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燦
(1.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2.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何 燦 女,1984年生。古典文獻學專業(yè)2010級博士生。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以下簡稱《善目》)著錄我國現(xiàn)存的6萬余種13萬余部善本古籍,涉及國內(nèi)782個收藏單位,是目前我國最具權威性的善本古籍聯(lián)合目錄。該書體例嚴謹,著錄準確,是研究目錄版本之學必不可少的工具書之一。但因為著錄古籍數(shù)量眾多,編纂工程浩大,書中難免存有值得商榷之處。筆者在參與國家清史項目《清人著述總目》編纂過程中,偶見有著錄疏誤之處,考辨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周易補義四卷,明方芬撰。
按:方芬的朝代應作“清”?!端膸烊珪偰俊分浽摃觥兑捉?jīng)補義》4卷,入易類存目,亦作“明方芬撰”?!墩憬杉z書總錄》作《易經(jīng)補義》3冊,國朝方芬舒林同輯。[1]方芬字舒林,《浙江采集遺書總錄》誤為二人,但以之為“國朝”人,即清人?!端膸烊珪婺繀矔酚坝】滴跣掳矔r術堂刻本《周易補義》,即《善目》所著錄之版本,前有康熙十五年方芬所作自序及凡例,可知方氏于康熙十五年時尚在世。方芬另著有《濤浣亭詩集》,因其中有語意狂悖之句,乾隆間曾遭禁毀,其玄孫方國泰因收藏該書遭受牽連。查乾隆四十七年安徽巡撫譚尚忠為此事所上奏折中,稱方國泰“五世祖方芬系本朝歲貢生,生于明天啟年間,歿于康熙二十九年。著有《易經(jīng)補義》一部,《濤浣亭詩集》一本”。[2]又《皖人書錄》稱方芬為康熙歲貢。由此可知方芬雖生于明季,但其卒年已是康熙二十九年,并參加了清代的科舉考試,可以說他主要的生活年代應該是在清代。所以在著錄其朝代時作“清”更準確。
桂林田海記一卷,清雷亮功撰,清鮑氏知不足齋抄本。
又史部3291:桂林田海記一卷,明雷亮功撰,清抄本《甲申野史匯鈔》之一。
按:《善目》兩次著錄《桂林田海記》,作者雷亮功的朝代一署“清”一署“明”,前后不統(tǒng)一。該書撰者雷亮功,名鳴春,亮功為其字?!锻砻魇芳肌分洝豆鹆痔锖S洝芬痪?,《明季史料叢書》本,原題壺山酒人雷亮功撰,按語云:“亮功名鳴春,臨桂人,明諸生,明亡,隱于壺山。是書用筆記小說體,敘述桂林一地五十年來身歷目睹所經(jīng)之變亂,自崇禎元年靖江王叔侄爭位,……至康熙十六年丁巳?!盵3]光緒《臨桂縣志》卷二十九有雷亮功小傳:“雷鳴春,字亮工,以字行。前明諸生。國變后隱于酒。邑有壺山,亮工嘗清曉躋其顛,作長嘯,聞者盡驚,久始知為亮工嘯。因作亭山上,時與故人飲,醉輒曰我死當葬此。至今山有雷酒人墓。所著大文參《桂林田海記》及唱酬詩文,歲久多逸不存。”[4]“亮工”當是“亮功”之誤,或其字亦可寫作“亮工”。雷鳴春生活于明末清初時期,對其朝代所屬各書目著錄不同。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明亡后,雷氏當是以遺民自居,隱于壺山。但《桂林田海記》所涉之事晚至清康熙十六年,說明雷氏在清朝至少生活了34年,所以將他歸為清代人較為恰當。雷氏既以字行,《善目》在著錄作者時作“雷亮功”當無不妥。又《善目》集部8734《雷氏白云樓集》3卷,明雷鳴春撰,此雷鳴春為舒州人,與上述《桂林田海記》作者同名而不是一人。
曾壁光奏稿不分卷,清曾壁光撰。
按:“曾壁光”為“曾璧光”之誤。曾璧光,字樞垣,四川洪雅人。道光三十年進士。官貴州鎮(zhèn)遠知府、貴州按察使、布政使,同治六年署貴州巡撫,次年實授。光緒元年卒于任。謚“文誠”?!肚迨犯濉酚袀鳌!渡颇俊匪浀摹对诠庾喔濉窞樗拇ㄊD書館藏本,《中南西南地區(qū)省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稿本提要(附鈔本聯(lián)合目錄)》亦著錄該書,即作《曾璧光奏稿》不分卷,清曾璧光撰,并注明該奏稿共“四百八十件”。[5]由此可知,《善目》因形近而誤“璧”為“壁”,書名、作者項都應予以訂正。
錢氏族譜不分卷,清錢澧撰。
又史部6799:錢氏族譜言行紀略不分卷,錢澧輯。
