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洪茂寧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方文(1612-1669),字爾止,號嵞山,明亡后更名一耒,字明農,別號淮西山人、忍冬子,安徽桐城人。明亡之前為諸生,曾倡導“實學”,主張以文救國。隨著晚明政治局勢的不斷變化,各文社的政治文化活動均遭阻斷,方文于此時投筆從戎,經歷失敗的幕府生涯后決然以遺民終。其自題畫像詩曰:“山人一耒是明農,別號淮西又忍冬。年少才如不羈馬,老來心似后凋松。藏身自合醫(yī)兼卜,涸世誰知魚與龍。課板藥囊君莫笑,賦詩行酒尚從容?!保?]846可見其易代后心跡甚明。有《嵞山集》十二卷、《續(xù)集》四卷、《又續(xù)集》五卷,題材廣泛,無所不包,誠如金天翮所言:“其詩任性靈,雖民謠里諺、途巷瑣事,皆摭拾供詩材”,[2]真實地再現(xiàn)了明清鼎革的時代風云。陳維崧謂其詩“字字精工費剪裁,篇篇陶冶極悲哀”。[1]843
由于《嵞山集》、《嵞山續(xù)集》乾隆年間曾遭清廷禁毀,因而聲名不播,流傳不廣,至今研究者仍然寥寥無幾。事實上,作為一位詩備眾體、自成一家、在當時詩名卓著的詩人,方文的詩歌具有相當?shù)恼J識與研究價值,既可藉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其文學思想及精神風貌,進而窺視到清初遺民群體的生存境況與創(chuàng)作動態(tài),也能夠從一個側面了解整個清初文學思想的發(fā)展軌跡。
“嵞山”乃方文別號,因以名集。李楷《嵞山集序》云:“方子以‘嵞山’名集,本于《離騷·天問》‘何娶彼嵞山,而通于臺?!??!保?]5嵞山,即涂山,古地名。傳說夏禹治水,遇到涂山之女,因與之結合。如果單從這里去分析,似乎還看不出一生砥礪氣節(jié)的方文將“嵞山”作別號和詩集名的深意;那么,且看李楷接下來的那句:“蓋嵞山即《尚書》之涂山也,其地或云在會稽,以在鍾離者為正。方子之意遠矣?!保?]5認為涂山作為地名有兩處:一在會稽,一在鍾離,而以鍾離者為正。《尚書》中的鍾離在懷遠縣附近,古時隸屬濠州;濠州乃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xiāng);以龍興之地“嵞山”名號,詩人的寓意清晰可見。
以“嵞山”名“體”最早見于清人潘江的《王子安節(jié)以〈嵞山續(xù)集〉見貽,即效嵞山體賦以志感》之詩題。潘江,字蜀藻,號木崖;康熙十八年己未舉博學鴻詞,不就;明亡,隱居著述。作為方文的同邑摯友,潘江以“嵞山體”來概括方文詩歌獨特的藝術風格,并于《跋嵞山續(xù)集后》給予這樣的評價:“有明著作最權奇,熙甫文章爾止詩?!保?]687在這位摯友的眼中,有明一代最非凡出眾的作品當屬歸有光的散文和方爾止的詩歌。此外,“嵞山體”之稱還見于李宏《鏡中梅影戲效嵞山體》、方貞觀《得家書效嵞山體》等詩題。在文學史上,將一類詩歌稱之為“某某體”,還引得其他文人競相效仿,勢必有其迥異于人的獨特之處。
李明睿謂方文詩“長于序事”、“妙于序事 ”;[1]627錢謙益則言其詩“以 杜、白為第宅”,[3]1356又謂“得少陵之風骨、深知其阡陌者,(爾止)一人而已”;[3]905方文自己也在詩中自命:“有唐詩人累千百,我獨師承杜與白?!保?]161眾所周知,杜甫是“時事詩”的開創(chuàng)者,他秉承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詩學思想,創(chuàng)作出了影響深遠的“少陵體”,奠定了其詩歌“詩史”的崇高地位;白居易瓣香心折于杜甫,進一步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chuàng)作理論,在借鑒“少陵體”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長慶體”;因而,在繼兩漢樂府民間敘事詩的輝煌之后,崛起了以中唐敘事詩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第二個高峰。[4]43方文推崇杜甫的詩史精神,繼承白居易的藝術手法,以敘事法寫抒情詩,并使之成為“嵞山體”最顯著的特征。此外,“嵞山體”詩歌語言平實簡樸,詩境清淡純真,紀映鐘的概括最得其法:“以自然為妙,一切纖巧華靡、破裂字句,從不泚其筆端,垂三十年,守其學不變,而日造堅老純熟,沖口而道,如父老話桑麻,不離平實,卻自精微?!保?]633正是由于這兩個特點,使得“嵞山體”自成一家,作為一種風格獨具的詩體形式,在明末清初的詩壇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清詩史上,與方文“嵞山體”同時代且名聲更盛的是吳偉業(yè)的“梅村體”。