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修己以成人
◎/李立新
教育延續(xù)著人類文明的血脈,傳承著人類文化的薪火。教師的勞動關(guān)系著民族的未來,關(guān)系著社會的安定、溫暖與和諧,關(guān)系著每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關(guān)系著每一個生命的質(zhì)量。
儒家主張“內(nèi)圣外王”,就是說一個人只有擁有豐富強大的內(nèi)在品格,才能有所擔當,有所作為。古今成大事者,莫不有超人的“修己”功夫。而在中外教育界,大家公認的真理之一是“身教重于言教”。作為教育者,必然要有“修己”之功,只有自己的學問和德行修煉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滋養(yǎng)學生。教師的內(nèi)心要擁有一顆能量巨大的太陽,通過教育事業(yè),源源不斷地給社會輸送熱能,溫暖人心。無論世道多么喧嘩或浮躁,無論自己是身居陋室還是身處落寞,教師都應該永葆純樸善良的赤子之心,散發(fā)溫暖的人性光輝。
教師是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知識和文化是教師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教師首先要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僅決定了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決定了他參與課程開發(f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教師,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真誠、深刻和豐富的課堂,才能帶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滋養(yǎng),才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里自由馳騁。教師只有不斷地吸取知識的甘露,才能化育學生,只有如饑似渴地吸收前人的文明成果,才能形成自己的氣象。否則,教師付出的大量勞動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缺乏對學生精神上的引領(lǐng),缺乏對自身工作的高遠立志,把教育淺化、庸俗化為沒有靈魂的知識灌輸。面對當今種種科學和人文思想,教師應該如饑似渴地加以吸收,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nèi)在需求。
教師還要有德行,有胸懷,能謙遜地包容他人,特別是能包容所謂的“差生”和“不聽話”的學生,能包容學生的“缺點”和“過失”。要知道學生的天賦是有差別的,個性是有差異的,學生的成長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如果用一把尺子去量,很可能會扼殺孩子的“天才”和“天性”,如果不耐心地等待,可能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應有的傷害。
教師應該有一種淡泊的情懷,超然的志趣,在無聲之處彰顯精神,奉獻愛心。教師之愛,貴在超然;教師之愛,貴在執(zhí)著;教師之愛,貴在博大??鬃釉疲禾旌窝栽?,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教師之愛就是一種天地精神。教師不要以威嚴懾服學生的心靈,不要以崇高的名義剝奪孩子的尊嚴,更不要因功利的誘惑而扼殺孩子的天性。當教師的內(nèi)心蕩漾著愛意,生活就會變得無比的清新、明媚和溫暖,教育就會變得無比的愉悅、圣潔和光輝。
(作者系武穴市育才高中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