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斌
(中國檢察出版社,北京 100040)
檢察監(jiān)督:一個游離于民事法律邊緣的話題
——對民事檢察權若干問題的思考
安斌
(中國檢察出版社,北京 100040)
我國民事檢察權體現了中國特色的司法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昭示了司法公正這一核心價值,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界定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要區(qū)分不同的參訴方式,而不同的參訴方式也決定了我國檢察機關享有的民事檢察權能的內容。我國民事檢察權的權能主要包括提起民事訴訟、參加民事訴訟和提起民事抗訴這三項訴訟職能,以及民事執(zhí)行監(jiān)督、民事檢察建議和對民事司法人員職務犯罪的偵查等三項監(jiān)督職能。
民事法律;民事檢察權;訴訟職能;監(jiān)督職能
民事檢察權是人民檢察院依法享有的對民事審判活動和當事人的重大民事行為以及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民事違法行為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權力。它作為民事檢察制度①的核心內容,伴隨著民事檢察制度本身各種觀點的爭鳴②,與民事檢察制度一同游離在民事法律的邊緣。我國的民事檢察制度在現有的國情中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困惑,筆者擬就我國民事檢察權作粗淺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民事法律將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和法官之間的結構設計為一個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在力學上是一個非常穩(wěn)定、平衡的結構。立法者對民事法律采取這種結構設計,有采“等腰三角形的三條邊彼此等長”喻“民事雙方當事人之間、雙方當事人分別與法官之間的關系、遠近彼此對等、等距”之意。立法者的初衷是良好的,司法實踐的現實卻很殘酷地表現出部分當事人在這個三角形的訴訟格局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和不公正的處遇,他們的訴訟權利正在受到損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民商事案件的數量已遠遠多于刑事案件。據統(tǒng)計,近5年,法院一審審結的民商事案件的總數為2362萬件,而刑事案件僅為283萬件,民商事案件的總數已是刑事案件總數的8倍以上③。然而,由于司法人員受法律修養(yǎng)、業(yè)務水平、利益驅使、案外壓力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判決錯誤或司法不公現象時有發(fā)生,貪腐正腐蝕著人民法院司法的公信力,公民對人民法院的民事訴訟過程、判決、執(zhí)行等司法權威產生了質疑。如何切實有效地保障民事訴訟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合法權益,成為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薄睹袷略V訟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jiān)督?!卑凑辗梢?guī)定,由人民檢察院介入當事人、法官之間的三角平衡架構中,監(jiān)督整個民事審判活動的合法性,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一法律規(guī)定是憲法確立的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在部門法中的具體化,既是民事檢察制度的法律基礎,也是民事檢察權的法律基礎。但人民檢察院的這種介入,是否打破了這種平衡架構,是否干擾了當事人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是否干涉了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對這些問題,筆者將在下文作進一步的闡述。
(一)民事檢察權體現了中國特色司法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世界上的事物、現象千差萬別,它們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是在自然界各種不自覺的、盲目的動力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社會規(guī)律則必須通過人們的自覺活動表現出來。規(guī)律是客觀的,既不能創(chuàng)造,也不能消滅;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規(guī)律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起著作用。司法規(guī)律是司法現象和司法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體現了司法活動的必然趨勢,是司法機關在司法活動中所要遵循和堅持的必然的、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法則,反映和體現了司法權的本質、特征和目標。中國特色司法規(guī)律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司法活動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是檢察權與審判權有機結合適用法律的客觀反映。在我國政治體制中,以檢察機關的專門法律監(jiān)督為主要特色的權力制衡機制,是與我國的國情相適應的④。檢察機關早期是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參與刑事訴訟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法治的進步,檢察機關的權能正逐漸發(fā)生變化,它正愈加廣泛地介入社會生活,已由單純的公訴機關演化為一種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力量。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正是我國特色的司法規(guī)律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具體體現為司法制約。在刑事領域,司法制約表現為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檢察機關對法院的審判活動依法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而在民事領域,司法規(guī)律所蘊涵的司法制約依然表現為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對法院的審判活動依法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
