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內(nèi)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新進展

      2012-03-31 12:23:59符明秋
      關(guān)鍵詞:體質(zhì)生活研究

      符明秋

      (重慶郵電大學、西南大學 ,重慶 400065)

      國內(nèi)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新進展

      符明秋

      (重慶郵電大學、西南大學 ,重慶 400065)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對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成為流行病學、社會醫(yī)學和社會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目前國內(nèi)對生活方式的內(nèi)涵、類型和結(jié)構(gòu)還未有統(tǒng)一的認識,但普遍認為生活方式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結(jié)構(gòu)復雜的概念,對其測量大多采用《生活方式量表》和《生活方式自評量表》。國外對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人群的生活方式、肥胖與生活方式的關(guān)系、生活方式病的治療和預防、生活質(zhì)量等。國內(nèi)主要關(guān)注學生體質(zhì)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生活方式對成年人體質(zhì)狀況的影響、體育生活方式與體質(zhì)和健康的影響、亞健康問題、健康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的關(guān)系等。但目前還存在著實證研究少、研究對象和工具局限、心理學視角研究較少等不足。應通過實證研究,深入探討生活方式與體質(zhì)或健康的關(guān)系、健全人格與健康生活方式的關(guān)系、生活方式與經(jīng)濟發(fā)展和健身條件的關(guān)系等。

      生活方式;心理學;身心健康;體質(zhì)

      根據(jù)國外流行病學、社會醫(yī)學和臨床社會調(diào)查證明,制約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環(huán)境狀況、遺傳因素以及醫(yī)療保健機構(gòu)的工作[1]。目前,人們將主要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因素所致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統(tǒng)稱為“生活方式病”,包括心腦血管病、癌癥、肺部疾病、糖尿病和骨質(zhì)疏松癥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急劇而復雜的變化。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使人們的體質(zhì)狀況得到相應的改善。在我國,已公布的前三位死因分別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2]。世界衛(wèi)生組織向世界宣布:“21世紀對人類的最大威脅是生活方式病”。因此無論從關(guān)注人的生存狀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從補救性質(zhì)的措施而言,生活方式研究已經(jīng)并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對生活方式的研究在近年來成為流行病學、社會醫(yī)學和社會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但在心理學領(lǐng)域少有涉及,本文旨在綜述國內(nèi)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最新進展,以期為今后從心理學角度進一步研究生活方式提供思路和支持。

      一、生活方式的涵義

      (一)概念界定

      生活方式是社會有機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史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活方式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領(lǐng)域,因此,對其涵義的闡釋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早提出生活方式概念的是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國外早期研究者還有凡勃倫、馬克斯·韋伯等人[3,4],后來美國邁克爾·索貝爾、美國社會學家林頓以及蓋恩和克羅依特等都從不同角度對生活方式涵義進行了界定[5-7]。

      我國學者如于光遠、費孝通、王雅林、盧元鎮(zhèn)、董鴻揚和汪業(yè)周等人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生活方式的內(nèi)涵[8-13]。他們對“生活”含義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對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存在很大差異。

      張玉秀(2005)在綜述眾多生活方式研究后認為:廣義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一定社會條件制約和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滿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動特征和其表現(xiàn)形式。狹義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特征和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包括:工作(學習)活動、基本生理需要活動(睡眠、吃飯、洗漱等)、閑暇活動(社會交往、文化娛樂等)和其他生活活動(鍛煉、喝酒、抽煙、就醫(yī)等)[14]。

      目前,我國學術(shù)界在生活方式研究上大致存在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人們生活領(lǐng)域應當涵蓋勞動生活、政治生活、物質(zhì)消費生活、閑暇和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生活、宗教生活等廣闊的領(lǐng)域,形成生活方式的廣義概念。另一種意見是把“生活”限定在日常生活領(lǐng)域,如物質(zhì)消費、閑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內(nèi)的生活活動等,或限制在衣、食、住、行、樂領(lǐng)域,形成生活方式的狹義概念。

      在這些定義中,大多是從社會學、地域?qū)W等角度出發(fā),但若要考慮從心理學層面建立生活方式理論體系,則要下一個更為精確的可操作性定義,以便進行實證研究來進一步檢驗該理論。

      (二)生活方式的類型

      美國學者米切爾根據(jù)對某城市居民價值觀所進行的調(diào)查,歸納出4大類共9種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即需要驅(qū)動型、外向型、內(nèi)向型、外向與內(nèi)向混合類(綜合型生活方式)[15]。羅斯等人以四個主要指標為基礎(chǔ),把生活方式分為四種類型:真正幸福的多面型、普通傳統(tǒng)型、現(xiàn)代的無內(nèi)容型和十分不幸型[16]。

