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淑英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列斐伏爾、海德格爾、科西克與赫勒等這些20世紀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家,在對現(xiàn)代社會日常生活的本質特征的認識上有著相當?shù)念愃菩裕麄冋J為,日常生活是一個充滿著巨大創(chuàng)造潛能與希望的世界。的確,隨著現(xiàn)代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個人在科技帶來的物質繁榮中,不斷拓展職業(yè)生活的領域,結果卻使日常生活閑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日常生活世界對現(xiàn)代人顯示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意義。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生存理念,滲透進了幻想文學的世界,由此折射出不同尋常的意味。在傳統(tǒng)的童話故事里,家通常是被離棄的地方,更幸福的居所在“別處”,或皇宮,或仙境,主人公往往經(jīng)歷艱難歷險之后擺脫了日常生活,建造起屬于自己的烏托邦。然而,現(xiàn)代魔幻文學卻反戈一擊,從《魔戒》到《哈利·波特》,作家們逐漸呈示出對日常生活敘述的珍視,賦予主人公的“在家”與回歸以非凡意義。這種意義的生長過程,不僅使魔幻文學中的日常生活敘述獲得了審美內涵,而且也對應了現(xiàn)代人的價值取向。
日常生活敘述在幻想文學的世界里早已出現(xiàn),內斯比特是最早真實描繪魔幻世界影響現(xiàn)實世界的典范,她在《四個孩子和一個護身符》、《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五個孩子和鳳凰與魔毯》等代表作中,都涉及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領域,并且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表現(xiàn)幻想世界在現(xiàn)實中的境遇,魔法開始顯示出局限性甚至破壞性。盡管內斯比特在回歸現(xiàn)實的處理上顯得有趣和意味深長,但她并無意凸顯日常生活本身的審美價值,也未曾由此建構其文學層面的意趣。而現(xiàn)代魔幻文學的發(fā)展卻從另一維度建構了新的氣象,即作家們在擴張“第二世界”的同時,更注重日常生活的意義挖掘和表述——主人公離開家去冒險,最終是為了回到家。
從前有個霍比特人,住在地洞里。不是那種骯臟、潮濕、散發(fā)著爛泥味兒、到處是蟲子殼兒的地洞。也不是那種干燥的沙土洞。沙土洞里沒有任何擺設,甚至連可以讓你坐下來休息或者吃點東西的凳子也沒有。這是霍比特人居住的地洞,也就是說,一個很舒適的洞。[1]
這個霍比特人就是畢爾博·巴金斯,是《霍比特人》(即《魔戒前傳》)中的主人公。小說的開場就讓我們感受到了強烈的生活氣息。緊接著,我們在這個舒適的洞穴里,看到墻壁鑲著木板,地面鋪著瓷磚,瓷磚上又鋪了地毯,大廳、臥室、地窖、儲藏室、衣柜、廚房、餐廳,一應俱全。畢爾博過著舒適的日子,甚至可以說過得很富裕,他在一個安靜的早晨遇見了巫師剛多爾夫,那時他剛吃過早飯,站在家門口,手里拿著一個很長的木頭煙斗。畢爾博對剛多爾夫說:“我們都是些愿意平平靜靜過日子的老實人,冒險的事兒誰也干不了。那都是些讓人吃苦受罪的事!害得你連晚飯都吃不上!我不認為冒險有什么好。”那時,畢爾博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馬上會和小矮人們展開一次歷險,并從此與魔戒結下不解之緣。
霍比特人愛好和平、行動謹慎、思維敏捷的特點,正是探險者們選擇畢爾博的原因所在,而他也確實在歷險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梢哉f,畢爾博的冒險并非純屬偶然,因為他體內圖克家族遺傳的樂于冒險的稟賦,始終都是要抬頭的。冒險是英雄的必經(jīng)之路。家庭在保證日常生活順利進行,為人提供安全感、熟悉感的同時,會把人納入一個自在的、自發(fā)的、封閉保守的存在層面上,限制與束縛個性的發(fā)展,尤其容易成為個體超越日常生活層面向自由自覺的狀態(tài)躍升的羈絆和桎梏。戀家的畢爾博最終還是跟隨以梭瑞恩為首的小矮人,歷經(jīng)艱險,來到長湖城,打敗惡龍斯毛戈,奪回占領的城堡,同時卷入了妖精、野狼與精靈、人、小矮人之間的“五軍大戰(zhàn)”。冒險改變了畢爾博的生命軌跡,他得到了應有的財富和魔戒,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許多精彩和奇奧。
然而,不管怎樣,畢爾博都把食物、美酒和歌聲看得比黃金珍貴,在冒險途中,他時常強烈地想念他的早餐和煙斗。對他來說,世上沒有什么比好好享用一頓早餐和抽幾管霍比特煙斗更美的事了。畢爾博擁有的那種悠然清閑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是多么讓人欣羨與向往。的確,“在家”的感覺對于日常生活的體驗尤為重要。A·赫勒在《日常生活》一書中指出,“熟悉感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基礎,同時,它自身就是日常需要。向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的整合是關于空間中的固定點,即我們由之‘開始’(無論是每日的還是一個較長時期的),并在一定時期向之回歸的堅實位置的意識。這一堅實位置是我們稱之為‘家’的東西。‘家’并非簡單的是房子、住屋、家庭。有這樣的人們,他們有房屋和家庭,卻沒有‘家’。由于這一原因,盡管熟悉是任何關于‘家’的定義所不可缺少的成分,熟悉感自身并不等同于‘在家的感覺’。比這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自信感:‘家’保護我們。我們也需要人際關系的強度和密度:家的‘溫暖’。‘回家’應當意味著:回歸到我們所了解、我們所習慣的,我們在那里感到安全,我們的情感關系在那里最為強烈的堅實位置?!保?]