(二)民事檢察權昭示了司法公正這一核心價值
公正和正義是訴訟的生命和靈魂,是人類訴訟活動的永恒追求。司法制度或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礎在于它的公正性⑤。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類矛盾不斷增多。各種矛盾以訴訟的方式進入司法環(huán)節(jié),需要加強檢察權與審判權的配合和制約,共同維護司法權威,化解沖突、消除矛盾、定紛止爭、維護秩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要實現司法公正,就必須堅持檢察權與審判權并重的價值理念,而不能厚此(審判權)薄彼(檢察權)。目前,我國司法體制機制、權力配置等還不夠合理,尤其是在民事領域,檢察權與審判權的配置還需要改革與完善,需要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司法體制的前提下,“按照中國特色司法規(guī)律要求,合理配置檢察權和審判權,確保司法機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機關”⑥。
民事裁判作為國家處理民事案件的結果理應符合公正理念,然而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某些生效的裁判存在不公卻是不爭的事實。實行民事法律監(jiān)督,維護司法公正,是民事檢察制度的基本功能,同時也是其設立的基礎。檢察機關通過自己的監(jiān)督活動,促使審判機關糾正自己在審判活動中存在的某些司法不公的問題,將影響審判權威的負面因素予以糾正或者改進,恢復或者增強審判權威。檢察機關不是通過削弱乃至損害審判權威的辦法以提高、增強自己的法律監(jiān)督權威,而是通過自己有效的法律監(jiān)督活動,在維護、提高審判權威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法律監(jiān)督權威,最終提高和保障國家的司法權威⑦。
(三)民事檢察權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
司法的直接目的是實現個案公正,而其終極價值與現實追求則在于保障人權⑧。如果說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權,行政執(zhí)法的目的在于落實人權,那么,“法律監(jiān)督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在權利落實和實現過程當中的各種障礙,是保障人的權利”⑨。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憲法是國家一切制度之根本,所有人必須嚴格遵守,并且不得為政黨和其他社會團體之一己私利而隨意變更憲法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和義務。檢察機關的民事檢察監(jiān)督對于彰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實現個案公正、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民事檢察權的配置必須從維護公民憲法權利的高度,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彰顯出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內在價值需求。
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問題是各國構建民事檢察制度的根本性和基礎性問題,是科學配置民事檢察權的關鍵性問題。但長期以來,我國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未有定論,已經成為制約民事檢察權科學配置和民事檢察工作發(fā)展的瓶頸。我國檢察機關介入民事訴訟是隨著我國檢察制度的引進而開始的,發(fā)展至今,其法律地位大致經歷了舊中國時期、新民主主義時期和新中國時期三個階段。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經歷了一個從公益代表人到法律監(jiān)督者、從明確性規(guī)定到籠統(tǒng)性規(guī)定的過程。學術界對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也存在著爭論⑩。筆者認為,應從實質意義視角,區(qū)分不同的參訴方式界定我國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
實質意義上的法律地位是相對于形式意義上的法律稱謂而言的。實質意義上的法律地位能夠表明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實際角色和身份,并揭示其應享有的權力、義務范圍的法律地位。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和公益代表人,其參與民事訴訟不僅要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對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進行監(jiān)督,同時還要履行維護公益的職能,從實體法和程序法兩方面維護社會公益,這也就決定了檢察機關將出于不同的目的參加民事訴訟,其參加訴訟的方式也隨之有所不同。
