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柯超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預防腐敗室,北京 100035)
以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社會沖突理論指導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建設
于柯超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預防腐敗室,北京 100035)
反腐倡廉建設研究之防止利益沖突研究(一)
主持人語: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加強反腐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客觀要求。近期,專家學者就“反腐?。悍乐估鏇_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于杭州召開專題研討會,中央紀委副書記、監(jiān)察部部長馬出席大會并作重要講話。專家學者們緊緊圍繞防止利益沖突與反腐倡廉理論創(chuàng)新、國(境)外防止利益沖突的經驗與啟示、防止利益沖突的制度建設、重點領域重點崗位防止利益沖突等專題開展研討,廣泛交流了中國防止利益沖突的理論成果和實踐創(chuàng)新,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防止利益沖突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刊將陸續(xù)對近期重大研究成果進行反映,以期引起學界更進一步的關注和探討。
——懲治和預防腐敗聯合研究中心
專題嘉賓:于柯超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預防腐敗室副主任
胡 楊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河南省廉政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政研究所副所長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利益沖突”從政治學范疇步入反腐敗領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自《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對利益沖突問題作出規(guī)定以來,許多國家形成了以防止利益沖突原則為核心,預防性規(guī)定多于、優(yōu)于懲罰性規(guī)定的反腐敗體系及制度導向,成效顯著。從我國當前的情況看,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隨著資本市場出現而出現的利益沖突現象,在一定條件下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因此,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既是我國履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要求,也是我們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一項重要舉措。馬克思對利益沖突問題曾進行過深入研究,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社會沖突理論,這些思想和理論對于防止利益沖突有重要指導作用,是我們研究和解決利益沖突問題的寶貴財富。有效解決利益沖突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礎之上,并從國情出發(fā)的制度建設和改革創(chuàng)新,則是我國防止利益沖突的根本和有效之道。
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1]列寧指出:“物質利益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整個世界觀的基礎。”[2]人類首先要維持生活,然后才有可能擁有其他一切,而維持生活所必需的就是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利益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物質利益又是其他一切利益的基礎,只有物質利益得到保障,人才能去爭取其他利益。對利益的永恒追求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有一個形成發(fā)展過程。馬克思說:“1842—1843年間,我作為《萊茵報》的主編,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盵3]正是對于這個“難事”的深入思考,促使青年馬克思世界觀發(fā)生了變革,引導馬克思走向了創(chuàng)立自己世界觀的道路。經過反復研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和《資本論》里指出,現實的人首先是經濟的人,經濟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且是社會根本利益所在,現實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正是通過對現實利益問題的透徹分析,馬克思深刻揭示了利益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形成了結構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這些思想和觀點成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堅實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利益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人們?yōu)榱四軌騽?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4]。第二,利益是維系人類社會的紐帶。馬克思指出:“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接起來。”[5]人們?yōu)榱俗约旱睦婧拖嗷ブg的共同利益,才結成了諸如階級、階層、民族、國家等各種各樣的利益群體。第三,利益是社會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v觀人類的發(fā)展史,無時無刻不是圍繞著謀取利益、實現利益而展開的。人類在實現生存和發(fā)展所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對物質產品的占有、支配和使用問題,形成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方式和關系,導致了錯綜復雜的物質利益關系,并經常發(fā)生利益沖突。這些沖突又導致生產關系的調整和上層建筑的變革,從而推動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第四,利益決定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八枷胍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5]。“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人們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是為了獲取物質利益;人們的社會結合是為了取得共同的利益;革命也是為了利益。恩格斯說:“革命的開始和進行將是為了利益,而不是為了原則,只有利益能夠發(fā)展為原則?!盵6]第五,追求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fā)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歷史變遷的行動?!盵7]這個動機就是物質利益。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而創(chuàng)造了各種工具和生產方式,從而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發(fā)展。第六,維護和實現民眾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根本。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或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4]
