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武,萬春蓉
(1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210003;2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5)
就當前而言,對“人力”的理解越來越成為一種純粹從屬性的、附屬性的概念,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其界定各行其道,紛爭不斷,碰撞不息,尤其是與“人力”的本真相悖離,卻未引起關注和深刻反思。因此,有必要對“人力”自身進行尋根,使其回歸和還原到“本然”的狀態(tài),以便科學地把握“人力”的本質、內涵與特征。
“人力(manpower、labor power)”的提法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學術文獻中多與“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相生相伴。
然而,很遺憾地是,首先從英文的字面上來看,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就歧義自現(xiàn),即將人力資源(本)中的“人力”簡單地等同于“人(human)”,卻淡忘了“人力”本身所具的“power”之義,在中文語境下亦是如此。
目前關于“人力資源”中“人力”的理解主要有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一是成年人口觀。把人力看做勞動力,把勞動力等同勞動者,認為人力資源即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全部人口[1]215。二是在崗人員觀。把人力看作是目前正在從事社會勞動的全部人員[2]。健康的成人只具有人口學意義而不具有經濟學意義。三是人員素質觀。把人力看做是人員素質綜合發(fā)揮的生產力,認為人力資源是勞動生產過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體力、腦力和心力的總和[2]。
總之,對作為資源的“人力”,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理解。在最廣泛意義上,是指一個經濟社會所擁有的全體人口;在人口經濟學中,指的是全體人口或社會勞動者人數(shù);在勞動經濟學中,主要是指勞動人口或勞動力;在管理學中,是指企業(yè)員工所擁有的體力、知識和技能以及價值觀等存量。尤其是在現(xiàn)代管理學中,“人力資源”概念主要是用來表達傳統(tǒng)“人事”概念所不能表達的意思,指企業(yè)員工所天然擁有并自主支配使用的協(xié)調、整合、判斷和想象能力,這些能力作為一種“資源”必須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被開發(fā)和利用。
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從人力資本的主要內容入手,認為人力資本是指投入到生產中的知識、技能、健康、經驗等。第二種觀點,從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出發(fā),認為人力資本就是人們在教育、職業(yè)培訓、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第三種觀點,從人力資本的內生抽象性分析,認為人力資本是凝結在人體內,能夠物化于商品或服務,增加商品或服務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價值。
前兩種觀點主要是對人力資本描述性、外因性的定義,第三種觀點是對人力資本的抽象性、內因性定義。概括起來,人力資本,是指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進行投資,使活的人體所擁有的體力、健康、經驗、知識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總稱,而且它可以在未來特定經濟活動中給有關經濟行為主體帶來剩余價值或利潤收益,是可以獲利的“資本”。
比較前文所述,它們對其中的“人力”之理解各有側重和不同,一邊是理論者的紛爭,一邊是實踐者的迷茫,急需對“人力”失真的緣由進行梳理和反思。
在上述三種關于人力資源的解釋中,成年人口觀與在崗人員觀的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具有明顯的區(qū)別,兩者不會產生什么混淆。然而,素質觀的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如果不加區(qū)別就有可能混為一談。[3]34-35尤其是從中對“人力”本身的解讀更是觀點不一,說法各異。
就內容與形式而言,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人力資本”,其中的“人力”都含能力之意,這一點上是相似的;但就內涵與本質而言,二者卻有明顯區(qū)別。雖然同是勞動者身上擁有的能力,作為“資本”和作為“資源”的人力有著明顯的不同,主要是:
一是研究和強調的重點不同。首先,“人力資本”是一種經濟效益分配的依據(jù),是一種經濟投資中的股份;而“人力資源”是一種經濟運營中的力量基礎,是將人力作為財富(包括體力的和智力的)的源泉來看待。其次,“人力資本”更多地強調人力的經濟性、依據(jù)性、功用性與利益性;而“人力資源”更多強調是人力的基礎性、物理性與來源性等特點[4]6。再者,“人力資本”是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來研究人力在效益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收益問題。而“人力資源”,是從人的潛能與財富之間的關系角度來研究人力問題,是從更廣泛意義上對人力問題的研究[7]。
二是計量和核算的方式有別。“人力資本”注重人力的流量核算,突出勞動者體能的損耗、經驗的累積、知識的增長、技能的進步、健康狀況的改善等變化,以及投資收益回報、價值增值、所有者權益以及人力個體素質或精神存量的形成和積累[5]25?!叭肆Y源”注重人力的存量核算,認為應該從人力作為一種“既存的”、“外 生 的”[5]25實 體 形 態(tài) 出 發(fā),對 一 定 時間、空間內勞動力人口所具有的現(xiàn)實的和潛在的體力、智力、技能和品性素質等人力的存量進行開發(fā)。