按:“錢澧”為“錢灃”之誤。錢灃(1740~1795),字東注,號南園。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歷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湖南學政、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為人剛正清廉,先后彈劾甘陜總督畢沅、山東巡撫國泰,并上疏劾奏和珅。因處世公正,得乾隆帝賞識。錢灃又工詩能文,善書畫。其事跡可見《清史列傳》、《碑傳集》?!渡颇俊分浀摹跺X氏族譜》、《錢氏族譜言行紀略》二書現(xiàn)藏云南省圖書館,《中南西南地區(qū)省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稿本提要(附鈔本聯(lián)合目錄)》對二書有詳細的介紹。因“灃”、“澧”二字形近,各類文獻中多有將“錢灃”誤作“錢澧”者。《善目》集部別集類著錄錢灃撰《南園詩存》、《南園文存》,名字不誤。
二琴居士小集一卷,清王象瑜撰,稿本。
按:版本項著錄有誤?!渡颇俊分浽摃鵀樯綎|博物館藏本,《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據(jù)以影印。該書卷端題“二琴居士小集”,署“濰縣王象瑜玉軒著”,內(nèi)又分《修篁齋吟草》、《顏山書舍吟草》、《二琴軒吟草》、《雙桐寓廬吟草》。卷前首為光緒八年壬午濰縣王之翰序,次咸豐十一年辛酉郭百齡所繪《聽琴圖》并題詩,次各家題辭,次總目。卷末有光緒三十四年濰縣高鴻裁跋。從高鴻裁的跋可知,王象瑜為高氏中表兄,光緒三十四年春高氏與修《山東通志》,充昌濰采訪,于王氏嗣孫處訪得詩集原稿并郭百齡所繪圖,為之編為《二琴居士小集》,“入冬杜門養(yǎng)疴,命兒輩句櫛字比,讎校一過,用付剞劂,以廣流傳”,[6]其時距王象瑜卒已四十一年。山東博物館所藏之本即高氏抄校以備付刻的底本。該本全書抄校工整,體例格式全仿刻本形式,書前有“宣統(tǒng)紀元/三月開雕”手寫牌記字樣。王之翰序版心有“辨蟫居叢書之一”字樣。辨蟫居為高鴻裁室名。書內(nèi)有少量眉批及校改。批語多為關于格式調(diào)整的問題,如“夾注宜頂格,以下仿此”,“松廬之間不當空格”等。末頁有“表侄高茂枟/桪校字”字樣。故該書版本應作“清末濰縣高氏辨蟫居抄本”。另據(jù)該書序跋,可考知王象瑜卒年。王象瑜,字蓮洲,山東濰縣人,咸豐九年進士。關于其生卒年,《清人生卒年表》僅考知生于嘉慶二十三年,卒年不詳。[7]王之翰序作于光緒八年,云:“今歲其嗣君儒詢來京,出蓮洲手抄詩草一冊,請校于余,蓋距蓮洲之沒已十五年矣。”高鴻裁跋作于光緒三十四年,云:“噫!先生之歿忽忽已四十有一年矣?!庇纱丝芍?,王象瑜卒年當在同治六年。
新城王氏遺稿不分卷,清王祖熙、王心潤等撰。子目之一:半園偶集一卷讀書堂近草一卷,清王心潤輯。
按:“王心潤”為“王兆潤”之誤,而《讀書堂近草》的作者為王啟涑?!缎鲁峭跏线z稿》稿本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影印其中的《讀書堂近草》一種?!蹲x書堂近草》卷端題“讀書堂近草,壬戌春”,下鈐“臣涑之印”白文方印、“啟涑”白文圓印、“清遠”朱文方印。當為王啟涑稿本。封面有二行行書“選數(shù)首另錄一冊攜往都中”。書中通篇有圈點批校。書末頁上鈐“王兆潤印”朱文小方印。王啟涑,字清遠,一字春穀,別號石琴山人,由廩貢任茌平教諭,候補知縣。順治十年生,雍正五年卒。王士禛長子。[8]王兆潤,字海重,一字蘇萬,增生,質(zhì)直好義,工書能文。啟涑從侄。[8]書中有《示侄兆潤》詩一首。故《善目》著錄《讀書堂近草》作者應作“清王啟涑撰”,“王心潤”應作“王兆潤”。
買田二千約一卷,清顧祿撰,頤素堂叢書之一。
按:書名《買田二千約》應為《買田二十約》?!额U素堂叢書》為顧祿所輯刻,謝國楨在《江浙訪書記》中稱該叢書是“匯集詩酒文苑有風趣之書”?!顿I田二十約》為其中一種。《江浙訪書記》對其內(nèi)容有簡單介紹,為“以米易布、治園圃、選地筑宅、釀酒、栽花果、奴婢、妻孥、客、著述、游藝等項為約”。[9]周作人謂該書“述山居生活的理想,簡而多致”。[10]《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所藏漢籍分類目錄》著錄該書均作《買田二十約》?!渡颇俊樊斒且蛐谓`“十”為“千”?!吨袊鴧矔鴱V錄》誤同《善目》。
濟寧李氏(石+靡)墨亭叢書六十四種二百九卷,清李冬涵編,稿本。