所謂“梅村體”,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指吳偉業(yè)的長篇敘事歌行,它歷來都受到文人學者的高度關注。爾止同梅村一樣,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長篇敘事詩,這些敘事詩在繼承和發(fā)揚古典詩學優(yōu)秀敘寫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顛沛坎坷的遭際,以詩存史,向后世再現(xiàn)了明清鼎革時期那段動蕩歲月的社會圖景,同時展示了詩人作為末代遺民的靈魂軌跡和心路歷程。較之“梅村體”,“嵞山體”中的敘事長詩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
清代詩學發(fā)展史上有一個重要現(xiàn)象,即對“詩史”說的格外關注。“詩史”之說,最早始于晚唐孟棨,其所撰《本事詩·高逸三》言:“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保?]此說于當時并未引起關注。直至宋代,杜詩受到極大推崇,集杜注杜現(xiàn)象層出不窮,“詩史”說才開始被廣泛地接受;由明代楊慎、王世貞、許學夷等倡導的復古詩論,將詩歌記錄時事的觀念進一步強化深入至知識分子的內心;清初不少詩人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詩史”之說,如黃宗羲“以詩補史”、[6]杜濬“以詩證史”、[7]屈大均“以心為史”[8]等。歷代學者對“詩史”之說的評論雖各有側重,但是核心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即反映現(xiàn)實,記載時事。[9]257-261
明末清初的士人歷經喪亂,國破家亡、哀鴻遍野的殘酷現(xiàn)實促使他們自覺地將這段鮮活的痛史載入詩冊,傳諸后世,故其詩歌在反映社會人生這一點上是與“史”相通的,因而“以詩存史”便成為易代詩風演變中的重要特征,“詩史”意旨也成為那個時代公認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歷史學家修史通常會對史料進行篩選和整理;而官修正史更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其中掩蓋、歪曲、篡改屢見不鮮;因此,后世所見之“史”在一定程度上已非歷史之本然。那么,缺失或紕漏的那部分從何得見呢?亡國之民身經天崩地解的大劫難,其親身遭遇及見聞感受,皆是那個時代最鮮活的歷史本相。我們可以從詩人們充滿生命體驗的真實描述中,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的真相。
《贈別周穎侯》云:“幾欲捐軀勵微節(jié),亦以親故遂茍存?!保?]132鼎革之際,方文因為母老無養(yǎng)才選擇了以遺民的姿態(tài)茍活下去。殉國可以一舉定英名,茍活卻要面臨生存的危機,承受更大的艱辛和磨難。之所以沒有赴死殉國,只因詩人懷抱一種興亡存照的責任感:“多少崇蘭化蕭艾,幽香畢竟在吾徒?!保?]334氣薄云天、誓死守節(jié)的英雄志士,他們的精神何以傳承下去?方文認為這就是自己的責任!自己活下去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而忠,并讓千秋萬世永遠繼承英雄的遺志,讓壯士的業(yè)績發(fā)揚光大。謝正光先生的評析可謂深諳方文之心:“一字不肯虛設”,“有意于以詩存史者”。[10]閻爾梅也稱許方文“尚論古今作詩史”。[11]方文立足現(xiàn)實,以自己輾轉顛沛的經歷為線索,輻射各種時事變遷,創(chuàng)作了大量吟詠南明史事、清初雜事的敘事詩歌,正是這些詩歌,才形成了“嵞山體”。下面就方文詩歌的“詩史”意旨舉例加以分析。
《大明湖歌》以悲愴的筆調描繪了滿人鐵騎踐踏山東、屠城濟南的慘烈及山東巡撫張秉文殊死抵抗、全家殉難的悲壯。詩歌在忠于史實的原則下以明確的史家意識取材,真實地記錄了那個特殊年代家國的劫難、民生的疾苦,高度體現(xiàn)出史學傳統(tǒng)“實錄”精神指導下的“詩史”意旨。
濟南城中大明湖,乃在貢院西北隅。
其南即為藩司署,墻腳不許通樵蘇。
七十二泉匯于此,嚴冬大旱水不枯。
湖中芰荷雜葭菼,夏月望之如蓬壺。
往時官府好事者,小舠載酒遨且娛。
民間采蓮亦不禁,所以此地稱名區(qū)。[1]717
