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乃訊 宋田政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yī)院,264300)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集大成者,深得儒學養(yǎng)生心法,在“人過七十古來稀”的年代里,有享年八十四歲的高齡。孟子的成就源于對儒學思想的正確理解和“威武不能曲,貧賤不能移”的堅定信念。本文對孟子的養(yǎng)生心法進行探討。
孟子認為,人身含藏宇宙之全息,提出了“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觀點,他要求人們在內心上下工夫,向內窮究人心的本源,從而獲得人的天賦本性,達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的目的。為什么說“知其性則知天矣”?因為人的身心之中具有宇宙的全息,人的天賦之性與宇宙的理性是相通的。天地間有著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機,人的身心之中必有生生不息的造化之理,這種存于心中的理性就是人的天賦之性?!吨杏埂分v:“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把道比作月亮,人的天賦之性就如同水中之月,一切的水中之月都是由天上的月亮所統(tǒng)攝。人天相通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如《黃帝內經(jīng)》講:“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人的天賦本性含藏生意,儒學又取象為“仁”,因為“仁”有生意,這就像桃仁的一點生機存于桃仁中一樣。“仁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本心”。人生之初,無識無知,無欲無求,心安于仁,那時人體生機最旺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識漸開,私欲漸生,心被欲牽,執(zhí)迷于外,而離于仁,使天人相通的程度減弱了,如云遮日,使人不能充分得到陽光的照射。人天相通的程度減弱了,人體的生機就減弱了,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因此易患種種疾病。這就像桃仁離開桃核的保護就容易蟲蛀、霉變一樣,人離開仁就得不到浩然正氣的守護而易患病。
人心之所以離開仁,是因為被欲所牽,故孟子提出:“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人的欲望有很多,眼欲視美色,口欲嗜美味,耳欲聽聲,鼻欲聞香。孟子提出:“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薄岸恐伲凰级斡谖?,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比诵牟恢谕?,才能“存其心,養(yǎng)其性”,使心漸漸歸仁,浩然之氣漸漸增強。
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捌錇闅庖玻链笾羷?,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尚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無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枯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闭J為學習傳統(tǒng)文化沒有益處而放棄不學的人,是不耕耘的人;知道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益處,而又過于執(zhí)著的人,是揠苗助長的人??鬃釉z憾地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笨鬃铀鶕鷳n的事,今天仍然存在,不信者不修,任其心田荒蕪,不去耕耘,終不能有收獲;有些人相信有修身養(yǎng)性之事,但避事取靜,執(zhí)于住守,勞于控制,甚至逃世、厭世,本想上天堂,卻墮入地獄。
孟子強調了培養(yǎng)浩然之氣要“配義與道”,并且義與道就在心內,同時說明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要求人們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態(tài)。
古代圣賢倡導善行,是他們達到了仁的境界,行善成為他們發(fā)自內心的行為。平常人未達到仁的境界,若外用精神,有心地行善,則如莊子所言:“超出了內心的真性而沉溺于‘仁義’的行為,不過是亂用聰明罷了”。孟子倡導仁義也不是讓人們有心地行仁、行義,而是要人們收心以涵養(yǎng)內在的真性,使仁義之舉成為發(fā)自內心的行為。他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小孩爬到井邊,眼看要掉到井里,人們看到了會本能地將他抱到安全的地方,這種行為的產生不是為了和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說這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行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德是人天賦心中的本能,如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既然仁義禮智本來就在心中,探求之法則不當外求,而當破執(zhí)收心以擴充之。因此他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心放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放出去的心收回來使之歸于仁位,則仁義之舉自然呈現(xiàn)于外,浩然正氣自然充實于身,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聲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人人收心歸仁,人與人之間才能以真性相感,以誠相待,相互友善而不知什么是仁,行為端正也不知什么是義。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p>
仁是人之安宅;仁是天下之廣居;仁是天下之正位;愿天下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