      此外,王玉波,王雅林和王銳生等人還分別從歷史形態(tài)、時代特點、文明進步程度等角度對生活方式進行了分類[15]。還有其他的從職業(yè)、年齡、地域、健康、宗教信仰和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進行生活方式類型劃分,如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婦女、大學生、教師生活方式等。

      (三)生活方式的結(jié)構(gòu)

      學者們普遍認為,生活方式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結(jié)構(gòu)復雜的概念。董鴻揚認為,從結(jié)構(gòu)上看,生活方式包括三個構(gòu)成要素: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和生活活動形式[12]。盧元鎮(zhèn)等人認為生活方式有五個構(gòu)成要素:行為習慣、生活時間、生活節(jié)奏、生活空間和生活消費[17]。2002年吳煥文提出新的生活方式框架結(jié)構(gòu)。他認為,生活方式指標體系應該包括客觀指標、主觀指標和行為指標,他分別從生活水平、生活滿意度、生活合理度三個維度全面反映生活方式的現(xiàn)狀。并據(jù)此提出生活方式指標體系的框架結(jié)構(gòu)[18]。吳煥文認為,生活方式指標體系首先應該包括客觀指標即生活活動條件,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生活水平,是生活方式形成的基礎(chǔ)。主觀指標即生活滿意度,是指人們對于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感受。行為指標即生活合理度,是指生活主體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指導下如何有效地利用社會提供的生活資源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四)生活方式的測量

      國內(nèi)外對生活方式的測量大多采用《生活方式量表》和《生活方式自評量表》?!渡罘绞搅勘怼罚═he health promotions lifestyle profile ,簡 稱HPLP),由 Walker S.N,Sechrist D.R.Pender N I.于1987年編制的,內(nèi)容包括自我維護健康動機、健康責任、鍛煉、營養(yǎng)、人際關(guān)系支持和緊張自我調(diào)節(jié)6個部分。量表總體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92,上述各個維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分別在0.7以上[19]?!渡罘绞阶栽u量表》是由Pren Licc,W.E.1990年編制的,從吸煙、飲酒和藥物使用、飲食習慣、體育鍛煉習慣、應激控制能力、安全習慣等六個方面進行評價[20]。

      二、國內(nèi)外有關(guān)生活方式的研究進展

      (一)國外關(guān)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健康行為和健康生活方式一度成為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風行的話題;90年代初期美國公眾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參與“顯現(xiàn)出低迷的跡象”,不過由于疾病譜的變化,健康問題現(xiàn)在再度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公眾的注意[21],開始重視并研究生活方式與身體、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國外有關(guān)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呈現(xiàn)出如下特點:

      第一,關(guān)注某些特殊人群的生活方式,如失業(yè)人員、股票經(jīng)紀人等,并逐漸關(guān)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與他們健康狀況的關(guān)系及影響生活方式的因素。基本采用調(diào)查法進行研究,來揭示生活方式存在的性別差異,影響生活方式的因素,以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與其身體狀況及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的關(guān)系。如Kilpatrick(1985)研究了失業(yè)人員的生活方式對其身心狀況的影響[22];Burke,Ronald.J(1991)的調(diào)查顯示,股票經(jīng)紀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導致生活滿意度和身體健康水平低下[23];Lisette等人(2004)對歐洲八個國家老年人的營養(yǎng)狀況和行為方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因素都在相互影響著。研究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與他們健康狀況退化的延遲相關(guān)[24]。Annemien.H.N.等人(2003)研究發(fā)現(xiàn),保持身體運動和不吸煙會減緩70歲~75歲老人的身體進一步衰退[25]。