《魔戒》的故事也是在家的場景中落下帷幕。山姆在佳離碼頭送走弗拉多后,于夜幕降臨之前回到希爾山。
他往家走,看見從屋里透出黃色的燈光,還有爐火的光亮,晚飯已經(jīng)備妥,家人正等著他。羅絲將他迎進屋,讓他坐在椅子里,把小伊萊納放到他的膝上。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嗯,我回來了!”他說。[3]
英雄的光環(huán)散盡,留下的只有燈光、爐火、晚飯、妻子和女兒。托爾金相信,看過了小說世界里的苦難,人們會更加懂得平靜生活的價值。因此,托爾金關于霍比特人的想象,“不僅賦予了藝術品以審美的維度,而且也使人類的日常生活行為具有了審美意味?!保?]
與“在家”的感覺相對立的是“不在家”的感覺,它并不必意味著沒有住所,沒有家庭成員,而是一種失去與日常生活世界的自在聯(lián)系,內心世界感到無家可歸、流浪漂泊的體驗?!安辉诩摇钡母杏X會導致意義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失落,導致日常生活的災變,使人無所依托,缺少安身立命的支柱,處于寂寞、孤獨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這種“不在家”的感覺往往給人的日常生活蒙上一層無奈的甚至悲劇的色彩,同時襯托出“在家”的感覺對于日常生活的極端重要性?!兜睾髌妗分械娜跟?杰德)是地海世界的超級大男巫,他一直身負重任,可以用強大的魔法掌握地海的平衡,也可以沖破暗影保持內心的寧靜。然而那份無法“在家”的孤獨感,卻始終成為杰德靈魂的磨難。
在《地海傳奇》的終結篇《特哈努》中,作家使杰德的魔法隱匿到了現(xiàn)實世界極其狹小的角落。此時,地海處在一個世風日下、邪惡盛行的時代,師傅奧金死了,雀鷹的法力已在“彼岸”大戰(zhàn)中完全損耗,地海世界亟需一個超級大男巫。誰也沒有想到,真正的拯救者居然是泰娜收養(yǎng)的被強暴和毀容的幼女賽璐,她是龍族的后代,懂得造物的真語,因此而成為一個新世界的希望。于是,超級大巫師的使命就這樣交給了一位女童。而失去了魔法的杰德,則必須在痛苦中學習如何當一個凡人,只有當他放下“超級大男巫”的尊位甘心當一個凡人時,才能與自己心愛的女人、已成寡婦的泰娜結合。
她(泰娜)就連想到杰德曾經(jīng)是個巫師都感到有點不安,這個詞一度遮住了這個男人的形象,后來她才真的又看到了杰德。杰德正在果園里的一棵老蘋果樹上剪除枯枝。泰娜來到農莊跟前的時候,杰德大聲向她打了聲招呼。[5]294
當巫師杰德最終成為一個常人,才真正體會到了日常生活的快樂、寧靜而恬美,這也是人之為人的一種基本訴求。泰娜在面對賽璐時曾想到,在正義和真理之外有一個裂隙,一個真空,一個深淵,但是愛并不能夠填平或者縫合這個裂隙??墒牵仓挥袗?,能夠在這個裂隙之上架起一道橋梁,一道蜘蛛網(wǎng)似的橋梁。歷經(jīng)磨難和創(chuàng)傷以后,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杰德和泰娜才真正獲得了幸福與安寧。故事以泰娜睡前的瑣碎思緒結束,這些有關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描寫,帶給人無比貼心的慰藉。
不過這似乎不太要緊。毫無疑問,還有新東西要學。如果杰德要那些書,泰娜可以派人去取。還有她的手搖紡車。或者等秋天到了,她可以自己去一趟,看看兒子,拜訪一下云雀,在蘋果那里住上幾天。如果今年夏天他們需要一些自己吃的蔬菜,就得馬上補種奧金的園子。泰娜想起了成行的豆子和豆花的香味,想起了那扇向西開的小窗戶?!拔蚁胛覀兛梢栽谶@里生活?!彼f。[5]318-319
“日常生活的文學魅力是不容忽視的,甚至在遠離日常生活的魔幻作品中,其真正感人之處,往往仍與現(xiàn)實生活暗里相通。”[6]對于失去法力的杰德來說,地海世界的狂風大浪已經(jīng)過去,只等待明日朝陽升起,迎來一顆平和安穩(wěn)的心。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敘述中,其實蘊含著生命的厚度,由此,簡樸的文字散發(fā)出了文學的迷人光芒。
現(xiàn)代魔幻文學的日常生活敘述,既存在于獨立自足的幻想世界,也活躍在幻想和現(xiàn)實世界交織的故事中。在后一種情形中,主人公往往需要經(jīng)由回歸實現(xiàn)內心的成長,使“第二世界”的魔力真正作用于現(xiàn)實。這種向日常生活回歸的傾向,一方面對應于兒童成長的現(xiàn)實需求,另一方面與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些重大議題同步發(fā)展,使魔幻文學具備文學現(xiàn)代性的內涵與品格。
