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
(江蘇省贛榆縣中醫(yī)院,222100)
近幾年來筆者臨床共做乙狀結腸鏡檢100例,現(xiàn)就檢查時所見疾病及檢查體會報道如下。
本組共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齡17~66歲,平均34歲。全部患者均為門診就診病人。就診原因中因便血或黑便患者32例,因慢性腹瀉者28例,因膿血樣便或黏液樣便者13例,因大便習慣改變,如墜脹、便次多或便秘等19例,其他8例。
結腸鏡檢結果:慢性直結腸炎35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9例,大腸癌6例,大腸息肉15例,其中多發(fā)息肉4例,內痔、肛裂、肛乳頭炎等31例。
檢查中的注意事項:①適應證:長期大便帶鮮血或膿血黏液便者;反復發(fā)作的慢性腹瀉,不明原因的大便習慣改變,便次多或便秘者,便條變細及形態(tài)不規(guī)則者。②禁忌證:肛門或直腸狹窄不能插入者,兒童及精神病患者不能合作者,全身衰弱或年齡大、有心血管病不能耐受檢查者,婦女月經期及肛部明顯炎癥者均不宜檢查。
檢查方法:一般無需準備,解凈大便即可,便秘者可給予開塞露40ml灌腸。以胸膝倒置位為好,盡可能使臀部抬高而胸部降低。若病人身體狀況很差者可用側臥位。插鏡前應先觀察肛門有無外痔、肛裂、肛瘺及紅腫等,進鏡前一般應先行指檢,以了解肛管直腸下部有無包塊、壓痛和狹窄等,決定能否作乙狀結腸鏡檢查。結腸鏡進入肛管后即可取出閉孔器,置入并開亮光源,裝上接目鏡和打氣球,在直視下循腔向骶骨角推進,可見到3個直腸瓣,上下兩個在左側,中間的在右側。前進到15cm左右,可見腸腔變窄而且方向轉變,可注入少量氣體,將鏡筒轉向腸腔繼續(xù)前進,即進入乙狀結腸。乙狀結腸皺襞較多,前進中往往進入結腸袋中,前面為盲端而失去方向,此時可退鏡數(shù)厘米并轉動方向即可重新見到腸腔。然后繼續(xù)前進,直到鏡筒全部進入肛門。然后即可邊退鏡邊進行檢查,注意黏膜的色澤、充血程度、有無出血點、潰瘍、膿性分泌物、息肉、結節(jié)、腫塊等。
乙狀結腸鏡檢在臨床上應用已有上百年歷史,經過不斷改進,迄今仍為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乙狀結腸鏡檢查對直腸和乙狀結腸下段病變(腫瘤、息肉、潰瘍及炎癥)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凡原因不明的便血、黏液便、膿便、慢性腹瀉、糞條變細等臨床表現(xiàn),均應作乙狀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據國內大量數(shù)據統(tǒng)計,70%左右的大腸癌都位于直腸和乙狀結腸,均可用乙狀結腸鏡觀察到。常見病變以左半結腸和直腸為多見。正確地掌握使用乙狀結腸鏡,可增加大腸癌診斷的準確率,廣泛地應用可提高大腸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率。因其結構簡單,技術要求不高,費用低,無需特殊準備,可隨時進行檢查,一般醫(yī)院和診所都可配置,特別適用于基層醫(yī)院。乙狀結腸鏡長25~30cm,直徑1.5~2cm,有專門光源,并可注氣使腸道擴張而易于插鏡,有專門活檢鉗可取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有的還有做治療作用的電凝和套扎設備。近年來已有一次性硬塑乙狀結腸鏡,使用更加方便。現(xiàn)在雖有電子結腸鏡等先進設備,因多種原因使用仍不如乙狀結腸鏡普遍。如果很好地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熟練插鏡的技術,一般是比較安全的。切忌盲目粗暴操作,以防腸穿孔。若取活檢后要妥善處理創(chuàng)面,嚴防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