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
新春時節(jié),潼南縣城,大紅的燈籠高高掛,寒風(fēng)中的街道喜氣洋洋。
逢年過節(jié),人們越發(fā)注重起穿著打扮來。這不,菜市場附近一家鞋店里,來買鞋、修鞋的人絡(luò)繹不絕,這可忙壞了老板張力。
30歲不到的張力生得一表人才。尤其是那一雙手,白皙修長,怎么看都是塊搞藝術(shù)的料,誰想他偏偏是個鞋匠。
可別小看了鞋匠?!叭倭?,行行出狀元”,張力的目標(biāo),就是要做鞋匠里的“狀元郎”。
2008年,在廣州一家制鞋公司干得好好的張力突然辭職不干了,非要回老家開修鞋鋪不可!
此舉遭到父母強(qiáng)烈反對:修鞋能掙幾個錢?況且縣城里修鞋攤到處都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鞋匠能有多少生意?
可張力是“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原來,張力一直崇拜意大利的制鞋前輩菲拉格慕。這個出身貧寒的鞋匠將制鞋手藝變成了一門藝術(shù),同時也締造了一個世界級奢侈品牌。菲拉格慕給了張力強(qiáng)烈震撼:原來鞋匠也可以優(yōu)雅,可以了不起!
張力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2008年,縣城菜市場附近,張力用全部積蓄租下門面,粉刷一新,又打上火紅的門頭,上書四個大字——“張氏鞋業(yè)”。
同行嗤之以鼻,路人議論紛紛,真是“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開張后一連幾天,門店沒有一個客人,張家人沉不住氣了,張力也有些心慌。
但他很快冷靜下來,找出兩個原因:一來大家眼生,二來害怕“店大欺客”。
第二天,“張氏鞋業(yè)”店門上貼出一張告示,鞋店的各種服務(wù)及價格一目了然。店門外也擺出了幾條板凳,供過往客人歇腳。
沒過多久,那幾條板凳便留住了主婦和老人們的腳步。
大伙坐下來一看、一聊,才發(fā)現(xiàn)這小鞋匠還真是與眾不同。
他的店整潔明亮,就連打磨機(jī)的出風(fēng)口也用布袋罩住,以免粉塵嗆人。
他還會“魔術(shù)”:鞋穿著小了,可以變大;大了,可以變?。恍子擦?,可以變軟;嫌舊了,翻新、改色、增高、降低,隨你喜歡,都可一一變來。
到他的店里修鞋買鞋,客人的鞋子還沒脫,熱茶、拖鞋就遞過來了。鞋修好了,做工精細(xì),價錢公道。不過是修一雙鞋,顧客享受到的卻是“星級服務(wù)”。
漸漸地,“張氏鞋業(yè)”的名聲在縣城流傳開來。
大清早,“張氏鞋業(yè)”一角,張力在埋頭修鞋。另一角,他的妻子在埋頭擦鞋。
生意好了,活兒也多了。張力就讓妻子來幫忙。妻子也是塊做生意的料——她在小店一角開辟出“擦鞋吧”,既增加了收入,又提供了“配套服務(wù)”。
張力還趁熱打鐵,推出了攬客新招“積分制度”:進(jìn)店修鞋和擦鞋都可以積分,積分達(dá)到一定數(shù)額,顧客就將獲贈一雙“量腳定制”的皮鞋。
就在生意紅火之際,張力聽說了另一件喜事:重慶出臺了優(yōu)惠政策,鼓勵發(fā)展微型企業(yè)。這讓他決定走出尋夢的第二步:制鞋。
張力在制鞋公司干了八年,技藝純熟,眼光獨到,加上修的鞋多了,上門要求定制的顧客也開始增多。
張力順勢發(fā)力,從此修鞋、做鞋雙管齊下,常常要忙碌到凌晨。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張力帶起了徒弟,徒弟們跟他當(dāng)初一樣,都是高考落榜的農(nóng)家子弟。2011年7月,張力在新城開了第二家店,他的徒弟、同行都可以憑技術(shù)入股。
如今,“張氏鞋業(yè)”成了潼南縣城“品質(zhì)修鞋、高級定制”的代名詞,小鞋匠張力正向大老板轉(zhuǎn)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