從魔法世界回歸日常世界,是主人公實現(xiàn)真正自我的最佳途徑。魔法入侵日常生活,傳達的是現(xiàn)代作家對兒童成長與現(xiàn)實意義的思考。羅馬尼亞民俗學家米哈依·波普提到,童話的開頭將兒童從現(xiàn)實引進非現(xiàn)實之中,而童話的結尾則把他們從非現(xiàn)實帶回到現(xiàn)實之中。貝特爾海姆斷言,這樣的結尾強調了這樣的看法,即聽故事的孩子也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樣,能夠克服障礙,成功地在生活中找到幸福。而麥克斯·呂蒂則指出,在童話里我們能找到以“清晰、緊湊和精確”為特點的極端和對立,并且認為:“匱乏/補救實際上是童話的基本形式,不僅如此,也是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數(shù)不清的故事和事情的基本形式?!保?]94-95“在故事的衍化中日常生活起了巨大的作用。日常生活不會打破故事的總體結構,但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為各種各樣的新老更替吸收材料。”[8]現(xiàn)代魔幻故事強化了民間童話中早已存在的現(xiàn)實意識,并且通過日常生活的具體描繪,對主人公返回現(xiàn)實做出積極肯定,以此彰顯成長在現(xiàn)實維度的含義。
德國作家米切爾·恩德在《講不完的故事》中所設置的結尾,即在現(xiàn)實層面標示出了這樣一種成長的刻度。
巴斯蒂安跑回家去。鉛筆盒和書本隨著他的腳步聲有節(jié)奏地發(fā)出啪嗒、啪嗒的響聲。他感到一陣側胸刺痛,但是仍然繼續(xù)奔跑,他要到他父親的身邊去。
當終于跑到他所住的那幢房子前面時,他還是停下來站了一會兒。他抬頭望著窗戶,窗戶里面是他父親的實驗室。這時候,突然有一陣恐懼感攫住了他的心,因為他第一次產生了父親可能已經(jīng)不在那兒了的念頭。
父親還在那兒,而且肯定已經(jīng)看到他回來了。因為當巴斯蒂安沖上樓梯時,父親迎面朝他跑來。父親張開雙臂,巴斯蒂安投入了他的懷抱。父親把他舉了起來并把他抱進屋里。[9]
在幻想國里差點失去自我的巴斯蒂安,能重新投入父親的溫暖懷抱,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幸福和安慰。同時擁有家的舒適又不失冒險的威脅,“這種愿望證明了一般故事的雙重魅力,冒險的刺激和回到家的安全感在故事中取得平衡,因為這些文本可看成表面上接受父母的權威,而卻借此縱容小讀者享受假想的威脅?!保?0]芬蘭作家揚森認為,只有孩子,才能將日常事物激起的興奮和面對怪異不慌不忙的安全感完美地平衡起來?!盎蛟S這就是為兒童寫書的人們所企圖達到的目的——重新恢復這種不穩(wěn)定的平衡。如果他被日常的無聊所窒息,他就會尋找失去的非理性。如果他感到恐懼,他就會尋找安穩(wěn)?!保?1]日常生活是激發(fā)人們尋找驚奇的原因所在,但它也是人們從幻想國回來的最終歸宿。哈利·波特是那么討厭回到佩妮姨媽家,在那里他得不到一絲關心和愛護。但校長鄧布利多告訴哈利,血緣的紐帶是他能夠給哈利的最強大的保護屏,只要哈利還能把有他母親血液存在的地方稱為家,在那里他就不會受到伏地魔的干擾或傷害。正因為這樣,哈利需要每年回去一次,母親的血液成了他的避難所。
與此同時,對于兒童讀者而言,魔幻文學閱讀就像是經(jīng)歷了思維的一次想象旅行。想象旅行是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能促使孩子增強其解決問題、克服內心矛盾和困惑的能力,有助于他們進入自己的未知領域,從而超越自我,與真正的自我發(fā)生聯(lián)系。埃爾申布羅易奇說:“對孩子來說,無論是在神秘的和神話世界里的生活,還是在真實世界邊緣的生活,都是重要的經(jīng)歷,都是不應該放棄的。”[12]在魔幻世界里,孩子借助于內心的幻象,能夠深入到一個新的境地,只有在那里他們才是英雄,才表現(xiàn)得很有勇氣。但是,孩子們決不能逃避現(xiàn)實,而是應該在無限發(fā)展的世界里尋找可能性后,通過探索新的行為方式,從實踐中去檢驗它,最終清醒地以不同的行為方式來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旅行歸來”是想象旅行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孩子們傾向于在自己內心的夢幻世界與令他們感到害怕的外部世界之間設立一條防線。兒童不可以長時間地停留在想象世界,魔幻文學中的日常生活描述,可以起到拆除防線的作用,讓兒童讀者將夢幻國度獲得的啟示投放到現(xiàn)實成長中。
與一般的童話故事不同,現(xiàn)代魔幻文學開始設定魔法使用的規(guī)則,強調自然界的平衡和信念的力量。所以,主人公對待魔法的態(tài)度必須謹慎,否則會引發(fā)意想不到的惡果,或者不再擁有生活的常態(tài)。從愿望的隨性生發(fā)到現(xiàn)實的約束再到內心的克制,魔法形態(tài)變遷的背后,實際上隱含了現(xiàn)代人價值追求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xiàn)代魔幻文學中日常世界的回歸,可以說是對當代生活價值闕如的一種反撥。