詩歌開篇簡介大明湖的地理位置及獨特景致,客觀記載這一方昔日勝景;緊接著紀年,依“史筆”展開敘述:
崇禎戊寅十二月,遼海萬騎來燕都。
前鋒直抵濟南郡,濟南防備甚疏虞。
是時山東大方伯,張公鍾陽吾姊夫。
率彼群吏嬰城守,辛苦半月猶枝梧。
巳卯元旦城竟破,公中一矢身先殂。[1]717-718
崇禎十一年,清軍兵分幾路入關,威猛彪悍,勢如破竹,直逼濟南城;巡撫張秉文一介文士,披甲仗劍,率領百姓拼死反抗,終因兵力不足,寡不敵眾,中箭陣亡。張氏之妻方氏(即方文之姐)與妾陳氏一同投湖殉夫;余下一妾身懷六甲,歷經萬難:
大明湖邊有深澗,上用柴草雜亂鋪。
蒙首潛身匿其下,六日不食氣息無。
兵來見是茫泱水,水面浮尸如眾鳧。
匆匆亦不暇搜索,此婦性命遂免屠。
六日以后番兵去,鄉(xiāng)民次第來闉阇。
城中殺戮十余萬,家家骨肉哀號呼。
中婦聞聲匍匐出,自言我是張老姑。[1]718-719
而后尋尸殯殮,扶柩歸里,終于為張公保全了遺孤。這是詩歌的主體內容。全詩行文慷慨而又細致,將一位普通家庭婦女的英勇氣概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時也揭露了清兵南下慘絕人寰、殘酷屠戮的罪惡行徑:“城中殺戮十余萬,家家骨肉哀號呼”,令人發(fā)指。二十年后,方文重游濟南,根據(jù)當?shù)匕傩盏淖肥鲋匦率占Y料而作成此詩。文臣的忠勇,弱婦的剛烈,讓他們的事跡與精神永垂不朽,詩人覺得責無旁貸,必須如實地傳之以詩筆。
張秉文全家為國殉節(jié)的故事,《明紀》卷五十五,(道光)《濟南府志》卷三十五,《通鑒輯覽》卷一百十五,《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卷三,(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千頃堂書目》卷二十八,(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八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六十一,《明史》卷二百九十一、卷三百七十八,(乾隆)《江南府志》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七十九等,均有或多或少的陳述,其中尤以《明史》中《列傳第一百七十九》和《忠義傳》所載最詳。這里的最詳,也是相對而言的;總體上看,這些記載全部囿于政治的鉗制,避重就輕,把張公的死歸結為濟南兵力空虛、援兵遲遲不至所致。誠然,督師太監(jiān)與另一援軍大將皆持觀望態(tài)度,彷徨不肯出兵,以致延誤戰(zhàn)機是直接原因;但歸根究底,沒有清人的入侵,如此的家國慘劇又何至于發(fā)生呢?不僅如此,張氏之妾肩負較殉夫更為沉重的保全后代的重任,艱難躲避追殺,還有清兵屠城的血腥和殘忍史實,這些著作中完全沒有涉及。作為勝利的一方,授命官修的史志向來都是代表著他們的意志,所保存下來的記載皆是為了向后世強化侵略者的成功統(tǒng)治是多么的合理,多么的順天承命。如此震撼人心的事跡,實有賴于此詩才得以保存,得以傳誦。
《嵞山集》中反映時事和民瘼的敘事長詩還有很多,如《大水嘆》、《捉船行》、《負版行》、《東湖行》等,比比皆是。方文在“詩史”意旨的驅動下,憑著敏感的心去感受和體悟,譜寫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敘事篇章,抒發(fā)了刻骨銘心的易代之悲、故國之思與黎元之憂。正如邵雍《詩史吟》傳達的那樣,詩歌記載事實不該囿于具體的事件或人物,而要去追求超越具體事物的普遍意義。[9]38-41可以說,“嵞山體”就存在著這樣的普遍意義,它為研究明末清初的歷史,尤其是遺民群體的生存實況提供了許多重要史料,不僅具有補史之闕的價值,而且在清代文學藝術的開拓歷史上也有著重要的貢獻。
“敘事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保?2]191正是由于這些“特殊的眼光”和“角度”,才使得讀者能夠把握到一整部作品的所有構成。楊義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圓性圖表”,[12]209很好地闡釋了“作者—敘述者—視角”三者的關系。讀者透過敘述者的視角領會到有限部分的文本事實,不同的敘述者所承擔的視角輻射出不同的有限部分,輪轉一周,所有的有限部分綴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整體——文本故事的整體,從而完成對整部作品人物、行動、情境和事件的觀察和理解。