馬克思研究利益沖突問題主要是從哲學的角度出發(fā)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繩”、“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20世紀中后期,隨著世界經濟、貿易和現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西方國家的利益沖突問題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弱點也越來越暴露出來了,因此,加拿大、美國等國率先將“利益沖突”從政治學概念引入反腐敗領域。爾后,歐洲等大多數國家也紛紛制定防止利益沖突的規(guī)定,以達到調節(jié)利益關系、利益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主體階層整體利益之目的。中外關于“利益沖突”發(fā)展的歷史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高瞻遠矚、深邃偉大,同時,也充分說明了我們開展防止利益沖突工作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作為我們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社會沖突理論進行了經典論述,認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3]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對于特定社會系統(tǒng)或國家來說,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沖突,一般表現為各種可調和的形式,其本身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程度有一個過程,即社會或國家在通常情況下有能力對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沖突加以控制。馬克思認為,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產生了固有的利益沖突,當社會的被統(tǒng)治群體意識到他們在資源再分配中的利益,并尋求減少不平等性時,他們將對系統(tǒng)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社會沖突在表面上是人們在社會交換中的一種對抗性行為和關系,但其根源在于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表現在社會結構的不同層面上:最基礎最根本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然后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最后表現在社會群體關系上則是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沖突。又因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為了避免“把社會當做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應在交往方式和階級斗爭中尋找消除沖突的手段,因此“對于國家內沖突的發(fā)生來說,完全沒有必要等矛盾在這個國家中發(fā)展到極端的地步”[8]。而當矛盾發(fā)展到極端地步時,就不可避免地爆發(fā)為革命的形式。
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通過對社會沖突問題的解剖和分析,深刻揭示了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進程和規(guī)律,是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思想理論來源。在西方,受到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理論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存在于現當代西方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之中的,以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緊張、沖突、對抗等社會矛盾為研究對象的現當代沖突理論。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為現當代沖突理論提供了富有啟發(fā)性的概念和見解,深深地影響了現當代社會沖突理論?!胺乐估鏇_突”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作為解決社會沖突的一項重要舉措步入反腐敗領域的。1968年加拿大政府擴充、吸納了一批工商界精英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由于他們所參與的行政決定影響到了其所擁有的財產、股票、債券等,產生了直接利益沖突,于是樞密院受命調查此事并向議會報告,促使加拿大聯邦議會于1973年通過《利益沖突章程》,以規(guī)范和防止公職人員的利益沖突問題。此后,歷屆加拿大政府都非常重視防止利益沖突問題。1985年加拿大制定了《公職人員利益沖突與離職后行為準則》,2006年制定實施《利益沖突法》。在美國,1972年發(fā)生的“水門事件”使利益沖突問題成為一個廉政問題。以“水門事件”為標志,美國政府日益關注公職人員的倫理問題。1987年,美國國會批準《政府道德法》,從此,防止利益沖突成為美國在法律和廉政意義上解決公職人員沖突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
馬克思研究沖突理論,是為了通過對資產階級國家政治體系基本結構的分析,尋找出社會政治沖突的根源,以及整合社會沖突的制度性設計。產生社會沖突的實質要素是利益和權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沖突理論的基石和核心。馬克思認為,由于社會沖突的根源在于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不平等,因此,在相應的制度設計、制度構建、制度運行中都應凸顯出應有的公平正義原則。在消除了人們社會生產中不平等現象的情況下,沖突是不會發(fā)生的。由于馬克思主義沖突理論具有開創(chuàng)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要理解當代的社會沖突論,往往首先要了解馬克思的社會沖突理論。因此,今天當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社會沖突理論的基本思想來審視現實沖突,審視引發(fā)社會沖突的重要因素——利益沖突時,我們就會感到: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對于社會沖突問題的研究是在早期資本主義階段,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沖突的思想,無疑是對于人的本質的深刻理解和對于人類發(fā)展歷史的科學總結,至今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防止利益沖突,離不開它作為行動指南。