首先,回歸強調了日常生活內部的超越。
在當代哲學、美學、社會理論和文化研究的領域里,日常生活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現(xiàn)象?,F(xiàn)代社會中日常生活的壓縮和分離使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日常生活逐漸被當作低俗的文化了。個人的和社會的需要越發(fā)屈從于生產急速擴張機制的技術要求,不再與日常生活的節(jié)奏和肌體保持“有機的”聯(lián)系。在知識的話語,特別是科學和哲學中,日常生活變成了諷刺的對象。[13]而現(xiàn)代魔幻文學對日常生活的淪落做出了回應,現(xiàn)實世界和幻想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二元敘述,而是水乳交融、難分彼此的一元世界,這個世界里日常生活的延展、曲折與復歸構成最激動人心的篇章。
魔法想象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敘事里,那些為人類自己編織的離奇古怪的故事盡管讓人難以置信,但是幻想的船一旦劃出人生的平凡疆域,我們就會因此增添更多的歡欣和希望。就像美國作家丹尼爾·華萊士創(chuàng)作的《大魚老爸》中那個將自己的一生放在童話敘事里的父親,雖然始終無法被長大成人的兒子認同,但他的魅力感染了身邊許多人。這個善于講故事的大魚老爸,實際上是把自己的個體經(jīng)驗與童話的普遍經(jīng)驗相結合,以一種人人都能接受的形式加以表述,并對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產生作用。阿瑟·阿薩·伯杰的一段話可以為此作一個準確的注腳:“‘如果世界就是一個舞臺’,就像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的那樣,那么我們在這個舞臺上看見的就是故事:在很多情況下,最使人們感興趣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但我們發(fā)現(xiàn)其他故事也很有趣和有用,因為這些將我們引出了自己所關心的物和擔心的事,我們常??梢詮闹袑W到東西,并且從故事的結局中得到某些安慰(這些結局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所沒有的)?!保?]78
因此,當我們試圖超越現(xiàn)實時,沒有必要把目光完全轉向日常生活以外的世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正如約瑟夫·皮珀所說,我們沒必要為了掌握宇宙世界的本質而把眼睛望向別的地方,因為,哲學性的問題,根本上還是導向擺在我們眼前的日常生活世界,只是我們看事情的姿態(tài)和角度這時變得尖銳了起來,擺在我們面前的世界這時也跟著頓時變得“透明”了起來。在這樣的世界里,一切事物因而顯得含有一種奇怪的、不熟悉的、不確定且更為深邃的外貌。[14]如果我們能以不同眼光重新去看待大家習以為常的事物,以嶄新的視野挖掘其中的意義和價值,那我們就將在最不顯眼之處,獲得一種驚奇的內在經(jīng)驗。這是日常生活本已蘊藏的內在魅力,也是哲學探索的開始。
其次,回歸凸顯了日常生活存在之“根”的價值。
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看,日常生活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不是主客體對立的科學世界,也非文本化了的符號世界,而是由人參與其中、主客體統(tǒng)一的意義整體世界,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源頭活水以及人類全部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的根基。
如今,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的信任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代病,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促使我們去懷疑、反思科學的價值問題。這一理論認為,科學的世界是以生活世界為基礎的,我們要從一個科學的世界回歸到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是豐富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是一個日常的人們生活的周圍世界,而日常的世界是樸素的、無問題意識的、自然的世界,一切都是平常的、被給予的、非創(chuàng)造的和非理想的。在這個自然的世界中生活的人們不會有任何驚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這個世界,感覺到這個世界。人不斷遠離生活世界,亦即遠離常人的心態(tài)和身份,這種遠離會導致人的異化和人的危機。人的異化與危機使人失去和遠離了存在的基礎,沉迷于理念的真實性中,要擺脫這一危機,人必將尋回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并恢復先前彌漫于生活世界的人性氛圍。我們應該認識到,日常生活世界是我們擁有的唯一實在和真實的世界,是一切意義的源泉,是一切工具性活動的最終價值指向。