作者是敘事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是他構建出了多個敘事者、多種視角,是他將“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固定在了敘事視角上,兩者重合,使讀者得以窺視全局。作者即位于敘事活動的原點或是中心;逆向推理,對文本的敘事層進行分析,對敘述事件所采用的表現(xiàn)方式或觀點進行分析,就可以反觀到作者的“心情、價值觀和認識事物的特定方式等等”,[13]所謂“打開作者心靈窗扉”,[12]191意義就在于此。因此,以方文的長篇敘事詩為研究對象,分析文本在敘事過程中不斷變化的視角,進而得知方文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審美特色及心理傾向,即可變成可為之事了。
《負版行》是一首凝縮著作者批判精神和憂患意識的代表作。異族掌握國柄,統(tǒng)治者為穩(wěn)定政局,對前朝士人威逼利誘,除此之外還大量毀棄關涉前朝歷史的文獻檔案資料?!敦摪嫘小酚涗浟诉@一史實:
數(shù)年不到三山街,今春偶到多感懷。
不知是何大書冊,路旁堆積如蘆柴。
行人紛紛來買此,不論何書只秤紙。
官價每斤錢七十,多買少買隨人耳。[1]176
詩歌并未點出敘述者,然而很明顯,敘述者就是第一人稱“我”,即作者方文。金陵這座六朝古都,在每一個遺民心目中都意義非凡。由于同朱姓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無法割舍的聯(lián)系,那里的一事一物,都極易引發(fā)亡國之民的情感波瀾,導引出放大數(shù)倍的感懷。金陵三山街上如蘆柴一般堆積著許多不知名的書冊,來往的行人隨意地論斤購買,且無人過問此為何書何版。方文是一位忠貞堅定的遺民,從他自身的視角去關注金陵城內發(fā)生的這樣一件不尋常的事,自然會顯示出更加豐富的主觀感情色彩。緊接著作者采用設問的形式實現(xiàn)了敘述者和視角的轉換:
借問此是何版圖?答云出自玄武湖。[1]176
“我”不禁向前叩問,隨即引出下一個敘事者——一位知情人。下面的十四句,即為這位參與回答的知情人就這些書冊的來歷所作的解釋:
天下戶口田畝籍,十年一造貢皇都。
玄武湖心絕炊爨,永無火患及鼠患。
洪永至今三百年,收藏不知幾千萬。
一從世變陵谷新,此圖廢閣空埃塵。
有司上言請變價,聽民自取輸官銀。
官召吏人估其值,十四萬金可立得。
富民爭買入私家,零賣與人取微息。[1]176書冊來自金陵玄武湖,玄武湖有黃冊庫,為明朝政府貯藏全國戶口賦役總冊的庫房禁地,收藏著入明以來三百年的戶口田畝賬簿。隨著朝衰世降的巨變,“此圖廢閣空塵?!保械那俺~簿皆失去了用途,官府將其當做廢紙變賣,于是出現(xiàn)了“富民爭買入私家,零賣與人取微息”的情景。這段敘述詳細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來龍去脈,借知情人之口具陳事實,使得傳達效果更富感染力。通過此處敘事視角的轉換,不僅增大了敘述信息的容量,而且還避免了不少平鋪直敘、拖泥帶水的筆墨。轉換視角的敘事模式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務于創(chuàng)作目的,即意旨。上面已有論及方文“嵞山體”詩歌的創(chuàng)作是以“以詩存史”為前提和目的的,其敘事詩的意旨趨向“詩史”,因此,所敘之事的史實性同樣可以經由敘事視角的變換這一策略得到體現(xiàn):
有一老翁立路旁,俯首見之神暗傷。
曾為州椽寫此冊,一字錯誤憂彷徨。
豈知今日廢無用,口不敢言心自痛。
也買一冊負之歸,看是何年何地貢。
其中戶口久凋殘,田畝荒蕪不忍看。
若逢魯國驅車叟,憑軾而趨鼻更酸。[1]176-177
詩歌發(fā)生第二次視角轉換,出現(xiàn)了第三個敘述者——抄寫過賬冊的老者。一位黯然神傷的老翁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曾經因為疏忽寫錯了一個字,因害怕責罰而惶恐終日;世事變遷,當初一絲不茍謄寫的黃冊現(xiàn)如今卻淪落到如此賤買賤賣的境地,心痛之情真是難以言表;無奈之下且買一冊回去翻看翻看吧,殊不知,書冊里頭記載的戶口早已凋殘,田畝也早已荒蕪;滄桑風云、世事無常,但凡有血性之人,都會激起心酸悲憤之情。上述均為老翁的親身感受,作者于此完全隱藏了自己,把詩中的視角聚焦于他人,客觀的陳述成就了故事的親歷性與真實性的完美演繹。由知情人的旁述過渡到身歷者的親述,思維再次發(fā)生跳躍,從而致使“我”—知情人—親歷者,三種視角輪轉一周,營造成一個極富感染力而又少受主觀干擾的思維體系,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呈現(xiàn)出了文本,從而構建起了完整的故事系統(tǒng),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批判以及對異族統(tǒng)治的憤慨。