      第二,隨著生活方式疾病的發(fā)生率和致死率越來越高,研究者更加關(guān)注積極生活方式對冠心病、肥胖癥、心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病的治療或預防作用,探索出生活方式具有的保健功能。Baer,Nicole(1997)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積極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生活方式病如冠心病、肥胖癥等疾病的發(fā)生率[26]。Thurston.M.& Green.K.(2004),D.R.Young(2005)等人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和合理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對高血壓病人的癥狀具有緩解作用[27,28];U.Schulz和F.Sniehotta(2004)認為,在心臟恢復后進行身體鍛煉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其研究縱向調(diào)查了353個冠心病患者(31歲~86歲)發(fā)現(xiàn),積極進行身體活動對老年人的重要性要遠大于年輕人[32];Klaas R W.等(2003)經(jīng)過對136名婦女和180名男士進行了20年的追蹤調(diào)查,指出積極的生活方式(如體育鍛煉)對于延緩衰老、改善身體機能有重大作用[29];Annemien.H.N.等人(2003)研究認為,男性和女性的自我評定健康和自我護理能力在過去十年之內(nèi)都有所下降。不鍛煉的老人和吸煙的老人在健康狀況上增加了風險[25];J.Woo(2000)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鍛煉和合理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對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保持良好狀態(tài)有很大幫助[30];Graham .A .C.等 人(2005)研究認為,要避免戒煙之后體重的增加,應增加體育鍛煉行為,同時鍛煉行為也降低了總的死亡率以及冠心病的死亡率和致癌物質(zhì)的基線水平[31]。

      第三,肥胖問題與生活方式存在密切關(guān)系,但通過積極生活方式干預可以改善肥胖問題。Barbara.J.N.(2003)對絕經(jīng)后的高加索人和白人婦女進行生活方式的干預,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她們絕經(jīng)后的肥胖,通過使用能量限制和增加身體活動的干預,可以很好地改善肥胖狀況并能減少她們得冠心病的風險[32]。James.H.等人(2004)對英國兒童的肥胖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肥胖并不是僅僅與身體活動的減少有關(guān),而且也由于身體能量的不平衡所產(chǎn)生,即能量的攝入量大大超過了能量的消耗,要阻止小孩肥胖的發(fā)生必須減少能量的攝入和同時增加身體的鍛煉活動[33]。

      第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人們生活質(zhì)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改善,研究者開始探索改善體質(zhì)、促進健康的教育途徑與對策,渴望能夠探索出一類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體育生活方式等。Marciano(1991)倡導建立一種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促進各個成員的身心健康發(fā)展[34]。日本學者Shinko Yajima等(2001)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社區(qū)的健康改善計劃,從體育鍛煉、有規(guī)律的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及對有關(guān)健康信息樂意接受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居民的體質(zhì),增進居民的健康[35]。Gary.S.S.等人(2005)研究了健康教育和體育鍛煉會對成人的體重和提高健康水平以及情緒和心理失調(diào)水平產(chǎn)生顯著影響[36]。

      (二)國內(nèi)有關(guān)生活方式的研究

      近年來,健康生活方式也開始不斷被我國公眾、媒體和專家們所提及,社會各階層人群開始通過健康的行為、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化解因激烈的社會競爭所帶來的壓力,以達到提高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近年來,我國學者開始關(guān)注健康生活方式及成年人的生活方式與體質(zhì)和健康之間的關(guān)系等問題,其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體育生活方式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內(nèi)容,研究者開始探討它與體質(zhì)或健康的關(guān)系。胡勇剛(2003)對河南省10所科研單位及大中專院校在職的356名高級科研、教學、管理人員進行了體育生活方式的調(diào)查和體質(zhì)狀況的測試,發(fā)現(xiàn)有65.22%的高級科研人員不參加體育鍛煉,77%的高級科研人員家庭中沒有任何體育器材,62.7%的高級科研人員每年對體育無任何投資,96.5%的高級科研人員身患多種疾?。?7]。陳穎川(2003)調(diào)查了江蘇省六個地區(qū)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方式,提出應開發(fā)體育的休閑功能,以促進城市居民身心健康[38]。

      第二,關(guān)注學生人群的體質(zhì)及生活方式的影響作用。孟昭琴等(2000)對同年齡階段的大學生與18歲~25歲不同職業(yè)成年人的體質(zhì)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大學生的體質(zhì)受到諸如生活方式、學習負擔、學校體育及營養(yǎng)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與不同職業(yè)的成年人在身高、握力等指標上差異顯著[39]。文亞龍等(2002)對中專生進行了體育鍛煉程度與體質(zhì)狀況的為期一學年的追蹤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鍛煉組的學生將體育鍛煉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其體質(zhì)各個方面都顯著優(yōu)于不經(jīng)常鍛煉組[40]。

