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衛(wèi)萍
(常熟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松弦館琴譜》打譜研討會綜述①②
丁衛(wèi)萍
(常熟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2011年5月,《松弦館琴譜》打譜研討會在江蘇常熟召開,會議就《〈松弦館琴譜〉鉤沉》校注、打譜后記、解題等方面進行討論,指出《〈松弦館琴譜〉鉤沉》校注存在一些格式和規(guī)范的問題,但也有不少校注具有版本比較的學術意義;強調(diào)要重視各類琴譜的比較,做好打譜后記;要善于挖掘古琴曲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淵源,做好古琴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松弦館琴譜》;打譜;校注
中國古琴藝術源遠流長,三千多年來積累了數(shù)以千計的琴曲遺產(chǎn)。琴曲所用的減字譜,并非精密的曲調(diào)和節(jié)奏記譜法,還需經(jīng)過琴家打譜的二度創(chuàng)作,方能轉化成演奏譜供人們演奏。[1]I然而目前,我國尚有四分之三的傳統(tǒng)琴譜未打譜?!端上茵^琴譜》是明萬歷年間虞山派創(chuàng)始人嚴天池編纂的正宗琴譜,也是清代《四庫全書》中收錄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譜,被琴界譽為“古音正宗”,它的打譜出版,是古琴藝術2003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以來的一項重大收獲。[1]II
2011年5月22日,《松弦館琴譜》打譜研討會在常熟召開。會議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江蘇省文化廳、常熟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共常熟市委宣傳部、常熟市文廣新局承辦。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的古琴藝術研究者、全國多家琴社社長、各地琴人匯聚常熟,回顧古琴打譜歷程,總結《松弦館琴譜》打譜成果,并結合《〈松弦館琴譜〉鉤沉》一書,對打譜工作中校注規(guī)范、打譜后記、琴譜編輯格式、古琴打譜如何看待傳統(tǒng)繼承等問題,及今后努力方向進行了研討。
本文主要就《〈松弦館琴譜〉鉤沉》打譜成果、打譜體會和出版意義進行綜述。
《〈松弦館琴譜〉鉤沉》由常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編,朱晞任主編,2011年5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該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馮光鈺序言《古琴打譜與琴曲同宗變異——為〈松弦館琴譜〉鉤沉序》;第二部分收錄古琴譜45首;第三部分為后記。
2008年起,海內(nèi)外琴家、琴人開始對虞山琴派代表性琴譜《松弦館琴譜》進行打譜。打譜工作成果豐碩,正如常熟市文廣新局副局長蔣偉國所言:“無論從反映《松弦館琴譜》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從參與者的人氣到作品的水準質(zhì)量以及藝術傳承來看,都十分令人鼓舞,超出了各方的預期。打譜中,老、中、青三代琴家、琴人傾其心力,直抒胸臆,深情演繹,打出了屬于自己的生命印記?!?/p>
另外,打譜工作成果實在而有深度。中國古琴學會榮譽會長、國家級古琴代表性傳人李禹賢說道:“幾次打譜會議,大家都是高高興興來了,打完了以后就回去了,也沒有結論,究竟成效如何,沒有下文。這次常熟率先舉行了此工作,發(fā)動群眾,發(fā)動大家,能打的都打,所以這次打譜具有廣度和深度?!敝醒胍魳穼W院趙家珍教授回憶之前幾次打譜,相關成果都只是手抄本或是復印本。
打譜工作要求琴家具有較高的音樂修養(yǎng)和古典文學修養(yǎng),在識別古譜的基礎上,經(jīng)過反復彈奏琢磨,才能再現(xiàn)古曲風貌,因而又有相當大的再創(chuàng)作成分。對《〈松弦館琴譜〉鉤沉》的打譜工作,大家感受良多,體會各異,主要集中在校注、版本、后記及傳統(tǒng)的傳承等方面。
(一)《〈松弦館琴譜〉鉤沉》校注
《〈松弦館琴譜〉鉤沉》一書中,有的古琴譜后附有校注,有的則無校注。中國藝術研究院李玫研究員說:“我們看到校注的格式及規(guī)范問題……此書共收錄琴譜45首,有校注的是25首,但是校注也顯示出格式不統(tǒng)一的問題。有的校注質(zhì)量非常高,有的則顯得比較簡單。25首有校注的在格式上是非常不統(tǒng)一的?!睆膶W術角度看,“有幾個做得非常好,主要是這些校注具有版本比較的學術意義”?!鞍矕|尼不光寫出校注,還寫出了注釋,寫出??钡睦碛桑@些理由是在一個比較層面進行論述的,這是一種非常規(guī)矩的做法?!?/p>
