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話語轉型與詩學對話
      ——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評介

      2012-04-01 16:57:00
      東方論壇 2012年2期
      關鍵詞:比較文學泰戈爾詩學

      《話語轉型與詩學對話
      ——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評介

      尹 錫 南

      由于巨大的國際影響、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復雜的思想構成,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賽珍珠曾經(jīng)說過:“泰戈爾可能是僅次于甘地、最為我們西方世界所知曉的名字……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詩人?!盵1](P119)東西方學術界長達一個世紀的泰戈爾研究足以構成事實上早已成型的“泰戈爾學”的堅實基礎。

      印度學術界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泰戈爾研究業(yè)已成為印度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陀^地看,在泰戈爾與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緬甸和泰國等亞洲國家的文學關系,以及泰戈爾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宗教哲學等研究方面,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學者由于語言和資料的優(yōu)勢,也出現(xiàn)了很多高質(zhì)量的研究成果。

      迄今為止,印度學術界的泰戈爾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段進行分析。20世紀初期即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到1947年印度獨立的30多年,為泰戈爾研究的初級階段,也是第一個時期;獨立后到1970年代末的30年左右為泰戈爾研究迅速繁榮和發(fā)展的階段,198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30年左右,為泰戈爾研究不斷深化和取得突破的第三階段。目前,印度的泰戈爾研究仍然處在非?;钴S的時期。第二、三階段的泰戈爾研究最有特色之處在于比較文學研究模式的廣泛應用,這使泰戈爾研究在世界文學的框架內(nèi)得以進一步深化。例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xiàn)了S.巴塔查利雅的《泰戈爾與世界》、S.K.查特吉的《世界文學與泰戈爾》、《哥德與泰戈爾:東西方對話的回顧》等帶有比較文學意識的著作。1980年代以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如A.毛利亞主編的《印度與世界文學》第十一章標題為“泰戈爾與世界文學”,對泰戈爾與克羅齊、T.S.艾略特等西方作家或文論家進行比較研究。有的學者主編出版《世界文學中的泰戈爾形象》,把泰戈爾在蘇聯(lián)、法國及阿根廷、墨西哥等西班牙語世界的文學反響和泰戈爾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和伊朗等西亞及阿拉伯國家的文學反應進行系統(tǒng)梳理。

      與印度的泰戈爾研究一樣,中國的泰戈爾研究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13年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至1949年為第一階段,1950年代到1980年代為第二階段,1980年代至21世紀初為第三階段。新時期以來中國學術界的泰戈爾譯介和研究漸入佳境。值得一提的是,隨著20世紀后期比較文學研究在中國大陸的勃興,學者們開始以比較研究模式來分析泰戈爾及其作品。學者們在泰戈爾研究的多個層面都有所開掘,發(fā)表或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并積累了很多研究經(jīng)驗,為泰戈爾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梢哉f,從世界范圍來說,中國的泰戈爾研究是除了印度的泰戈爾學以外最為豐富的一支。正是在中印學術界泰戈爾研究不斷深化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下,侯傳文40余萬言的新著《話語轉型與詩學對話: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下簡稱《比較研究》)既凸顯出應有的學術價值,也反映了國內(nèi)外泰戈爾研究的轉型趨勢。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位文學理論家。他對文學本質(zhì)、文學創(chuàng)作等各個方面都有深入的闡釋。關于泰戈爾詩學觀亦即文學理論的研究,印度學者有許多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論文和專著。就思想內(nèi)容而言,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從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神秘主義、自然主義等角度探討文學理論問題,其后更側重于后殖民主義、東西方關系等文化批評角度。

      就中國學術界而言,關于泰戈爾詩學觀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張聞天的《太戈爾之“詩與哲學”觀》等論文。侯傳文的《比較研究》則顯示出研究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泰戈爾詩學是在近現(xiàn)代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不僅跨越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而且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因此適于進行比較研究。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是以比較詩學為主要方法,以本體研究與比較研究相結合為基本思路的學術研究。

      所謂本體研究是以泰戈爾詩學本身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任務是整理其有關詩學的著作文獻,梳理其詩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探討其詩學范疇的基本內(nèi)涵和邏輯體系,從而對泰戈爾的詩學觀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和系統(tǒng)的把握。該書第一章“思想歷程”從詩學思想發(fā)展的角度,把泰戈爾詩學分為三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認為,從詩學思想體系的角度看,經(jīng)過長期思考和探索,泰戈爾詩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具有主體性特征的詩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人格論”為核心的文學表現(xiàn)論、以“情味論”為核心的文學美感論、以“韻律論”為核心的文學創(chuàng)作論、以“歡喜論”為核心的文學目的論、以“和諧論”為核心的審美價值論。[2](P12)該書第二章“本體研究”即以“人格論”等為論述對象,深入探討了泰戈爾詩學觀的精髓。第三章“各體詩學”則對泰戈爾的詩歌論、戲劇論和兒童文學論等進行探討,這是對泰戈爾本體詩學觀的補充說明。