      第三,關(guān)注生活方式對成年人體質(zhì)狀況的影響。大量已有研究表明,成年人體質(zhì)狀況受到生活方式的影響,但其結(jié)果僅僅停留在描述性推論上,缺乏實證研究。王笑蓉(2000)對溫州市中高級知識分子體質(zhì)狀況進行了測定,并認為知識分子體質(zhì)較差和生活方式有關(guān),如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和缺乏體育鍛煉等[41]。施晉江(2001)以文獻資料為主要研究方法,通過對浙江省13895名以機關(guān)干部、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成年人體質(zhì)測試結(jié)果及參加鍛煉情況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研究,認為自身生活方式是體質(zhì)下降的主要影響因素[42]。吳俊心(2002)認為,職業(yè)類型不同,其生活方式也各種各樣,而體質(zhì)狀況與各自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guān)。他對1997年全國成年人體質(zhì)測試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在身高指標上差異顯著,無論男女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管理、商業(yè)服務、科教、工人、農(nóng)民[43]。白二宏(2004)對河南省下崗職工的體質(zhì)狀況進行了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下崗職工的體質(zhì)不容樂觀,研究表明這與此群體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體育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guān)[44]。

      第四,武漢醫(yī)學院社會醫(yī)學教研室梁浩材(1999)的調(diào)查表明,我國人群死因構(gòu)成中來自生活方式的原因已高達44.7%[45]。生活方式已成為制約人類健康的首要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更加關(guān)注于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的關(guān)系。如黃鴻生(2000)深入分析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人體健康水平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并提出體育健身對調(diào)節(jié)生活節(jié)奏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46]。陳海春(2003)分析了亞健康、生活方式與運動健身的關(guān)系,指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亞健康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運動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體育鍛煉活動不僅有益于身體健康,而且能有效地緩解現(xiàn)代社會競爭所帶來的孤獨感,促進人的心理健康[47]。張杏波(2004)提出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體育鍛煉、睡眠不足、過度疲勞、亂用保健品等將導致亞健康狀態(tài)的出現(xiàn)[48]。宋黎勝(2005)指出,不良生活習慣,如喝灑、吸煙,玩命工作或瘋狂玩樂至極度疲勞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青年突發(fā)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第五,眾多研究揭示了生活方式對身心健康的重要影響,如何樹立積極健康生活方式觀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則是當務之急。劉向紅等(2003)經(jīng)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北京豐臺方莊示范社區(qū)的健康問題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如健康知識知曉率較低、不健康行為的流行等,提示方莊社區(qū)居民急需解決的是在全人群中進行生活方式疾病的綜合管理。楊丹(2004)提出“健康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中最積極的內(nèi)容,體育鍛煉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內(nèi)容,科學的體育鍛煉不僅改善人們的體質(zhì),而且有效地維護著人們的正常生活方式,并指出積極而健全的社區(qū)服務體系能有效引導居民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49]。

      第六,健康生活方式對促進健康、增強體質(zhì)有重要作用,那么健康生活方式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呢?為此,研究者開始進一步對健康生活方式概念進行界定。王芳芳(2001)認為,健康生活方式是指個體、群體或社會利用外界的有利于健康和身心和諧發(fā)展機會的各項活動[7]。于浩(2003)認為,健康生活方式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生活機會中可供挑選的方案及所選擇的健康相關(guān)行為的一些集合模式[21]。而陳海春(2003)則認為,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營養(yǎng)適宜、消除不良習慣及控制精神壓力[47]。

      總結(jié)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研究已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熱點,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們更加追求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研究者逐漸認同生活方式的二分法,并將其劃分為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兩大類。有學者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實驗研究考察了這兩類生活方式對個體或群體身心狀況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并探討了積極生活方式對生活方式病的防治與緩解作用,這為今后生活方式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如果單從職業(yè)、年齡、性別等角度來劃分生活方式,可能存在重疊和復雜化的問題,不同職業(yè)、年齡、性別的個人之間生活方式存在差異的同時,同樣存在極大的一致性,將生活方式簡單劃分為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心理學研究者對生活方式下操作性定義,進行生活方式的實證研究,也有利于研究者探索適合于大眾的、能夠更好促進健康、全面發(fā)展的生活方式。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需深化的方向

      (一)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國內(nèi)外有關(guān)生活方式研究成果很多,但綜觀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多采用描述性研究,實證研究較少;二是研究對象被試數(shù)量小,且大多數(shù)研究僅關(guān)注某一特殊人群。國內(nèi)研究對象主要局限于在校學生、老年人和下崗職工等,而國外更多地關(guān)注肥胖癥患者、失業(yè)人群以及高血壓疾病患者等。缺乏對社會主流的正常成年人群的研究;三是研究工具的局限性,目前國內(nèi)研究大多采用國外編制的《生活方式量表》或《生活方式自評量表》,有的甚至只是關(guān)于生活方式的幾個簡單問題的調(diào)查表,缺乏具有較高信效度、能準確反映我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評價量表;四是在研究視角上,多從社會學、醫(yī)療護理等角度,較少從心理學角度探討生活方式與體質(zhì)或健康的關(guān)系。

