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王文娟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三單元選文 《荊軻刺秦王》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荊軻的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稇?zhàn)國策》寫荊軻寫得沉雄悲壯,敘事中有著很強烈的抒情筆觸。文言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引導學生學習時應注意反復朗讀,悉心體會。要著重指導學生掌握語言材料,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注意對背景知識的掌握以及對表達方式的理解,以更好地全面地把握文本。
教學目標:1.賞析重點語段“易水送別”的場面描寫和“秦廷行刺”的動作描寫。2.引導學生對荊軻刺秦王的行為進行探究,從而正確評價荊軻的俠士行為。教學重點:賞析重點語段“易水送別”的場面描寫和“秦廷行刺”的動作描寫。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對荊軻刺秦王的行為進行探究,從而正確評價荊軻的俠士行為。
問題設計1:(師背誦“易水送別”一段)老師背誦的是哪個情節(jié)?問題設計2:請同學們回顧本文的主要情節(jié)有哪些?問題設計3:在這些情節(jié)中老師認為“易水送別”這一段非常精彩,這一段給你帶來的感受是什么?
問題明確1:易水送別。問題明確2:狼煙四起、義士請纓、易水送別、秦廷行刺、壯士殞命。(或:秦國破趙、燕國危難、刺秦準備、易水訣別、秦廷行刺、行刺失敗。或:行刺緣起、行刺準備(準備信物、利刃、配備助手、易水送別)、廷刺秦王(厚遺蒙嘉、顧笑武陽、圖窮匕見、倚柱而笑)、荊軻被斬。問題明確3:悲涼、感傷、悲壯。
問題設計1: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這一“悲壯”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加以說明。問題設計2:本段是怎樣來寫音樂的?有何妙用?問題設計3:“變徵之聲”“慷慨羽聲”“徵、羽”是古時音樂聲調的分類,其聲調如何?
問題明確1:師引導學生本著這樣的思路:在何地送?環(huán)境如何?送誰?都誰來送?送別者衣著、肖像怎樣?送別時心情如何?此情此景適合什么樣的音樂?文中是怎樣描寫音樂的?有何妙處?(學生可能會從以下方面來回答)
環(huán)境——通過環(huán)境來寫其悲壯。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句中“蕭蕭”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風蕭蕭”三字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詩還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寒”一語雙關,表面上寫天氣的寒冷,點明了時間、環(huán)境。實則寫人物內心的凄楚、悲壯。整句話,暗示時間為秋季,渲染了一種蕭索、悲涼、肅殺的氛圍。另外,詩句中帶有“寒”字的有很多,與本詩句作對比。表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之寒冷——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獨立寒秋”;唐代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宋王安石《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一語雙關,既寫自然,也暗含心境——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地點——送別地點選擇在“易水之上”。以水浩浩蕩蕩流逝一去不返之狀來暗指荊軻此去的一去不復返。“水”的這一特點,還能從其它詩句中找到佐證。如孔子《論語》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就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古人寫水的這一寓意。
人物肖像——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奔w穿白色的衣服,風俗上往往是祭拜死者。在此的用意是“與荊軻永訣,激勵他冒死行刺,不負重托?!比纭笆拷源箿I涕泣?!薄笆拷圆_目,發(fā)盡上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師可拓展岳飛《滿江紅》進行閱讀分析。
音樂——回顧發(fā)生在漢朝的“垓下之圍”那段歷史,體會音樂的魅力和威力。
項羽和劉邦兩軍交戰(zhàn)于垓下時,項羽軍被包圍,陷于一籌莫展的境地。劉邦的大將軍韓信為瓦解對方的軍心,就叫士兵們唱起了楚歌,因為楚兵大部分離家已久,早就厭倦了連年征戰(zhàn)的日子。聽到有人唱起了故鄉(xiāng)歌曲,楚軍中有人開始唱和,軍心徹底動搖。項羽看大勢已去,無計可施,對他的愛妾虞姬唱出千古名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歌或許動搖人心,但此歌一出,方才盡泄項羽途窮氣短、回天無力的心機。于是虞姬回唱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背瓯惆蝿ψ载囟馈:髞眄椨鹛拥綖踅?,面對滔滔的江水,仰天長嘆道:“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庇谑且喟蝿ψ载?。
問題明確2: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
問題明確 3:“徵聲”悲涼,“羽聲”激憤。唱出生離死別的苦情,為整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悲涼激憤充溢于每個送別者的心中,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緒,相互感染,如風水相激,令人悲慟交加,涕泗橫流。易水送別乃一首悲壯的贊歌。
師要求學生們帶著理解和敬仰再讀此段。一生誦讀,其余生以桌為筑,敲擊唱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師總結過渡:秋風瑟瑟,易水湯湯,荊軻高歌駕車絕塵而去,此一去結果如何?我們從以下文段中來尋找答案——13—17段。
問題設計1:作者在文本13—17段中,設置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問題設計2: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哪個環(huán)節(ji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問題設計3:作者又是怎樣來表現(xiàn)這種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呢?
問題明確1:武陽振恐、顧笑武陽、圖窮匕見、廷刺秦王、倚柱而笑。問題明確2:廷刺秦王,寫出了場面的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問題明確3:主要通過動作描寫、側面描寫來展現(xiàn)的。其中動作描寫中一些動詞用的好,層次分明。如荊軻的動作:“取—奉—發(fā)—把—持—揕—逐—提”?!鞍选⒊?、揕”表明荊軻的機智、敏捷;“逐、提”表明荊軻的勇武,雖主動進攻未遂,但仍進行最后一刺,努力頑強并執(zhí)著。秦王的動作:“驚—引—起—拔—走—擊”?!绑@”表明其驚慌失措;“拔、走、擊”表明其機智,由慌亂轉為有效反擊。側面描寫中寫秦王“恐急”,“群臣驚愕”,“盡失其度”,“不知所為”, 最后荊軻事敗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直接的動作描寫和側面烘托寫出了刺殺場面的緊張與激烈,但不管是寫廷刺秦王的驚心動魄,還是寫易水送別的悲壯凄美,作者只是想要借此突現(xiàn)荊軻重義輕生、舍身為國、臨危不亂、威武壯烈的主導性格和英雄氣概。
問題設計1:荊軻用自己的行為,演繹了一段傳奇,完成了凄美的謝幕。對荊軻的評價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請同學們結合歷史背景,談談你對荊軻的看法。問題設計2:賞析這兩大情節(jié),我們感受到了送別的悲壯,行為的激烈,場面的驚心動魄。作為文言敘事散文,本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明確1:俠士、勇士、斗士、武士言之成理即可。對荊軻刺秦王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碧諠撜f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歷史上有些人持否定態(tài)度。如北宋的蘇洵非議荊軻之行就認為:“始速禍焉”。朱熹也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許多評者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問題明確2:善于運用環(huán)境描寫、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動作、語言、神態(tài))、側面描寫。
問題設計:請同學們盡量依照原文,并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作結,再現(xiàn)情境,150字左右。問題明確:生展示成果,師生評價。師展示下水例文:
西風蕭瑟,蒼穹陰沉,荊軻在易水邊駐足,撩起白衣裳擺,長嘆一聲,高聲道,漸離呢?咱們再飲一回!沒有回答,取而代之是蒼涼的筑聲,高漸離盤膝坐在人群背后,閉眼擊筑,竟似癡了一般。變徵之聲,何其悲涼,慷慨羽聲,何其激憤。音樂由弱至強,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淚涕泣”至怒發(fā)沖冠,情緒由凄楚悲涼至慷慨悲壯,生離死別化作同仇敵愾。翻身上馬,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