三是內涵和外延的界定不一。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的碰撞和爭議。第一種觀點:人力資本是一個內涵要比勞動力或人力資源概念豐富得多的概念。[6]40認為,首先,人力資源的概念缺乏人力資本概念的豐富內涵和經濟意義。其次,人力資源是一種數(shù)量概念,反映不出勞動力質量上的差別,而對這種差別的反映正是人力資本概念的特殊意義所在。再者,相比而言,人力資本實質上是已經開發(fā)了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投資實際上就是對人力資源開發(fā)與配置的過程,使其從原始狀態(tài)轉變成人力資本的過程。第二種觀點:人力資源或勞動力資源概念的外延要寬于人力資本。[4]8認為,一般地人力資源既包括自然人力資源(指未進行教育、培訓、健康和遷移等投資而自然形成的體力、智力和技能等),又包括開發(fā)后的人力資源,是一個概括性的范疇。而人力資本則是一個反映價值量的概念,是指能夠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并帶來新價值的資本。人力資源問題可以從開發(fā)、配置(或利用)、管理和收益等來研究,人力資本僅從投資和收益的角度去分析。作為組織管理者來說,關心的重點應該是人力資源而不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主要是經濟學家的研究中所關心的對象。
從前文的分析可知,人力因素,在經濟學家看來,主要與貨幣、股份、債券以及廠房、機備、原材料等財與物的經濟要素一樣,是一種相對產出的資本投入;在管理學家看來,主要是實現(xiàn)規(guī)劃、組織、控制與目標的來源,是一種企業(yè)效益或者公共產品資源。
但是,從嚴格意義說,無論是管理領域還是經濟領域的“人力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本投資”兩種術語都不很貼切,主要是他們都過于偏重借鑒自然科學的思路、方法和模式,將“人力”問題過度市場化、功利化和及機械化,陷入把“人”當“物”的自樂,這會在具體操作中帶來不少的誤導作用。
這是因為,一方面,人是任何社會活動的主體,在具體實踐中,管理者管理的其實不是“資源”、開發(fā)的其實也不是“資本”,而都是活生生的整個人本身。作為一種資源(本)的“人力”,確實能為企業(yè)所利用并可創(chuàng)造一定的價值;但是作為一種固有的特殊的“人性”的“人力”,是只有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開發(fā)、自我利用的。因此,我們“必須把工作中的人力當作‘人’來看待。換句話說,我們也必須重視‘人性面’,強調人是有道德感和社會性的動物,設法讓工作的設計安排合乎人的特質?!保?]218-210另一方面,應該清楚,“對利益的追逐”與“對管理的熱情”是兩種層次的不同目標。前者是想從資本、資源中獲得利潤、價值和回報,而后者是想對人的能量、力量進行挖掘、開發(fā)和駕馭。傳統(tǒng)的人力資本投資者和人力資源管理者,把對人(力)的開發(fā)當作一種專業(yè)性、職業(yè)性和科學性的活動,并將之扭曲為一種可量化的、可精確的、非藝術化的行為,導致在相關的學術研究和企業(yè)實踐中,“人(力)”被局限成 “人力資源”,“管理”被異化為“人力資 源管 理”[8]9-12;或 是“人(力)”被束縛成“人力資本”,開發(fā)被異化為“人力資本投資”。
總之,無論是在英文和中文的語境下,“人力資源(本)”中的“人力”都被簡單異化為“人”,只重于“可動用的勞動力”、“人的勞力”的解釋,而忘卻了其“人的力量”①百度百科中“人力”的基本解釋為:主要有兩種,一是指一個國家、社會或工業(yè)可動用的勞動力;可動員的人員。二是指的是人的勞力;人的力量。的根本和核心,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或是缺位和忽略。
在社會科學領域,一個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領域的誕生。概念反映事物的量和質的規(guī)定性,對人們認識事物的同一性和與其他事物的差異性有重要作用。人力概念中內在的、本質的規(guī)定性是什么?在哪里?需要進行尋根與還原。
我們知道,給某一事物的概念下定義通常有三種規(guī)則或方法:邏輯性定義、規(guī)定性定義和描述性定義[9]112。其中,邏輯性定義,即形式邏輯,有個關于定義的原則——“屬加種差”。
前文中,很多學者通常是僅把“人力”與“資源”或“資本”一起組合后進行解讀,也就是他們都是側重采用規(guī)定性、描述性的規(guī)則給“人力”下了定義,導致不能夠從根本上把握“人力”的實質內涵和特征屬性?;诖耍疚恼J為應注重采用形式邏輯性的方法給“人力”概念下定義。
單從構詞法上看,“人力”可以理解為“人的力量”、“人的能力”、“人的實力”、“人的潛力”等,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人的勞力,人的力量”[10]1145。再從語義上看,“力”在《漢典》中的名詞性解釋主要包括:體力、力氣,力量,能力,威力;權勢,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勞役、仆役,功勞,兵士?!傲α俊币辉~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主要包括四種意思:一是能夠發(fā)揮作用的人或集體,二是力氣,三是能力,四是作用和效 力[10]837。
據(jù)此可知,“力量”一詞本身就能涵蓋“力”的要義,更有實力、潛力,軟、硬、巧力之分,所以,“人力”中的“力”應取“力量”之說,即“人力”指“人的力量”。
按邏輯定義規(guī)則給“人力”概念下定義時,首先要找到與“人力”鄰近的屬概念,應該定位為一種“力量”,或與“力量”具有同類性質的東西,不能歸屬到別的東西。即“力量”是“人力”的屬概念,或稱其上位概念。接著要找出其種差,即它與其它力量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到底是人什么樣的力量,是什么人的力量,以及人力與其它非人力(如物力、財力)的區(qū)別等等。
通過運用邏輯定義規(guī)則來分析現(xiàn)有的關于“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術語中對“人力”概念的定義,不難看出,許多定義不符合這項要求,而且都犯了歸類不當?shù)腻e誤。另外,有些定義還犯了混淆“人力”與“物力”、“財力”相區(qū)別的錯誤。
所以說,在給“人力”這個概念下定義的時候,首先應該回歸到“人力”本身,把“人力”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人的力量 ”來理解,而不是總是局限或束縛在“人力資源(學)”、“人力資本(學)”的語境、術語和視閾中進行研究和解讀。