      所謂比較研究包括縱向和橫向比較兩個方面。從整體看,全書論述的重點還在泰戈爾詩學縱向歷史比較和橫向東西比較研究的四章。第四章“傳統(tǒng)繼承”和第五章“現(xiàn)代定位”集中體現(xiàn)了古今縱向比較的研究旨趣。第六章“西方影響”和第七章“中國情緣”則凸顯了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旨趣。在此基礎上,最后一章即第八章“啟示與反思”則探討泰戈爾詩學建樹對于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發(fā)展及比較詩學研究的深刻啟示。

      從該書第四、五兩章內(nèi)容來看,縱向主要涉及泰戈爾詩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他對印度傳統(tǒng)詩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及他與近現(xiàn)代各種文學思潮的關系,均涉及印度民族詩學乃至東方詩學話語轉型的研究。印度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泰戈爾通過對文化傳統(tǒng)的探索、民族精神的弘揚和民族話語的重建,貫通了印度民族的精神血脈。印度古典梵語詩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且自成體系。泰戈爾詩學的審美意識、超越精神和語言情結都是梵語詩學的繼承和發(fā)展。泰戈爾的“情味論”、“歡喜論”等都有印度傳統(tǒng)詩學基礎。他以激活民族話語的方式實現(xiàn)了印度詩學話語的現(xiàn)代轉型。從現(xiàn)代學者的角度看,泰戈爾與浪漫主義、神秘主義、唯美主義、現(xiàn)代主義和生態(tài)主義都有密切而復雜的關系。作者對這些關系均進行了比較令人信服的論述和說明。

      從該書第六、七兩章看,橫向比較主要研究泰戈爾詩學與西方現(xiàn)代詩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發(fā)展的關系。作者既有對具有事實聯(lián)系的影響關系的梳理,如泰戈爾與老子、聞一多、T.S.艾略特等人的思想比較,也有并無事實聯(lián)系的美學契合的分析,如泰戈爾與王國維、歌德、雪萊等的思想比較;既有相同相似的詩學思想的互證互釋,也有相反相對的文論觀點的異質(zhì)性探求和跨文明解讀。在作者看來,泰戈爾詩學是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泰戈爾在詩學體系架構的思路和方法上受到西方現(xiàn)代詩學的啟示。他主要接受了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思想的影響。他還不失時機地走向西方,主動與西方對話,他的許多詩學著述就是這種對話的產(chǎn)物。從平行研究的角度看,泰戈爾與許多西方大家詩心會通。如泰戈爾與歌德在世界文學思想、與華茲華斯、雪萊等浪漫主義詩人在崇尚情感、熱愛自然、強調(diào)審美快感等方面有共同的思想情趣,與葉芝、T.S.艾略特等西方現(xiàn)代詩人在超越性追求和象征性表現(xiàn)方面有相通之處。

      該書認為,泰戈爾詩學與中國文論的橫向比較是一個大課題,可以從許多方面進行研究。作為印度古典詩學傳人的泰戈爾,與中國古代詩精神契合。泰戈爾詩學與中國的儒、道、釋三大文論體系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是淵源探討還是平行比較,都有許多有趣的值得研究的問題。在作者看來,泰戈爾詩學與中國現(xiàn)代詩學既有精神的契合,又有話語的激發(fā),還有思想的對話。作為東方詩學的現(xiàn)代轉型,泰戈爾詩學觀與王國維等人的文藝思想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率先轉型成功的泰戈爾詩學,對于正在興起的中國現(xiàn)代詩學有一定的激發(fā)作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如郭沫若、鄭振鐸、徐志摩等,都受到泰戈爾詩學的思想影響或話語激發(fā)。作者還認為,陳獨秀等人對泰戈爾文化思想的批判和聞一多等人對泰戈爾文藝思想的批評,是中印現(xiàn)代詩學的深度對話。由于新文化運動時期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國文化界在對泰戈爾的接受中出現(xiàn)了很多誤讀現(xiàn)象,這在對泰戈爾詩學觀的接受或闡釋中也有所表現(xiàn)。

      以上諸方面的論述構成了《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

      綜上所述,《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一書的主體部分以比較研究為特色。這種比較研究既跨越了印度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時間維度,也跨越了印度文明與西方文明、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的空間維度。其中,又以跨越中印西三大文明的比較詩學研究最有特色。環(huán)顧國內(nèi)外學術界,尚未出現(xiàn)如此以系統(tǒng)考察和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模式探索泰戈爾詩學的研究著作。因此,該書的學術價值首先在于,它開拓和深化了傳統(tǒng)的泰戈爾研究領域,標志著泰戈爾研究的成功轉型。作者與泰戈爾及其作品神交已久,且出版泰戈爾作品賞析與評傳計兩部,再積八年泰戈爾詩學研究之功力,潛心思考,審慎運筆,寫出了這部基于博士論文的具有重要創(chuàng)新價值的著作。這在國內(nèi)當下浮躁功利的學術圈內(nèi)是一個難得的佳例。

