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謀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宜州市德勝鎮(zhèn)屏風街43號黃嘉謀中醫(yī)診所,廣西宜州546300
自擬柔和芳香醒脾除噦方劑治療胃脘痛
黃嘉謀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宜州市德勝鎮(zhèn)屏風街43號黃嘉謀中醫(yī)診所,廣西宜州546300
胃脘痛;中醫(yī);柔和芳香中藥治療
胃脘痛是日常門診較多的疾患,自1999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人用自擬柔和芳香除噦劑治療胃脘痛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40例均來自本診所門診患者,診斷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標準,臨床主要癥狀:胃脘痛、痞脹、呃逆、嘔吐、嘈雜,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17歲,病程6個月~15年,所有病例均經德勝鎮(zhèn)醫(yī)院B超、胃鏡檢查確診,其中淺表性胃炎19例,糜爛性胃炎6例,萎縮性胃炎4例,12指腸球部潰瘍6例。
給予自擬柔和芳香醒脾除噦治療,基本方組成:甘松10g、小茴香10g、雞內金9g、山藥15g、麥芽15g、百合10g、玉竹10g、香附10g、茯苓12g。隨癥加減:痞脹嚴重加萊菔子、積殼、檀香;痛及兩脅背部加柴胡、郁金、香櫞皮、佛手;刺痛加丹參、炒蒲黃、五靈脂、沒藥;吐酸加浙貝母、瓦愣子、海螵蛸;嘔吐加竹茹、法半夏、少許砂仁;大便干結加大黃、女貞子、蒲公英;大便稀爛加白術、茯苓、蓮子;痛及小腹右側(腸癰)加地丁、敗醬草。如屬氣血兩虛,可用甘松、小茴香、加十全大補即可,陰盛陽虛加白術、肉桂、炮姜、高良姜;陽盛陰虛加蒲公英、石斛、黃柏、麥冬。每天一劑,水煎兩次溫服,經用此法對癥用藥,數十年胃脘痛疾患屬虛屬實及其他兼癥均獲良好效果。
療效標準[5]:治愈:疼痛消失,經檢查、臨床體征完全消失,無任何后遺癥。好轉:疼痛減輕,無效胃脘疼痛存在。結果痊愈9例,好轉27例,無效4例,時間最長3個月,最短10天。
覃某,男,57歲,2006年8月28日初診。其稱胃痛纏綿6年,近期疼痛加劇,在某醫(yī)院胃鏡檢查為糜爛性胃竇炎,十二指腸輕度潰瘍,長期來經西醫(yī)給藥打針(用藥不詳),病情反復效果不理想,遂來我所要求中醫(yī)治療。診見:胃脘痞脹不適,刺痛感、灼辣、嘈雜易饑、食少、大便干結、小便色黃,有時呃逆,想嘔吐,食后舒適,以后疼痛,進食后又緩解,口微苦,疼痛涉及右脅背部,情志煩躁不安,平時喜飲酒,肥甘厚味,營養(yǎng)滋膩,辛辣之品。癥屬:肝胃郁熱灼爍、血瘀而痛。此乃肝氣不舒,影響脾胃通降,久病入絡,胃為肌體,痞脹刺痛,胃絡受損,不耐任何辛燥、寒熱之品刺激,況且其久病胃肌處于呆癡狀態(tài),又極需回蘇醒腦醒脾,使恢復腦神經及心胃活力,鼓其興奮之氣機,加強胃腸蠕動,使消化液之分泌正常,壅滯之食物,腐敗之噦氣,得以通降,疼痛自消。生化吸收良好,胃肌黏膜(糜爛性胃竇炎、十二指腸潰瘍)得以修補生肌恢復,疼痛可除。處方:甘松10g、小茴香10g、丹皮15g、丹參20g,浙貝母9g、海螵蛸15g、百合12g、玉竹12g、黃柏5g、柴胡10g、郁金15g、香櫞皮6g、佛手6g、木香6g。取10劑,每日一劑,水煎兩次溫服,二次來診時說:經服此藥,疼痛及各種癥狀頓消,藥已對癥,稍作增損,調治2月痊愈,囑其以后注意飲食調養(yǎng),勿過饑過飽,辛辣刺激甘甜厚味,生冷發(fā)物,以善其后,隨訪一年無復發(fā)。
胃為肌體,是個空腔臟器,胃壁肌肉較為發(fā)達,饑餓時可縮成管狀,飽餐后可擴大到數倍,有腐熟作用,每日數次進食,各種辛辣生冷發(fā)物對此均有刺激作用,造成對胃肌的損傷,尚有其他過饑過飽,勞作運動強度,七情影響,均會對其功能的損害,造成胃體的殭呆、糜爛、胃絡血脈的滯瘀,胃液分泌干竭,致使胃脘出現各種疼痛現象,自擬柔和芳香醒脾除噦湯,甚合其癥。甘松:甘、溫、無毒、性平、柔和芳香醒脾生津[1],健脾除脹鎮(zhèn)痙止痛,增強胃腸蠕動、矢氣除噦、止心脾諸痛[2]。冉雪峰曰:甘松、甘、溫,主惡氣、卒心腹痛滿、下氣。據荷蘭藥典所載:鎮(zhèn)痙藥效大,凡腦神經及心胃運動衰弱者,此藥能使其健運[3]。喻嘉言亦謂:芳香除噦止痛。小茴香[4]內服能使噯氣及放屁……以及神經衰弱之消化不良,是精神興奮,使全身血液流通增進,兩味共奏行氣、活血、醒脾之功,為方中主藥,雞內金、山藥、麥芽助胃消食,山藥、百合、玉竹平補健脾,香附行氣,茯苓滲淡利水,共奏醒脾溫胃、活血消食止痛。
[1]李時珍.本草綱目[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
[2]葉橘泉.現代實用中藥[M].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58:99.
[3]冉雪峰.冉雪峰醫(yī)著全集[M].京華出版社,2004:550.
[4]葉橘泉.現代實用中藥[M].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58:281.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療效標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R256.33
A
1007-8517(2012)21-0094-01
201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