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俊
(山西農業(yè)大學 思政部,山西 太谷030801)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其中以“仁為核心”。儒家思想雖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生命力。因而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從儒家思想中看中國傳統(tǒng)消費文化對了解消費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狀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在古代,奢與儉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因而歷代思想家們都給予極大關注。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雖然沒有系統(tǒng)地論述過節(jié)儉問題,但是他主張節(jié)儉消費的思想是一貫的。當時奴隸制禮節(ji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奢侈豪華的生活方式,而孔子卻提倡樸素的禮樂制度和道德風尚。在 《論語·述而》中提到:“奢者不孫 (遜),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痹谌寮铱磥恚司芊袷囟Y制,節(jié)欲而崇尚節(jié)儉,直接關系到國家社稷的盛衰存亡。但孔子并不是一味地節(jié)儉而不懂得生活,他對穿著及飲食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孔子很講究穿著,即使是家居生活也應衣冠整潔,斯文有禮,在 《述而》篇中,他談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痹?《鄉(xiāng)黨》篇中,孔子更是論述了穿衣、飲食方面的禮節(jié)。因此,在孔子這里雖主張崇儉,但并不違禮,也就是說,符合禮的消費才是最佳的消費。
孟子也沿襲了儒家“崇儉”的思想,但他認為節(jié)儉也是有度的。孟子在 《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了最低消費標準:“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歲免于死亡?!奔?,發(fā)展生產,保證生產者本人及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孟子強烈抨擊那種不顧民生、貪圖享樂之人及政府。孟子的消費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都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以民為本”、“仁政”和“崇儉”的思想。
儒家對“黜奢崇儉”思想的推崇,可以達到兩方面的社會效應:
一是從個人主體來講,節(jié)儉能對各種自發(fā)的物質欲望進行節(jié)制,從而奠定道德自律的基礎,穩(wěn)固道德人格,還可以使人集中心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1]這種傳統(tǒng)的節(jié)約和儉樸觀念在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現(xiàn)。這一方面是由于戰(zhàn)爭和國民黨的封鎖所帶來的極端貧乏的經濟條件使然;另一方面則符合了傳統(tǒng)的消費文化觀念。毛澤東的“節(jié)約鬧革命”、“節(jié)約每一個銅板”、“艱苦樸素”、“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等口號也曾教育了整整一代的革命干部。毛澤東自己就深受傳統(tǒng)消費文化觀念的熏陶,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同樣,許多出生貧寒、后來在海外奮斗的資本家,如陳家庚,雖然家財萬貫,傾其所有資助教育,創(chuàng)辦了廈門大學,但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從經濟學角度看,一個人的消費水平上去以后,不大容易降下來,但一旦他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他的消費水平就會馬上跟著同步提高。但現(xiàn)實情況并非完全如此。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原有的消費價值文化觀念還支配著他們的行為。
二是從社會主體來講,節(jié)儉能造就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使社會穩(wěn)定且具有凝聚力,國家能長治久安。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民的物質消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傳統(tǒng)的崇儉節(jié)約的消費觀念深入老百姓心中。一方面,客觀上這種消費價值觀同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還不是很高的狀況相適應;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對未來風險預期和支出預期的加大,也構成這種傳統(tǒng)的消費價值觀繼續(xù)存在和發(fā)揮作用的社會條件??梢姵鐑€構成了中華美德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構成了消費文化的重要內容。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世界上還有什么事情比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更值得寶貴的?中國文化使人民喜愛現(xiàn)實世界,愛護備至,卻又不致陷于現(xiàn)實得不近情理!他們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學權力的秘密,而是表現(xiàn)方法的秘密。這是極其偉大的一種天賦。因為只有上帝知道這種秘密。我實妒忌他們有此天賦,并愿我們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2]可見中國人歷來重視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把理想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就知識分子來說,追求精神生活主要集中表現(xiàn)在執(zhí)著于讀書做學問上??鬃拥脑S多言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守住貧寒、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精神支柱。在 《論語·雍也》中孔子的弟子顏回,非常好學,雖苦猶樂,孔子鼓勵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子罕》中提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薄熬又?,何陋之有。”這實際上是以精神的至上性來抑制人的欲望和種種誘惑?!墩撜Z·憲問》中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等精神追求來解決人們在義與利之間的二難困境,也使人在選擇時能減少顧慮和憂患,集中心力追求崇高的理想。孟子在 《孟子·告子上》中提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同樣是一種主張精神至上的人生境界。在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行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笨梢?,“所欲有甚于生者”是人格的尊嚴;“所惡有甚于死者”是人格的屈辱。孟子把人格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是很精湛的思想,這種精神境界為許多仁人志士所追求。詩人哲學家陶淵明就是其中一位,從他的 《桃花源記》到他的詩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他的樂觀與豁達以及他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他將田園視為家園,將田園和塵世完全分隔開來。在這種境界里的生活,是多么的充實與滿足,詩人在自己與精神的家園中,感受著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