楊義先生說:“獨特的視角操作,可以產生哲理性的功能,可以進行比較深刻的社會人生反省。換言之,視角中也可以蘊含著人生哲學和歷史哲學。”[12]197楊先生的概括同樣適合于對《負版行》的分析。此詩描述的焦點是明朝興廢的歷史巨變與詩人內心難以遏制的愴痛。圍繞這個焦點,設置了三個視角:第一個來自作者,主觀所見,絲毫沒有參與評說世事短長;第二個來自回答作者的知情人,據(jù)實陳述事件的原委,客觀冷靜;第三個屬于為官府抄寫過賬冊的老者,親身親歷見證這一社會變化。作者并未針對焦點寫焦點,而是從側面選取三個角度來敘寫,交相為用,折射出這個歷史細節(jié),進而透視到焦點,從而很好地揭示了歷史的命運與人世滄桑,黍離深悲,如泣如歌般感人至深。
中國古典詩學可以歸結為兩大傳統(tǒng):抒情—尚空靈;敘事—尚史實。華夏文學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非常重視抒情言志,崇尚含蓄、空靈的詩學境界。長久以來,抒情傳統(tǒng)就在中國文化中占有著無可企及的地位,抒情文學也成就斐然。相較于抒情文學,中國的敘事文學就相對薄弱一些——這里主要是就詩歌這一體裁而言,中國文學史上曾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敘事和明清小說則另當別論?!爸袊鴶⑹略姷目傮w意圖是以詩存史,是趨向史學的而不是追求文學藝術的?!保?]58但是,這并不代表敘事詩就排斥“詩性”,排斥“性情”,更不代表有“詩史”之稱的“嵞山體”就沒有詩歌藝術特質可言。詩歌與歷史的區(qū)別在于:詩歌呈情,歷史紀事。史書記言記事,“詩史”說的出現(xiàn)使得詩歌的記言記事也開始受到關注,只不過詩歌的敘事要比史書難得多。歷史敘事依靠高明的組織結構,采取的是忠實記錄的原則;然而對應于詩歌,就不僅僅是記錄的問題了,詩境的營造,情志的傳達,是籠罩在敘事之上的,因而客觀記錄的史法與抒情言志的詩學題旨就需要加以融合。
張暉先生曾論及“詩史”學說在關注詩歌記錄時事的同時,以“比興”概念來理解“詩史”內涵在清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9]249-251這正是兩大詩學傳統(tǒng)對融合訴求的極好體現(xiàn)。比興是最傳統(tǒng)的詩歌表現(xiàn)手法,詩歌的抒情言志離不開比興,而比興離不開意象。下面以《泣象行》來具體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式”的敘事作品,借大象之遭際,描繪了一場慘烈失敗的戰(zhàn)爭,透露出詩人深沉的亡國之悲。詩歌通篇圍繞一個核心意象“象”,以“象”的際遇來比附現(xiàn)實。詩歌前半部分為讀者鋪設了這樣一幅場景:
有象有象西南來,言從楚塞之燕臺。
縣官郊迎十里外,閭巷晝閉城門開。
居人看象家家出,道旁暗數(shù)十三匹。
高如屋脊色如灰,形勢威猛良可怵。[1]166-167
縣城外的甬道上,緩緩走來一隊象群;道路兩旁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總共十三頭大象,全部壯碩威武,只不過皆神情哀傷,欲行還休。更令人驚奇的是,其中的一頭老象竟然在暗自流淚,任憑怎樣驅趕也不愿前進,只是頻頻回頭。作者在此設下一個懸念:究竟是何原因導致這些猛獸如此凄涼悲傷?接下去的一部分是通過另一敘述者象奴的視角來傳達的。這一敘述層是詩歌的主體,詳細介紹了這頭流淚大象的不平凡經歷:
此獸不與凡獸同,曾受本朝大官職。
一自兩都陵谷遷,□統(tǒng)卻在西南天。
群象當關爭御敵,戎馬不敢窺黔滇。
頃者將軍貴公子,輕身挑戰(zhàn)陷重壘。
將軍舐犢不勝情,車輦金銀來贖取。
北兵搖手不受金,會須巨象始稱心。
將軍痛子不得已,遂驅此象來江潯。
豈知人情故叵測,既獲其象子復賊。
將軍憤極大舉兵,電閃雷轟在頃刻。
北兵大敗不可支,水深河廣爭渡之。
人馬溺死凡數(shù)萬,僅余此象先驅馳。[1]167獸也是有靈性的,它們曾為本朝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它們不愿逆節(jié)淪落賊人之手。同樣不齒北人所為的象奴,只能迫不得已地驅趕著象群行進。往北長路漫漫,人與象皆感辛酸愁苦,老象更是淚流不止,欲行又彷徨。所述的故事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凄楚悱惻,通過比喻、夸張、擬人等藝術手法來表情達意,揭示出亂世流離之際,人民身不由己、忍辱含辛的悲慘境遇。