2009年9月,黨的第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把 “防止利益沖突”寫入黨的文獻,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七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再次提出:“規(guī)范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用權行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边@是從國內外反腐敗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利益沖突作為一個特定的廉政概念,主要指公職人員所代表的公共利益與其自身所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在我國,雖然以前較少直接使用“利益沖突”一詞,但防止利益沖突的精神和內容,在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中早就有了體現。2000年1月3日,中央紀委第四次全會文獻明確使用了“利益沖突”一詞,會議提出:“省(部)、地(廳)級領導干部的配偶、子女,不準在該領導干部管轄的業(yè)務范圍內從事可能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的經商辦企業(yè)活動?!贝撕?,黨和國家已先后頒布數十項針對利益沖突的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例如《中共中央關于禁止在對外活動中送禮、受禮的決定》(中發(fā)〔1980〕63號)、《國家公務員任職回避和公務回避暫行辦法》(人發(fā)〔1996〕4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06年1月1日施行)、《〈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試行)〉實施辦法》(中紀發(fā)〔1997〕5號)、《關于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重大事項的規(guī)定》(中辦發(fā)〔1997〕3號)、《關于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yè)的決定》(中發(fā)〔1984〕27號)、《關于禁止領導干部的子女、配偶經商的決定》(中發(fā)〔1985〕8號)、《中共中央紀委關于嚴格禁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若干規(guī)定》(中紀發(fā)〔2007〕7號)、《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發(fā)〔2010〕3號),等等。2011年4月13日,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在北京、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甘肅等7個省市開展了防止利益沖突試點工作。4月26日,中央紀委辦公廳下發(fā)《關于以完善防止利益沖突制度為重點對照〈廉政準則〉清理相關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通知》,組織和部署各中央國家機關開展“以完善防止利益沖突制度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貫徹落實《廉政準則》”專項工作。近年,有一些省市主動進行了防止利益沖突的各種嘗試。例如,浙江省委制定出臺了《黨員領導干部防止利益沖突暫行辦法》,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建立了干部財產申報制度,浙江省杭州市、溫州市、海寧市等制定出臺了細化防止利益沖突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等等。從各地開展防止利益沖突試點、試行的工作情況看,成效明顯,為將來在全國全面推行防止利益沖突工作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目前,在全國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全面推進防止利益沖突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防止利益沖突在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國際社會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相關規(guī)定散見于各種準則、條例、報告之中,不夠完整、系統(tǒng)和規(guī)范。如關于“從業(yè)限制”的規(guī)定,1984年中央下發(fā)了《關于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yè)的決定》,1986年、1988年、1992年、2003年又多次發(fā)文重申這一規(guī)定。二是規(guī)定的內容以階段性行為限制——“不準”居多,其時效性和局限性較強,一段時間后往往會產生“過時”現象。如1997年下發(fā)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試行)》,因形勢發(fā)生情況變化,2010年又修訂補充出臺《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發(fā)〔2010〕3號)。三是制度的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不足,多數規(guī)定缺乏懲罰剛性,可操作性不強,效果不明顯,如《關于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有關事項的規(guī)定》(中辦發(fā)〔2010〕16號)要求領導干部要如實報告本人和配偶、子女的有關事項,但條文中沒有核查和懲戒的規(guī)定。而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規(guī)定,公職人員未按規(guī)定申報財產的,可給予刑事制裁。四是相關規(guī)定還存在著一些制度缺陷。例如,我國至今沒有“資產處理”方面的規(guī)定,隨著一些企業(yè)領導和“海歸人員”加入公務員隊伍,有的還擔任了黨政高級領導職務,如何處理他們任職前擁有的可能產生利益沖突的公司股票等個人財產權益,也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因此,我們亟須加快推進防止利益沖突的步伐。
