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梅晴
尋找真實呼喚真誠
——武漢市初三語文元月調考對作文教學的啟示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梅晴
2012年武漢市初三語文元月調考的作文題引起了老師們的廣泛熱議,大家普遍反映:學生選材的空間很大,立意的空間很寬,學生很容易進入寫作狀態(tài);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又能通過作文輕易地加以區(qū)分。作文題在檢測功能和甄別功能兩方面都實現(xiàn)了其價值。請看題目: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漢字的姿態(tài),讓人浮想聯(lián)翩;漢字的意蘊,讓人回味無窮。書寫漢字,是塑造生命姿態(tài)的過程;品讀漢字,是品讀人生真諦的過程,研究漢字,是領悟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過程??傆心敲匆粋€字,讓你想起一段動人的經歷,有所領悟;總有那么一個字,讓你學會思考人生的要義,受益終身。
請以“我心中最重的那個字”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選文體(詩歌、戲劇除外),文中不要出現(xiàn)自己的姓名、校名。
然而,我們閱讀學生作文時卻發(fā)現(xiàn)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一部分學生給予確定寫作對象,誤將“一個字”看成“多個字”,或者將“一個字”理解為一個短語、一個概念、一種提法,缺少了一點真正的審讀;有些學生忽略了“我心中”的內涵,通篇談的是這個“字”包含的意義的重大,但卻是對民族、對國家的重要,而非對“我”而言的重要,缺少了一點真實的思考;有些學生在確定了寫作對象后,悄悄將這個“字”替換成了相關的概念,將宿構的作文轉換甚至粘貼到考卷上,出現(xiàn)了不少人云亦云的文章,缺少了一點真誠的表達;因為急于表達對這個“字”的內涵的理解而忽略了題意,并未真正關注漢字的形態(tài)所蘊含的先人的智慧、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魅力,缺少了一點對生活真正的關注……太多的問題讓我們不敢盲目樂觀,語文教學究竟要倡導學生關注什么?作文教學究竟要引導學生做什么?學生作文暴露出的問題給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了反思,我們的教學該做怎樣引導才能幫助學生找回真正的學習、關注真實的生活、表達真誠的情感或想法呢?通過審讀作文題和品讀學生的作文卷,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文題呈現(xiàn)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無論是幾個字、幾十個字、或者是上百個字,都只為了一個目的——傳達清楚寫作要求,所以讀清楚題目是很關鍵的一步?,F(xiàn)實中,許多老師為了給學生尋找捷徑,辛辛苦苦將作文題分成很多類型,然后套用相應的“公式”去解答作文題。不少學生在考場上題目都還沒來得及讀清楚,就要給作文題歸類,然后套公式,套材料,套句式,在學生忙于這些瑣事的時候,忽略的是題目本身傳達的意思。這樣的作文很難符合題目的要求,所以才會出現(xiàn)將“一個”字寫成“多個”字,將一個“字”理解為一個“概念”的現(xiàn)象。
安靜閱讀,才能和題目進行真正的對話。安靜閱讀,其實就是一個聆聽寫作要求的過程。聆聽以后決定自己該怎么表達,這才實現(xiàn)了真正的對話。所以不妨將審讀題目的過程變成一個聊天過程,把命題人當作你的聊天對象,在聊天的過程中輕松地完成對話。先聽清對方說了些什么,圍繞什么而說,他想聽我說什么,然后再決定自己該說些什么,該怎樣說。大家站在共同的平臺上,探討同一個話題才有可能正常溝通。嚴肅審題是很有壓力的,但聊天是輕松的,孩子在寫作過程中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思維才可能活躍起來。
聊天時,對方和我們聊的話題是“漢字”,請我們關注漢字的“姿態(tài)”和“意蘊”,在“書寫”、“品讀”、“研究”的過程中去有所發(fā)現(xiàn)。他希望我們能就自己心中最重的一個漢字談談自己的感受、思考、領悟,可以從自身的經歷或社會現(xiàn)象入手去尋找材料。對方搭建的這個對話平臺我們有很寬的表演空間。當我們對一個漢字由形入神進行深入思考談出獨特感受的時候,我們和對方的對話就完成了。
對話完成之后,我們再做深入思考不難得出以下信息——