“嵞山體”敘事詩的情節(jié)沖突都比較淡化,沒有大起大落的矛盾設置,并不以激烈的戲劇沖突取勝。如這首《泣象行》,沒有大舉廝殺的血腥戰(zhàn)爭場面,取而代之的是大象默然無聲的哭泣。看似平靜的抒寫,實則寄寓著凝重的敘事主題。方詩往往具有一種“在戰(zhàn)亂中產生的把一己遭遇與國家苦難聯(lián)系在一起的深沉感情,沉雄而深厚”。[14]240結尾處,作者充分發(fā)揮詩歌的“美刺”功能,強勁地抒發(fā)了這種郁結在內心深處的情感:
我聽斯言發(fā)長喟,世間物各有忠義。
雀猶報德魚感恩,魁然巨物何足異。
君不見,供奉猴,跳擲欲上朱溫頭。
又不見,舞床馬,怒視祿山不肯下。
爾象有力逾千鈞,何不發(fā)狂奮迅奔。
絕塵任渠萬馬追莫及,何為低頭垂鼻空含辛。[1]168
朝代更迭的歷史關口,作者把史實作為抒情背景,截取社會的一個小片段,敷衍成詩。然而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片段,卻成為詩人傾瀉悲情的出口。世事的悲涼、家國的淪喪、興亡的悲慨促使詩人發(fā)出呼號:奮起抵抗,讓忠義永存。
方文通常將藝術視角集中于更能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民間,關注最底層人民的生活遭遇,通過小人物的悲歡透視整個歷史時代的盛衰,這一點與杜甫的“少陵體”何其相似。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嵞山體”更貼近真實的生活,更貼近質樸的生命和本真的人性。
方文的“嵞山體”并不是單純的述史或者述事之作,而是“手法為情思所驅”[15]197的創(chuàng)作。其詩歌在敘事的同時并未脫離抒情特征,而是于“傳史”之際伴隨“傳心”,作者存“詩史”的意圖與其對詩學的價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當敘述的趣味及道德的啟發(fā)都臣服于此一壓倒性的抒情境界下,一個單獨的動作,不論是發(fā)生于真實或想像中,即已足矣。”[16]此種壓倒性的抒情境界體現(xiàn)在方文那里,就是身為末世遺民的堅守態(tài)度和悲愴情懷?!皪纳襟w”敘事寫實,語言淡樸,風格悲涼,情感深沉濃烈;人世的滄桑與苦難,在敘事與抒情兩大詩學傳統(tǒng)的共同作用下,歷歷可見。
“嵞山體”在清初是與“梅村體”并駕齊驅的。[14]234“梅村體”歷來被視作清代敘事詩最杰出的代表,深受后世的推崇。同樣以敘事見長的“嵞山體”,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被“梅村體”的光芒所掩蓋,無法真正與其媲美,但是既然都被冠以“某某體”之稱,必是呈現(xiàn)出了自己獨特的范式與風格,并具有相當?shù)乃囆g水準,在詩史上產生了影響,才能引發(fā)他人的效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方文與吳偉業(yè)所創(chuàng)制的這兩種“體”,風格、樣式皆獨具魅力,樹立起來的法式與規(guī)則也是各有千秋的。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對這兩種詩體形式作一個對照品鑒,考察一下兩者對中國古代敘事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及所寄寓的不同意義。
《四庫全書總目》謂梅村歌行“韻協(xié)宮商,感均頑艷,一時尤稱絕調”;[17]袁枚云其七言古體“調既流轉,語復奇麗,千古高唱矣”。[18]“梅村體”文辭綺繡,詞意婉麗,嚴迪昌先生的評價最得要領:“麗詞藻采,是梅村歌行的重要形態(tài)標識。”[15]394《圓圓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鴛湖曲》、《永和宮詞》等皆是其哀艷情韻詩風的代表?!懊反弩w”之所以呈現(xiàn)麗藻艷情的風格,是因為吳氏曾擅長艷體?!捌渖僮鞔蟮植湃A艷發(fā),吐納風流,有藻思綺合,清麗芊眠之致?!保?7]源自于艷體的根基,卻沒有艷體的輕佻浮艷,這應歸功于時代滄桑的淘洗與激蕩?!凹昂踉夥陠蕘y,閱歷興亡,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道上?!保?7]正是遭際了易代巨變,民族屈辱,哀艷的辭采與詩史的風范才得以融合,成為“國家不幸詩家幸”的完美注腳。