以安東尼《古交行》校注為例,有打譜者對原著版本誤字進行???,如校注3、4、5、7;也有對彈奏中不合理之處予以校正,如校注6,因十徽八分不可能下到九徽;還有可能是刻譜者或抄譜者看錯或理解錯譜子上的意思而寫的校注,如校注9。另外,丁紀園《春曉吟》校注3、5、10、13、15、16,則詳盡寫出這些校注屬于打譜者參照同時期琴譜和實際彈奏對弦、徽及指法加以比較,并進行更為細致合理的校正。
總體而言,該書校注大概有如下幾類:(1)打譜者對原著版本誤字進行???,如安東尼打譜的《古交行》的校注3、4、5、7,朱子易打譜的《清夜吟》中校注1;(2)打譜者就彈奏而言的不合理之處予以校正,如安東尼打譜的《古交行》的校注6,徐君躍打譜的《蒼梧怨》的校注22也是上下徽的問題,孫瀛打譜的《中秋月》校注1;(3)可能是刻譜者或抄譜者看錯或理解錯譜子意思,如安東尼打譜的《古交行》的校注9,宋大年打譜的《秋江夜泊》中校注4;(4)打譜者參照同時期琴譜和實際彈奏對弦、徽及指法予以比較,進行更為細致合理的校正,如徐君躍打譜的《蒼梧怨》中校注1、8、16,馬杰打譜的《洞庭秋思》中校注1,丁紀園打譜的《春曉吟》中校注3、5、10、13、15、16等,林蔚麗打譜的《渭濱吟》中校注1;(5)因《松弦館琴譜》采用唐宋“徽間記譜法”,有的打譜者為方便后學者,在校注中將徽位詳細寫出,如劉志剛打譜的《桃源吟》中的校注,宋大年打譜的《秋江夜泊》中校注2、5,李天桓打譜的《修禊吟》的校注1-23、25-34;(6)打譜具有“第二作曲”意義,打譜者在對原譜打譜中發(fā)現(xiàn)的不合理、需要完善的地方予以大膽增刪,如鄭云飛打譜的《溪山秋月》的校注3加入了過渡,李天桓打譜的《修禊吟》的校注24增加了“退七”,宋大年打譜的《秋江夜泊》中校注14,宋大年打譜的《秋江夜泊》中校注13,馬杰打譜的《洞庭秋思》中校注8等。
李玫心目中的“校注”規(guī)范是不欺古,“不能隨便說古人錯,說譜子錯?!Wⅰ谀撤N程度上相當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出版的后續(xù)計劃中,如果能夠提高學術品質(zhì),那就更好。在行文上,不能出現(xiàn)‘原譜錯了’這樣的句子,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可以寫出或許是抄客傳承中的錯誤。這樣無論品質(zhì)還是音樂質(zhì)量都會有所提升”。
(二)版本比較和打譜后記
談及版本比較,沈陽音樂學院的朱默涵說出自己跟隨老師學習彈奏諸城派的《風雷引》的感想:“不同版本比較后才發(fā)現(xiàn),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都是不同的?!焙贾菸骱偕缟玳L徐君躍則建議在打譜的時候“把許多琴譜找出來,分門別類,版本之間作對比、校正。忠實于原譜,盡量做到詳盡,為后輩琴人做出表率”。
河南省音樂家協(xié)會古琴專業(yè)委員會會長丁紀園的體會是:“把所有相關的琴譜都收集齊。先收集齊琴譜,看其他琴譜是否注調(diào)名,再靠自己判斷。既然要打《松弦館琴譜》,就要把之前的琴譜都看一遍”;“選取什么版本,要寫打譜后記……打譜后記講出了原譜與《松弦館琴譜》打出來的不同。一首曲子的后記標明的是古人作曲的時代,意圖以及樂曲表現(xiàn)內(nèi)容”。
有關打譜后記問題,李玫說:“這本集子還有一個歷史價值,它不僅僅是今天我們大家把打譜的成果結集成冊,最關鍵的是,它還會永遠地留存下去。因為要永遠留存下去,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改動,不把我們個人的意識、想法記錄下來,將來古琴音樂的傳承就會斷在這樣的一個點上。”張子盛指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發(fā)統(tǒng)一文本,收集后記。
筆者以為,《〈松弦館琴譜〉鉤沉》中的古琴譜,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了“歷史是什么”。而打譜后記,則是解讀“歷史為什么”的關鍵。同一首減字譜的多種打譜版本顯示出打譜工作者“二度創(chuàng)作”的成果,反映不同打譜者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所引起的琴曲變異,也是不同琴派版本音樂風格差異使然。打譜后記道出的正是引起這些不同版本和不同演繹風格的原因,足見打譜后記之重要。
(三)《〈松弦館琴譜〉鉤沉》打譜解題
四川音樂學院戴茹說自己的打譜工作從解題入手,以《莊周夢蝶》為例,她說道:“這首曲子是否與其他的一些情景有關?我彈曲子,比較喜歡有場景。我腦子里能看到那個場景,我才可以根據(jù)場景來設置音樂。我喜歡這樣音畫相配。這樣我就會按一段段場景或是故事發(fā)展來安排琴曲?!?/p>
王永昌打譜也從解題入手,主要從挖掘與古琴曲相對應的民間習俗以及歷史淵源著手,“現(xiàn)在古琴音樂有兩條發(fā)展脈絡,一是音樂學院的教學,二是文化系統(tǒng)方面,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作為古琴領域,一派是學院方面,一派是民間,這兩派也在交流。如何取長補短,如何將中國古琴藝術發(fā)展真正做到非遺保護的16字方針,是需要我們深思的?!?/p>