材料傳達了這樣一些要求:(1)限制了寫作對象:漢字。(2)提示了作文內容:可以從關注漢字的外形、漢字的內涵、漢字的書寫等方面的內容入手對漢字中揭示的文化內涵、啟示的人生態(tài)度、處事原則等方面有所思考,有所領悟。(3)暗示了寫作的文體: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還可以寫散文。但寫作中必須注意到每種文體各自的傾向性,重點放在對漢字的領悟和思考上。
標題傳達了這樣一些要求:(1)“我心中”:強調是自己的感受、是自己的思考,其間可以有自己的經歷,可以有自己對漢字形態(tài)的獨特理解。(2)“最重的”:可以理解為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思考最深的、在心中的分量最重的,等等。(3)“那個字”:可自由選擇漢字,寫一個漢字,不是多個漢字,也不是一個詞語。對這個“字”的內涵的理解可以由一個相關的詞語來呈現(xiàn),但寫作對象必須是一個漢字。
寫作中需要避免這樣一些問題:(1)以“多個字的詞”來代替一個字,忽略那個字本身傳達的意思。(2)以某一個信念替換一個漢字,忽略了對漢字的形象的理解,只注重其內涵。(3)以別人的經歷作為事實論據說別人的感受,來替換“我心中”的感受和理解。
安靜閱讀,仔細聆聽,方能做出正確的應對,還能挖掘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是真正的對話過程所追求的效果?,F(xiàn)代社會的浮躁使我們這個時代擁有一種特殊的現(xiàn)象:有語言無交流,看似豐富的語言背后缺少的是真誠。義務教育段的作文教學是為了讓孩子能運用母語進行順暢的交流和溝通,可是連幾十個字的作文題目都無法準確理解的人如何進行更為廣泛的社交?心態(tài)的平和是讀懂題目的基礎,真實的交流才能杜絕虛假的形式主義的創(chuàng)作。
頻繁的考試讓學生疲于應付,寫作不再是一種充滿靈性的創(chuàng)造。老師們常常有一種感覺,孩子們的周記讀起來妙趣橫生,可是考場作文讀起來千篇一律,讀來沒勁。究其原因,還是真實的生活和真誠的感受最有吸引力。在備考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要記憶大量的事實論據、大量的抒情議論的文字以提升作文的“質量”,這個過程消弭了學生對身邊最熟悉、最真實的事物的關注與思考。
漢字,學生每天都在使用,也是每天都在書寫,但不是每個學生都認真琢磨過每一個漢字特殊的結構擁有怎樣的意蘊,一個個漢字傳達著祖先怎樣豐富的思想內涵,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怎樣的引領作用,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思考過的,書寫思考漢字的過程是個修煉品性的過程。不可忽略那些習以為常的生活內容、學習內容,學會思考才能將語文學得有價值、有意義。正如2011年中考作文探討“學習”這個話題一樣,學習是孩子們天天都在做的事情,可是有多少孩子認真思考過“學習”的含義?有多少人研究過怎樣的“學習”是充滿智慧的?習以為常,就會變得麻木。這些作文題都意在引導作文的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這道作文題選材空間很大,凡是對學生的內心有所觸動的漢字都可以作為寫作對象,每年年度漢字的評選也可以為學生打開思路,名家名師對中國文化的解讀所依托的漢字也可以為學生打開思路,平時養(yǎng)成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好習慣的學生應該是得心應手的。我們也看到了不少佳作,但是大都集中在對漢字內涵的分析上,比如:“容”——寬容、包容、有容乃大,“堅”——堅強、堅守、堅貞,“靜”——去除浮躁以安心學習和思考,勤——勤奮、勤勞,晴——天晴、心晴……這固然都是不錯的文章,然而能夠真正做到形神兼顧的文章更加值得我們推崇,因為這些小作者是真正琢磨了漢字這一文化現(xiàn)象留給后人的啟迪,真正關注了每天使用的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是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必須積極倡導的。
我們的學生在備考過程中滿腦子都是一些關鍵詞——堅強、樂觀、寬容、勤奮、進取、理想、奉獻……滿腦子充斥著古人的豐功偉績——屈原、蘇軾、李白、杜甫……滿腦子裝著公眾人物的光輝事跡——姚明、劉翔……這些東西的確是必要的,但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夠把這些人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別人評價他們有什么精神,我就在文章里贊美這種精神;別人說他們有什么成就,我就在作文里贊揚他們的成就。有的老師甚至告訴孩子們,你只要背熟了這些論據,到時候來什么作文題,你就將材料改頭換面用上去,一定可以得高分。千篇一律的文章就是這樣批量生產出來的。孩子的寫作過程有過自己的思考嗎?孩子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嗎?