按:編者李冬涵,名毓恒,冬涵乃其字。該書現(xiàn)藏中山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1982年)著錄該書亦作“李冬涵輯”,有清同治年間“李氏藏書”、“冬涵閱過”印鑒,有近人“江安傅氏藏園鑒定書籍之記”、“江安傅沅叔曾經(jīng)考藏善本”或“藏園校定群書”等印鑒。[11]可知該書曾為傅增湘所收藏。《雙鑒樓藏書續(xù)記》有該書題識云:“《(石+靡)墨亭叢書二百二十二卷,濟寧李氏鈔本。全書凡六十五種,鈐‘李氏藏書’、‘冬涵閱過’二印,蓋繕正以待梓者也。各書行款不一,其八行二十一字者,大抵皆傳抄閣本。審其筆跡,似咸同間人所為。其中如《墨史》及《穆參軍集》據(jù)別本??眲t近人徐梧生之筆意。意當時所錄各書多無刊本,故擬匯為叢刻。……惟《澹生堂書目》有冬涵手記,題同治壬申歲,其事跡別無可考。”[12]是傅增湘不知李冬涵為何人。李冬涵即李毓恒,字冬涵,一字勉齋,是清末山東濟寧的一位藏書家?!坝资葘W,就傅占畢,輒自攜《四庫書目》潛閱,具知古今學術派別,門徑涂軌。因有志存書,購書六七萬卷。”有《惜陰書屋書目》6卷,為自撰書目并輯諸家藏書之約。又仿《郡齋讀書志》例撰《勉齋讀書記》。[13]二書均已不傳。李繼章輯其詩為《惜陰書屋詩集》4卷,山東省圖書館藏稿本,《善目》集部著錄。李毓恒藏書后為同邑徐坊梧生所得,徐氏書散出后,傅增湘又有所得。[14]故《濟寧李氏(石+靡)墨亭叢書》的編者應作“清李毓恒編”。
高麗論略一卷,清米逢甲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稿本之一。
按:作者“米逢甲”為“朱逢甲”之誤。朱逢甲,字蓮生,江蘇華亭人,約道光、咸豐間人?!陡啕愓撀浴肥杖牍饩w十七年上海著易堂鉛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署“華亭朱逢甲著”。《善目》叢書部299《小方壺齋叢書》稿本中亦有《高麗論略》,作者作“朱逢甲”,不誤。
歷仕錄一卷,清王之垣撰,《王漁洋遺書》之一。
按:王之垣的朝代應作“明”而不是“清”。王之垣,字爾式,小字承志,號見峰。山東新城人。生于明嘉靖六年,卒于萬歷三十二年。嘉靖三十七年舉人,四十一年進士。授荊州府推官,擢刑科給事中、戶部左侍郎。是王士禛曾祖父?!渡颇俊肥凡?355著錄《歷仕錄》康熙四十一年王氏家塾刻本,作明王之垣撰,不誤。
武林山人遺稿一卷,清顧觀光撰,武陵山人遺書之一。
按:書名中“武林”疑為“武陵”之誤。顧觀光(1799~1862),字賓王,號尚之,別號武陵山人,清代金山縣人。承世業(yè)行醫(yī)鄉(xiāng)里,又精通天文歷算之學。
所著《武陵山人遺書》有光緒九年獨山莫祥芝刻本?!渡颇俊穮矔恐浀摹段淞晟饺诉z書》為稿本,上海圖書館藏。《中國叢書廣錄》著錄該子目作《武陵山人遺稿雜著》。疑《善目》將“武陵”誤作“武林”。
[1](清)沈初,等.浙江采集遺書總錄[M].乾隆三十九年刻本:閏集.
[2]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清代文字獄檔[G].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731.
[3]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72.
[4](清)吳徵鰲.(光緒)臨桂縣志[M].桂林:桂林市檔案館石印本,1963:卷二十九.
[5]陽海清.中南西南地區(qū)省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稿本提要(附鈔本聯(lián)合目錄)[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544.
[6]高鴻裁.二琴居士小集跋[M].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689.
[7]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62.
[8](清)王兆弘,等.新城王氏世譜八卷世系一卷[M].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51,77.
[9]謝國楨.江浙訪書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21.
[10]周作人著;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587.
[11]中山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M].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1982:348.
[12]傅增湘.雙鑒樓藏書續(xù)記[M].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97.
[13]潘守廉.濟寧直隸州續(xù)志[M].民國16年鉛印本:卷十二.
[14]鄭偉章.文獻家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9: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