戴茹打譜心得有四點:“第一,解題,第二判斷音高,第三判斷傾向性,第四,安排節(jié)奏。”她認為:“安排節(jié)奏有兩個方面,有小的節(jié)奏,樂句的節(jié)奏,一拍一拍的節(jié)奏,和最后的大的曲子的結構。這四點確定以后,這個曲子就大概成型了?!?/p>
(四)古琴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如今,我們已經(jīng)逐漸遠離了古人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在打譜過程中再現(xiàn)古人的審美意識,從而盡可能接近客觀的歷史事實,是值得每一位古琴打譜工作者思考的。
談及古琴作為文人音樂的傳承,南通古琴研究會會長、古琴梅庵派代表性傳人王永昌說:“古琴最大的特點是文人音樂,但是現(xiàn)在文人階層沒有了,古代的詩詞歌賦沒有了,文人階層雖然不存在了,但是我們文人的音樂仍存在,我們該如何去處理這個問題,是值得每一位打譜工作者思考的。如何將古琴的特點保持下來?如何向文人音樂方面靠近,如它的符號、標示、特點?怎樣比較準確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我覺得應該從自我做起,首先應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有正確的認識和概念?!崩蠲嫡劶拔幕瘋鞒袝r說道:“如何揣摩古人的品味,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當口傳心授的方式消失后,古琴音樂靠打譜來維持發(fā)展。如果把個人意志太多地強加在琴譜上,不一定是古人的品味。我們要考慮是否需要更接近古人的品味?!?/p>
中國古琴學會顧問、古琴吳門琴派代表性傳人汪鐸認為:“《松弦館琴譜》此流派與當時生態(tài)、古琴文化有關系。我們打譜,是想來演繹古人的價值取向,還是演繹自己的價值取向?我們首先要尊重古人。古人當時在什么環(huán)境里?這樣的價值取向,是否由打譜人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演繹?古人喜歡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現(xiàn)代人究竟是不喜歡還是很喜歡?這些都值得我們考慮?!辨?zhèn)江夢溪琴社社長劉善教認為:“古琴打譜的任務也是一種傳承。其中的重要任務是要讓以后的學生也會打譜。”
只有更好地研究古人的演奏風格、流派特征以及當時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我們才能穿越歷史,將失落的古曲重新找回。
中國藝術研究院秦序認為,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可以做得轟轟烈烈,但同時還要做深入細致扎實的工作,打譜工作作為古琴遺產(chǎn)保護的重心非常重要。他建議閱讀庫維拉的《科學的革命》,重視研究方法,保證有科學方法對打譜本身進行驗證與檢查,從而進一步探討打譜的“范式”。王子初認為研究琴學對歷史學研究有幫助。崔憲說道:“我們?nèi)绾螌v史的東西原樣地保持下來?有的人說,愿意二度創(chuàng)作;有的人認為要保持原汁原味。傳統(tǒng)文化中最好的傳統(tǒng)要用到打譜中去。此書是有歷史意義的。從全世界的交流說,可以用五線譜,更有利于交流。從普及的角度說,或許簡譜更加方便?!?/p>
朱默涵從三方面闡述打譜心得:“一是從音樂形態(tài)上進行研究,這樣可以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去看每一首琴曲,比如調(diào)式的變化、變化音的變化、技法的運用、減字譜的運用,都說明了曲中蘊含了時代烙印;二是我們可以通過橫向和縱向的發(fā)展,從多角度、多元化來探討琴樂發(fā)展的脈絡;三是我們在打譜進程中留下了一本打譜書籍,可以為我們同時代的作曲家和研究人員留下更好的資料,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琴樂的發(fā)展,以便創(chuàng)造出新的古琴音樂?!?/p>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逐漸重視,古琴的傳承、保護工作刻不容緩?!肮徘俅蜃V是古琴這個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都是呼吁,沒有實質(zhì)性的系統(tǒng)的進行?!保?]202“將這部刊刻于明代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由虞山派創(chuàng)始人嚴天池編纂的正宗琴譜全面進行打譜,有著示范作用,進而起到推動我國傳統(tǒng)琴曲打譜進程的作用。”[1]II