“人是其社會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者”,“個人是對社會問題進行任何恰當?shù)姆治鏊豢扇鄙俚某霭l(fā)點”、“個人是社會關系總和的產物”,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觀點。未來的企業(yè),“人高于一切”的價值觀更為流行。[11]也就是說,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看作是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將人和人際關系作為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和基本內容。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當做根本,把人當做目的,把人當做尺度。”[12]關注人的志趣,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滿足人的內在需求,從而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斷滿足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引導個性充分發(fā)展、獲取更大自由空間選擇、確保全面協(xié)調持續(xù)發(fā)展,真正做到把人的幸福、自由、尊嚴、價值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
堅持“以人為本”,既是人力開發(fā)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力開發(fā)的指導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力開發(fā)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科學和藝術。這對于我們真正把握“人力”的本質,重新審視人力開發(fā)工作的理論和方法,找準新時期人力開發(fā)工作的切入點,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現(xiàn)代人力開發(fā)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人的存在的問題。人力開發(fā)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文化復制”、確立社會秩序和個人價值觀念,而應是在開發(fā)的過程中幫助客體構建起自身所希望生存的世界。人力開發(fā)不僅僅是傳承生活,而應該是能積極喚醒人的生命意識,改善人的生活環(huán)境,提升人的生存價值,最終達到追隨人的精神世界。
追溯“人力”之源,“力量”為其上位的屬概念。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人力”與“力量”之間其實還有個次位的概念——“國力”。
一方面,“人力”是“國力之要”,是指“人力”是“國力”的重要構成因素。將官伯盧麥曾經在《戰(zhàn)略論》中指出,“國力者,人力之集也,國力之要素,以國民之體力,智力,道德力為主而道德力之左右于武力,則尤大,即節(jié)儉而忍苦,果敢堅毅,富于愛國心”[13]45。另一方面,堅持“力量 中心”,就 要 在 給“人力”下定義之前,必須先分析好“力量”的特征屬性,這是堅持“人力”以“力量為中心”的重要前提。關于力量特性的論述很多,觀點不一,表達有別。其中,約翰·阿奎拉、戴維·倫菲爾德的觀點,他們所考察的是把力量從性質上分為物質性、組織性和非物質性三種。[14]153-154這種力量性質的分類,適用于對戰(zhàn)略領域內任何問題的分析,包括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本文在同意上述性質分類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理解為力量具有資源性、組織性和超自然性三種特征。
所以說,我們必須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恪守“力量中心”的遵循,擺脫“資源”、“資本”等對“人力”本身的束縛和桎梏,使用一種更為超越、綜合的人才學視閾,來平衡管理學、經濟學等領域研究“人力”問題的偏頗與側重所帶來的困惑及迷茫,以求回歸還原并科學界定“人力”的本質內涵,并隨之給出綜合性的“人力開發(fā)”的新術語。
]
[1] 張晉,趙履寬.勞動人事管理辭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2] 蕭鳴政.對人力資源開發(fā)問題的系統(tǒng)思考[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1994(6):13-18.
[3] 蕭鳴政.人力資源開發(fā)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蕭鳴政.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 李寶元.人力資源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桂照明.人才資源經濟學[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7] 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8] 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 MBA[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9] 汪基德著.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的發(fā)展與反思[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M].北京: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
[11] 趙曙明.人力資源管理發(fā)展的趨勢[J].中國人才,2002.
[12] 王通訊.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fā)(下篇)[J].中國人才,2008.
[13] 蔣百里.國防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14] [美]約翰·阿奎拉,戴維·倫菲爾德,等.決戰(zhàn)信息時代[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