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唐鍇
北京衛(wèi)仁中藥飲片廠
▲甘松(左)與匙葉甘松植株對比
▲匙葉甘松
▲甘松藥材
▲甘松片狀葉鞘
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莖。氣味辛、甘,溫,歸脾、胃經(jīng)。功效為理氣止痛,開郁醒脾;主治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用治牙痛,腳氣腫毒。
甘松始載于唐代《本草拾遺》。別名:甘松香、香松。生于海拔3500~4500m的高山草地、疏林、河邊漫灘。分布于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青海、甘肅、西藏等地亦產(chǎn)。
甘松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zhì)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nèi)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shù)條交結(jié)、分支或并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xì)根和須根。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雜質(zhì),曬干或陰干。
2000年版和2005年版的《中國藥典》收載,甘松的植物來源除甘松外還有匙葉甘松。匙葉甘松別名:榜貝、寬葉甘松香。為敗醬科植物匙葉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莖。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帶或疏林中,分布于青海、甘肅、西藏、四川等地,但2010年版《中國藥典》未收載。
?
▲匙葉甘松纖維狀葉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