缺少了內心真實感受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文章。作文教學最忌諱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千人一面,寫出的作文眾口一詞。在機械的作文教學下,看見學生翻版了無數次的作文素材,我們就感覺到心痛。他們沒時間讀書、沒時間看新聞、沒時間思考、沒時間消化、沒有時間感受生活、沒有時間體會生活、沒有時間領悟生活哲理。他們擁有的是事例論據的軀殼,而不是其靈魂,他們在作文里重復的是人云亦云的大道理,而非自身心靈的體悟,雖然文章有著精美的結構、華麗的語言,但就是沒有靈魂。
這次作文,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公式化作文教學的產物。比如:寫“家”這個字,文章沒有對“家”的形象和內涵的理解,談的是家這個物的重要;寫“愛”這個字的人最多,但大多數是對“愛”這個概念的理解,對這種行為的評價,而非對這個字的內涵的品讀;寫“美”這個字的也不在少數,談的都是對美的美學理解,或是不同類型的美,而并非“美”這個字帶來的領悟;比如寫“勤”,有的就悄悄替換成了“勤奮”的話題作文,看下面的文字:
……
研究“勤”,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馬克思寫“資本論”,耗時數十載;司馬遷寫《史記》,游歷了大半個中國,積累了無數的素材;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親身實踐,勤做筆記,是什么,讓他們的作品流芳百世,萬古不朽?讓他們成為各領域的驕子?正是他們所付出的汗水,默默耕耘的結果——勤奮,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他們用“勤”,詮釋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這段文字,看起來是將“勤”做了注解,還是依照題目材料中的話而列出的提綱,形式上很漂亮,可是內容呢?每一句話下面所跟隨的例子與這句話都不能形成材料與觀點的關系,怎么論證?所有的例子都是說“勤”對于別人的重要,和題目中的“我心中”無關。無法沉入生活,只能說著別人的故事,談著別人的感受,訴說著別人的情感,失去的是自我。
而真正沉入生活,真正尊重自我,懂得挖掘內心深處感受的作品應該是出色的。如一篇名為《我心中最重的那個字》的作文,寫的是簡單的“一”字,在小作者的筆下,沿著自己成長的足跡一路走來,每個階段對“一”的理解的不同,正代表著“我”的成長,也是在成長中的領悟。沉入生活中,才會有這樣細密的思考;沉入生活中,才能挖掘到最真實的感受;沉入生活中,才會在生活的積淀中升華思想。作文教學要給學生的正是這樣一種情意態(tài)度,也是這樣一種思想方法。
“三段式”文章,一直像雞肋一樣占據著孩子們的寫作空間。寫得好的文章,分論點拆得有理,邏輯清晰,論證嚴密。寫得不好的文章,分論點拆得不講道理,邏輯混亂,互相包含,甚至互相矛盾,讓人看不懂??删褪沁@種所謂的結構整齊,騙倒了一些同樣邏輯混亂的老師。當有些老師發(fā)現(xiàn)對于很差的學生來說三段式文章容易得分的時候就開始大力推廣,結果使得一部分本來很自然的孩子變得矯揉造作,甚至邏輯混亂,痛苦地在分論點上“斟字酌句”,一份試卷在分論點處常常墨跡斑斑,刪改頻繁。
為什么非要這樣做文章呢?做文章原本是不拘一格的呀!周國平的作品讀來邏輯清晰,論證層層深入,講道理一步步推論下來,讀來清清楚楚,可是他寫了多少“三段式”的作品?就說教材吧,培根的《論讀書》、梁啟超《最苦與最樂》,這么好的論述文章,是“三段式”的嗎?為了得分不惜一切,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功利蒙蔽了我們的眼睛,也戕害了孩子們的靈性。他們年輕的心中,定然沸騰著新鮮的念頭,可是被我們禁錮了。自然的交流,是尊重人性的;自然的交流,是尊重人格的;自然的交流,是尊重人權的。當我們希望看到孩子的真誠的表達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他以真誠的評價。
評價在作文教學中有著風向標的作用,日常的作文教學應該反對過分注重形式而忽略生活實質的文章。
說到底,作文教學還是需要一顆靜心,需要一顆耐心,需要一顆愛心。遠離浮躁心,靜靜看懂題目,靜靜看懂孩子的文章,和他們進行真誠的交流;遠離功利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表達,耐心地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生活,引導他們做真實的深入的思考;遠離虛榮心,踏踏實實用愛去引導,讓他們真誠面對生活,挖掘內心真實的感受,真誠地與人交流。命題的初衷是引導作文教學更加真誠,讓我們引領孩子一起去生活里尋找真實,呼喚真誠!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