      (二)今后需深化研究的方向

      一是應通過實證研究,探討生活方式與體質(zhì)或健康的關(guān)系;二是健全人格是否與健康生活方式有關(guān)也是值得關(guān)注的課題;三是隨著我國全民健身工程的推進、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市場的不斷活躍與發(fā)展,“花錢買健康”已經(jīng)被許多人所接受,甚至可能成為一種時尚,生活方式與經(jīng)濟發(fā)展和健身條件的關(guān)系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1]黃俊琪,饒從志,朱俊鑫.生活方式與人類健康[J].疾病控制雜志,1999,3(2):155.

      [2]傅善來.21世紀健康新視角[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

      [3]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4]馬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5]屈杰.湘西苗區(qū)農(nóng)村居民生活方式中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0.

      [6]趙秋娜.21世紀發(fā)展與對當代大學生文明、健康、科學、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1999.

      [7]王芳芳.小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實驗研究[D].太原:山西醫(yī)科大學,2001.

      [8]于光遠.社會主義建設(shè)與生活方式、價值觀和人的成長[J].中國社會科學,1981,(4):4-13.

      [9]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0]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述評[J].社會學研究,1995,(4):41-48.

      [11]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3.

      [12]董鴻揚.論中西傳統(tǒng)生活方式基調(diào)的跨文化差異[J].學習與探索,1998,(3):90-95.

      [13]汪業(yè)周.生活方式的蘊涵與結(jié)構(gòu)[J].理論學刊,2002,(1):90-93.

      [14]張玉秀.生活方式、體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狀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19(3):14.

      [15]王玉波,王雅林,王銳生.生活方式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6]高丙中,納日碧力戈.現(xiàn)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7]盧元鎮(zhèn).全民健身與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19.

      [18]吳煥文.生活方式指標體系初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7(5):80-83.

      [19]Walker.S.N.,Sechrist.D.R.& Pender.N.I.(1987).The health promotions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36(1):76.

      [20]Prenlice,W.E.(1990).Fitness and Wellness for life

      [21]于浩.社會階層與健康生活方式關(guān)系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社會學研究,2003,(5):5-7.

      [22]Kilpatrick,Rosemary,Trew,& Karen.(1985).Life 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Unemployed Men in Northern Ireland.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8(3):207-210.

      [23]Burke,Bruna G,Michael C.C,Martine S.B,Cecile D,& Ronald J.(1991).Job Insecurity in

      [24]de Lisette C P M G Groot,Marieke W.V,de Stefaan H,Marianne S,& Wija A.V (2004).Lifestyle,Nutritional Status,Health,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eople Across Europe:A Review of the Longitudinal Results of the Seneca Study.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A:Biologicalsciencesandmedicalsciences,59(12):1277-1285.

      [25]Annemien H.N,de Groot L,& Wija A.S..(2003).Relation of dietary quality,physical activity,and smoking habits to 10 year changes in health status in older Europeans in the SENECA Study.AmericanJournal ofPublicHealth,93(2):318.

      [26]Baer,& Nicole.(1997).MDs seen as key players in move to encourage active living in Canada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156 (11):1605.Stockbrokers:Effects on Satisfaction and Health.JournalofManagerialPsychology,6(5):10.

      [27]Thurston.M,&Ken G.(2004).Adherence to exercise in later life :how can exercise on prescription programmes be made more effective.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9(3):379.

      [28]Deborah R.,Young.M.A,Phillip B,& Patricia J.et al.(2005).ElmerActivity,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frican Americans and Non African Americans With Above Optimal Blood Pressure.JournalofCommunity Health,30 (2):107.

      [29]Klaas.R.W..& Erwin P.M.(2001).Physical activity and parameters of aging: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A:Biologicalsci-encesandmedicalsciences,56:7-16.

      [30]J Woo,S C Ho,A L M Yu,&J Lau.(2000).An estimate of longterm care needs and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institutionalizat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aged 70 years and over.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55(2):64-65.

      [31]Graham A.C.,& Cynthia S.(2005).Smoking cessation,weight gain,and lung functi on.TheLancet,365(9471):1600-1602.

