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寧
情人節(jié)前,國內(nèi)一位女碩士辦的“貞操網(wǎng)”引起爭議。盡管筆者對她的一些個性做法未必認同,如曬出醫(yī)院出具的處女鑒定報告,但同時也認為,人們不應該對該網(wǎng)站倡導的青少年“婚前守貞”冷嘲熱諷,給其貼上“落后”、“封建”和“性觀念不開放”等標簽。因為,不僅是在我國,在世界其他國家,“真愛需等待”仍是一種值得提倡和鼓勵的、有價值的社會文化。
我國青少年性成熟提早,與上世紀60年代的孩子相比,目前我國女孩月經(jīng)初潮和男孩首次遺精年齡明顯提前,青春期性教育卻相對滯后。而社會發(fā)展、教育水平提高、生活壓力增大和競爭日趨激烈等,卻推遲了青年的結(jié)婚年齡。我國青少年從性成熟到結(jié)婚的間隔時間變長,這在客觀上增加了青少年和青年婚前性困惑和性行為的可能性。
而婚前性行為,會對涉世不深和保護意識不強的青少年造成身心危害,如近年來不斷增多的人工流產(chǎn)和少女媽媽等。因為,即使進入現(xiàn)代和多元文化社會,“婚前守貞”或“純潔性行為”在維系社會基本道德倫理、家庭穩(wěn)定和睦與良好社會風氣上仍具有積極作用,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仍是一種有價值和有需要的文化。
對此,美國走過彎路,可謂教訓深刻。上世紀80年代后,美國人痛定思痛,發(fā)起保護貞操運動,強調(diào)忠貞,反對濫交。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推出“真愛需等待”系列教育和文化活動,形成一種社會氛圍,鼓勵和幫助青少年“等待”。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夫婦是這種文化的積極推動者,美國網(wǎng)球明星大威和小威就是“真愛需等待”的大使。
“貞操網(wǎng)”受到不少人的譏諷,也折射出人們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不良文化導向的存在。近年的一些影視作品給予婚前性行為以隱晦性認可、呼吁“真愛需等待”的聲音很少,那些“等待”的孩子常被譏諷為“恐龍”和“老土”?!暗却摺毕萑胍环N文化困惑,而“不等待者”卻以前衛(wèi)的形象屢屢得到張揚。
這種錯位應該得到糾正,即使如今我們不得不使用堵疏結(jié)合的辦法。在對青少年提供完整的性道德和性知識教育的同時,“真愛需等待”也應是大聲的、是主流的。當然,“不等待”也是一種個人選擇,同樣不應得到“婚前守貞”文化的過度擠壓,比如“貞潔是最好的嫁妝”就是一句不妥的話?!ㄗ髡呤墙K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