現(xiàn)代魔幻文學中的日常生活敘述,可以放置在胡塞爾有關生活世界理論的背景中去理解。對魔法的信任和依賴,某種程度上等同于現(xiàn)代人對科學技術的信任和依賴。技術應用不僅給人類社會的外部環(huán)境和整體發(fā)展帶來了難題,包括能源危機、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同時也對人類社會的內部環(huán)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消極影響。技術能改變人之衣、食、住、行的具體內容和方式,卻不能改變衣、食、住、行這種需要本身,而且技術本身也產生于這種需要。因此,無論是現(xiàn)實世界的技術,還是幻想王國的魔法,都應維護和強化生活世界的主體性和人性化特征,從而捍衛(wèi)人類生命詩意棲居的永恒家園。
日常生活在瑣細中傳遞著生命的真實和溫度,它創(chuàng)建了現(xiàn)代魔幻文學新的審美視閾,為想象的翅膀找尋暫時??康臈⒌兀瑸橛⑿鄣哪_步積蓄重新出發(fā)的力量。“在家”與回歸,既是魔幻文學在日常生活敘述中所追尋的方向,也是現(xiàn)代人的靈魂甘泉與精神渴望所在。因此,現(xiàn)代魔幻文學以微妙的方式建構了對日常生活的理解,通過魔幻式的遠離反思兒童的成長和現(xiàn)代人的生活,體現(xiàn)出一種生動且深刻的現(xiàn)代品格。
[1]托爾金.魔戒(前傳):霍比特人[M].李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1.
[2]衣俊卿.現(xiàn)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5.
[3]托爾金.魔戒:王者無敵[M].湯定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355.
[4]沃爾夫岡·伊瑟爾.虛構與想象:文學人類學疆界[M].陳定家,汪正龍,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
[5]厄休拉·勒奎恩.地海傳奇Ⅱ[M].姚翠麗,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6]劉緒源.日常生活的文學魅力·文心雕虎[C].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110.
[7]阿瑟·阿薩·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姚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8]普羅普.故事形態(tài)學[M].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161.
[9]恩德.講不完的故事[M].王佩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479-480.
[10]培利·諾德曼.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M].劉鳳芯,譯.臺北:天衛(wèi)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2:197.
[11]多維·揚森.說安危[C]//長滿書的大樹——安徒生文學獎獲得者與兒童的對話.黑馬,譯.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139.
[12]埃莉薩·迪肯佩.兒童的幻想和創(chuàng)造力——關于想象旅行[M].石左虎,譯.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15.
[13]Michael Gardiner.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M].London:Routledge,2000:130-131.
[14]劉森堯.哲學的樂趣(譯序)[M]//約瑟夫·皮珀.閑暇:文化的基礎.劉森堯,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