因此,《〈松弦館琴譜〉鉤沉》的出版,在古琴的傳承、保護方面邁出了實質(zhì)性的一步。在該書后記中,我們看到了古琴學術委員會的宏偉藍圖:“我們期待從明代開始,一部部地打,一種一種風格打,這樣在若干年后,我們可以對明代的古琴曲庫有個較為完整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寫出明代古琴的斷代史。并以此為基礎,再完整打出清代琴譜,寫出清代的古琴斷代史?!保?]202
前輩琴家張子謙常說,打譜“小曲三月,大曲三年”,可見打譜之艱辛?!丁此上茵^琴譜〉鉤沉》的出版,凝聚著古琴學會會員的心血。打譜工作的順利進行,離不開中國民族器樂學會馮光鈺會長的支持?!傲钊送锵У氖牵?011年2月19日24時,當所有工作準備就緒時,馮先生卻永遠離開了大家……本以為馮先生來不及完稿序言,誰知在整理先生的遺稿中,洋洋十五頁近萬字的序言赫然在目……”[1]203
研討會期間,多位學者琴家表示要將古琴藝術發(fā)揚光大。5月22日晚,“情系江南”古琴名家打譜音樂會在常熟市評彈館舉行。5月24日,作為首屆中國揚州琴藝峰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松弦館琴譜》全國打譜會后續(xù)演出活動在揚州舉行,30余位古琴家對18首明《松弦館琴譜》進行打譜“翻譯”,一些已絕響上百年的琴曲重新響起。
《松弦館琴譜》打譜研討會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古琴藝術活動,推動了我國古琴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
[1]常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松弦館琴譜》鉤沉[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A Review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Tablature of The Pine-string Mansion Koto Notation
DING Wei-ping
(School of Ar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 conference on the tablature of The Pine-string Mansion Koto Notation was held in Changshu city,Jiangsu province in May,2011.This conference discussed the coll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ostscript of the tablature,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tle as well.It i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style and pattern problems on the coll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ine-string Mansion Notation,while most of the coll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should be appreciated for their value of versions comparison.More should be done to compare different forms of koto notations,and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on postscript of the tablature.Deeper studies on ancient koto notations for their history backgrounds and culture sources are to be carried out.And more should be done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ancient koto art.
The Pine-string Mansion Koto Notation;tablature;collation and explanation
J609
A
1008-2794(2012)07-0121-04
(責任編輯:顧勁松)
2011-12-25
丁衛(wèi)萍(1971—),女,江蘇常熟人,常熟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
①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古琴學會會長朱晞先生、尹溧新同學的幫助,特表謝忱。
②文中與會專家說的話,皆為筆者根據(jù)研討會現(xiàn)場錄音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