與“梅村體”的博麗綺繡不同,“嵞山體”詩歌則“樸老真至”。[15]197王士禛曾抨擊方文詩“俚鄙淺俗,如所謂打油、釘鉸者”。[19]王士禛乃文學泰斗,論詩以“神韻”為宗,他代表的是縉紳朝士的官方評論。作為一個一生靠游歷、行醫(yī)、賣卜生活,以詩歌為生命所寄的遺民詩人,方文獨樹一幟,以平易俚俗的語言將所見所聞所感全部入詩,所謂“布衣自有布衣語,不與簪紳朝士同”,[1]624這是當時文壇主流之外的一縷獨特的氣息,也正是“嵞山體”不重典雅、只求情真意切的詩體特色。據(jù)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記載,方文“以己壬子生,命畫師作四壬子圖,中為陶淵明,次杜子美,次白樂天,皆高坐。而己傴僂于前,呈其詩卷焉”。[20]方文此舉意在表達自己對這三位偉大詩人的崇敬。他取陶之質樸凝煉,取杜之詩史精神,取白之現(xiàn)實主義手法,熔鑄三家精華于“嵞山體”,形成了深摯清樸的風格。
1.意象與典故的運用
較之“梅村體”的大量意象敘事,相比《琵琶行》、《圓圓曲》這樣通篇鋪陳意象的典范之作,“嵞山體”長篇敘事詩可說很少用意象,即使有也多為描述性或輔助以事達情的簡單意象,如《大明湖歌》中的“遼海萬騎來燕都”、[1]717《阿狗行》中的“今年烽火連數(shù)月”、“不言犬馬有微勞”、[1]137《風雷行贈雪田上人》中的“欲結茅菴寄瓢笠,烈風雷雨焉能迷”、[1]150《泣象行》中“象”的意象等等。至于用典,吳偉業(yè)與方文兩位皆是學識淵博的資深文人,對前人詩詞抑或古人古事也都了然于心,兩者比較,“梅村體”諸詩用典則更多更繁。這固然與個人詩體風格的追求迥異相關:梅村哀艷,書卷氣濃;爾止淺近,樸素通俗;另外,吳偉業(yè)政治身份的尷尬也讓他多有忌諱,欲語又止,無法一吐為快,常以用典的方式借古喻今,曲折地表達思想情感;方文則大膽得多,口吐其思,手寫其想,用典意不在“曲徑通幽”,而是更為確切地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2.韻律的使用
“梅村體”幾乎全是七言,詩句的平仄大都合律,而且還出現(xiàn)大量整句,如《過錦樹林玉京道人墓》:“烏桕霜來映夕曛,錦城如錦葬文君。紅樓歷亂燕支雨,繡嶺迷離石鏡云。絳樹草埋銅雀硯,綠翹泥浣郁金裙。居然設色倪迂畫,點出生香蘇小墳?!保?1]諸如此類格律謹嚴、近乎標準的七律整句,還有很多?!懊反弩w”于用韻上也頗為講究,清人曾評價說:“歌行一體,尤所擅長。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韻為深;敘述類乎香山,而風華為勝?!保?7]“初唐四杰”最為突出的特征是“轉韻”,“梅村體”詩歌除少量句句入韻、一韻到底之外,其它全是借鑒“四杰”之用韻,基本是四句一轉,平聲韻與仄聲韻交替出現(xiàn),形成騰挪跌宕、鏗鏘流轉的韻致。[22]《永和宮詞》、《王郎曲》、《雁門尚書行》等代表詩作高超的轉韻技巧,趙翼已在《甌北詩話》中進行過精辟剖析。[23]
方文對韻律的追求就不是那么迫切了。一向以“布衣語”自稱的他,作詩一味白描,不假雕飾,求真尚質,情真意切。雖然未必會有因律害意、因律傷情的想法,但是始終抱著“任真”情懷的方文,也會顧及到過于講求嚴格的韻律勢必會影響到自在的騁情。
3.行文的特色
“梅村體”雖是紀史敘事的佳作,然而卻很少把歷史事件作為敘寫的核心,而是將多數(shù)筆墨都集中在人物身上。無論是《永和宮詞》中田貴妃這樣的皇親貴族,還是《雁門尚書行》中孫傳庭這樣的朝臣將領,又或是《圓圓曲》中陳圓圓這樣的娼優(yōu)藝妓,都與明清政局有著密切關系,是跟時代風云緊密相關的人物。吳偉業(yè)勾勒的是與大明王朝榮枯與共的各類人物的生活歷程和感情軌跡,其詩以人系事,透過人物的悲歡榮辱展現(xiàn)時事變遷,串聯(lián)起那段鮮活的興亡史。
與此不同的是“嵞山體”的“以事傳情”?!皪纳襟w”詩歌中很少出現(xiàn)可圈可點的生動的人物形象,而多是描摹歷經遭際、興衰起廢的具體過程。如長篇敘事代表作《述哀》,將詩人喪父喪母、慘逢家難、妻死妾亡、子胎死腹中等一生的坎坷悲苦展露無遺,詩人內心刻骨的劇痛沁潤著詩篇,感人肺腑?!吧w天下之景多同而情各異,情或同而事各異。爾止妙于序事,故其詩千態(tài)萬狀,無一字相同,良有以也。”[1]628“嵞山體”即是以“各異之事”傳達“各異之情”,真摯動人,具有史乘參酌之義,是一部回響著心靈之聲的“詩史”。