從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到在中國人眼中,節(jié)儉已不再僅僅是經濟行為,同時也是一種文化風范?!昂喖s其行,高尚其志”,不僅是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也是尋常百姓的道德訓律。這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中國文化博大深邃的內涵所支撐的這種人生價值,直到今日仍是有志之士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使古人認為,人類的幸福不僅僅從物質財富的滿足中得到,同時也應從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得到。
精神消費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反映了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是精神境界提高的反映。“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精神消費文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通常,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精神消費的總量也越大,內容也就越豐富,反之則越低。因此精神消費在一個國家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能夠說明該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國民素質及消費層次和消費質量的高低。由此精神消費文化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和反映。每一個社會在其不同歷史時期所生產的文化產品的風格、藝術水平、審美情趣等,都會有很大差別,這往往是受制于特定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3]就現(xiàn)代人來看,當前為了滿足不斷增長變化的消費欲望,人們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生產和工作,生活節(jié)奏加快,精神也變得相當緊張。生活和工作奪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致使他們在閑暇之余不要崇高,不要理想,高雅文化在這時無法滿足大眾的消費欲求。大眾文化的危機實質上是人文精神危機的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中心是尋找人生的意義,從而使人生變得更豐富、更美好,而“快餐文化”則以“瀟灑走一回”,“玩的就是心跳”的心態(tài),避開對意義的追尋。我們要從孔孟傳統(tǒng)思想中吸取重視精神的思想,因為只有高層次的精神消費文化才能使人的需要得到真正的滿足。我們也相信,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消費者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我國的精神消費必將逐漸增多,消費層次也將進一步上升。
知足常樂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形成的一種生存智慧,也可以說是古代哲人教給人們在有限的條件下盡情享受生活的快樂哲學。知足使中國人在貧窮的年代里仍然對生活充滿樂趣,并尋找到許多快樂生活的方法與途徑。他們或流連于山水之間,或縱情于詩詞歌賦,或穿梭于市井民俗,或得意于美酒美食,總之,他們在知足地活著。只要不是苦難過于深重,這種快樂的生存智慧都始終伴隨著中國人的生活,成為中國人牢不可破的文化性格。
林語堂先生說過:“下決心從生活中獲取盡可能多的東西,并且渴望享受已有的一切。萬一得不到也不感到遺憾:這就是中國人知足常樂這種天才的奧秘?!保?]人生要能做到知足需要有寬廣的心胸,凡事需要樂觀向上。古人云:“知足者,身貧而心富;貪得者,身富而心貧?!彼未笪膶W家蘇東坡便是這樣一位“身貧而心富”的知足者。他一生宦海沉浮,生活清苦,但仍能達觀地笑對人生。劉禹錫的 《陋室銘》也表達了中國知識分子雖貧卻不改其道德樂觀態(tài)度,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孔子 《論語·憲問》也曾主張“不怨天,不尤人?!碑斪约核M氖虑檫_不到時,要知足平和,忠恕寬容,隨遇而安,這種思想被歷代儒家所推崇。
在中國古代的消費藝術中,知足閑適、寄情山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種境界中,古人達到了對世俗凡事的超脫,達到了心靈的寧靜,從豐富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了自我。在客觀上也使人們通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達到對物質生活的節(jié)儉。
休閑消費是當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消費生活的高級形態(tài),而一個國家的消費生活的變化,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又對該國的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就中國來說,隨著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許多城鎮(zhèn)家庭已將休閑消費列到家庭消費預算之中,城鎮(zhèn)居民已經有了明確的休閑消費需求。休閑消費是體現(xiàn)消費文化的一部分,預示著中國部分城鎮(zhèn)居民消費領域的擴大和消費層次的提升,構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投資機會,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必然結果。[5]
黜奢崇儉、精神至上和知足閑適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消費文化之底蘊,也因此區(qū)別于西方消費文化中貪婪、擴張與自然對立的本性,使中國文化經久不衰,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為解決人類困境提供著寶貴的智慧源泉。
[1]周笑冰.消費文化及其當代重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8.
[2]宗白華.藝境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79.
[3]孫占國主編.當代中國大眾化文化研究 [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22.
[4]林語堂著,郝志東,沈益洪譯.中國人 [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76.
[5]王寧.消費社會學 (第二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7,181.