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喜雀,李小紅
(天水市精神病醫(y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治療時,其服藥依存性直接影響病情的控制和恢復,我院收住的精神病患者大多數采用口服藥物治療(90%以上的患者為口服藥物治療),通過對2009—2010年我院住院的1 000名患者進行觀察統(tǒng)計,發(fā)現患者在疾病的各個時期均會發(fā)生拒絕服藥行為。其中疾病發(fā)展期患者325名,占總患者數的32.5%,緩解期120名,占總患者數的12%,恢復期55名,占總患者數的5.5%。
(1)在疾病的發(fā)展期,即患者住院的初期,其對自身疾病無認識或認識不足,大多數嚴重的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不認為自己有病,所以不愿接受治療。有些精神分裂癥患者,拒絕住院和服藥;有些患者受精神癥狀支配,認為服的藥是毒藥,認為是醫(yī)護人員在加害他而拒絕服藥,有的患者甚至提出恐嚇,要求醫(yī)護人員保證他服藥后其生命無損害;有的患者甚至會出現暴力行為,辱罵、毆打醫(yī)護人員,給醫(yī)護工作帶來困難,影響治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使病情不能得到很快控制。
(2)在疾病緩解期,當患者自知力部分恢復時,有些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擔心自己服了抗精神疾病的藥物會發(fā)胖,甚至認為服藥后腦子會變笨、變傻等,因此不愿服藥;有些患者其服藥時故意磨蹭、找借口,或服藥后將藥片含在口中不咽下,或服藥后馬上到洗手間引發(fā)嘔吐,將藥物吐出;有些患者由于對藥物的副作用(口干、便秘、錐體外系反應等)不適而拒絕服藥;有些患者直接拒絕服藥,認為自己的病已好,沒必要再服藥。
(3)在疾病恢復期,精神癥狀消失,自知力逐漸恢復,病情穩(wěn)定時,仍有患者拒絕服藥?;颊唠m然能認識到自己的病情,但認為自己的病已好,沒必要再服藥;有些患者因家庭經濟困難,擔心長期服藥是負擔;有些患者認為長期服藥會中毒等。
醫(yī)護人員要經常深入到患者之中,以親切的態(tài)度、關懷的語言主動與患者溝通,運用溝通技巧及時了解患者拒絕服藥的原因并進行分析,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在病情初期,醫(yī)護人員對拒絕服藥的患者要耐心地勸說、解釋、疏導,無效時可采取其他的治療措施,如:鼻飼及其他給藥途徑。必要時實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使其主動服藥,以便盡快控制和緩解病情。
在疾病的緩解期或恢復期,患者疾病的自知力逐漸恢復時可產生焦慮、恐懼、憂慮、自卑等心理現象[1]。醫(yī)護人員發(fā)藥時應認真負責,監(jiān)督患者服藥,服藥后仔細檢查患者的口腔、手、水杯、衣袋,以防藏藥,對拒絕服藥者要耐心地勸說和開導,使患者認識到服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精神藥物的副作用常常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加強藥物治療期間的基礎護理[2]。密切觀察患者服藥后的反應,了解個體對藥物的耐受情況和對藥物的敏感性,鼓勵患者表達對服藥后的感受,及時發(fā)現藥物的不良反應,并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患者服藥依存性。
對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能極大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全面認識,從而提升其遵從醫(yī)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提高其對服藥治療重要性的認識[3]。通過健康教育指導,使患者了解藥物治療對控制病情、促進康復以及對預防病情復發(fā)惡化的重要性,自覺接受藥物治療,使患者服藥依存性提高,同時,也應使患者掌握服藥后出現不良反應時的應對技巧。
[1]李凌江.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馬風杰,李秀艷,于建業(yè),等.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劉一.家屬接受健康教育對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存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7):3286-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