檢察機關多元化的民事參訴方式,決定了其享有的權力、義務不可能完全相同,相應地法律地位也有所區(qū)別。因此,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也應當是多元的,而不只是體現為單一的抗訴方式的法律地位。但這并不表明,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的方式唯一地決定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因為,訴訟主體的地位最終決定于它與訴訟標的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參與訴訟的目的和任務。如果不區(qū)分檢察機關是提起民事訴訟,還是參與民事訴訟,一味地只強調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訴訟監(jiān)督地位,這會使得在理論上無法區(qū)分檢察機關訴訟職能與監(jiān)督職能的關系,現實中也無法擺脫“自己監(jiān)督自己”、“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尷尬,同時,也會打破民事訴訟參與人之間在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上的協(xié)調與平衡,破壞民事法律設計的“等腰三角形”平衡架構。因此,應從實質意義視角,區(qū)分不同的參訴方式界定我國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
世界上不同國家對檢察權的配置,是根據本國憲政體制、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客觀需要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其變化和發(fā)展體現了檢察權運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民事訴訟領域,檢察機關的職權配置大致可以分成蘇俄模式、大陸法系模式和英美法系模式這三種模式。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政體框架下,檢察機關被憲法定位為專門的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領域履行職能的目的是保證國家民事法律的統(tǒng)一、正確實施。在完善我國民事檢察制度過程中,任何民事檢察權配置的取舍都應符合我國憲法和法律對檢察機關性質和目的的定位?;谏鲜鰧z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及民事檢察權的價值分析,我國的民事檢察權的權能應當主要包括訴訟職能和監(jiān)督職能。
(一)民事檢察權的訴訟職能
1.提起民事訴訟。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是檢察機關基于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就侵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事件提起民事訴訟。雖然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制度,但這并不說明我們不需要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相反,在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是有效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客觀需要。它能彌補《民事訴訟法》關于支持起訴原則不足的需要,也是公益代表的最恰當選擇,是推進司法改革,完善檢察機關民事檢察制度的必由之路?!皬膽椃ㄒ?guī)定的檢察機關所具有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這一性質出發(fā),可以說建立我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制度,既是在我國的憲政體制內進行的,是符合我國的憲政體制和有法律依據的,也是我國的憲政體制所要求的,是檢察機關的職責所在”。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并不違背民事訴訟法的平等原則和處分原則。民事糾紛是私權糾紛,堅持當事人處分權是必需的。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民事主體對其權利的處分以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為前提,否則,國家就不能不干預。而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民事訴訟,正是國家干預的體現。當然,民事訴訟主要解決的是公民個人之間的私權糾紛,如果檢察機關對民事法律關系過多干預的話,就與民法私權自治、契約自由的基本精神相背離,因此,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案件范圍應嚴格限定為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2.參加民事訴訟。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是對于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在有充足的證據證明有必要時,可以代表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一方,參與到訴訟中,就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事項要求法院進行審理,或者向法院陳述對該案件的法律意見,要求法院公正審理的民事檢察監(jiān)督行為。在中國的社會生活現實中,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結合得越來越密切,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包括在訴訟進行過程中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也越加突出,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檢察機關應該及時把握各方的利益,在必要的時候積極參加民事訴訟。當然,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必須具有正當的理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參加民事訴訟,必須是就法律或者社會認定的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而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只能是通過訴訟要求法院確認公共實體利益的歸屬,達到制止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保護國家和公共利益的目的?;趨⒓釉V訟的目的,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的范圍主要是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檢察機關應通過參加民事訴訟,針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事實和法律關系,向審理案件的法院提供相關證據,闡述法律意見,要求糾紛的當事人作出答辯,并要求法院基于事實和法律進行審理并公正裁判。