      [32]Barbara J.N,Karen E.D,Dora M.B,&John S,etal.(2003).Lifestyle intervention of hypocaloric dieting and walking reduces abdominal obesity and improv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obese,postmenopausal,African American and Caucasian women.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A:Biologicalsciencesand medicalsciences,58(2):181.

      [33]James H.(2004).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The Lancet,363(9404):182.

      [34]Marciano,Sussman,& Marvin B.(1991).Wider Families:An Overview.Marriage&FamilyReview,17(1):1.

      [35]Shinko Y,Takehito T,Keiko N,& Masafumi W.

      (2001).HealthPromotionInternational,16(3):235.

      [36]Gary S.S,Nancy A.H,Dori S.H,Eliza M,&Patrick G.(2005).The Role of A Fitness Intervention On People With Serious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Journal,29(2):122-126.

      [37]胡勇剛.河南省高級科研人員體育生活方式及體質(zhì)狀況調(diào)研[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5):145-147.

      [38]陳穎川,吉建秋,劉建軍.城市居民休閑化趨勢與大眾體育的開發(fā)和指導[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1):32-34.

      [39]孟昭琴,季麗萍,李紅武,等.大學生與18~25歲不同職業(yè)成年人體質(zhì)狀況的比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8(4):70-72.

      [40]文亞龍,文亞平.體育鍛煉對學生體質(zhì)的影響[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23(5):110-112.

      [41]王笑蓉,韓一三,吳真列,等.溫州市中、高級知識分子體質(zhì)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及對策[J].現(xiàn)代康復,2000,4(6).

      [42]施晉江.對浙江省成年人體質(zhì)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01,23(6):9-10.

      [43]吳俊心.論生活方式對我國居民體質(zhì)與健康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8):50-52.

      [44]白二宏.河南省城市弱勢群體的體質(zhì)狀況調(diào)研及生活習慣與運動行為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143-145.

      [45]梁浩材.社會醫(yī)學[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9.

      [46]黃鴻生.淺析體育健身運動與人的生活方式之關(guān)系[J].松遼學刊:自然科學版,2000,(4):96-98.

      [47]陳海春.亞健康、生活方式與運動健身關(guān)系的探討.福建體育科技,2003,22(2):4-5.

      [48]張杏波.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對亞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26(1):74-77.

      [51]楊丹.對中國城市居民社區(qū)體育發(fā)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166-168.

      Research on New Progres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festyle

      FU Ming-qiu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5,China)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level,the research on lifestyle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filed of epidemiology,medicine and sociology.Until now,there is no consistent cognition on the connotation,type and structure of lifestyle in the domestic.But it`s thought that lifestyle is a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complex structure.Now,people mostly use“l(fā)ifestyle scale”and“l(fā)ifestyle self-assessment scale”to measure it.Abroad research on lifesty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lifestyle of the special peop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lifestyle,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on lifestyle,quality of life etc.In the domestic,the main attraction were paid to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lifestyle on the student’s corporeity,and lifestyle’s influence on the adults’corpore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lifestyle and corporeity(or health),,sub-h(huán)ealth problem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y lifestyl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However,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such as the less empirical researches,limited research objects and tools,less studies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We should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style and corporeity(or health),perfect personality and healthy lifestyle,lifestyl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ifestyle and fitness conditions.

      lifestyle;psychology;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constitution

      C915

      A

      1672-0539(2012)03-0001-06

      2011-01-14

      國家體育總局課題“影響我國居民體質(zhì)狀況的生活方式研究”(體科字[2006]262號)研究成果

      符明秋(1962-),女,四川隆昌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心理學。

      劉玉邦

      猜你喜歡
      體質(zhì)生活研究
      中醫(yī)“體質(zhì)”問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醫(yī)“體質(zhì)”問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醫(yī)“體質(zhì)”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28天吃出易瘦體質(zhì)
      海峽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鄱阳县| 荣昌县| 华容县| 青浦区| 伊川县| 湛江市| 万源市| 周口市| 高尔夫| 逊克县| 龙里县| 剑川县| 宁晋县| 宁远县| 古田县| 阿合奇县| 庄浪县| 游戏| 安宁市| 鞍山市| 玛纳斯县| 阿克陶县| 田东县| 五峰| 濮阳市| 曲水县| 奉贤区| 台北市| 沂源县| 全南县| 祁门县| 丹巴县| 潜山县| 措美县| 霍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格尔木市| 运城市| 车险| 中方县|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