結腫大、敗血癥等。
合理安排輸液順序,熟練掌握藥理知識及配伍禁忌,準確掌握藥物的濃度及注意事項,應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如化療藥物時,應確定針頭在血管內(nèi)方可注藥,藥物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血管,使藥物輸入循環(huán),不沉積在血管壁,減少刺激,提高使用率。一旦發(fā)生藥物外滲,要立即停止靜脈注射,抽回殘留藥物,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①冷敷是應用于藥物外滲性損傷的早期護理,使靜脈血管收縮,最大程度的減少藥物的吸收,減低損傷程度。也可使神經(jīng)末梢及細胞的敏感性降低,減輕疼痛及對組織細胞的損害,阻止化療藥物與組織細胞的結合。早期絕對禁止使用熱敷,曾有臨床報道[3],早期采用熱敷致患者局部組織壞死的發(fā)生。②對輕度反應可局部用5%硫酸鎂濕敷或馬鈴薯切薄片貼患處。硫酸鎂有明顯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利用2%山茛菪堿外擦穿刺點近心端20era局部表淺血管,對減輕血管刺激癥狀,保護靜脈減少損傷療效顯著。
在靜脈注射藥物的滲漏部位皮下環(huán)行注射相應解毒劑,對抗藥物損傷效應,滅活滲漏藥物,加速藥物吸收和排泄。藥物滲漏早期局部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因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優(yōu)于單純0.9%氯化鈉注射[4]。還可以通過皮下環(huán)形注射0.5% 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阻止藥物與組織細胞相結合,減輕局部組織反應,減少疼痛[5]。
為防止血管因素造成的藥物外滲性損傷,靜脈注射時必須選擇粗大、直、彈性好,便于穿刺和觀察的血管。對于長期輸液者,應該有計劃的保護和合理的使用血管,避免使用指趾靜脈,避免使用皮下脂肪少,而鄰近關節(jié)、神經(jīng)等部位的靜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一靜脈避免進行多次穿刺,經(jīng)常更換穿刺部位,尤其是危重病情的患者要注意保護血管。
對于需要長期輸液的患者,我們要應該控制液體輸入量,定期護理血管穿刺處,盡量選擇深靜脈置管和中心靜脈置管。
要防止人為因素造成的藥物外滲引起的損傷,必須加強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提高護理人員靜脈注射的水平,加強工作的責任心和臨床經(jīng)驗,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操作,減少管壁的機械刺激和損傷,在靜脈穿刺時,首先選擇刺激性小的藥物或生理鹽水進行穿刺,確定成功后,再選擇刺激性的藥物。
補充營養(yǎng),保持皮膚清潔衛(wèi)生,以增強抗體的抵抗力,保持室內(nèi)新鮮,限制陪探人數(shù),減少感染機會。
靜脈注射藥物外滲性損傷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因此,對靜脈注射損傷危險要提高警惕,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處理,最大限度的杜絕靜脈注射藥物外滲性損傷的發(fā)生。一旦患者靜脈注射過程中發(fā)生藥物外滲的情況,甚至已經(jīng)造成嚴重的損傷,護理人員應立即更換輸液部位,同時積極的采取相應的護理方法,以期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傷的傷害程度。
[1]王二鳳.靜滴甘露醇引起多發(fā)性靜脈炎的護理體會[J].河南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4,7(1):103.
[2]胡潔.靜脈輸液常見的并發(fā)癥-靜脈炎的防護[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1):320.
[3]翟月霞.惡性腫瘤化療中護理失誤教訓[J].護士進修雜志,1995,10(7):47.
[4]Eroglu E,Sari A,Altuntas I,et a1.The efect of GM-CS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on doxorubicin induced tissue necrosis and wound healingJ[J].Indian J Cancer,2000,37(4):153.
[5]劉梅瑤,朱建軍,羅學英,等.靜脈輸注強刺激性藥物外滲致組織嚴重損傷的原因及對策[J].當代護士,2008(10):99-l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