3.提起民事抗訴。提起民事抗訴是人民檢察院基于民事檢察權對人民法院作出的未生效和生效判決裁定進行檢察監(jiān)督,認為判決確有錯誤而依照法定程序提請人民法院重新進行審理的民事訴訟行為?,F行民事訴訟法已賦予檢察機關對法院生效的錯誤民事裁判有權提出抗訴,檢察機關這種提起民事抗訴的行為是一種訴訟行為。在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體制中,檢察院的民事抗訴被理解為單一的檢察監(jiān)督行為,因此檢察院提起的民事抗訴只是啟動了法院的再審程序,檢察機關卻不能進一步地參與再審程序,在民事再審程序中檢察機關成了一個完全的旁觀者。檢察院提起民事抗訴,既是行使權力的表現,同時也受到民事訴訟程序及其法律的規(guī)制,必須履行與權限相應的職責和義務。
基于此,有必要對檢察機關提起民事抗訴進行完善。其一,明確規(guī)定抗訴的啟動程序。我國目前的法律對于檢察機關抗訴程序的啟動未作明確規(guī)定。從《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guī)定的立法精神來看,檢察機關在認為生效判決存在法定抗訴事由時依職權啟動抗訴程序,檢察機關依職權的提起并不以當事人申訴為前提。從尊重當事人處分權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在立法上應當肯定當事人對生效判決申訴,進而促使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啟動再審程序的法益。筆者建議,為節(jié)約司法資源、充分尊重當事人處分權,立法應當根據不同案件的性質進行區(qū)別對待。即:(1)在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且生效裁判并非嚴重違法的情況下,抗訴權的啟動應當以當事人申訴為前提;(2)對于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且生效裁判明顯違法的,檢察機關應依職權主動抗訴;(3)雖然生效裁判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但是存在嚴重違法情形,無論當事人申訴與否,檢察機關應依職權主動抗訴。其二,明確檢察機關提起民事抗訴的期限及次數。法律對于檢察機關依職權提起抗訴卻沒有相應的期限限制。檢察機關在認為必要時隨時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這種對當事人和檢察機關在時間上的不同要求,不僅違背了在民事訴訟中所有公民、法人和組織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無形中也加大了國家的訴訟成本,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而且還有可能導致一系列新的糾紛,從而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不利于對私法秩序的維護。同時,就檢察機關提起民事抗訴的次數,也應該作一定的限制。如果不作限制,可能使爭議的法律關系長時間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影響與該法律關系相關的民事經濟生活的穩(wěn)定,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對司法裁判權威的維護。
(二)民事檢察權的監(jiān)督職能
1.民事執(zhí)行監(jiān)督。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應當擁有民事執(zhí)行檢察權。首先,對民事執(zhí)行進行檢察監(jiān)督是現實的需要。在我國現階段,法院違法執(zhí)行或執(zhí)法不公現象較為嚴重,僅有法院內部的監(jiān)督機制是不夠的。檢察機關作為專門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的司法機關,檢察監(jiān)督較法院內部監(jiān)督具有更高的社會透明度、更強的制約性、更明顯的公正性,也更能取信于民。其次,對民事執(zhí)行進行檢察監(jiān)督符合現行法律的精神。根據我國憲法的規(guī)定,檢察機關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國家法律的統(tǒng)一、正確實施。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和第一百八十五條也規(guī)定了檢察監(jiān)督的原則和范圍。民事執(zhí)行程序作為民事法律適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不能排斥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對民事訴訟法中的“審判活動”應當作廣義的理解,民事執(zhí)行活動屬于檢察監(jiān)督的范圍。再次,對民事執(zhí)行進行檢察監(jiān)督符合民事執(zhí)行活動的性質。民事執(zhí)行包括執(zhí)行裁決和執(zhí)行實施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執(zhí)行裁決屬于審判活動,而執(zhí)行實施則具有行政屬性。執(zhí)行裁決既然屬于審判活動,自然應當屬于檢察監(jiān)督的范圍。對執(zhí)行實施行為,按照其他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檢察機關也擁有監(jiān)督的職責。
