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
李林山是山西人。在大理活了十八年,摸爬滾打,給人補衣服,一個疤一塊錢。這次來成都,送我一雙手工鞋墊。他做完手術(shù)快一年了,晚期賁門癌,吃飯沒味道。但胃口好像比我還好,請他吃飯,他一直在說,川菜很香。
三年前他查出癌癥,感到山窮水盡。有教會奉獻(xiàn)了手術(shù)費,有朋友捐了稿費。后來化療還要一兩萬,不少弟兄姊妹就湊齊了寄過去。這次,李弟兄是專門來看大家的。
林山說,以前,大理有兩樣?xùn)|西他最反感。一是大煙,一是基督教。后來得病沒錢,也想過自殺。一個游方的人傳道,常去看他,就這樣慢慢信了基督。后來賣了鋪子,回了老家。干不了活,天天讀《圣經(jīng)》,唱詩歌,做禮拜。他說,我是卑微的人,得了癌癥,才尋思活著的意義。若生命沒有意義,就是不得癌癥,又怎么著呢。
剛好看《寫給上帝的信》這部電影。林山今年47歲了,電影中的泰迪才8歲,頭發(fā)、眉毛都掉光了。他每天給上帝寫一封信。一個郵差退休,抱了一大疊給老板,說怎么辦呢。另一個家伙接班,他以前酗酒駕車,還載著兒子。后來離婚,老婆、孩子都沒了。碰巧,泰迪寫給上帝的信落在他手上。主管說,你個人看著辦。意思是,良心過得去就好。他喝完夜酒,想來想去,鼓起勇氣去教堂,悄悄把信放在桌子上。剛轉(zhuǎn)身,就被牧師叫住了。
牧師也厲害,說我認(rèn)識泰迪,但我不是郵差。上帝讓我成為牧師,讓你成為這封信的守護者。雖然牧師很溫柔,為他禱告,結(jié)果還是那句話,拿回去,個人看著辦。
這個情節(jié)很有意思。因為華人基督徒很少這樣,他們多半主動把事情攬過來。這是他們愛鄰舍的一種方式。但保羅教導(dǎo)說,各人必?fù)?dān)當(dāng)自己的擔(dān)子,也要互相擔(dān)當(dāng)重?fù)?dān)。愛的實質(zhì),是去成全每個人在上帝面前的自由和責(zé)任。愛把我們與他人的生命連接起來。但最后的審判,最后的交賬,一定是個人主義的。
這里有兩種個人主義。在郵局主管那里,是一種專業(yè)性的個人主義。美國人很在乎個人責(zé)任的劃分,他們樂于助人,但也喜歡提醒你,It's your trouble。愛不是對責(zé)任的取消,愛是對責(zé)任的成全。在牧師那里,則是一種加爾文式的個人主義。你越相信上帝主權(quán)的恩典,即這世界到了最危險、最敗壞的時候,你也不會在憂患、苦難中,發(fā)出哈姆雷特式的呼喊,“這時代脫了軌了,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
脫軌的意思是,昨天還健康,今天就得癌癥。昨天還是對的事,今天每個人都說是錯的。昨天還是如花美眷,今天就是無可奈何。這是為什么,教會傳統(tǒng)的婚姻誓詞,常常莫名其妙地打動人。因為這誓詞囊括了人生基本的幾大苦難,意思就是,只要死亡尚未將你們分開,就不要浪費你的衰老,不要浪費你的疾病,不要浪費你的貧窮。
因為,愛包含了這些,愛要經(jīng)過這些。
林山說,他不擔(dān)心自己還能活多久。我也不擔(dān)心。因為我不是他的上帝,若有人能幫他一絲一毫,是那人白白得到一個蒙福的機會。他有遠(yuǎn)勝過我們的主宰,比一萬個我更愛他,更有智慧,更有能力。這世界是他的,林山也是他的。他的喉管是被切除了,他的眼睛卻被打開了。
就像泰迪。他日繼一日地寫信,為母親的憂愁禱告,原諒嘲笑他的同學(xué)。有一天,他以一種加爾文式的個人主義口吻,對母親說:“感謝上帝揀選了你,使你成為我的母親?!?/p>
那個郵差讀了所有的信,他認(rèn)識了泰迪一家。后來,他將這些信投遞給小鎮(zhèn)上的每一家人。無數(shù)孩子開始給上帝寫信。幾個月后,泰迪離開了世界。
末尾,影片列舉了十幾位癌癥幸存兒童的圖片。導(dǎo)演說,世上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經(jīng)歷過癌癥。所以他希望講述一個“絕癥基督徒”的故事。
或許幾年后,李弟兄也要離開。最多幾十年,我也要離開。信仰的真實意義,是經(jīng)歷苦難,盼望那不可見的喜樂。約翰派克是我敬重的一位牧師,也是著名的作家。幾年前,他患了前列腺癌。在手術(shù)前一天,他寫下一篇令人驚嘆的文章,《不要浪費你的癌癥》。他說,如果你不相信那是上帝安排給你的,你就會浪費你的癌癥。如果你認(rèn)為癌癥是詛咒而不是禮物,你就會浪費你的癌癥。如果你從痊愈幾率而不是從上帝的應(yīng)許那里尋求安慰,你就會浪費你的癌癥。如果你拒絕思考死亡,你就會浪費你的癌癥。如果你讓癌癥將你與世人隔絕,而不是最大限度去加深你跟別人的關(guān)系,你就浪費了你的癌癥。如果你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悲嘆,你就浪費了你的癌癥。如果你像以前那樣隨意對待自己的罪,你就浪費了你的癌癥。
后來,郵差當(dāng)上了主管。一個頹廢的新丁拿著一封信來找他,說這是寫給上帝的。他無限感恩地看著他說,It's your trouble,各人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