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由大學生“宅”亡引發(fā)的思考
□葛力力
日前,有媒體報道:湖北一男子大學畢業(yè)后不工作,“宅”家 14 年后餓死。(《長江商報》,2012-03-18)看了這條消息,筆者除了哀痛惋惜,更多的是沉思。其中,就有對學校教育的反思。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上世紀末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學會學習。我們對照以上要求,審視這位“宅亡”男子的求學和生活之路與我們的學校教育,當能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據(jù)報道,該“宅亡”男子會讀書:小學時成績就一直很好,在一次數(shù)學競賽中,他還考了全縣第三名;他也很聽話,讀書很用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一直當班長,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1994年他從鄖陽師專畢業(yè)后又到荊州師范學院讀書。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會讀書的青年,為什么畢業(yè)后不工作呢?為什么人際關系處不好呢?可是,我們知道,該男子起碼在小學期間是既會與人共處又會做事的。
該男子在中學讀書期間,是否像在小學那樣,既會與人共處又會做事,我們不知道,因為報道闕如。當然,現(xiàn)在的中學階段就是應試階段,對其幫助學生在“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方面實在不能給予多大的期望。那么,該男子在大學讀書期間(注:師范院校本質上也是職業(yè)院校),學校在“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方面給予了他以及他們什么樣的教育呢?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和學校都已沒有考試的指揮棒和升學的競爭,但卻有著就業(yè)的壓力,學生還有著從業(yè)的憂慮。如此,我們的高校顯然就應該在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方面下大功夫了??闪钊诉z憾的是,情況似乎并不是這樣。
如該名“宅亡”的男子,畢業(yè)于上個世紀末,而那時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國家是管分配的。該男子1995年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鄖縣一所中專教書。由于不滿學校的安排,沒過多久,他就不干了。該男子作為一名剛畢業(yè)的學生,被分配的單位挺好卻與單位共處不好以至離職,這已經(jīng)令人詫異,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作為一名農家子弟,棄職回家后,卻很少幫助母親干農活。有一次,他還因為干活的事,與母親發(fā)生爭吵,甚至將母親打成骨折。這么一個人,連與母親的正常相處都不行,甚至做出大逆不道的事,以至于人們要發(fā)問——該男子是否有精神?。康?,村民們都不認為他是患了精神病。那我們就有理由發(fā)問——該男子包括在師范院校讀書期間,學校在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方面有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有過什么相應的設計和舉措?
當然,就此事僅僅質疑學校教育是不夠的,也是不公平的。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作為社會組織一部分的學校也深受影響。如在《廣州市女大學生價值觀調查紅皮書》中“婚姻與人生的價值觀”一項的調查結果顯示:“59.2%的女大學生愿意嫁富二代,其理由是可以少奮斗很多年。 ”(《南方都市報》,2010-4-12)而這種“傍富”或曰“寄生”的價值觀在今天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僅以一些官辦的電視臺為例,近些年以征婚、交友為代表的一些欄目,露骨地、無恥地推捧“炫富男”、“拜金女”,凸顯美丑不分、價值混亂、導向顛倒。以至于胡錦濤總書記要怒批“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剡^頭來說,盡管社會大環(huán)境有諸多問題,我們還是要強調,學校作為育人的機構,作為青少年走向社會的基地,有些事是責無旁貸的。比如說,你為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在“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方面準備了什么,做了什么?
對現(xiàn)在的學校來說,向學生傳輸課本知識是主要的和重要的工作,對職業(yè)院校來說,還有一項同等主要和重要的工作,就是訓練學生的勞動技能。這兩項工作是剛性的,也是顯性的,必須完成,也容易檢查。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學會做事、學會共處”等工作,相對來說,顯得柔性與隱性,不好度量也不易檢查,并且實施難度更大——但它們卻是育人的根本。如何能將這根本的事業(yè)貫徹于教育工作始終,如何采用學生喜聞樂見和愿意參與的方式,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以及校園文化熏陶等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真正在成長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道路上扎實邁進,這對學校而言,是個長期的、重大的、根本性的課題。
(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