      其次,該書也是對中國比較詩學領域某種不健康學術風氣的矯正。目前,審視中國學術界的比較詩學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許多不如人意之處,其中最重要的是比較中的跨越性問題沒有得到恰當而合理的體現(xiàn)。這里牽涉到中國學者的心態(tài)問題。按理說,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但事實上,包括中國與印度學術界在內(nèi)的世界比較文學研究界要達到以世界胸懷來進行跨文明研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就目前中國比較詩學研究而言,跨越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跨中西文明的比較研究領域。這客觀上形成了比較詩學研究中的 “中西中心主義”傾向。[3]限于諸多復雜的主觀與客觀因素,印度學者患上了與中國同行相似的“學術感冒”。中印學術界都較勁于中西比較或印西比較,在各自取得比較詩學研究驕人成績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令人遺憾的學術空白。這的確發(fā)人深思。這顯示了當今比較詩學研究不太理想的一面?!侗容^研究》一書在新世紀的出版,標志著中國學者的某種學術自覺和睿智清醒。在此之前的2006年,郁龍余等著《中國印度詩學比較》出版;2008年,黃寶生翻譯的《梵語詩學論著匯編》出版;2010年,尹錫南著《梵語詩學與西方詩學比較研究》出版。這些譯著或著作顯示了對印度文學研究的實績,對于開拓和深化中國學術語境中的比較詩學研究,矯正學術界某些不健康的研究心態(tài),必將大有裨益或有所助益。

      此外,《比較研究》還是總體文學研究的一種嘗試。美國學者亨利·雷馬克(Henry Remak)曾借用法國學者德利耶爾(Craig La Drière)的“圍墻”比喻說明了民族文學、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三者的區(qū)別:“打個形象的比喻,民族文學是在墻里研究文學,比較文學跨過墻去,而總體文學則高于墻之上。”[4](P12)這就是說,民族文學在圍墻內(nèi),比較文學跨過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圍墻,而總體文學站到了俯視各國文學并審視其異同的圍墻之上。如果說民族文學是比較文學起點的話,總體文學則是比較文學的終極目標。總體文學通過研究世界各個民族、各個文明的文學規(guī)律,歸納文學的普遍規(guī)律。從比較文學走向總體文學,必須在跨文明對話、比較詩學、雙向闡釋等學術層面和路徑上展開。這一學術境界應是一種三維立體的比較詩學研究,即對中印西等各大文明圈的詩學進行融會貫通的比較,以尋找人類文學心靈的一致和差異。三維立體的詩學研究對于開拓比較詩學研究領域,研究文學理論縱向與橫向發(fā)展的規(guī)律,探討文化輸出和話語對話問題,進而實現(xiàn)全球化、本土化與個性化相統(tǒng)一的共同詩學或整體詩學,都有重要啟示意義。以此標準衡量,圍繞泰戈爾詩學觀探索東西方現(xiàn)代詩學共同規(guī)律的《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客觀地看,該書的論述結構值得商榷。作為比較詩學性質(zhì)的研究著作,該書引入兩個比較研究維度,即歷史縱向比較和包括中印比較在內(nèi)的橫向東西比較。但就學術價值而言,圍繞泰戈爾詩學觀的中印比較和印西比較顯然應占更加突出的位置。事實上,該書只以兩章處理泰戈爾詩學觀的中印和印西比較,顯然降低了橫向比較在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中的比重。當然,瑕不掩瑜,該著在泰戈爾研究中的創(chuàng)新價值不可低估。

      [1] Pearl Buck, “A World Poet,” in S. Radhakrishnan & Humayun Kabir, eds., A Centenary Volume: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Delhi: Sahitya Akademi, 1961).

      [2] 侯傳文.話語轉型與詩學對話: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 曹順慶,尹錫南.突破“中西中心主義”學術研究范式的新嘗試[J].外國文學研究,2007,(5).

      [4] 亨利·雷馬克.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A].張隆溪譯.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

      猜你喜歡
      比較文學泰戈爾詩學
      十二點鐘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背詩學寫話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法國和美國比較文學理論研究與發(fā)展探析
      泰戈爾《飛鳥集》解讀諸法
      語文知識(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走向世界文學階段的比較文學:主持人話語
      文化研究視域中的比較文學
      求是學刊(2004年6期)2004-04-29 00:44:03
      马尔康县| 泰宁县| 丰县| 宜宾县| 嘉定区| 宾阳县| 盱眙县| 青海省| 江阴市| 宁南县| 土默特右旗| 湘乡市| 崇信县| 门源| 怀宁县| 仙桃市| 乌恰县| 黔南| 丹棱县| 祁连县| 迁西县| 香港| 江门市| 平远县| 金沙县| 留坝县| 丹凤县| 萨迦县| 玉溪市| 兴安县| 铅山县| 嘉荫县| 积石山| 海阳市| 霍州市| 德格县| 祥云县| 巨野县| 武邑县| 三亚市|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