以馬克思主義指導防止利益沖突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以馬克思社會沖突理論的視角深刻認識防止利益沖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馬克思對利益沖突問題的論述是從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的,其整體邏輯為:異化——私有財產——貨幣拜物教——資本——利益沖突。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我們恐怕還不能完全套用這個邏輯。但是,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還離不開資本市場,這是我們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和時代障礙,因而也就存在著產生利益沖突的各種因素和條件。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樣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各方面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職人員完全有條件利用職權干預市場微觀經濟活動,利用行政決策左右利益分配、干擾資源配置,從而不恰當地使用公權謀取其私利。因此,只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出現利益沖突現象將是必然的、無可避免的。其行為結果也必然是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守法經營和誠信交易主體的積極性,從而使微觀經濟活動受到不必要、不正當的干預,導致市場失靈,對市場經濟發(fā)展和市場秩序造成不良影響。近年,在資本市場發(fā)生或與資本市場有著密切關系的李啟紅、許邁永等系列轟動全國的大案要案,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資本市場的利益與失去控制的權力相結合沆瀣一氣時,其產生的腐敗所導致的嚴重結果將是國家混亂、人民遭殃、政權倒塌。最近在埃及、利比亞等國家所發(fā)生的由于領導人腐敗而引發(fā)的國家動蕩、政權更迭、外來干涉、生靈涂炭等,就是明顯的例子和警鐘。難道這些還不能夠充分說明防止利益沖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要切實樹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價值導向
中國的國情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那個時代,與西方國家的國情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以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價值導向為指導,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一方面,要使廣大黨員干部真正認識到,我們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全面推進防止利益沖突。共產黨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當公職人員處在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與其自身所具有的私人利益二者之間發(fā)生矛盾、抵觸,甚至相互違背、相互侵害時,必須牢記:“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行使權力就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決不能把權力變成牟取個人或少數人私利的工具?!狈駝t就是違背黨和國家的宗旨,就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價值導向。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告訴我們:只有站在利益的角度才能透視整個人類社會,才能把準人們的思想行為脈搏,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過去在“左”的思想影響下,理論上講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三者兼顧,但實際上往往否認個人有獨立的利益取向,在涉及具體問題時往往把人看成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這在計劃經濟特定歷史條件下也可以理解。但是,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引起了一些所有制、經濟成分、分配方式的變化,由此產生了多種利益關系并存的社會局面。從這個現實情況看,把人看成是沒有個人獨立利益取向的神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和有矛盾的,實踐中也往往產生“過猶不及”等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有各種各樣的利益需求是正常的,這種利益可以是經濟方面的,也可以是家庭或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人的本質和行為都是一樣的,在公共部門工作的公職人員也是人,他們的合理利益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我們防止利益沖突的重點,主要是防止行政決策或其他職務行為受到公眾利益之外的其他因素影響。
(三)要認真研究和吸取國際社會防止利益沖突的經驗
從西方國家防止利益沖突的理論和實踐看,我們不難從中找到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及社會沖突理論的根基和痕跡。馬克思主義認為,私有制是產生利益沖突的根源,在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利益沖突問題。但由于人類的全部社會活動,都與利益和對于利益的追逐密切相關,因此,解決利益沖突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應該是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的。認真研究和充分吸取國際社會防止利益沖突的做法和經驗,對于我們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大部分國家認為,從政道德法制化是防止利益沖突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道德是以說服和示范為運行機制的自律手段,法律是以強制和懲罰為基本特征的他律手段。從政道德法制化,就是集兩種范疇、兩種手段和兩種效果于一體,將政府官員和一般公職人員的行為準則法律化、程序化,不再僅僅依靠他們本人的信念和覺悟來維持他們的道德規(guī)范,而是通過國家法律的權威性來保證和管理利益沖突問題,這樣才能切實增強規(guī)定的剛性和執(zhí)行力。又例如,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防止利益沖突方面的體會為:一是要經常檢查和評估有關防止利益沖突的規(guī)定執(zhí)行情況,及時根據新形勢完善相關規(guī)定;二是制定一部全面完整的防止利益沖突的法規(guī)制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制定出臺的相關制度要有較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情況;三是防止利益沖突是全社會的責任,不能僅僅寄希望于通過立法解決所有問題,在全社會推廣廉潔文化對于防止利益沖突至關重要,等等。這些國際社會對于防止利益沖突的認識、觀點、做法和經驗,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學習借鑒。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D6
A
1007-905X(2012)01-0001-15
2011-11-03
于柯超,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預防腐敗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