2.民事檢察建議。檢察建議是檢察機關對確有錯誤的裁判,向原審法院提出糾正意見,通過法院系統(tǒng)內部監(jiān)督程序糾正錯誤的一種監(jiān)督方式,是啟動糾正的渠道和避免錯誤裁判發(fā)生的程序,這種監(jiān)督方式更加體現了“相互制約”和“正當程序”的內在要求?!度嗣駲z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guī)則》規(guī)定了檢察建議的監(jiān)督方式,包括對人民法院的檢察建議和對有關單位的檢察建議。這種監(jiān)督方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符合我國檢察機關的憲法定位,也符合客觀實際需要,它在將來仍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檢察機關通過檢察建議方式啟動再審程序,可以使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相互的意見和看法,促使法院自身的錯誤能夠通過法院內部監(jiān)督機制來糾正。檢察建議的方式可以減少檢法兩家的摩擦,優(yōu)化司法環(huán)境,有利于和諧的訴訟秩序的創(chuàng)建。檢察建議適用的范圍可以界定為:(1)不屬抗訴范圍的裁定、明顯違反自愿合法原則的調解等不能通過上訴或再審程序糾錯的情形;(2)裁判錯誤不是十分嚴重或者審判活動的違法性不是十分嚴重的案件;(3)爭議金額及影響不大的案件或者有程序違法但是不足以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案件;(4)人民法院在民事審判活動中應當予以改進的問題。
3.對民事司法人員職務犯罪的偵查。民事司法人員職務犯罪,是職務犯罪的表現形態(tài)之一,是在民事訴訟進行過程中,審判人員利用審判權的職務便利實施的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犯罪行為。檢察機關依法查辦審判人員實施的民事司法職務犯罪,是一種重要的法律監(jiān)督手段,是依法實施民事檢察監(jiān)督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審判人員應當依法秉公辦案?!钡谌钜?guī)定:“審判人員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應當追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钡谝话侔耸鍡l第一款第(四)項規(guī)定:“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法院應當再審。這些法律條文,明確規(guī)定了查處民事司法職務犯罪,是對民事訴訟進行檢察監(jiān)督的方式之一。為了使這種監(jiān)督落到實處,修正后的《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第二款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痹摋l第三款還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貪贓枉法,有前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受賄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民事檢察監(jiān)督權的各種實現方式,無論是提起民事訴訟、參加民事訴訟,還是提出民事抗訴、發(fā)出民事檢察建議、查處民事司法職務犯罪,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確保國家法律得到統(tǒng)一、正確地實施,都是為了實現司法公正和維護司法權威。但是,由于各種方式本身的特點不同,因而其發(fā)揮的監(jiān)督作用和監(jiān)督效果的大小和力度還是有所不同的。在民事檢察權的各種實現方式中,查處審判人員的職務犯罪這種監(jiān)督方式是其他各種監(jiān)督方式的保障性手段,它對于強化其他監(jiān)督方式的效果,起著重要保障和促進作用。檢察機關在民事檢察活動中,應當特別注意發(fā)現和獲得在裁判不公背后隱藏的司法人員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違法犯罪線索。一旦發(fā)現和獲得這類違法犯罪線索,應當及時依法立案,進行偵查,并在查清事實后,移送審查起訴部門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注釋:
①筆者在本文中以民事檢察制度項下的核心內容——民事檢察權為研究對象。
②關于我國民事檢察制度的討論,我國學術界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以審判獨立與私法自治為由,認為檢察機關的民事檢察監(jiān)督破壞了法院裁判的終局性,侵犯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因而應當限制甚至取消。另一種觀點從檢察監(jiān)督的立法意旨出發(fā),結合我國的憲政制度與司法現狀,認為現行民事檢察監(jiān)督的范圍、權限以及方式難以適應形勢的要求,因而應當強化民事檢察權,擴展民事檢察監(jiān)督的范圍、權限及方式。參見楊立新:《民事行政訴訟檢察監(jiān)督與司法公正》,《法學研究》2004年第4期。
③詳見肖揚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工作報告。
④張智輝:《檢察權與法律監(jiān)督》,2004年2月16日《檢察日報》。
⑤顧培東:《社會沖突與訴訟機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頁。
⑥參見周永康同志2007年12月24日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⑦楊立新:《民事行政檢察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頁。
⑧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⑨徐顯明:《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的最新發(fā)展——從法學的角度解讀黨的十七大報告》,《光明日報》2008年1月28日,第9版。
⑩孫謙:《檢察理論研究綜述》(1979—1989),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版,324—330頁。
D9
A
1007-905X(2012)10-0012-04
2012-05-31
安斌(1965— ),男,遼寧大連人,中國檢察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法學博士。
責任編輯 韓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