作為殉節(jié)功臣之后,把黍稷流離的歷史真實用語言記錄下來作為存照,流傳后世,方文深感義不容辭。方文血性十足,坦率真樸,人如其詩,詩如其人。卓爾堪之《明遺民詩》謂其人“性不能容物,常以氣凌人。有以詩投者,必曲為改削”。[24]文學活動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涌動的情感。[25]“嵞山體”詩歌以歷史為框架,通過抒發(fā)自身的情感體驗,把“史思”與“詩思”高度融合,不羈不絆,真氣淋漓,感人至深,正是明清之際時代風云與作家親歷感受相互作用的藝術顯現(xiàn)?!皪纳襟w”詩風的形成,與明清易代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方文的社會地位、生活際遇及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密切相關。對嵞山體的探討,對于認識當時的社會歷史和研究明清詩風的演變,尤其是敘事詩的發(fā)展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1]方文.嵞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金天翮.皖志列傳稿[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3:122.
[3]錢謙益.牧齋有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程相占.中國古代敘事詩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孟棨,葉申薌.本事詩 本事詞[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17.
[6]黃宗羲.萬履安先生詩序[M]//南雷文定:前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11.
[7]杜濬.程子穆倩放歌序[M]//變雅堂文集.清康熙刻本.
[8]屈大均.二史草堂記[M]//翁山文鈔:卷二.清康熙刻本.
[9]張暉.詩史[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10]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游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12.
[11]閻爾梅.桃花城秋夜贈方爾止處士[M]//白耷山人詩文集:卷四.清康熙刻本.
[12]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0.
[14]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tài)——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嚴迪昌.清詩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6]高友工.中國敘事傳統(tǒng)中的抒情境界[M]//浦安迪.中國敘事學:附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08.
[17]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卷一七三[M].乾隆武英殿刻本.
[18]靳榮藩.吳詩集覽:卷四上[M].清康熙刻本.
[19]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M].趙伯陶,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97.
[20]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卷十[M].清道光二年刻本.
[21]吳偉業(yè).吳梅村全集[M].李學穎,集評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1.
[22]陳卓.論“梅村體”對唐代七言歌行的繼承與發(fā)展[D].合肥:安徽大學文學院,2007:7-8.
[23]趙翼.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31-132.
[24]卓爾堪.明遺民詩: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61:255.
[25]孫桂芝.論文學本質的情感體驗維度——從文學本質兩次爭論說起[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